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东西,这就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同时想与思的活动能多与善心所相应,就会成为善性;若多与烦恼相应,就会成为恶性;在它未与善法烦恼相应时,则表现为不善不恶的无记性。据此三种心性,就形成一般人的性格。如果用理智的想控制由受所摄的情,而喜、怒、哀、乐中节合度,则形成优良的个性;若理智的想不能控制感情而喜怒无常,就会表现为乖张的个性;如果常与烦恼中的贪相应,就会形成贪婪的个性;如果常与烦恼的瞋相应,就会表现为暴戾的个性;如果想与思常与行舍相应,则其人的个性宁静寡欲;若想与思常与不害悲心相应,则其人的个性恻隐多仁。这是佛学对一般心理学所讲情与性的一些优异见解。
(二)本能与学习 心理学者受哲学思想理性派的影响多津津乐道本能;而受哲学思想经验派的影响多特别强调学习。本能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不修而善。初生婴儿即知饮食,男性女性不待学习而知婚配,同情心,自尊心,辞让之行,是非之辩,人皆有之,出乎自然,不待学习,皆属本能。学习是由不知而求知,不能而求能,不善而求为善。广博的知识,非学无由积;精巧的技术,非习无由熟;高尚的人格,非通过修养不能成就,这些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本能与学习原属心理作用的两类表现形式,两者是相依相存,本能是学习的基础,而学习又是本能的发展,两者是心理作用的辩证的统一。佛学在这方面常有精辟的阐述。佛学认为我法二执有与生俱来的属本能;有由邪教邪说的熏陶所成的分别我法执属学习。在种子方面,有出自法尔的本有属本能;有由熏习所成的新熏属学习。在善法方面,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是生起其余某些善法的根本,应属本能,而由它生起的某些善法多来自学习;在恶法方面,贪、瞋、痴、慢、疑、恶见六根本烦恼是生起某些恶法的基础属本能,而某些由根本烦恼所派生的恶法则与学习有关。同时,佛学认为心理活动的本能与学习是相互转化依赖而有其一定内在联系的,例如俱生我法执是分别我法执的基础,而分别我法执又是增强俱生我法执的助力;本有种子生起现行,现行复熏成种,即是本有转化为新熏;新熏种子又起现行,复熏成种,则前之新熏望后新熏种则又为本有。善恶二法的根本与其派生诸善恶法,亦有互相助长,互相依赖的关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佛学对于心理活动中的熏习相,有着全面而深入的阐述,它认为人生的来龙去脉,宇宙森罗万象的形成,皆渊源于心理活动的熏习。七转识具有“生灭”、“胜用”、“增减”等能熏性,第八识具有“可熏”、“无记”、“坚住”等所熏性,两相和合而有熏习,通过反复熏习而善恶诸法辗转增胜。熏习和愈熏愈胜是心理自然而有的现象。佛陀发现了和正确掌握这一心理活动而阐教说法,教人于正法“多闻熏习”、“如理作意”、“勤修加行”,通过“资粮”、“加行”、“见道”、“修道”以至“究竟”五位,历三大阿僧祗劫而成正觉,这是佛陀既重视心理活动的本能,而尤依心理熏习的道理,重视学习,阐教化众,建立精勤修学、广积福慧,以求净智圆明而应为人所信受的种种法门。
(三)懒惰与勤奋 人是需要生活的,要生活就必须从事资生事业的工农业等生产;人是社会动物,必须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立功、立德、立言。从事生产和立功立德都要付出一定的劳动代价,黾勉以求,精进不懈,才能有所成就。假如好逸恶劳,苟且偷安,不肯劳心用力,将必生活无着,不能立足于社会,更谈不上立功立德,造福人类。因之,人之能生存与否,事功德业之成败与否,全决定于勤惰,对这方面的认识至关重要,决不能掉以轻心。佛学对此有极彰明而精细的阐述。佛学在烦恼心所中明确列出以懒惰为性的“懈怠”;在善心所中特别列出以勤奋为义的“精进”,并且找出懈怠与精进的心理根源,例如在别境心所的首位就列出了“欲”,其定义是“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就是说对于有价值、有意义、令人欣乐的境事,要有一定的欲望,也就是理想,有了理想,就必然有强烈的要求,以实现其理想,自然会不惜付出劳动代价而尽心竭力以为之。由此可见,佛学对于勤惰产生的根源显示对乐境是否有追求欲为准。同时,它还特别强调勤奋的重要性,对于殷勤不懈的“精进”进行仔细分析而有五种不同的建立:(1)有势的“披甲精进”,在将做某事修某善行之前,当有强烈不可抑制的欲望以增加威势,期在必成,如猛士上阵,披甲以壮其威者然。(2)有勤的“加行精进”,于诸正业善行,当依一定的方法次第,精勤从事。(3)有勇的“无下精进”,于所修所作,鼓足勇气,不自轻蔑,不示怯弱,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4)坚猛的“无退精进”,于所修所作,有大毅力,不稍退却,以使其前进前进再前进,日新日新又日新。(5)不舍善轭的“无足精进”,于常常时,遵照正道善轨而行,小心翼翼,谨守绳墨,虚怀若谷,以期大成。据此可见,佛法对勤奋正反两方面及其根源的阐述,和对五种精进的分析与建立,其价值相当伟大,其对作人作事的指导意义亦非浅鲜。
