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納西族、門巴族、珞巴族等許多少數民族,至今依然十分虔誠地信奉著藏傳佛教。可以說,藏傳佛教不僅是中國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已成爲我國國內很有廣泛性和影響力的宗教實體之一。
藏傳佛教作爲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但藏傳佛教更是青藏高原這樣一個特殊的自然環境中孕育出來的一種獨樹一幟的文化現象。從哲學的角度講,藏傳佛教是主體其自然環境則是客體。那麼,主體和客體之間存在著相互製約、相互作用的關系。另外,宗教作爲一種社會現象,在錯綜複雜的社會組合中充當一個方面或一小部分,而且它在一定的曆史時期內曾影響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就拿藏傳佛教來說,這種現象在藏族地區特別在政教合一製度興隆時期,就顯得格外突出。後來隨著政教合一製度的廢除以及藏族地區科學文化的普及或興起,藏傳佛教的作用從總體上講大大地減弱了,但其影響並未完全消失。目前,藏傳佛教在藏族地區的政治、經濟、哲學、倫理、史學、文學、藝術、教育、醫療衛生、天文曆算、以及風俗習慣等社會世俗文化的一切領域裏則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甚至在某些領域相互包容,達到水乳交融、難分難解的程度。因而藏傳佛教不僅成爲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而且更是藏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藏傳佛教畢竟是藏族地區的一種具有悠久曆史的信仰模式,是一種藏族傳統文化中的保守部分,在不少方面已經同當代藏族地區的社會生活、經濟發展、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等現代文明,尤其是同我國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之間産生了一定的距離。
總而言之,我們對藏傳佛教作出一個比較全面、公正的評價,可否這樣認爲:藏傳佛教既有積極的一面,
又有消極的一面;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惡的一面。從積極或善的角度講,藏傳佛教所體現的乃是人類的一種崇高願望,它不但是人們倫理道德的保障,而且也是人們公共秩序和個人內心平和的源泉,特別在藏傳佛教的影響或熏陶下,藏族人民越來越變得高尚而文明,比如,他們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以及對一切動植物的珍愛等,都是這種品質的具體體現;從消極或惡的方面看,藏傳佛教又扮演著這樣一種角色:它不但成爲妨礙社會進步尤其是阻礙經濟發展的頑固壁障,而且它又是助長狂熱、偏俠、無知、迷信和愚昧主義的搖籃。
特別是當曆史的車輪將人類帶到一個大變革的時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正在改變著人類的社會生活和生存方式;世界範圍內的文化交流,沖開了民族壁壘,打破了人們封閉的心態和狹窄的視野。我國也正在進行著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這就不可避免地反映到文化問題上來,而文化作爲一種中性,既有精華的部分,也有糟粕的東西。也就是說,既有與改革開放相適應的成分,也有與改革開放相抵觸的因素。藏傳佛教作爲一種文化形態,也不例外,它既有與當前藏族地區的改革開放相適應的成分,也有與此不相適應的部分。
因此,藏傳佛教要適應藏族地區的現代文明,並爲我國的兩個文明建設服務,就必須順應時代發展,合乎規律、符合實際地進行改革或創新。宗教改革在藏傳佛教史上也曾發生過,並得到很大成功。比如,公元十四世紀末至公元十五世紀初,宗喀巴大師發起的那場宗教改革就是一個典型的曆史明證或成功經驗。但應該說明的是,這場宗教改革是藏傳佛教內部推行或完成的,從內容到形式,不一定同當前藏族地區的宗教改革相一致。同時,值得提出的是,廣大藏族信教群衆對藏傳佛教的信仰則帶有比較嚴重的盲目性。長期以來,藏族地區由于地理環境上的封閉、經濟文化方面的落後,特別是政教合一製度曾在藏族社會中長期存在,導致藏傳佛教在藏族地區成爲一統天下的精神支柱,在某種程度上支配著一切社會文化領域,而敬仰或崇奉這一唯我獨尊的藏傳佛教的廣大藏族信徒又沒有一定的文化知識,甚至其中的絕大多數則是文盲,在他們身上既談不上什麼文化素質,又不具備鑒別文化優劣的任何能力。因此,針對藏族信徒中的絕大多數來說,他們對于藏傳佛教的信仰,正是一種人雲亦雲、隨大流的盲目信仰。毫無疑問,在當前藏族地區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推動社會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如何消除宗教觀念在廣大藏族信教群衆中産生的不利影響,已成爲藏族地區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促進藏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過程中,首先必須高度重視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努力提高廣大藏族人民的整體文化素質。
注:
①《人文地理學》第24頁,董明輝等主編,湖南地圖出版社1992年版。
②《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第9頁,尕藏加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③《印度·中國·日本叁國佛教史略》第53頁,(日本)龍谷大學編。吳華譯,中國佛教協會經書印贈處199
④參見《青史》(藏文)上冊第64頁,郭·勳努貝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淺談藏傳佛教與青藏高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