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小乘佛教哲學研究(成建華)▪P2

  ..續本文上一頁定的;離開了關系和條件,就不可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佛教根據緣起的理論來觀察和分析人生現象,認爲人是物質與精神的組合體。人的肉體是物質的,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構成的,人的精神是由多種心理要素,如受、想、行、識等構成的,一旦四大元素和各種心理要素分離,生命則立即消亡,精神世界也隨之消失。所以佛教認爲人生具有生、住、異、滅,世界具有成、住、壞、空,世界上沒有獨立不變的永恒實體。緣生緣滅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客觀規律,是生命新陳代謝的自然過程。佛教還根據緣起的原理將人生命的全過程分爲十二個不同的階段,稱

  quot;十二因緣"。從十二因緣的序列構成來看,從"無明"到"老死",人生經曆了由無明引發的處于同一生命序列上的互爲因果關系的十二種變化現象。佛教從分析人生過程出發,繼而又聯系發展到整個宇宙,認爲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現象都處于相互關聯、相互依賴的因果關系之中。因此,在緣起論的基礎上佛教提出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的叁大命題,被認爲是揭示人生本質的叁個基本論點,也是佛教在理論上區別于其它宗教和哲學的根本性標志。同樣,由于佛教以緣起的理論對世界現象進行了科學性的分析和理論論證,使佛教富有了宇宙觀的學問。所以,我們又可以說,緣起論是佛教建立宇宙認識論的哲學基礎。

  佛教是一種溫和而理性的宗教。它自始至終采取的是分析和分別對待的態度,在兩個極端中加以抉擇,然後得出不著二邊的中道主義看法。這樣,它的觀點就有些接近辯證法了。佛教以緣起論爲依據闡釋人生現象,提出了"四谛"說。"四谛"的組織是以苦谛爲根本,以道谛作爲人生解脫的理想途徑,強調離苦得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佛教認爲人生是苦難的,世界充滿了種種的苦痛,其原因就在于人對現實世界的無明、執著。"無常"和"無我"乃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明白無常無我的道理,是生命産生痛苦的根源。人生的理想在于斷除現實生活所帶來的種種煩惱和痛苦。所以在佛教看來,正視現實人生,行八正道,是獲得一切善、根除一切惡的理想法門,是覺悟人生,進入解脫境界的關鍵。

  佛教似乎總是給人以一消極遁世的印象,其原因主要是在于佛教往往把現實世界的一切,包括我們的人生,都視爲苦難的。然而,佛教在闡述世界是苦及苦的原因的同時,又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希望--指出了一條離苦得樂、通向解脫的途徑--八正道。"八正道"是佛教培養和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和道德修養的行動規範。"八正道"在"四谛"中屬于道谛的範疇,是佛教的解脫法門,即佛教的方法論。"八正道"所涉及的是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兩個方面。佛教在強調具有健全的物質生活的同時,特別強調建立健全的精神生活。佛教非常重視理智和道德的開發與培養。從八正道的內容看,它完全排斥了縱欲和苦行兩種偏見,沒有任何對神靈祈禱和對偶像崇拜的內容,也沒有宗教儀式主義的任何規定,這在各類宗教中是值得注意和研究的。

  人生觀和世界觀,倫理學和方法論,是佛教所涉及的哲學理論的四個主要方面,它們之間是密切聯系著的,是統一不可分割的。佛教的教義基本上都是從宗教倫理、道德實踐的要求出發,撥苦與樂,爲人生尋求解脫而做因與果的關系論證的。所以說,佛教的宇宙觀和人生觀歸根結底都是爲其解脫論提供論據的。佛教非常理性,極具智慧,在嚴厲批評極端苦行主義的同時,又強烈反對縱欲樂天主義,提出了超越極端的不苦不樂的中道學說,從而避免了佛教墮入宗教極端的危險。佛教的思想理論樸實無華,但卻蘊含著豐富的辨證哲理。佛教往往以一種極爲平靜的心態,理性地去思考問題,辨證地看待問題,邏輯地分析問題,這種洞察事物的特殊方法,在印度宗教哲學史上可以說是前所未聞的。佛教哲學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它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對概念的分析,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還曾因此而高度稱譽佛教,說佛教處于人類辨證思維的較高階段上。佛教的思辨哲學,無疑是人類曆史上的奇瑰異寶。從一定意義上講,佛教的理論價值就在于它對辯證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叁、部派佛教的形成及其基本哲學主張

  根據佛教史書記載,大約在佛滅一百年後,佛教內部出現明顯的思想分化。由于對部分戒條特別是小小戒問題的看法不同,激起了僧團內部在宗教修持方面的嚴重分歧,從而導致了佛教的根本分裂,形成了上座部和大衆部兩大對立的佛教派系。一般來說,上座部(Sthaviravqda)思想比較保守,強調嚴守原始教義和一切佛製的清規戒律,屬于佛教的正統派。與上座部相比,大衆部(Mahqsaxghika)則思想較爲開放,在持戒方面也顯得比前者要稍微寬松些,對于個別不合時宜、不太現實的微細戒條則主張可持可不持,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放棄;在教義上注重真正的理解與發揮,主張推陳出新、理論開發,是比較強調發展的流派。據《異部宗輪論》記載,當時的佛教分化得相當厲害,不久又有部派相繼從上座、大衆兩個根本部派中分出,並分化出思想風格各異的十八部或二十部之多的哲學派別,稱爲枝末部派。佛教從此便進入了紛爭的部派佛教時期。部派佛教爭論的主要問題,據《成實論》記載,無外乎是:一切有無?中陰有無?人我有無?羅漢是否退轉?隨眠與心是否相應?等等。對于這些問題各部派都有不同的回答,並進行了極爲煩瑣的理論論證。

