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八章 藏密諸派及其理論與實踐▪P11

  ..續本文上一頁挫敗,但是,經過不停的努力,將會馴服散亂的心靈,獲得成功。

   2、排定

   禅定幫助修煉者將心靈提升到永恒喜悅及和平的最高境地。瑜伽的神秘階梯將粗鈍和精細連結起來,並帶引修習者超越一切粗鈍和精細而達到至上的境界。禅定是單一正念之流不斷的持續。練習靜坐最好的時辰是早上叁時至六時和下午五時至八時。道行高深的修煉者可以在午夜周圍環境甯靜祥和時練習靜坐。

   靜坐有許多方法,總括爲兩大類:第一類是有爲法;第二類是無爲法。它們分別被稱之爲有形和抽象的靜坐。在有形具象的靜坐法裏,修煉者冥觀想超越身體、感官、心靈智慧和自我的“唵”,或是清淨圓明的自性。在靜坐時,不應讓雜念幹擾到靜坐的目標。觀想冥思永恒的聲音“唵”及其意義和覺悟感受是控製心靈最好的方法之一。此稱爲無爲禅定。在瑜伽經典中所記載的聖音就是“唵”。對瑜伽而言,“唵”是非常重要的聲音,是給予修煉者安樂和平靜的聖音,可以幫助修煉者進入禅定。除了反複不斷的“唵”聲外,沒有任何其他雜念的介入。練習一段時間後,修煉者逐漸發展出把心靈從感官及其目標上可以轉移的習慣。當心靈不爲外物所動,不爲內在妄想所擾,並了悟無上喜悅的甯靜狀態時,修煉者就體驗到了靜坐所得到的無比的喜悅和強烈的深沈。

   觀想清淨圓明的自性,當然比觀想任何其他目標來得正確。自性位于心穴之內。瑜伽之心並非外科醫生手術刀所能觸及的肉團心。它不是一團肌肉,而是一個控製整個生命和光明系統的焦點,它是靈性之心。心輪就是焦點的核心。心輪與底下的海底輪、生殖輪和臍輪,與上端的喉輪、眉心輪和頂輪相關連。心髒的主要功能是把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事實上,瑜伽認爲,人有叁個身體:粗鈍的、精細的和最精細的。瑜伽修煉者所冥想的靈性之心,是位于肉團心的腔穴內,但是依憑人的感官卻完全無法見到它。

   越多的參禅靜坐,就能得到越多的洞察力和內觀內省的力量。在內觀內省階段,心靈和感官無法再玩弄它們習氣的鬼把戲,感覺的目標也失去了它們的吸引力,此時心靈充滿一片光明,無知的遮幕落了下來,一切世俗之見都消失了。在靜坐觀禅的最後階段——叁摩地,一切差異和分別都消失了,個體與至上本體結合在一起。叁摩地是絕對的一體,是勝王瑜伽的最高境界。

   3、受命

   當心靈有了良好的外在及內在的控製後,就要開始修習瑜伽受命法。修煉者應該將他的軀幹、頭部和頸部保持在一直線上,身體也應堅穩不動。四肢不可隨意晃動,身心保持甯靜安祥。此時只有呼吸和心跳繼續不斷,有時候呼吸也能加以控製,但是對心髒的跳動卻無法隨心所欲地支配。雖然如此,仍應忘掉身體的存在。當生命的能量流經脊椎而無絲毫的阻礙時,稱之爲平衡的狀態。能量之流從脊椎的底端上升到頭頂,又從頭頂流向脊椎的底端。此處彙聚了兩股不同的能量之流,一個是陽;一個是陰。陰陽兩股能量在中脈得以調和,能量之流不受幹擾的狀態,整個神經系統的功能才能完美無疵。正確的姿勢可以幫助修煉者在完美的靜坐中得到自然的喜悅。脊髓雖然並不附屬于脊柱,但是卻在脊柱內部,如果彎腰駝背的坐著,就擾亂了脊髓。爲了達成靜坐的目的,身體的叁個部分——胸部、腰部和頭部必須經常保持在一直線上。

   這裏提供幾種坐勢,修煉者可任意選擇其中一個適合于自己的姿勢。

   ①蓮花坐式。此姿勢是先坐下,將右腳置于左大腿上,然後再將左腳置于右大腿上。閉口,舌抵上腭。雙手交叉,拇指相抵,置于腹前,呼吸保持自然、細長。

   ②完美坐式。此姿勢是先坐下,彎曲左膝,以左腳腳蹬壓住海底輪(會陰穴)。然後再彎右膝,用右腳履壓住生殖輪(在生殖器根部)。雙手各置于兩邊膝上,手心向上,保持自然呼吸。女性不宜用此式,因此式對女性較低部位的腺體刺激多于控製。

   ③舒適坐式。此姿勢是先坐下,將右膝蓋彎曲,腹部放在身體前面,與兩肩之線成平行位置。再彎曲左膝蓋,提高左足踝,使其放在右足踝上,背肌伸直,肩膀放松。相反左右兩腳的盤腿法也要練習。重疊足踝時,當將踝骨錯開一點,以防磨痛。

   4、持氣

   將身體保持在舒適平穩的姿勢後,接著就是通過呼吸的控製法來控製神經系統,控製生命的能量。在開始的階段應該盡力以均勻深沈的呼吸來淨化瑜伽脈,幫助神經系統的調和。過一段時期後,便著手練習呼吸控製法,即以左鼻孔(右脈)將氣吸滿脈部(可用右手大拇指壓緊閉住右邊鼻孔),稍停一下,然後再由右鼻孔(左脈)吐氣(可用中指、無名指和小指閉住左邊鼻孔,並將大拇指移離右邊鼻孔)。當氣從左鼻孔呼完時,再次從右邊鼻孔盡量吸氣,然後用拇指閉住右鼻孔,從左邊鼻孔呼氣。如此構成一次呼吸控製,它包括叁個部分:吸氣,停息,吐氣。開始時每個過程,早晚至少應各練習四次。

