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即觀世音本尊,觀世音本尊即修持者,無二無別。至此,修持者已入定,即無思無念地入于觀世音本尊叁摩地(甚深禅定)之中。
五、覺囊派及其“他空見”與六支瑜伽法
A、覺囊派簡說
覺囊派是藏傳佛教宗派之一,它在諸多宗派中特別在教義方面獨具一格,因而在藏傳佛教史上引起爭議。覺囊派以“他空見”爲主要學說,故其淵源追溯到域摩•彌覺多吉(約十二世紀初人)。域摩•彌覺多吉最初是一位在家的瑜伽修行者,後來出家並改名爲丹巴傑布,他從克什米爾的班欽•達瓦貢布及其弟子卓敦•南拉孜等高僧大德前學習《時輪本續經》、《集密》等深奧密法,獲得大徹大悟,並著述《時輪》法要。正如“次赴烏郁觀修,獲得證悟,心中生起他空之見,得了神通,顯示變爲鴉鵲等,于是成就者之名大爲顯著。亦曾著有關于《時輪》這少分著述,壽八十二卒。”(注:《士觀宗派源流》第114頁)。這就是域摩•彌覺多吉創立“他空見”教義的大致經過。
到域摩•彌覺多吉的第五傳弟子貢邦•特傑尊珠(124—1313年)時,這位高僧在後藏拉孜東北的覺摩囊建立一座寺院,被稱爲覺囊寺,覺囊派就是因該寺而得名。貢邦•特傑尊珠的門徒中出現了一位傑出人物,即凱尊•雲丹堅贊(1266一1327年),他繼承覺囊法嗣並精心培養了一名後繼者,這就是著名的多樸巴•喜饒堅贊(1290—1361年)。在這位大師期間,覺囊派有所興隆,正如“覺囊派在笃樸巴時比較興盛,但是在他以後的一段時間沒有什麼起色,也沒有什麼著名的僧人出現。”(注:《西藏佛教史略》第179頁)。引言中的笃樸巴正是多樸巴•喜饒堅贊。
但是覺囊派一直流傳下來,正如《土觀宗派源流》中指出:“法嗣多至不可計量,其中以羅朱白譯師及薩桑•瑪底班欽爲其心傳二弟子,此外能繼承他的事業的如喬勒南傑等的哲嗣亦複不少。”喬勒南傑(1306—1386年)曾繼承多樸巴的事業,擔任覺囊寺和昂仁寺住持,爲覺囊派的發展做過努力。但是“從此以後《時輪》灌頂和講解的傳承雖大爲發展,然他空之見,則爲諸智者共同之所破斥,因此,逐漸趨于消沈。”(注:《土觀宗派源流》第116頁)。後來覺囊派中出現一些著名人物,覺囊派又開始興盛起來,諸如覺囊•貢噶卓喬(1507—1569年),覺囊瓦•多羅那他(1575—1634年)等。特別是覺囊瓦•多羅那他對覺囊派的複興作出過重大貢獻。
相傳多羅那他是貢噶卓喬的轉世,原名叫貢噶甯布,出身于前後藏交界處的喀熱瓊增,幼年在覺囊寺學經,後遊曆藏區各地,廣拜名師研習顯密教法,叁十歲受比丘戒,成爲覺囊派的一名高僧,並得到拉堆绛地方首領(萬戶長)的支持。十六世紀後半葉,拉堆绛地方勢力衰落後,又受到第司•藏巴汗的扶持。因此,多羅那他于1614年在覺囊寺附近創建了一座規模不小的新寺,即著名的達丹彭措林寺。覺囊派在這一時期又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正如“後來覺囊•貢噶卓喬,尤其是卓喬的轉生多羅那他又將此見重行恢複,大肆宣講,廣爲著述,建達丹彭措林寺,造像起塔,精美絕倫。並廣刊覺囊派的各種著述,聚集了不少的僧伽,與仁蚌巴•嘉瑪丹瓊旺布結供施之緣,在世間和出世間兩方面顯赫一時。”(注:《土觀宗派源流》第116頁)。所以,多羅那他建達丹彭措林寺不久,受到外蒙古汗王的邀請,在漠北庫倫(今烏蘭巴托)一帶傳教約二十年,得到喀爾喀部的信奉和支持,並在當地建立了許多寺廟,最後被尊稱爲“哲布尊丹巴”。從此,多羅那他在漠北庫倫一帶享有崇高的地位,于1634年多羅那他在庫倫去世,次年,喀爾喀部土謝圖汗王適得一子,被認定爲多羅那他的轉世,成爲第一世哲布尊丹巴。
1649年,第一世哲布尊丹巴(1635—1723年)進藏全面修習佛法,當學業完成即將返回外蒙古時,五世DL已握有宗教大權,便勒令哲布尊丹巴必信格魯教,從而使外蒙古地區普遍信仰格魯派;而且五世DL將西藏地區的包括著名的達丹彭措林寺在內的覺囊派寺院全部改爲格魯派寺院,除了保留多羅那他的名著《印度佛教史》以及零星著述外,還將其它宣揚覺囊派教義的所有經籍都燒毀或封存起來。所以,至十七世紀末,覺囊派在西藏已經不複存在了。值得指出的是,覺囊派在西藏地區的消失不等于它在整個藏族地區就已經滅亡。目前,覺囊派不僅在四川阿壩和青海果洛等藏族地區存在,而且在這些地區仍具有一定勢力。例如,四川阿壩州境內的阿壩縣、馬爾康縣和壤塘縣以及青海果洛境內的甘德縣、久治縣和班瑪縣等境內仍有叁十多座覺囊派寺院。其中壤塘縣境內的壤塘寺,則是以上兩大地區覺囊派寺院的母寺或祖寺,享有崇高地區。
B、“他空見”
