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哲學的現實意義(惟賢)▪P2

  ..續本文上一頁法實相。也就是佛所講的真現實的道理,使大家都要知道,大家都要有這個智慧。爲了這個大因緣而出現于世,這是一個公案。

  另一個公案,就是靈山會上,大梵天王供奉金色缽羅花,佛得到花後,拈花示衆,大衆默然不知所得。此時迦葉尊者破顔微笑,世尊于是當衆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與摩诃迦葉。”

  這是個禅宗公案,正法眼藏、實相無相、微妙法門,是個什麼法門呢?就是宣示在現實中的諸法實相,緣起性空的道理。諸法緣起,當體即空。這就是佛傳的心印法,由迦葉尊者在西天傳到二十八祖,二十八祖即達摩祖師。達摩祖師到中國來,說過一句話:我到中國來只是爲了找一個不受別人迷惑的人、一個真實有智慧的人、一個可傳法的人。後來達摩傳法給二祖慧可,並一直代代相傳至六祖慧能,此時禅法在中國就盛行了,成爲中國八大宗派之一:禅宗。

  禅宗的特點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而且在平常生活中就可以參禅,就可以悟道。行住坐臥,搬柴運水,都可以行道,都可以對現實的真理,以平常心悟道,不脫離生活,不脫離現實,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做到安詳寂靜。人到此境界就能智慧提高,就可以正確對待學習、工作、社會、國家,所以禅學現在流行海內外。

  以上所講都是世尊所傳,傳的什麼?宗下是他傳的,教下也是他傳的。宗下,是禅宗所講的,參空,見真如;教下,就是講的教義、緣起。而這個宗下、教下都是面對現實而言的,不是說離開現實而說的,不是一般人所誤會的以爲佛法是玄學,是空洞的,不是那麼一回事。所以它不同于普通的哲學。

  叁、佛教的基本教義

  (一)緣起論

  佛教緣起論說明一切現象,宇宙的森羅萬象,不管精神的、物質的、社會的、自然的,都是因緣生,離不開因、緣、果叁個字。一切現象生起來會有果,果生起來離不開因,離不開主因也離不開助緣,不是無因生,不是自然生,不是偶然生,是因緣生。世間上沒有偶然生、自然生的事物,都有因緣的。這個因緣當然有善的、惡的、無記的、染汙的、清淨的不同性質,性質不同的因感性質不同的果。

  因果定律,非常嚴謹,時間長,空間寬。時間長,通于叁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過去世也有過去、現在、未來。未來世也有過去、現在、未來,相續不斷。從空間來講,緣外有緣,無盡無邊。因爲這個緣生法,彼此相望,相資相助,互相依存,不是孤立的。所以佛教經典《華嚴經》的法界觀講: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小中有大,大中有小。從數量上講,一多不能分離。從形象上講,小大不能分離。所以,一粒微塵可觀大千世界,一滴水可知大海,一朵花可知整個世界的自然現象,就是這麼一個道理,這個現象叫緣生法,而這個緣生法是怎麼生起來的呢?萬法唯心。

  萬法唯心和因緣生法是佛教教育中的主要兩點。“應觀法界性,一切由心造”,“叁界唯心,萬法唯識”,都離不開“心”,離開心就沒有“法”。佛教所講的心,不是一般心理學、哲學講的心。佛法講的心是心物的總和,有心就有物,有正報就有依報,不能分開。有諸內必形諸外,外與內不能分開,這是總和的觀點,這就是佛法所講的“心”,也就是佛法的基本要點。一切唯心,一攝一切,一心攝一切法,一切法入一心,在事物中互相聯系來講,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小中見大,大中見小,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這些道理從微觀到宏觀都是一種客觀真實的存在,不是離開現實來講的。所以緣起論這個論點很重要,是佛法的基本論。

  佛教有六大緣起:

  1、業感緣起

  講業報,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這個果,現在的條件成熟了現在受,條件不成熟後世受,條件再不成熟,後世以後的後世還要受,那是逃不掉的。業報,是信不信佛法的分水嶺。講因果,科學也講,哲學也講,但是業報是佛教所講,佛教特有的。信不信佛教的分水嶺就是業報論,因果是通于叁世的。

  2、流轉緣起

  這就是佛教的生死觀。解脫生死,生死怎麼形成的呢?十二有支,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假如要解脫,無明滅則行滅,生滅則老死滅,佛家有個基本論點“此生故彼生,此滅則彼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這是流轉還滅論。一個流轉,一個解脫,屬出世法,叁乘所共修。

  3、賴耶緣起

  這是唯識法上所講的。唯識法相分析,有情有八個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眼、耳、鼻、舌、身是感官,對外。第六意識是既對內又對外的,觀察、思維、分析、總和,一種思辨功夫,是思辨認識、理性認識。末那識就是一種自私的東西,即“我執識”,執法爲我,觀察一個事物有一個“我”,有人我、法我,就分出種種相,有種種分別、種種執著,乃至顛倒妄想。這就是末那識、我執識。禅宗講的打破黑漆桶,就是要把末那識斬斷,末那識不斬斷,你始終在生死中,在黑漆桶中。末那識斬斷後,就可以轉識成智,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後一片光明,大圓朗照,象鏡子一樣。

  阿賴耶識是就染汙位來講的,在凡夫位稱爲阿賴耶識。爲什麼賴耶緣起呢?就是在凡夫位,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種子就是潛在的功能,潛在的因,這種能,遇緣就發生現行:人生現象、宇宙現象、其它各種現象,現行後又熏成種子,即種生現、現熏種。沒有遇到緣,就是種子又生種子,種子相續不斷,叫做種生種,這種種現熏生,凡夫位就是染汙的熏生。到了聖者位,就由聞法開始,熏習善法種子、清淨種子,轉變阿賴耶識的體,恢複如來藏,達到妙明真心的境界,就是如來的境界,就是大圓鏡智。所以賴耶緣起就是種現相熏,相續不斷。