   5、集中

   集中是將心靈專注于外在的目標或者內在的一點上,心靈若無所緣之處就不可能有集中。在開始時,感官的作用把修煉者的心靈拖向外在的世界,而擾亂心靈的安甯。修煉者應該學會調伏起伏不定的念頭,並且安定情緒。如果無法控製感覺器官,放任感官的活動,心靈隨感官而奔逐,那麼集中是不可能的。心靈的集中不應有肉體的活動,甚至思考都應避免,歡愉、悲傷、頹唐、憤怒、色欲和貪婪都會幹擾心靈的集中。同樣,在饑渴的影響下,精神也無法集中。

   要做好集中,就應該小心翼翼地把正當的行爲、正確的姿勢、有規律的呼吸以及將感官從外在的事物中收攝回來的基礎打好。從事集中修煉開始時,應把心靈固定于一個令人愉悅的目標上,或固定在一個冥想之處,此冥想之處與宇宙的本體有一層特殊的關系——這是一個特別的能量控製中樞,它控製了五種基本原素:土、水、火、風、空。因此,當心靈向這一特定的中樞集中時,自然就會得到宇宙源源不斷的能量。

   6、叁摩地

   叁摩地,又稱爲無限的喜悅,是一種很深的禅定。通過由心靈的集中和禅定,就會很自然地到達叁摩地的境界。叁摩地是所有瑜伽的目標,在這種境界裏,個體的意識與宇宙的意識合而爲一,低層次的小我已擴展爲宇宙的大我。這是靈性上狂喜的境界,此時就會覺得萬物都爲一整體,心靈意識融入潛意識,與那至上意識合而爲一。叁摩地的狀態爲純然的喜悅狀態,永恒的喜悅,沒有痛苦的喜悅。因爲由物質中所得到一的不過是相對的快樂,很容易被相對而來的痛苦所抵消。在叁摩地中,所達到的是全然無痛苦的喜悅——這是非言語筆墨所能形容的,無法用外界任何甜美的事物來加以比較,無法形容這種境界的美妙。這必須去親身體驗。

   有兩種不同的叁摩地:有余依叁摩地和無余依叁摩地。

   我見證到心靈的各種不同境界,它們不斷地顯現和消失,並且我感知外界的事物,但與我毫不相關,這就是有余依叁摩地。在這個境界中,瑜伽修煉者看世俗的事物就像是旅人走在路上,不管周圍的地形如何,眼睛只管盯著路面。瑜伽修煉者超然地注視自己的身體和心靈狀態及其變化過程,好像這些全不屬于他,如同變戲法者不爲他所創造的幻影所騙。瑜伽修煉者不會把肉體和心靈的狀態認爲是屬于他的,他保持著完全的不執著,安住在他的了悟裏,他有別于它們。

   另外一種狀態即無余依叁摩地,不再執著,並且本自存在,本自明白。一切安詳和平,不動搖地安住在“沒有二元性、只有我存在”的狀態。在這個深沈的狀態中,思想和所想的事物都不存在,只有自己存在。它是前一種狀態的極點。無余依叁摩地是最高的狀態,瑜伽修煉者自身融入永恒的喜悅裏,並且擴展認同到“只有我存在”的狀態。它是一體、相同,又非筆墨所能盡言的境界。

   人類的生命受到無數的束縛,能夠將束縛逐一加以抛棄的人,終有一天必會達到自性的國度。達到了叁摩地,就得到永恒的自由。這就是勝王瑜伽的最高境界。

   藏密靜坐的過程就是喚醒那位于人的脊椎底端的沈睡生命意識能量,並提升到最高的能量控製中樞(松果體)。這沈睡的意識能量位于海底輪,它以其粗鈍的本質將那無限意識束縛住,像冬眠的蛇一樣躺在海底輪——最粗鈍的特性。如何從粗鈍走向精細呢?通過六支瑜伽,可以喚醒這個沈睡的生命意識能量,由海底輪提升到頂輪,並叩開那與宇宙至上本體合一的門戶,修煉者就能體會到天人合一與永恒喜悅的滋味(注:參見《密宗密法》)。

  

   D、表示過去、現在、未來叁時的時輪金剛

  

   覺囊派以《時輪》作爲本宗的根本大法。所謂“…••則名爲他空見,以此見又摻入《時輪》的引導,成爲隱秘宣說之法。” (注:參見《土觀宗派源流》)。所以,覺囊派很推崇時輪金剛,而且奉時輪金剛爲本宗的最高本尊神在修煉密法時加以觀想或禮拜。

   時輪金剛,是藏密諸多本尊之一。是修煉時輪密法時的本尊神,約十二世紀傳入西藏(注:詳見《西藏王臣記》)。時輪密法認爲,一切衆生都在過去、現在、未來“叁時”的迷界之中,所以,以時輪表示“叁時”。該法又宣揚釋迦牟尼之上還有一個“本初佛”,此佛爲一切事物的根本源泉,還提倡修煉此法應控製體內的“有生命的風”,以保長壽,並通過所謂“五智”和“禅那”((注:禅那,梵文、巴利文的音譯,即禅定)合一相應法,去追求即身成佛。在許多藏傳佛教寺院裏有專門研習時輪密法的學院或機構。

   爲了便于修煉者觀想或禮拜時輪金剛,下面對時輪金剛,特別對他的形象作詳細介紹:

   時輪…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八章 藏密諸派及其理論與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