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東西,這就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同時想與思的活動能多與善心所相應,就會成爲善性;若多與煩惱相應,就會成爲惡性;在它未與善法煩惱相應時,則表現爲不善不惡的無記性。據此叁種心性,就形成一般人的性格。如果用理智的想控製由受所攝的情,而喜、怒、哀、樂中節合度,則形成優良的個性;若理智的想不能控製感情而喜怒無常,就會表現爲乖張的個性;如果常與煩惱中的貪相應,就會形成貪婪的個性;如果常與煩惱的瞋相應,就會表現爲暴戾的個性;如果想與思常與行舍相應,則其人的個性甯靜寡欲;若想與思常與不害悲心相應,則其人的個性恻隱多仁。這是佛學對一般心理學所講情與性的一些優異見解。
(二)本能與學習 心理學者受哲學思想理性派的影響多津津樂道本能;而受哲學思想經驗派的影響多特別強調學習。本能是不慮而知,不學而能,不修而善。初生嬰兒即知飲食,男性女性不待學習而知婚配,同情心,自尊心,辭讓之行,是非之辯,人皆有之,出乎自然,不待學習,皆屬本能。學習是由不知而求知,不能而求能,不善而求爲善。廣博的知識,非學無由積;精巧的技術,非習無由熟;高尚的人格,非通過修養不能成就,這些都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本能與學習原屬心理作用的兩類表現形式,兩者是相依相存,本能是學習的基礎,而學習又是本能的發展,兩者是心理作用的辯證的統一。佛學在這方面常有精辟的闡述。佛學認爲我法二執有與生俱來的屬本能;有由邪教邪說的熏陶所成的分別我法執屬學習。在種子方面,有出自法爾的本有屬本能;有由熏習所成的新熏屬學習。在善法方面,無貪、無瞋、無癡叁善根是生起其余某些善法的根本,應屬本能,而由它生起的某些善法多來自學習;在惡法方面,貪、瞋、癡、慢、疑、惡見六根本煩惱是生起某些惡法的基礎屬本能,而某些由根本煩惱所派生的惡法則與學習有關。同時,佛學認爲心理活動的本能與學習是相互轉化依賴而有其一定內在聯系的,例如俱生我法執是分別我法執的基礎,而分別我法執又是增強俱生我法執的助力;本有種子生起現行,現行複熏成種,即是本有轉化爲新熏;新熏種子又起現行,複熏成種,則前之新熏望後新熏種則又爲本有。善惡二法的根本與其派生諸善惡法,亦有互相助長,互相依賴的關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佛學對于心理活動中的熏習相,有著全面而深入的闡述,它認爲人生的來龍去脈,宇宙森羅萬象的形成,皆淵源于心理活動的熏習。七轉識具有“生滅”、“勝用”、“增減”等能熏性,第八識具有“可熏”、“無記”、“堅住”等所熏性,兩相和合而有熏習,通過反複熏習而善惡諸法輾轉增勝。熏習和愈熏愈勝是心理自然而有的現象。佛陀發現了和正確掌握這一心理活動而闡教說法,教人于正法“多聞熏習”、“如理作意”、“勤修加行”,通過“資糧”、“加行”、“見道”、“修道”以至“究竟”五位,曆叁大阿僧祗劫而成正覺,這是佛陀既重視心理活動的本能,而尤依心理熏習的道理,重視學習,闡教化衆,建立精勤修學、廣積福慧,以求淨智圓明而應爲人所信受的種種法門。
(叁)懶惰與勤奮 人是需要生活的,要生活就必須從事資生事業的工農業等生産;人是社會動物,必須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立功、立德、立言。從事生産和立功立德都要付出一定的勞動代價,黾勉以求,精進不懈,才能有所成就。假如好逸惡勞,苟且偷安,不肯勞心用力,將必生活無著,不能立足于社會,更談不上立功立德,造福人類。因之,人之能生存與否,事功德業之成敗與否,全決定于勤惰,對這方面的認識至關重要,決不能掉以輕心。佛學對此有極彰明而精細的闡述。佛學在煩惱心所中明確列出以懶惰爲性的“懈怠”;在善心所中特別列出以勤奮爲義的“精進”,並且找出懈怠與精進的心理根源,例如在別境心所的首位就列出了“欲”,其定義是“于所樂境,希望爲性,勤依爲業”,就是說對于有價值、有意義、令人欣樂的境事,要有一定的欲望,也就是理想,有了理想,就必然有強烈的要求,以實現其理想,自然會不惜付出勞動代價而盡心竭力以爲之。由此可見,佛學對于勤惰産生的根源顯示對樂境是否有追求欲爲准。同時,它還特別強調勤奮的重要性,對于殷勤不懈的“精進”進行仔細分析而有五種不同的建立:(1)有勢的“披甲精進”,在將做某事修某善行之前,當有強烈不可抑製的欲望以增加威勢,期在必成,如猛士上陣,披甲以壯其威者然。(2)有勤的“加行精進”,于諸正業善行,當依一定的方法次第,精勤從事。(3)有勇的“無下精進”,于所修所作,鼓足勇氣,不自輕蔑,不示怯弱,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4)堅猛的“無退精進”,于所修所作,有大毅力,不稍退卻,以使其前進前進再前進,日新日新又日新。(5)不舍善轭的“無足精進”,于常常時,遵照正道善軌而行,小心翼翼,謹守繩墨,虛懷若谷,以期大成。據此可見,佛法對勤奮正反兩方面及其根源的闡述,和對五種精進的分析與建立,其價值相當偉大,其對作人作事的指導意義亦非淺鮮。
