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八章 藏密諸派及其理論與實踐▪P12

  ..續本文上一頁金剛具有多種多樣的形象,是一尊最爲複雜的神佛像。就一般形象而言,他的身子呈藍色,放射五色光,都是純光。有叁個頭的:居中的是藍色,居右的是紅色,居左的是白色。有四個頭的:在前面的是藍色,憤怒的牙齒伸出嘴外;在右面的是紅色,臉帶欲望;有後面的是黃色,是靜修的模樣;在左面的是白色,是肅靜的模樣,每一張臉上都有叁只眼,每一個頭上都戴著人頭骨的帽子。居中的頭發上有多種裝飾,由下而上是各種顔色的金剛、半月、小型的金剛薩埵,右手拿鈴。左手拿金剛杵,身上裝飾著寶石、耳環、手镯、腕圈、腰帶、踝環、領巾、珠子,都是金剛石的,虎皮裙子挂在腰間。

   時輪金剛有叁副肩背,每副由下到上,是藍、紅、白色的。每個肩上有兩只胳臂,一共十二只胳臂,頭兩對是藍色,外邊是紅色,上面兩對是白色。每一胳臂上有兩只手,共有二十四只手:前面四雙藍色,中間四雙紅色,上方四雙白色。每只手的手指,由拇指到小指,依次是黃、白、紅、藍、綠;每一根指頭的關節,由尖到掌,依次是藍、紅、白;每一根指上戴有指環,都放光芒,手上拿著各種器具:前面四雙手呈藍色,右邊依次拿著金剛、刀、叁叉戟、月形刀;左邊依次拿著金瓶柄的鈴、盾、降魔杵、充滿血的人頭骨。中間的四雙手裏紅色,右邊依次拿著火箭、金剛鈎、有聲的鼓、錘;左邊依次拿著弓、帶金剛的套馬索、寶石、白蓮。下面的四雙手呈白色,右邊依次拿著輪、槍、杵、斧;左邊依次拿著白色螺殼、鏡子、金剛的鏈子、瑪哈布拉瑪的頭。

   時輪金剛均爲雙身像:一身爲自己,另一身是他的明妃。明妃身爲金黃色,雙腿和時輪金剛平行站立,有四個頭、八只手。前面的、後面的、右面的、左面的頭,各呈黃、白、藍、紅等顔色,每一面頭有叁只眼。右邊的四只手拿著刀、鈎、響鼓和珠子;左邊的四只手拿著人頭骨、套索、百瓣蓮花和寶石。在她的頭頂中央,有一小型的金剛薩埵,其姿勢與時輪金剛完全一致。

   時輪金剛和他的明妃以相互擁抱的姿態站在蓮花上,他倆伸直右腿,作遊戲狀。腳下有紅色欲望神,欲望神有一個頭,四只手,拿著五花箭、弓、套索和鈎。他倆的左腿均作彎曲狀,腳下是白色可怖妖魔,這妖魔有一個頭叁只眼四只手,拿著叁叉戟、人頭骨碗和天杖。欲望神和可怖妖, 魔的明妃恭敬地捧著時輪金剛的腳掌,俯首下視。

   通過以上描述,不難看出時輪金剛是一尊極其複雜的神佛像,但要明白他的每一種形象或動作,以及各種不同顔色都象征著特殊的意義。這些在其它章節中有所涉及,在此不贅。

  

   六、希解派及其“墳墓瑜伽”法

  

   A、希解派簡說

  

   希解派,是帕丹巴桑傑(?一1117年)創立的藏傳佛教宗派之一。根據《土觀宗派源流》,帕丹巴桑傑生于南印度阇若僧河所屬的春貝嶺,他在印度親近許多大師並得大成就後,曾五次進藏傳教,最後一次從西藏遊曆到內地五臺山等地,故在漢地也享有聲譽。相傳在西藏培養了無數個門徒,“其最著名的是希解初、中、後叁傳的弟子。據說初期傳承,其弟子爲迦濕彌羅阇那古诃耶,由翁波譯師作翻譯,中期傳承,他當以教授付給瑪•卻吉謝饒、索瓊•根頓拔、岡•益西堅贊叁人而廣宏傳。其後期傳承,說丹巴到定日朗果寺,有最勝弟子丹巴卡欽、卡瓊、毗遮羅卓達、貢噶四人,尤以丹巴貢噶爲上首。”(注:《土觀宗派源流》第87、88頁)。這就是說帕丹巴桑傑在叁個時期向叁批藏族門徒傳授了希解派的叁種教法。正如上觀•卻吉尼瑪曾作過的希解派的開頭序言詞:

     丹巴天竺悲憫藏衆生,

     叁次降了能息苦惱的滂沱雨,

     衆流回聚爲一的教授海,

     號稱希解宗派今將說。(注:《土觀宗派源流》第87、88頁)。

   希解之名,就是因此法能夠息滅人間一切苦惱而得之。因爲藏語“希解”一詞的意思是指“能寂”“寂滅”或“能止息”等。也就是說遵照此派教義修煉,能熄滅人間一切苦惱及其根源,並停止生死流轉。希解派在理論上提倡對般若性空的認識,在實踐上采取一系列苦修的儀軌。《土觀宗派源流》指出:“即依于正法能息滅由往昔業力感召以致在此生中得下劣身,多諸疾苦,貧窮空乏,乃至爲非人所損害的種種苦惱,使其成爲堪修瑜伽之行,所以名爲正法能息苦惱。且尚不止此,謂由修習波羅蜜多,能令叁有涅槃一切苦惱皆得寂滅,而此教授的精要,亦是在修習波羅蜜多行。”由于修習希解派具備如此的成就,正可謂功德無量,帕丹巴桑傑才吸引了衆多藏族門徒。雖然其修行十分艱苦,正如該派僧人大都在荒山老林、葬場墓地等人迹罕至的地方苦修,但是希解派的繼承和發揚光大者大有人在。比如,“希解派以前已得成就之大德甚多不可計量,著名寺宇,有吉喬桑登貝所建之耀卻頂與葛莫卻頂二寺。吉喬後有绛森巴及古汝貢匈繼承法座。”(注:《土觀派源流》第93頁)。引言中提到的吉喬桑登貝及其弟子绛森巴和古汝貢匈叁位大師大約是公元十四世紀人。可見,十四世紀時希解派已擁有幾座寺院,除了上述兩座寺院外,帕丹巴桑傑早在公元1097年在定日建過一座寺院。說明希解派在西藏也曾得到一定的發展。然而,由于希解派不僅重在修行苦煉,而且僧人大都脫離社會在曠野中過著簡樸的宗教生活,到了十五世紀初,希解派逐漸衰微,終于在藏族地區消失。雖然希解派作爲一個獨立的宗派已經不存在,但是它的部分教義及其有些修行儀軌,被其他藏傳佛教宗派所吸收,至今仍在流傳。

   總之,希解派是印度僧人帕丹巴桑傑在西藏創立的一個較小的密宗派別,主要以師徒相承秘密傳授、提倡苦修。認爲如此修法可以悟出般若性空的道理,從而熄滅一切苦惱及其根源,停止生死流轉。爲了達到“能寂”“斷除我執”,要求修煉者懂得“瞋恨心”是煩惱的根源,根除煩惱的辦法就是苦修。甚至舍身。

  

   B、奇妙的“墳墓瑜伽”法

  

   “墳墓瑜伽”法,是希解派奉行的主要秘密修持法。修持此法時多選擇荒野墓地等偏僻地帶,所以稱其爲“墳墓瑜伽”法。正如佛教密宗從很早時代就開始提倡的那樣,密宗修持者或瑜伽行者經常在墓地進行靜修禅定,並度過一段不算很長的時期。這在藏傳密宗的觀點看來,修持者在死者的屍體被慈悲地作爲施物而奉獻給禿鹫的天葬場靜慮禅定,則會獲得特殊的成就。比如,對屍體的解剖以及屍體的腐爛將有效地影響修持者的無常真谛的思想,從而産生迅速斷滅人生輪回的信念;還有助于認識並排除一切欲望,特別對名色肉欲的排除。

   土觀•卻吉尼瑪指出:“覺域的意義,是依教授之作用而立的名。說以慈悲菩提心能斷自利的作意,以空性見,能斷輪回根本,此二和合有斷四魔等的功能,故立此名。也有寫此字爲“角”的,意爲“行”,即行菩薩所行持的方便智慧之道,故有此名稱。”(注:《土觀宗派源流》第93頁)。由此得知,覺域雖有兩種寫法,但其意思基本一致,就是以菩提心或慈悲心來斷滅自利心,以般若性空來斷除我執。

   覺域派的教法也是源于帕丹巴桑傑的學說,所以,土觀•卻吉尼瑪對覺域派這樣稱呼道:“希解派的旁支覺域派”。由此可見,兩支宗派的密切關系。根據《土觀宗派源流》,帕丹巴桑傑第叁次進藏時,將“覺”的教授傳給覺丹•索南喇嘛和雅隆•瑪熱賽布,雅隆•瑪熱賽布又傳授給其侍者甯巴賽榮,甯巴賽榮傳授給孜敦和松敦二人。孜敦傳年敦,松敦傳格丹舍摩,格丹舍摩傳藏敦,藏敦又傳甯敦等人。這一傳承均爲男僧,所以,後來稱其爲“男覺派”。覺丹•索南喇嘛將“覺”傳授給女弟子瑪久拉珍,從她開始傳承下來者大多數爲女性尼姑。正如“男女弟子中得成就者有二十一人。其中女子得成者十八人。”(注:《土觀宗派源流》第93頁)。這裏指的是瑪久拉珍的門徒。因此,從瑪久拉珍傳承下來的被稱爲“女覺派”。故在覺域派的曆史上出現了兩大傳承。

   覺城派雖然從公元十一世紀末開始形成,並在藏區興盛流傳,但由于此派沒有嚴密的製度,組織紀律渙散,特別是缺乏雄厚的經濟基礎,覺域派的壽命也與希解派一樣,到十五世紀末逐漸衰落。但值得一提的是國內許多學者認爲消聲匿迹的覺域派,迄今依舊主要由尼姑繼承和傳播,相沿不絕。

   覺域派依據的是般若波羅蜜多經與密咒相隨順而行持的法門,其教義源于廣中略叁品《般若經》,尤其以《集經》爲根本,因此,覺域派作爲一個獨立的宗派已很少存在,只有一部分尼姑傳承,但它的教義教規則被藏傳佛教的其它宗派所吸收。正如“因爲覺法宏傳于沒有教別的其他派中,于是各隨自宗的愛著對其見地與修行方面,很顯然也産生了各種不同的講解。”(注:《土觀宗派源流》第94頁)。的確如此,覺域派的學說不僅融入各宗派的教理之中,而且其要義在藏族近代史上引起過幾次小型宗教學潮。對此,土觀•卻吉尼瑪曾用優美的詩詞作了如下概括:

     他已不存在什麼妄想分別,

     但爲化度有緣而變化遊戲,

     隨其所應而示以無量化行,

     隨其所欲而賜予殊勝悉地。

     丹巴桑傑是老父名,

     用波羅蜜多道的心要,

     父續母續的究竟要門,

     宣說與無量數的雪域之人。

     一切成就者的密意精華,

     攝集一切法的無上妙藥,

     它名爲能息衆生苦惱之道,

   …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八章 藏密諸派及其理論與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