(四)道德与罪恶 在生活与工作中,动机和手段俱是自利利他的,即属道德;动机与手段俱是自害害他的,即属罪恶。道德是善美、是光明,能使社会安宁团结,向上升华。罪恶是毒害、是黑暗,能使社会动乱分崩,倒退堕落。从此两者表现于外的影响看,属社会问题;而其根源则在内心,它是心理现象善与恶、邪与正的两大类。佛学于此,言之甚详而精。佛典列十一善心所显示道德的成因及其具体内容,又列二十六种烦恼以显示罪恶的成因及其具体内容。善心所中“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是形成道德的内在根据,所立“净信”,是完成道德的重要条件,佛典云:“信谓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乐善为业”。意谓于一切真实事理,三宝功德和信众达真成德的天赋性能,有着正确见解,深信不疑,便会引起强烈兴趣而认真追求,尽力为之,成就种种善法。尅实而言,信有实,就是树立三界唯心、有为如幻的世界观;信有德、信有能,就是树立尊德乐道、自利利他的人生观。有这两种正确的观点指导行动,就会产生语言、行动和心灵之美。这就是道德的成因。在正信的指导下,自会有高度的修养而心行平等正直无功用住的“行舍”。有了高深的修养自会有殊胜的受用,和身心适悦的“轻安”。有了高度的精神生活滋养身心,自不会心驰于外,为非作歹,而完成其私德。同时诚于中、形于外,自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不忍损害公物、伤人财产性命的“不害”,而成就完美的功德。在罪恶方面,列出“贪、瞋、痴”三毒,是生起恶法的根本,再加上“不信”为条件,就会有罪恶的形成。佛典谓“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信,懈怠为业”,意谓心无正信,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指导行动,就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有“懈怠”,放纵流荡,而有“放逸”。五欲诱乎外,妄念涌乎中,必有“掉举”、“散乱”,心无所主,自必向外逐物,顺则生贪,逆则生瞋,终日为非作恶,而“无惭”、“无愧”,“忿”、“恨”、“诳”、“谄”之不足,又继之以或杀或盗以“害”自他,由是便构成了各式各样的罪恶,内受良心之谴责,外受社会舆论和国法的惩治。上述是佛学对于道德与罪恶的成因及其内容的阐述。可是佛学对此还有正本清源以远离罪恶完成德业之妙道,而应为人所谨遵笃行者在。这就是它所谆谆教诲的断恶修善、转染成净的种种法门。于罪恶而言断,就是不但伏烦恼的现行,而且要根除烦恼的随眠。于善而曰修,修者于未生善法要修之使生;于未成正道要修之使成;先前没有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动机,就要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宏誓愿;原来没有利乐有情的殊胜正行,就要广修“六度”、“四摄”以饶益众生。在身口意三业方面,必须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易意业的贪、瞋、痴;以救死、治贫和离欲易身业的杀、盗、淫;以诚实语、和合语、柔顺语和庄严语易口业的妄语、两舌、恶口和绮语。这是佛学对道德的修养、人格的完成,既有着正反两面的理论说明,又有严密的行持功夫,而应称之为一门权威的伦理心理学。
五、清净的心理现象
(一)戒定慧三学 佛学所说的清净,具有至真、至善、至美三合为一的含义。人们在转依后,转八识成四智,其心全面清净而无杂染。未转依前全属杂染,预流、一来、不还及登地菩萨染净相参。佛陀得大转依,依其所证清净真如,建立教法,即戒定慧三学。三学是由清净法界平等流出,亦属清净,因而戒学之戒得名净戒;定学之定得名净定;慧学之慧得名净慧。
佛陀根据信众的具体生活条件:为优婆塞、优婆夷说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为沙弥、沙弥尼制十戒;为比丘制二百五十戒,为比丘尼制三百四十八戒。这些戒都属律仪戒。律仪戒中有性罪和遮罪两类,杀盗淫妄等本性是罪,必须戒止,名性罪戒;其余为了防微杜渐遮免嫌疑所制定的戒,名遮罪戒。通常人所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振冠,叔嫂不通问,诸母不比肩”,即寓有防遮罪义。若菩萨戒则不止此,因为它除律仪戒之外,还有摄善法、饶益有情的两戒。《瑜伽菩萨戒》重戒有四,轻戒有三十三,其内容即包括三聚净戒。三聚净戒者,持一切净戒无一净戒不持,修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修,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此中前一属律仪戒,次属摄善法戒,再次属饶益有情戒。律仪戒能使人的言语、行动及思想意识正规化、合理化,远离邪行、欲行的尘垢,故令身心清净。摄善法戒是于一切法,行平等心,持平等见,不起高下优劣等分别,而悟入法空真如,远离法执及其所引生的所知障,故令心得清净。饶益有情戒,持之…
《佛教的心理学(唐仲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