(四)道德與罪惡 在生活與工作中,動機和手段俱是自利利他的,即屬道德;動機與手段俱是自害害他的,即屬罪惡。道德是善美、是光明,能使社會安甯團結,向上升華。罪惡是毒害、是黑暗,能使社會動亂分崩,倒退墮落。從此兩者表現于外的影響看,屬社會問題;而其根源則在內心,它是心理現象善與惡、邪與正的兩大類。佛學于此,言之甚詳而精。佛典列十一善心所顯示道德的成因及其具體內容,又列二十六種煩惱以顯示罪惡的成因及其具體內容。善心所中“無貪”、“無瞋”、“無癡”叁善根是形成道德的內在根據,所立“淨信”,是完成道德的重要條件,佛典雲:“信謂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爲性,樂善爲業”。意謂于一切真實事理,叁寶功德和信衆達真成德的天賦性能,有著正確見解,深信不疑,便會引起強烈興趣而認真追求,盡力爲之,成就種種善法。尅實而言,信有實,就是樹立叁界唯心、有爲如幻的世界觀;信有德、信有能,就是樹立尊德樂道、自利利他的人生觀。有這兩種正確的觀點指導行動,就會産生語言、行動和心靈之美。這就是道德的成因。在正信的指導下,自會有高度的修養而心行平等正直無功用住的“行舍”。有了高深的修養自會有殊勝的受用,和身心適悅的“輕安”。有了高度的精神生活滋養身心,自不會心馳于外,爲非作歹,而完成其私德。同時誠于中、形于外,自會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不忍損害公物、傷人財産性命的“不害”,而成就完美的功德。在罪惡方面,列出“貪、瞋、癡”叁毒,是生起惡法的根本,再加上“不信”爲條件,就會有罪惡的形成。佛典謂“不信,于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爲性,能障淨信,懈怠爲業”,意謂心無正信,沒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指導行動,就會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而有“懈怠”,放縱流蕩,而有“放逸”。五欲誘乎外,妄念湧乎中,必有“掉舉”、“散亂”,心無所主,自必向外逐物,順則生貪,逆則生瞋,終日爲非作惡,而“無慚”、“無愧”,“忿”、“恨”、“诳”、“谄”之不足,又繼之以或殺或盜以“害”自他,由是便構成了各式各樣的罪惡,內受良心之譴責,外受社會輿論和國法的懲治。上述是佛學對于道德與罪惡的成因及其內容的闡述。可是佛學對此還有正本清源以遠離罪惡完成德業之妙道,而應爲人所謹遵笃行者在。這就是它所諄諄教誨的斷惡修善、轉染成淨的種種法門。于罪惡而言斷,就是不但伏煩惱的現行,而且要根除煩惱的隨眠。于善而曰修,修者于未生善法要修之使生;于未成正道要修之使成;先前沒有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動機,就要發起“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宏誓願;原來沒有利樂有情的殊勝正行,就要廣修“六度”、“四攝”以饒益衆生。在身口意叁業方面,必須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易意業的貪、瞋、癡;以救死、治貧和離欲易身業的殺、盜、淫;以誠實語、和合語、柔順語和莊嚴語易口業的妄語、兩舌、惡口和绮語。這是佛學對道德的修養、人格的完成,既有著正反兩面的理論說明,又有嚴密的行持功夫,而應稱之爲一門權威的倫理心理學。
五、清淨的心理現象
(一)戒定慧叁學 佛學所說的清淨,具有至真、至善、至美叁合爲一的含義。人們在轉依後,轉八識成四智,其心全面清淨而無雜染。未轉依前全屬雜染,預流、一來、不還及登地菩薩染淨相參。佛陀得大轉依,依其所證清淨真如,建立教法,即戒定慧叁學。叁學是由清淨法界平等流出,亦屬清淨,因而戒學之戒得名淨戒;定學之定得名淨定;慧學之慧得名淨慧。
佛陀根據信衆的具體生活條件:爲優婆塞、優婆夷說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爲沙彌、沙彌尼製十戒;爲比丘製二百五十戒,爲比丘尼製叁百四十八戒。這些戒都屬律儀戒。律儀戒中有性罪和遮罪兩類,殺盜淫妄等本性是罪,必須戒止,名性罪戒;其余爲了防微杜漸遮免嫌疑所製定的戒,名遮罪戒。通常人所說:“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振冠,叔嫂不通問,諸母不比肩”,即寓有防遮罪義。若菩薩戒則不止此,因爲它除律儀戒之外,還有攝善法、饒益有情的兩戒。《瑜伽菩薩戒》重戒有四,輕戒有叁十叁,其內容即包括叁聚淨戒。叁聚淨戒者,持一切淨戒無一淨戒不持,修一切善法無一善法不修,度一切衆生無一衆生不度。此中前一屬律儀戒,次屬攝善法戒,再次屬饒益有情戒。律儀戒能使人的言語、行動及思想意識正規化、合理化,遠離邪行、欲行的塵垢,故令身心清淨。攝善法戒是于一切法,行平等心,持平等見,不起高下優劣等分別,而悟入法空真如,遠離法執及其所引生的所知障,故令心得清淨。饒益有情戒,持之…
《佛教的心理學(唐仲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