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名言、我執習氣爲內在根據,以有支習氣爲內在助力,便會隨此內因緣力變現帶有階段性的特定的生命體(根身)和特定的生活環境(器界)。由是因果酬引,展轉循環,而形成輪回無窮的世間長流,這是順著心生煩惱雜染、業雜染和果雜染的觀心。如是追本溯源,逆流而上的觀心,則認爲要脫離生死輪回的世間,就必須先無異熟識;要無異熟識,就必須沒有名言、我執、有支叁種習氣;若欲無此叁種習氣,就必須沒有執著性的錯覺和染汙性的盲動,及此二者的熏習;若欲無此二者及其熏習,就必須斷除無明;若欲斷除無明,就必須全面而徹底地了本識心。若欲能如是順逆觀心,則自能知境由心變,是心非境而境空;心亦相待而有,境無故識無而心亦空。由斯便通達諸法實相,悟入心的本性,而不起惑造業,截斷世間生死之流。以是義故,《分別瑜伽論》作如是說:“菩薩于定位,觀影唯是心,義相既滅除,審觀唯自想。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住無所得。”
那麼,觀心識心,住無所得,豈不是就導引人生進入消極無爲、空虛寂滅的領域了麼?不然,大謬不然。佛教的心理學認爲觀心識心之後,必能贏得最極美滿、最極究竟而有最積極意義的碩果,也就是促使人生進入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領域。觀下節論述自知。
七、舍去染心、依止淨智與改造世界、升華人生
世間許多學術,無論是種種哲學或各門科學都寓有人類的最高理想——改造世界、升華人生。但是對世界和人生現象的觀察,只停頓在某些部分和外表上,其理論聯系實踐就不能對世界進行深入改造,對人生也無多裨益。如果對世界和人生所有現象的探索能由表及裏而掌握其本質,由部分及全面而抓住其總體,這樣的理論聯系實踐就能徹底地改造世界、升華人生,而實現人類最高的理想。此中前者是一切世間學;後者是佛教科學的哲學,這種哲學的實質就是佛教的心理學。佛教的心理學主張舍去染心、依止淨智,就能從本質上徹底改造世界、升華人生。因爲如前已說,現實世間一切現象都是雜染心理的具體表現,徹底改造了的世界和升華了的人生是清淨心理現象的外表形式。那麼舍染心、依淨智所表現出的世界與人生又怎樣呢?根據佛學世界與人合一而以人爲主的觀點,對佛典在這方面的論述,加以總結,而用現代通俗語言诠表,可以說舍染依淨有四種不可思議的優越性:(1)生命體的不可思議優越性;(2)生活的不可思議優越性;(3)生活環境的不可思議優越性;(4)智能的不可思議優越性。這裏所說不可思議優越性,意謂人們現實的生活比較低級而狹隘,不能據此比擬和推想轉依後世界人生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情景,也就是說轉依即是成佛,成了佛的殊勝是不可以語言形容的。
所謂生命體的不可思議優越性,這是指佛身而言。佛有法、報、化叁身。“法身”亦名“自性身”。《成唯識論》雲:“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報身”亦名“受用身”。《成唯識論》雲:“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叁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爲住十地諸菩薩衆,現大神通,轉正*輪,決衆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合此二種,名受用身。”