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稱謂漫談
尕藏加
一、藏傳佛教的宗派稱謂
藏傳佛教又名藏語系佛教,主要流傳于我國藏族居住地區,與漢傳佛教一樣同屬北傳大乘佛教。它既有豐富系統的佛教經典與理論,又有嚴密深奧的實踐修證次第,故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僅就藏傳佛教的稱謂而言,也極其繁多,除教內的喇嘛以外,多數人都難以明辨。因此,在藏傳佛教的稱謂上曾出現一些不大確切的俗名,在社會上産生了一些不良影響。如將藏傳佛教稱爲"喇嘛教"、格魯派稱爲"黃教"、薩迦派稱爲"花教"、噶舉派稱爲"白教"、甯瑪派稱爲"紅教",以及將僧職夏奧稱爲"鐵棒喇嘛"等等。隨著社會各界與藏傳佛教界的交往日益增多和學術界對它的深入研究,過去流傳的一些不大妥切的藏傳佛教稱謂逐漸得到糾正。但是其中的個別俗名迄今仍不時在許多書籍或報刊上沿用。故筆者擬首先對藏傳佛教的宗派稱謂作一介紹。這不僅有利于盡快確立藏傳佛教諸教派的正確統一的稱謂,而且將有助于人們從整體上認識藏傳佛教。
首先,藏傳佛教這一總稱謂在教內外、國內外必須確定下來,不容隨意更改任意命名。藏傳佛教這一稱謂是相對于漢傳佛教、南傳佛教等不同佛教支派而言的,無論是區域上的區別,還是語系上的異同,都能在這一稱謂中得到體現。因此,藏傳佛教是通過藏語言流布在以青藏高原爲主要區域的佛教支派的最准確而科學的稱謂。
而"喇嘛教"中的"喇嘛"一詞,在藏語裏最初是從梵文" "(gu-ru,固茹)二字的義譯而來的,意爲"上師"或"導師",一般指佛學知識淵博並收徒傳教的高僧大德。後來由于大多數"活佛"起始于某高僧大德,而且許多"活佛"本身能夠培養成爲佛學知識淵博的大師。所以,廣大信徒對"活佛"也親切地稱之爲"喇嘛",從此"喇嘛"這一稱謂又成爲藏傳佛教"活佛"的一種別稱。然而將藏傳佛教稱爲"喇嘛教",不但在概念上極爲模糊、狹窄,而且還帶有片面性。
其次,藏傳佛教內部的諸多宗派的稱謂,也值得清理,應該統一,不可一個宗派有幾種稱謂,尤其是那些不切實際的俗名,理應徹底廢除。因爲藏傳佛教的每一個宗派在各自的教派內及信教群衆中只有一個正統的稱謂,而且均有其産生的特定曆史背景以及各自所蘊含的深層意義。具體分述如下:
甯瑪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其甯瑪二字是藏文 (rnying-ma)一詞的漢文音譯,意指"古"或"舊"。甯瑪派即古派或舊宗派,是相對于"新派"而言的。因爲甯瑪派密宗的教法儀軌等傳承源于"前弘期"(公元七~九世紀),其余諸多宗派所奉行的密法均産生于"後弘期"(公元十世紀之後)。因此,甯瑪派在藏傳佛教諸多宗派中是曆史最悠久的一個宗派,故命名爲甯瑪派。因而,甯瑪派在漢文書籍或期刊中不該俗稱"紅教"或"紅帽派"之類,而應該稱"甯瑪派"。
噶舉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該派很注重對密法的修習,而對于密法的修習,又必須通過口授耳傳的方式進行。也就是說,該派是一個以領受語旨教授而傳承的教派,故稱噶舉派。"噶舉"一詞是藏文(bka-brgyud)二字的漢文音譯,其中" "(bka,噶)字的本意爲佛語或佛陀的教法;而" "(brgyud,舉)字則指"傳承",因而"噶舉"一詞可解釋爲佛陀的教法傳承。總之,噶舉派這一稱謂最能體現該宗派特有的傳教風格,再不應出現"白教"之類的俗名。
值得一提的是,噶舉派又是藏傳佛教諸多宗派中支系最多的一大宗派,它在曆史上曾擁有過十四支直系派別。它們分別是:香巴噶舉、達波噶舉、噶瑪噶舉、蔡巴噶舉、拔絨噶舉、帕主噶舉、止貢噶舉、達隆噶舉、周巴噶舉、雅桑噶舉、綽浦噶舉、秀賽噶舉、耶巴噶舉、瑪倉噶舉。其中絕大多數目前仍在廣袤的青藏高原建寺立廟,保持著自己的宗派風格。
薩迦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是由昆•貢卻傑布(1034-1102)創立的。這位大師當時在後藏仲曲河谷北岸購買一塊土地,並在此地興建一座寺院作爲自己的傳教基地,而建築寺院的位置正好處在一片灰白色的土地之上,便將該寺命名爲薩迦寺,"薩迦"一詞是藏文(Sa-skya)二字的漢文義譯,意爲灰白色的土地。後來薩迦寺作爲傳教中心便形成了一個宗派,該宗派也隨之起名爲薩迦派。可見,薩迦派這一稱謂在自己的宗派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但是,有些教外人士以薩迦寺的外牆上塗刷紅、白、藍叁種顔料爲由,將薩迦派俗稱爲"花教",這種稱謂極其不妥。
