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挫败,但是,经过不停的努力,将会驯服散乱的心灵,获得成功。
2、排定
禅定帮助修炼者将心灵提升到永恒喜悦及和平的最高境地。瑜伽的神秘阶梯将粗钝和精细连结起来,并带引修习者超越一切粗钝和精细而达到至上的境界。禅定是单一正念之流不断的持续。练习静坐最好的时辰是早上三时至六时和下午五时至八时。道行高深的修炼者可以在午夜周围环境宁静祥和时练习静坐。
静坐有许多方法,总括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有为法;第二类是无为法。它们分别被称之为有形和抽象的静坐。在有形具象的静坐法里,修炼者冥观想超越身体、感官、心灵智慧和自我的“唵”,或是清净圆明的自性。在静坐时,不应让杂念干扰到静坐的目标。观想冥思永恒的声音“唵”及其意义和觉悟感受是控制心灵最好的方法之一。此称为无为禅定。在瑜伽经典中所记载的圣音就是“唵”。对瑜伽而言,“唵”是非常重要的声音,是给予修炼者安乐和平静的圣音,可以帮助修炼者进入禅定。除了反复不断的“唵”声外,没有任何其他杂念的介入。练习一段时间后,修炼者逐渐发展出把心灵从感官及其目标上可以转移的习惯。当心灵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内在妄想所扰,并了悟无上喜悦的宁静状态时,修炼者就体验到了静坐所得到的无比的喜悦和强烈的深沉。
观想清净圆明的自性,当然比观想任何其他目标来得正确。自性位于心穴之内。瑜伽之心并非外科医生手术刀所能触及的肉团心。它不是一团肌肉,而是一个控制整个生命和光明系统的焦点,它是灵性之心。心轮就是焦点的核心。心轮与底下的海底轮、生殖轮和脐轮,与上端的喉轮、眉心轮和顶轮相关连。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事实上,瑜伽认为,人有三个身体:粗钝的、精细的和最精细的。瑜伽修炼者所冥想的灵性之心,是位于肉团心的腔穴内,但是依凭人的感官却完全无法见到它。
越多的参禅静坐,就能得到越多的洞察力和内观内省的力量。在内观内省阶段,心灵和感官无法再玩弄它们习气的鬼把戏,感觉的目标也失去了它们的吸引力,此时心灵充满一片光明,无知的遮幕落了下来,一切世俗之见都消失了。在静坐观禅的最后阶段——三摩地,一切差异和分别都消失了,个体与至上本体结合在一起。三摩地是绝对的一体,是胜王瑜伽的最高境界。
3、受命
当心灵有了良好的外在及内在的控制后,就要开始修习瑜伽受命法。修炼者应该将他的躯干、头部和颈部保持在一直线上,身体也应坚稳不动。四肢不可随意晃动,身心保持宁静安祥。此时只有呼吸和心跳继续不断,有时候呼吸也能加以控制,但是对心脏的跳动却无法随心所欲地支配。虽然如此,仍应忘掉身体的存在。当生命的能量流经脊椎而无丝毫的阻碍时,称之为平衡的状态。能量之流从脊椎的底端上升到头顶,又从头顶流向脊椎的底端。此处汇聚了两股不同的能量之流,一个是阳;一个是阴。阴阳两股能量在中脉得以调和,能量之流不受干扰的状态,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才能完美无疵。正确的姿势可以帮助修炼者在完美的静坐中得到自然的喜悦。脊髓虽然并不附属于脊柱,但是却在脊柱内部,如果弯腰驼背的坐着,就扰乱了脊髓。为了达成静坐的目的,身体的三个部分——胸部、腰部和头部必须经常保持在一直线上。
这里提供几种坐势,修炼者可任意选择其中一个适合于自己的姿势。
①莲花坐式。此姿势是先坐下,将右脚置于左大腿上,然后再将左脚置于右大腿上。闭口,舌抵上腭。双手交叉,拇指相抵,置于腹前,呼吸保持自然、细长。
②完美坐式。此姿势是先坐下,弯曲左膝,以左脚脚蹬压住海底轮(会阴穴)。然后再弯右膝,用右脚履压住生殖轮(在生殖器根部)。双手各置于两边膝上,手心向上,保持自然呼吸。女性不宜用此式,因此式对女性较低部位的腺体刺激多于控制。
③舒适坐式。此姿势是先坐下,将右膝盖弯曲,腹部放在身体前面,与两肩之线成平行位置。再弯曲左膝盖,提高左足踝,使其放在右足踝上,背肌伸直,肩膀放松。相反左右两脚的盘腿法也要练习。重叠足踝时,当将踝骨错开一点,以防磨痛。
4、持气
将身体保持在舒适平稳的姿势后,接着就是通过呼吸的控制法来控制神经系统,控制生命的能量。在开始的阶段应该尽力以均匀深沉的呼吸来净化瑜伽脉,帮助神经系统的调和。过一段时期后,便着手练习呼吸控制法,即以左鼻孔(右脉)将气吸满脉部(可用右手大拇指压紧闭住右边鼻孔),稍停一下,然后再由右鼻孔(左脉)吐气(可用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闭住左边鼻孔,并将大拇指移离右边鼻孔)。当气从左鼻孔呼完时,再次从右边鼻孔尽量吸气,然后用拇指闭住右鼻孔,从左边鼻孔呼气。如此构成一次呼吸控制,它包括三个部分:吸气,停息,吐气。开始时每个过程,早晚至少应各练习四次。
