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哲学的现实意义(惟贤)

  佛教哲学的现实意义

  

  惟贤

  ——2005年6月17日讲于北京大学——

  一、现实的定义

  (一)佛教的世界观

  (二)太虚大师对现实的定义

  二、佛陀的现实观

  (一)出家的原因

  (二)世尊之所传

  三、佛教的基本教义

  (一)缘起论

  (二)《瑜珈师地论》讲述的四种真实

  四、面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一、现实的定义

  现实的定义:顾名思义,现,就是现在;实,就是真实。说现在,既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虽然它和过去未来也有联系,但我们说的是现在。实:是真实。也就是说这一个境界不是幻想的,不是臆断的,不是空洞的,这就是现实。哲学上讲现实,科学上也讲现实,但是佛教所讲的现实,既有理论,也有教义,也有实证。从认识到实证来了解现实,这就与科学、哲学所讲的现实不同,它是讲求实证的。佛教讲实证,这个实证是世尊自证的境界,由自证境界流于言教,流于言说,这与其他学派不同。

  (一)佛教的世界观

  对于佛教来讲,世界分为三种:

  一种是有情世界,也叫做众生世界,三界五趣,流转生死的世界都叫做众生世界。有情世界,佛教讲的比较宽,不但是人,还包括动物、植物在一起,是一个联系的整体。

  一种是器世界,什么叫器世界呢?就象有一个东西一样,可见可拿。那就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从微观到宏观。微观:佛教称为微尘,芥子;科学上讲,元素以下,称原子、电子、粒子,这是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就是以微观世界为基础,而集合起来的一个世界。从佛教来讲,一个日月星辰照明就是一个世界,一千个这样的世界就是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就是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大千世界,称为三千大千世界,由此推论,有无量无边的世界。就象现在天文学讲的,无量无边的星球,一千二百个恒星组成一个银河系,有若干个银河系。

  至于圣者世界,佛教讲的就是净土。净土就是修行的人净化了心灵,经过修行后进入贤位、圣位。小乘为三贤四圣;大乘为三贤十圣,就是菩萨行。地前因位菩萨叫贤位,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乃至证得究竟的菩提果位,那就是圣位。《华严经》上讲的菩萨修行之五十二位阶梯,就是从贤位到圣位,从因位菩萨到果位菩萨,乃至等觉、妙觉,这些都是圣者世界。同时在佛教来讲,有几种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就是凡圣交叉,有凡有圣;方便有余土就是声闻、独觉所居,修解脱行的;实报庄严土就是菩萨所居;常寂光土就是佛的法身所居。分析得很详细,很有等次。

  以上所介绍的是佛教对于世界的看法,有有情世界(众生世界),有圣者世界,有器世界。而且这些世界面对现实可证、可观察、可了解,由现证因量而知就可推论。所以过去有人认为,佛教亦宗教亦科学亦哲学。原因就是:说它是宗教,是因为它有信仰,信仰三宝,信仰因果,类似宗教,但却不是一般宗教。一般宗教讲神权,讲上帝,讲真主,讲神权统治,佛法不讲这个,它信仰三宝,信仰真理,是正信。说它亦科学,因为佛教讲实证,讲因明、现量、比量、圣言量,有分析归纳,符合科学方法。佛法也是哲学,讲思辨。佛法的哲学除思辨外还有实证。但说佛教完全是宗教,完全是科学,完全是哲学,也是不对的,一般意义上的宗教、科学、哲学都不能包括它的内涵。所以说佛法是最精深博大的教义,境界很高。

  (二)太虚大师对现实的定义

  从佛法的修持来讲,佛法修持讲实际,一般讲由三慧到三学。三慧就是三种智慧:闻慧、思慧、修慧。闻慧在三量中称声量,由音而入,由音声而了解;思慧,一般讲是比量,推度而知,观察而知,比较而知,得出结论,这是思。修,就是通过实践,达到实证境界。佛家的实践方法就是戒定慧、八正道。当然在菩萨位次观点又不同,行,又要广大一些。在修中由于内心的自证境界,就是真现量,这个现量如何产生呢?就是由根本智产生。入真见道后,产生开悟,称根本智,这个根本智离言说,绝百非,“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不可思议的。由根本智,由于佛陀的悲心,为了方便接引度众生,建立教法,就称后得智,都是离不开智慧。

  太虚大师有本著作叫《真现实论》,原名《现实主义》。我在汉藏教理学院读书时,太虚大师亲自给我们讲过,他在解释“现实”的定义时,有这么几句话,对“现实”的四种甄别:

  一种现变实事

  二种现事实性

  三种现性实觉

  四种现觉实变

  现变实事:我们看见眼前变化的现象,一切现象在众生境界,分别多,执着多,什么都要分别自他、人我、男女、尊卑、上下,划出若干鸿沟。这若干鸿沟纷纷划出,众生片面执以为实,引起贪求。但在佛法讲,一切都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是变化的,没有实性。所以现变实事,这个实事,众生执以为实,佛法就认为是幻现。执以为实就颠倒、妄想,攀缘追求。幻现就可以抛弃执着,达到《金刚经》讲的“无住生心”的境界。

  现事实性:现在的现象里面,从它的变化来看,不是常存的,不是自在的,不是有主宰的,是变化的。因此它的真实性质是空性,真空之性,是诸法实相之性。在真空中有妙有,妙有中有真空。《心经》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一种辨证统一的观点,这种空性要怎样才能知道呢?