  4、性空緣起

  觀諸法皆空,一切現象都空。證得諸法實相,叫性空緣起。

  5、法界緣起

  就是《華嚴經》講的法界觀。中國的賢首宗(即華嚴宗),講法界緣起,就是觀察一切現象,一攝一切,一切入一,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小中有大,大中見小,都是互相聯系的,是法界緣起。法界包括一切法:精神現象、物質現象,這都是一個整體,是互相聯系的,是緣起的。

  6、六大緣起

  這是密宗所修的。六大:地、水、火、風、空、見。六大在密宗來講組成清淨世界、佛國世界,稱曼陀羅、壇場、壇城。這是佛菩薩所居的世界,是清淨的世界,修密的人,觀此世界,叁密相應,達到即身成佛。這就是六大緣起,其定義就是即事而真,即相而見法身,即相而成佛。在事上證入佛道,見法身,叫即事而真。

  (二)《瑜珈師地論》講述的四種真實

  世尊根據對現實世間真實的觀察,世出世間結合,得出四種真實:

  第一、世間真實。尊重世間習慣,各個地方、各個民族、各個國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語言、風俗、習慣、文字、藝術、禮儀等,凡世間上人認爲是真實的,我們就要尊重這種真實,順俗成真。比如,外國人到中國來,到了少數民族的地方,若不尊重人家的習慣,人家就要反對你、排斥你。

  第二、道理真實。就是由各種現象,從現象論、本體論中,建立的科學和哲學。科學從現象上來分析,來實證,哲學也是從現象上來追查它的本體,這都是講道理的。這兩種真實都是世間上講的真實。

  第叁、煩惱障淨智所證真實。這是佛家從理論到實踐,修行,淨化內心,使內心這顆靈珠煥發光輝,就必須要消除煩惱。由于消除煩惱而證得人空、我空,涅槃境界就證得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無余涅槃就是有漏之身已經得到解脫,不再受果,已出離生死。

  第叁、所知障淨智所證真實。這是菩薩所修的了。除主觀上消除煩惱,證得人空、我空外,還要進一步對于所可了知的一切現象,消除他的迷惑、障礙,進入真實的道理,達到法空,證得二空所顯真實,即如來所證境界的真實:法性真如的真實、中道實相的真實。這就是《瑜珈師地論》所分析的四種真實,唯識學的“轉八識成四智”。佛法就是信解行證,信後必解,解後必行,行後才能得到受用,才能與佛陀境界、真如境界相契合,這是佛教基本教義的第二點。

  四、面對現實世界的思考

  佛法弘揚講究契理契機。契理,即要與佛教的真理相契合,不能違背佛法的優良傳統,不能違反佛教教義,這是原則性問題。契機就是因地點、時間、人物的不同,各種根基不同而施設教法,要與時代相合,廣行方便,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與時俱進。

  我們來看現在的世界是怎樣的。就我們國家來講,要實現一個和諧的社會,促進建設,建立一個和平穩固的小康社會,這是我們國家的政策方針。拿世界來講,世界需要和平時代。但實際上,我們的國家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激發了人們的貪心,形成權錢鬥爭,爾虞我詐,難免貧富懸殊,影響社會穩定。國際方面,強權主義爲了爭奪世界,就從軍備方面發展,國防方面的預算很大,造軍艦、大炮、原子彈、核武器、氫彈等來備戰。中東地區民族宗教戰爭不斷,戰爭危機潛伏著。

  有智慧、有理性的人必須面對現實,要想出一個如何把社會淨化的方法、步驟。這一點太虛大師早在六十年前提出建立“人生佛教”。八十年代後,中國佛協會長趙樸初老居士根據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建立“人間佛教”思想,據此思想推動全國的佛教工作。現在不管大小寺廟,各個佛學院,都是據此思想推動工作。

  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總的來講,做個人要完成人格,要有道德,在完成人格的基礎上,再結合菩薩行,以大悲心、大智慧、大願力,以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從各種方面來淨化人心,淨化世界。在各個階層,不管文化界、教育界、宗教界、工商界、軍界、政界、經濟界,都能夠根據此思想,發揮此思想,使社會淨化,人心淨化,這樣就可以製止社會的動亂,使社會穩定,就我們國家來講,就可以實現穩步的建設,促進民族建設,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

  這次我在叁亞開會,會上提出四和:和睦、和諧、和平、和解。宗教界要和睦,社會要和諧,世界要和平,祖國統一要和解,這就是根據菩薩精神所講的“和”。菩薩大行重在“和”,僧人講“六和合”,和諧的意義很高。所以太虛大師提倡在人生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菩薩行,來淨化人心,“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但此莊嚴,不是形式的莊嚴,《金剛經》講“如來說莊嚴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如來說此莊嚴,不是形式的莊嚴,而是內心的莊嚴,內心結合形式,才是真正的莊嚴。內心和諧,內心淨化,就會做到人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和諧相處,這是真實的和諧,做到這些必須要有菩薩精神。所以面對現實,在我們國家來講,必須實行人間佛教的理論,以人間佛教的思想爲指導,在做人的基礎上修菩薩行,淨化人間,從而促使社會、世界和諧,這是我們的觀點和行動。

  (錄音整理:肖曉;文字編輯:正根)

  

《佛教哲學的現實意義(惟賢)》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