格魯派,是藏傳佛教中最後形成的重要宗派,由宗喀巴大師(1357-1419)創立。宗喀巴是藏族近代史上出現的一位名副其實的偉大人物,他不僅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而且是一位世界著名的佛學家、哲學家、思想家和宗教改革家,在藏傳佛教史上被尊稱爲"第二佛陀"。宗喀巴主張僧侶要嚴持戒律,並積極倡導學經要遵循次第。因此,人們稱宗喀巴創立的宗派爲格魯巴,即格魯派。"格魯巴"是藏語" "(dge-lugs-pa)的漢文音譯,意爲"善規者"或"善規派"。這一稱謂突出了格魯派在藏傳佛教諸多宗派中倡導嚴守佛教戒律的風範。所以,俗人以宗喀巴曾戴黃帽爲由給該宗派起一個"黃教"或"黃帽派"的別名,實爲不妥。
噶當派,是藏傳佛教宗派之一,是阿底峽尊者(982-1054)倡導,由仲敦巴(1005-1064)創立的。噶當一詞是藏語(bka-gbms)的漢文音譯,意指"佛語教授"。這是表明佛祖所講的經律論叁藏在內的一切教義,均包含在阿底峽建立的"叁士道"的理論之中。因爲"叁士道"理論的繼承和發揚者便是該派,所以,取名爲噶當派。
覺囊派,是藏傳佛教宗派之一。由域摩•彌覺多吉(約十二世紀初人)的第五代弟子貢邦•特傑尊珠(1243-1313)在後藏拉孜東北的覺摩囊地方建立起一座覺囊寺,該寺成爲該派的祖寺,覺囊派就因該寺而得名。覺囊派以"他空見"爲主要學說,因而在藏傳佛教史上曾引起過爭議。
希解派,是藏傳佛教宗派之一,由帕丹巴桑傑(
-1117)創立。希解一詞是藏語" "二字的漢文音譯,意指"能寂"、"寂滅"或"能止息"等。不難看出,命名爲希解派的主要原由在于說明如能遵照該派教義修煉,便可熄滅人間一切苦惱及其根源,並停止生死流轉這一宗派旨意。
覺域派,是藏傳佛教宗派之一,同時又是藏傳佛教史上唯一由出家女性創立的宗派。覺域一詞是漢文音譯,它在藏文典籍中有兩種寫法,由此而蘊含兩層意思,但比較常用的寫法則是" "(gcod-yul,覺域),這裏的" "(gcod,覺)字,意指"斷"或"斷滅";" "(yul,域)字意爲"境"。因此,覺域一詞則表明了該宗派的教法能夠斷滅人世間的所有苦惱的根源;另一種寫法爲" "(spyod-yul,角域),這裏的" "(spyod,角)字又意味著"行","域"字義同上。角域一詞則意味著通過心裏訓練並體悟一切皆空的萬物本性,從而達到涅槃境界這樣一種深層意義。
布敦派和普東派,是藏傳佛教諸多宗派中的兩支小派別。兩派的稱謂均取自二位創立者的姓氏,在此從略。
總而言之,藏傳佛教諸多宗派的稱謂,不僅體現了各宗派所蘊含的鮮明特色,而且還反映著青藏高原特異的人文地理風情,應予正確的認識和必要的尊重。
二、藏傳佛教的僧職稱謂
藏傳佛教的僧職,在教內已形成一整套既嚴格又分門別類的選拔製度,它是維系藏傳佛教寺院及僧團秩序、開展各類宗教活動的重要組織保障。其稱謂衆多,概括來說,大體上可分爲封號性僧職稱謂、學位性僧職稱謂、戒律性僧職稱謂和寺院組織中之僧職稱謂。
(一)封號性僧職稱謂
封號性僧職稱謂,是由曆代中央王朝授封的一種僧職稱謂,在藏傳佛教諸多僧職稱謂中最具聲望。這類僧職起始于元朝,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後,封薩迦派第五代祖師八思巴•洛哲堅贊爲國師,授予玉印,領總製院事,統領天下釋教;1269年,忽必烈又晉封八思巴爲帝師,從而促使了西藏政教合一製度的正式形成。自此西藏政教合一製度對藏族地區的社會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DB法王,是明朝對藏傳佛教噶舉派高僧活佛授予的僧職稱謂。1406年,噶瑪噶舉黑帽系第五世活佛德銀協巴應明朝永樂皇帝之邀抵達南京,受到明成祖的盛情款待,並受封爲"萬行具足十方最勝圓覺妙智慧善普應佑國演教如來DB法王西天善自在佛領天下釋教",簡稱"DB法王"。這一封號遂成爲噶瑪噶舉黑帽系活佛的專用尊號,沿襲至今,如第十七世噶mb活佛就是當今在世的"DB法王"。
大慈法王,是明朝對藏傳佛教格魯派高僧授予的僧職稱謂。1413年,作爲宗喀巴大師大弟子之一的釋迦耶希(又名绛欽曲傑)代宗喀巴進京應诏,受到明廷的盛大歡迎,于1415年被明成祖封爲"妙覺圓通慈慧普應輔國顯教灌頂弘善西天佛子大國師";1429年,釋迦耶希再次應邀進京,並在內地留住造寺傳法,遂于1434年又被明宣宗皇帝封爲"萬行妙明真如上勝清淨般若弘照普慧輔國顯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覺如來自在大圓通佛",簡稱"大慈法王"。
大乘法王,是明朝對藏傳佛教薩迦派高僧授予的僧職稱謂。1413年,薩迦派高僧貢噶紮西(漢籍中稱昆澤思巴)應明朝廷之邀抵達南京,被…
《藏傳佛教稱謂漫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