  现性实觉:必须经过修行阶段,由闻思修止观。唯识修四寻思观,四如实智。经过加行位,然后进入真见道位,就可以了解诸法空性,这就是现性实觉。这个实践不是理论上的,只讲理论称为佛学,不是学佛。真学佛者必须实践,经过修行阶段,这时才能达到现性实觉,得到真实的觉悟,达到悟性境界。

  现觉实变:反过来,看山河大地,宇宙世界,如幻如化,分分清楚。所以菩萨在修行中不执着,随缘度生,方便度生。这是后得智引生的,叫现觉实变。

  这是太虚大师在《真现实论》里解释的现实的定义,我觉得解释得很好,这个层次很清楚,从理论到现实,又从了解到实践。

  太虚大师还作了一首诗:

  佛法欣闻坦荡途

  人人在握有灵珠

  四边莫触真般若

  中道何曾落有无

  这是鼓励新青年:你们听到佛法,走上了坦荡、光明的道路。为什么?人人在握有灵珠!我们每个人都有灵珠,灵珠就是心灵。明心见性,就是指找到这颗灵珠,常人的灵珠就是被灰尘、尘埃蒙蔽了,不能发光,现在我们就是要经过修持使灵珠拂去尘埃,使它发光。

  “四边莫触真般若,中道何曾落有无”。知见上去掉常见、断见,从因缘生法来了解一切法当体即空,禅宗所讲的“一切法当体即空”,这是第一义谛,就可见道,见什么道?中道实相。中道实相就是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从真空到妙有,从妙有见真空,就是中道实相。所以说“中道何曾落有无。”

  从太虚大师关于现实的定义,关于这首诗,我们就可以看到佛教对现实是怎么解释的,以上就是简单所讲现实的定义。

  二、佛陀的现实观

  (一)出家的原因

  那么佛陀对于人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佛陀很伟大,世尊为什么出家?一般人对出家没有正确的认识,根据历史的记载,佛陀出家的原因如下:

  1、观察人生

  人生不够滋味,生下来就有生老病死,八苦交加,无常变化,因此生起厌离心、出离心,寻求解脱之道。

  2、树下观农

  当农夫拿犁头把泥巴犁起来的时候,蚯蚓被翻出地面,在地上翻滚,树上的飞鸟马上跑去啄食。世尊生起悲心,他看到人生现实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也就是现在所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状况,众生都在痛苦之中,痛苦不堪。再加上世尊对于当时印度的等级制度,也非常不满,印度的等级制度十分森严:婆罗门等级最高,掌握神权;刹帝利拥有政治权力;吠舍属工商阶层;首陀罗相当于贱民,连贵族衣服都不敢踏,受压迫,受歧视。世尊本人诞生于王族,他同情平民,认为这种制度不平等,不自由。面对现实,觉得生老病死,一切无常,生起厌离心。

  “树下观农”以及印度社会的不平等制度,使他生起大悲心。厌离心和大悲心是学佛的中心思想。从解脱行到菩萨行的中心思想就是出离心和大悲心,也叫广大心,也叫菩提心。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出家的原因。世尊出家的根性和智慧与众不同,是很有智慧、很有根性的。

  我们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出家是因为婚姻、生活贫穷等问题,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要认识出家的意义,就要看世尊出家的原因。后来的弟子出家就是学习释迦牟尼佛,常随佛学嘛,是根据这个主因,而不是因为婚姻、贫穷等问题来出家,不是那回事,那些都是错误的观点。释迦牟尼佛面对现实既有出离心,又有大悲心,要解决现实问题,广度众生,这是世尊之所证。

  (二)世尊之所传

  世尊由根本智证空,由后得智观缘起,之后,建立经教,有三藏十二部教典、八万四千法门。

  当世尊在菩提树下静坐成道,睹明星而成正觉,悟得诸法实相,说了几句话:“奇哉,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种智,皆自具足”。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来的真如境界,法性境界,实相境界,一切众生都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佛性平等。佛是已成佛,众生是未成佛。法华会上,常不轻菩萨见了人就拜,别人骂他他还拜,别人打他,他跑得远远的,还拜,他说:“汝等皆当作佛,我不敢轻慢汝等。”他拜的是佛,为什么呢?众生是未来佛,他尊重。众生平等,佛性平等,就这个意思。佛法不分什么男女、大小、尊卑、贵贱,佛性平等,众生平等,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

  那么在《法华经》上是这样讲的:世尊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为什么出世?是个大事因缘,就是为众生开示悟入佛所证得的境界:诸…

《佛教哲学的现实意义(惟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