5、集中
集中是将心灵专注于外在的目标或者内在的一点上,心灵若无所缘之处就不可能有集中。在开始时,感官的作用把修炼者的心灵拖向外在的世界,而扰乱心灵的安宁。修炼者应该学会调伏起伏不定的念头,并且安定情绪。如果无法控制感觉器官,放任感官的活动,心灵随感官而奔逐,那么集中是不可能的。心灵的集中不应有肉体的活动,甚至思考都应避免,欢愉、悲伤、颓唐、愤怒、色欲和贪婪都会干扰心灵的集中。同样,在饥渴的影响下,精神也无法集中。
要做好集中,就应该小心翼翼地把正当的行为、正确的姿势、有规律的呼吸以及将感官从外在的事物中收摄回来的基础打好。从事集中修炼开始时,应把心灵固定于一个令人愉悦的目标上,或固定在一个冥想之处,此冥想之处与宇宙的本体有一层特殊的关系——这是一个特别的能量控制中枢,它控制了五种基本原素:土、水、火、风、空。因此,当心灵向这一特定的中枢集中时,自然就会得到宇宙源源不断的能量。
6、三摩地
三摩地,又称为无限的喜悦,是一种很深的禅定。通过由心灵的集中和禅定,就会很自然地到达三摩地的境界。三摩地是所有瑜伽的目标,在这种境界里,个体的意识与宇宙的意识合而为一,低层次的小我已扩展为宇宙的大我。这是灵性上狂喜的境界,此时就会觉得万物都为一整体,心灵意识融入潜意识,与那至上意识合而为一。三摩地的状态为纯然的喜悦状态,永恒的喜悦,没有痛苦的喜悦。因为由物质中所得到一的不过是相对的快乐,很容易被相对而来的痛苦所抵消。在三摩地中,所达到的是全然无痛苦的喜悦——这是非言语笔墨所能形容的,无法用外界任何甜美的事物来加以比较,无法形容这种境界的美妙。这必须去亲身体验。
有两种不同的三摩地:有余依三摩地和无余依三摩地。
我见证到心灵的各种不同境界,它们不断地显现和消失,并且我感知外界的事物,但与我毫不相关,这就是有余依三摩地。在这个境界中,瑜伽修炼者看世俗的事物就像是旅人走在路上,不管周围的地形如何,眼睛只管盯着路面。瑜伽修炼者超然地注视自己的身体和心灵状态及其变化过程,好像这些全不属于他,如同变戏法者不为他所创造的幻影所骗。瑜伽修炼者不会把肉体和心灵的状态认为是属于他的,他保持着完全的不执着,安住在他的了悟里,他有别于它们。
另外一种状态即无余依三摩地,不再执着,并且本自存在,本自明白。一切安详和平,不动摇地安住在“没有二元性、只有我存在”的状态。在这个深沉的状态中,思想和所想的事物都不存在,只有自己存在。它是前一种状态的极点。无余依三摩地是最高的状态,瑜伽修炼者自身融入永恒的喜悦里,并且扩展认同到“只有我存在”的状态。它是一体、相同,又非笔墨所能尽言的境界。
人类的生命受到无数的束缚,能够将束缚逐一加以抛弃的人,终有一天必会达到自性的国度。达到了三摩地,就得到永恒的自由。这就是胜王瑜伽的最高境界。
藏密静坐的过程就是唤醒那位于人的脊椎底端的沉睡生命意识能量,并提升到最高的能量控制中枢(松果体)。这沉睡的意识能量位于海底轮,它以其粗钝的本质将那无限意识束缚住,像冬眠的蛇一样躺在海底轮——最粗钝的特性。如何从粗钝走向精细呢?通过六支瑜伽,可以唤醒这个沉睡的生命意识能量,由海底轮提升到顶轮,并叩开那与宇宙至上本体合一的门户,修炼者就能体会到天人合一与永恒喜悦的滋味(注:参见《密宗密法》)。
D、表示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时轮金刚
觉囊派以《时轮》作为本宗的根本大法。所谓“…••则名为他空见,以此见又掺入《时轮》的引导,成为隐秘宣说之法。” (注:参见《土观宗派源流》)。所以,觉囊派很推崇时轮金刚,而且奉时轮金刚为本宗的最高本尊神在修炼密法时加以观想或礼拜。
时轮金刚,是藏密诸多本尊之一。是修炼时轮密法时的本尊神,约十二世纪传入西藏(注:详见《西藏王臣记》)。时轮密法认为,一切众生都在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迷界之中,所以,以时轮表示“三时”。该法又宣扬释迦牟尼之上还有一个“本初佛”,此佛为一切事物的根本源泉,还提倡修炼此法应控制体内的“有生命的风”,以保长寿,并通过所谓“五智”和“禅那”((注:禅那,梵文、巴利文的音译,即禅定)合一相应法,去追求即身成佛。在许多藏传佛教寺院里有专门研习时轮密法的学院或机构。
为了便于修炼者观想或礼拜时轮金刚,下面对时轮金刚,特别对他的形象作详细介绍:
时轮…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八章 藏密诸派及其理论与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