  部派佛教的教理思想和哲學主張,基本上反映在各自的論書--阿毗達磨(Abhi_dharma)中。阿毗達磨的思想萌芽,從根本上講,是與對原始佛教教理的理解和分析,特別是對心性問題,諸法實有假有問題的理解與分析,有著直接的關系。阿毗達磨意譯爲"對法"、"無比法"、"勝法"、"論"等。所謂"對法",就是指對一切法的分析和研究,"法"泛指一切事物或現象,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存在的或不存在的,等等。因此,阿毗達磨就是對一切事物或現象于法理上的分析與研究。它是部派佛教哲學思想的核心所在。由于各部派在闡述法理時的立足點和側重點不同,因此對法的理解和認識也是千差萬別的。同樣,以不同的觀點,從不同的視角對法進行分析與研究,其理論構造肯定是複雜多樣的。所以就有了卷帙浩瀚、內容廣泛的不同傳承的論書。而這些論書中有相當一部分已經佚失,而能夠反映和體現部派佛教基本思想的,是現存的漢譯說一切有部論書和南傳巴利語七部論。而在整個部派佛教中,哲學思想最爲豐富,內容最爲系統的則是說一切有部和經量部(說經部),它們的一些思想主張基本上對後來的大乘有宗産生過重大的理論影響。當然,其它部派特別是後世的大衆各系對大乘空宗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原始佛教的重心是對人生現象的分析,即對構成人的五種要素"五蘊"的分析。到了部派佛教,這一重心開始轉移,並進一步擴展到對一般宇宙現象的分析。由于各部派的立足點和側重點不同,所以對宇宙萬有的分類也是多種多樣的。但總的來說有以下兩種情況:一種是從蘊、處、界叁方面來分類的,就是以人爲中心,著重于對人、人體、人性、人格等物質和精神構成進行分類,把統一的人生現象分爲若幹分立的要素,並認爲人是類似于大宇宙的小宇宙,弄清複雜人生現象也就等于弄清了整個宇宙萬有的現象,由此從分析人生現象擴展到分析宇宙現象。另一種是

  quot;法"來進行分類的,從整個宇宙著眼,對一切現象進行分析,把宇宙萬有分爲若幹法。如說一切有部就以"五位七十五法"來分析和統攝一切現象。

  部派佛教首先是從蘊、處、界叁個方面對人及其所處的世界,進行觀察、分析和分類,闡述主觀與客觀在認識上的關系,目的在于"破執",立"無我"之理。在部派佛教之前,佛教一般是將色、受、想、行、識五蘊作爲構成人的基本要素。色蘊指的是物質世界,是對一切因緣和合的事物的總概括;後四蘊"受、想、行、識"則是指精神世界的總和。所以,部派佛教的多數派繼承了原始佛教的這一傳統,認爲人是由五蘊和合而成的,我是五蘊的暫時和合,是基于五蘊的假名安立,沒有實體,所以說人是無我的。于是他們從"人無我"的立場出發,進一步論證"法無我"的主張。如《阿毗達磨俱舍論》就認爲五蘊是假有的。因爲蘊是一種集合體,既然是集合體,就可以分散,分散了則不成爲集合體了,所以五蘊是假有的。這是對"法無我"的論證。

  十二處是從人的認識活動來區分的。部派佛教認爲,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即視覺、聽覺等六種感覺器官)在與各自相對應的認識的對象--色、聲、香、味、觸、法六境相接觸時就産生了相應的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上座部把意根當作人的物質的心,而其余各部派則持反對的態度。他們認爲心法比色法勢用猛利,意根是精神的中樞,屬于心理範疇。主張以前念意識爲意根,因爲前念意識具有引發後念意識生起的功能,有表現記憶和推理的作用。佛教用十二處來分析宇宙現象,看似複雜,但歸結起來不外

  quot;色"、"心"兩類。認識對象和認識器官同被視爲是構成宇宙現象的基本要素,這無疑反映了部派佛教二元論的性質和傾向。

  十八界是在十二處的基礎上將根、境相對所産生的識加在一起而成的,即合六根、六境、六識,共爲十八界。部派佛教認爲,十八界攝盡宇宙一切現象,是對宇宙萬有的總的分類。它是以人的認識爲中心,由能發認識的六根,作爲認識對象的六境,以及由六根與六境相接觸而産生的六識,共同構成爲與人相統一的宇宙萬有的基本要素。

  爲了進一步分析和闡釋宇宙現象,在另一方面…

《小乘佛教哲學研究(成建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