至于“化身”,《成唯識論》雲:“叁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爲未登地諸菩薩衆,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如是叁身,法身是本來清淨無爲真實功德,以真如爲體;報身是無漏有爲真實功德,以淨智爲體,而由大圓智品所現。法身是理,報身是事;法身是體,報身是相。理由事顯,事攬理成;體必有相,相必依體。故法報二身意義上自有區分,而具體佛身卻是法報渾然爲一,是佛的真身。佛的真身其殊勝相雖無量無邊,而准理可說有四:(1)“真常”。法性本來自有,無始無終,真實不虛,常如不變,四智心品從無漏種生已,相續無間,窮未來際,與真如同屬圓成實性而爲一佛身,故最極真常。(2)“清淨”。淨智與真如一爲無分別空,一爲無分別慧,二俱遠離戲論,湛如虛空,合此二者而爲身,故最極清淨。(3)“莊嚴”。佛之真身,美妙至極,極樂國土阿彌陀佛“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彼化身莊嚴如此,何況法報渾一之真正佛身!(4)“光明”。阿彌陀佛常放百千萬倍于娑婆日輪的佛光,遍照極樂大千世界,變化佛身的光明相如此殊勝,何況法報渾一的真正佛身?至于他受用身和無量變化身,全由真身佛的智力、願力和通力之所示現或變化,是真身佛的無窮妙用。總觀佛叁身的無邊殊勝相,說明了轉依成佛其生命體是最極偉大堅牢而雄健絕倫,這就是轉依成佛在生命體上不可思議的優越性。
所謂生活的不可思議優越性:諸佛的生活殊勝相主要體現于“大涅槃”的“常、樂、我、淨”。報身名受用身,即以廣大法樂之涅槃妙境爲所受用。涅槃以真如爲體,真如是無始本有,妙湛圓寂,無生無滅,常住不變;佛以無漏妙智親證真如,以簡擇力滅所知障和續生惱煩障,永離分段和變異生死,其身常存,窮未來際,是之謂“常”。法報渾一之真身常恒至極安和、無變異相、無生死相,故無“生、老、病、死”之苦;有爲無爲功德具足,不須外求,得勝受用,故無“求不得苦”;常與所攝受的諸大菩薩及天人等,歡聚道場,說法回答,故無“愛別離苦”;諸佛恒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饒益有情,而諸有情亦常尊敬供養,至心歸命,故無“怨憎會苦”;無漏五蘊安穩和順所成之身,遠離乖違,在根本上杜絕一切苦因,故無“無常五趣五蘊苦”。無有衆苦,即得諸樂,而輕安適悅,自在解脫,是之謂“樂”。一切諸法本無有我,衆生執我而實無我可得;諸佛破除我執而有攝衆生爲一體之大我,且有常住不滅之身命,是之謂“我”。世間有情執我執法虛妄熏習,諸識生時,便有種種似我似法雜染相現;諸佛淨智起用,遠離分別執著,故所見相純而無雜,淨而不染,是之謂“淨”。如是常、樂、我、淨四相,佛學稱爲“四德”。德者,得也,謂佛親自證得此殊勝妙境而受用無窮。至于無量他受用身和變化身,是佛大悲願力和智力之所示現或變現,具有最積極的利他作用而極度豐富了佛的生活內容。這種生活與諸大菩薩度化衆生所具十種自在相同,而其殊勝相更遠過之。佛欲入某趣某處現身教導衆生,欲往則往,欲來則來,欲暫留則暫留,欲久住則久住,壽之高下隨心,是爲“命自在”。佛現無量無邊變化身,無量化身即有無量化心,而其心皆具無邊妙用,不取不舍,無挂無礙,是爲“心自在”。佛之無量化身,所在之處,其生活資具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爲“資具自在”。諸佛如來願力無窮,隨其所願,皆得如理,皆得成就,是爲“願自在”。佛所作業,既超凡夫二乘,也超十地菩薩,其相純淨不染,其用不可思議,是爲“業自在”。