由于覺囊派“他空見”的觀點,對佛家“性空”義的解釋不同于其他教派,因而遭到其他教派的反對,被認爲是“外道邪說”,在藏傳佛教的諸多教派中十分孤立,並成爲藏傳佛教的一支特殊宗派。
該教派教義以“他空見”爲核心,即世間一切事物都有它的真實體性,這個本體是絕對的、永恒不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在這個本體之內,所以本體自身不能說是性空。但是人們在思維活動中,由于錯誤的認識而加在本體之上的東西是空,因此說性空是“他空”而不是“自空”。“他空見”說事物有它的實性,但要認識它必須采取瑜伽靜坐的辦法,細心體會,最後才能把一切事物的煙霧外衣看透,真實性也就顯露出來了。“他空見”就是將一切事物都看成“斷”“滅”、絕對不存在的,只有事物的真實性才是絕對存在,這個存在即至高無上的佛。但因爲它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斷”“滅”,就犯有把“涅槃”“因果報應”“善果”等也看成是絕對不存在的嫌疑,所以受到其他教派的反對是可以理解的。對此,已故意大利著名藏學家圖齊先生也曾作過重要論述,他在《西藏的宗教》一書中指出:在這一問題上,覺囊派和格魯派之間的教理對立非常明顯地顯示了出來。這後一種教派的代表人物一般都心甘情願地承認心由于靜修就可以變成佛,但他們否認這種變化必然會産生。所以格魯派由此而與覺囊派分道揚镳,覺囊派的教理認爲,可知物是不存在的,而唯一的存在物卻是被稱爲“真如的本質”(如來教義,本性)者、存在或“勝谛”(真谛)。
空就是心的存在本身,光是語言,這二者的統一就是“覺”(心)。這種劃分法與叁身的劃分相同;心的真實存在就是具有無限精神潛力的身(法身)、光明是受用身,其表現形式是化身。一旦當升華的智慧(智神)出現時,幻覺現象就停止了;如果相反而表現出了幻覺現象,那麼神智就會中斷。事物的世界是無實的,事物僅僅是一些現象,而現象又僅僅是由心造成的。任何從事冥想的人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大家可以冥想的某種東西也是不存在的,因爲冥想者和被冥想物都僅僅是思想的一種發光的特征。因爲實際上甚至不存在需要修習的全神貫注的活動本身,所以此人所追求的目標,也被取消了。
我們所看到的、聯想到的和想象到的一切實際上都是一些名字和稱呼,而不是指具有一種真實存在的現實和一種可以對心施加影響的存在。這種心是空,但在這一方面也是光明,它可以照亮具體的物品,因此我們可以把它視作在生死輪回內外表現出的一切基礎。這是把兩種不同的觀點(這二者又屬于同一類別)同時置一于此的一種錯誤。這僅僅是由于它們似乎是産生了義谛和勝谛兩種真谛的兩種情況。因爲它們二者事實上是一個整體,所以它們形成了其統一性的先決條件,即一種簡單想象的存在,而不是一種實質基礎的存在。
心之空並不是一種消極的空,因爲絕對的空本身並不反對應被否認的某些東西,它是“他空見”,這就足夠了。雖然在純粹經驗中的可知物僅僅是一些名詞和術語,大家還是錯誤地承認它由于誕生和指導經驗界的義谛而具有一種真實的存在。
C、如何修六支瑜伽法
《土觀宗派源流》記載:“關于他空見的論點在《了義海論》中說:“一切諸法實相勝義谛是常恒堅固不變的。阿賴耶有識智二分,此屬智分,複是勝義法性的叁寶周遍一切情器世間,是界覺性無差別的天衆,此與如來藏本住種性,四續部中所說百部諸尊者,皆同一意趣。承認它是因位果位無別的相續中居住之相,承認它在法身叁分位中存在之相,承認它雖然常住因位,然說決不能在識上顯現。住因位之相既然如是,所以應依六瑜伽次第修習才能現證此果位法身。””可見,六支瑜伽法是覺囊派獲取最高成就的重要途徑。下面就六瑜伽或六支瑜伽法作一一介紹:
1、收攝
收攝是指感官的回攝,這是將感官置于心靈的控製之下。感官是指眼、耳、鼻、舌、皮膚,運動器官是指手、腳、聲帶、肛門、生殖器官。感官和運動器官傾向于向外的行爲,並與外在的事物相接觸,心靈容易受其役使。因此,修煉者必須使自己很徹底地放松著,經由鼻孔深長緩慢的呼吸,嘗試使自己忘卻外在的世界,甚至不再感覺自己的呼吸,不再覺察坐著的身體,然後再去試著控製自己的思想,不去注意可能會生起的各種念頭,把心靈完全從外在的世界裏收攝回來,把持在單一的理念上。在開始一段時間,這種做法可能會覺得受到…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八章 藏密諸派及其理論與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