佛入人天諸趣,或現八相成道而有受生相,或不現八相成道而無受生相,生與不生,隨心示現,是爲“受生自在”。佛于諸境,能以勝解力令其轉化,于地忍解爲水火風等即得轉化爲水或火或風,于水火風等隨勝解力的轉化亦然,是爲“解自在”。諸佛神通廣大,欲入某趣某處化度衆生,即便能入;于示現某種身相威儀,即便得現;于變現某種境事,即便能現;其身光明無量,任意隱顯、卷舒、轉化,任意往來山河無礙;于諸物境任意改轉,于諸世界任意使之震動或移置方位;于諸妖魔鬼蜮,皆能任意降服;諸如是等,是爲“神力自在”。佛于一切法,皆善觀其自相共相而無執著;化衆利他,凡所說法,無不方便善巧;所立種種法門,無不如理稱量,是爲“法自在”。佛的智慧無邊,“自然智”、“一切智”、“無礙智”悉皆具足;在化導衆生時顯示智力無滯無礙,于種種勝義谛理,即起根本智而予以現觀親證;于種種世俗谛理,即起後得智而予以悟入或诠說;有時圓照二谛顯示中道了義;諸如是等,是爲“智自在”。如是化身所具十種自在相,與其真身所受用的常、樂、我、淨涅槃相,皆超過言辯尋思境界,是爲轉依成佛在生活上不可思議的優越性。
所謂生活環境的不可思議優越性:此中優越首先是佛身所依的刹土莊嚴美麗,無以複加,阿彌陀佛所居極樂世界以金銀琉璃等七寶爲地,以八功德水爲池,金沙布地,寶樹寶網,巧妙安布,化身佛土如是莊嚴,何況佛真身所居世界?其次,諸佛常與福慧高深的大菩薩衆,雲集道場,宣講問答,勝況異常;常與人天大衆歡聚于莊嚴法會之中,斷疑解惑,法喜無量,諸如是等,皆構成佛生活環境的最極優異,然佛于此環境,不取不舍,心無所住,而逍遙于清虛常寂的真性之中。如是真性,周圓無際,無處不在,無人不具,但凡夫執有我法覆令不顯,不能直接受用;諸佛破我法執,直接受用此周圓無際的真性,而此真性就成了佛生活環境的主要部分。此段所說一系列的殊勝境相,是爲轉依成佛在生活環境上不可思議的優越性。
所謂智能的不可思議優越性:此有兩方面,一是如前已說,佛于一切法自相共相皆善觀察,說法斷疑皆極善巧,分析有情諸根勝劣而因機施教,這是佛智能一系列的表現。二是佛有“五眼”、“六通”最極殊勝的特異功能,以說明其智能的至極優越。佛與常人皆有“肉眼”,能見眼前種種形形色色的物象;依殊勝定力發起“天眼”,于一切或遠或近,或粗或細,或有障或無障的種種色像,皆能明見;有殊勝“慧眼”能現觀諸法勝義谛理;有“法眼”能通達一切世俗谛理,並能安立種種微妙法門;有“佛眼”能圓照真俗二谛,宣說中道了義。這就是佛的“五眼”。佛有“天眼智通”,于一切或遠或近,或粗或細,或有阻或無阻的一切色像,無不悉見;有“天耳智通”,于一切或遠或近,或大或小,或有障或無障的聲音,無不悉聞;有“他心智通”,于一切衆生內心所思所想,無不悉知;有“宿命智通”,于諸有情過去未來所有生生世世的種種所作所受,無不悉曉;有“神境智通”,于內身外器,任意轉化,摧伏魔怨,沒敢抗拒,放大光明,往來自在;有“漏盡智通”,破我法執,斷所知障及續生煩惱障,永離生死,自在解脫。如是六通及前五眼,除肉眼外,皆是佛最極殊勝的特異功能。此特異功能與上所說觀法說法的善巧妙用,皆是轉依成佛在智能上不可思議的優越性。
以上四種不可思議的優越性,充分說明舍去染心、依止淨智是徹底改造世界,升華人生,而實現人類最崇高的理想。
佛教的心理學既指出了人類最崇高的理想,並說明了實現的具體方法,大可爲人們研究和應用。但是此門心理學也是一門科學的哲學,包羅萬有,內容極爲豐富,筆者僅就管見,寫此不成熟之作,尚希讀者予以指正!(唐仲容《佛教的心理學》圓滿)
《佛教的心理學(唐仲容)》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