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塔略考

  藏傳佛塔略考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尕藏加

  內容提要:藏傳佛塔不僅曆史悠久、種類繁多,而且具有多種功能。首先,它是一種宗教建築物,可用來盛放聖賢的舍利,安置活佛或高僧的骨灰或遺體,以及存放經書、聖物,甚至用來避邪鎮魔,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其次,它又是一種表達佛教甚深教義的方式,因而演化爲廣大信衆頂禮膜拜的一種象征性的崇拜對象。本文對藏傳佛塔的早期發展曆史作了考證和梳理,對藏傳佛塔的主要類型作了分析和歸納,對藏傳佛塔中具有雙重功能的靈塔、素有“塔中寺”之稱的巨塔以及一百零八塔等帶有濃郁藏傳佛教文化氛圍的佛塔進行了重點剖析和闡述。

  關鍵詞:藏區 佛塔 曆史 類型 功能

  引 言

  藏傳佛塔,是指藏傳佛教體系中一種獨具特色的佛塔形式。長期以來,由于藏傳佛教信徒以造塔作爲一種修德積福的途徑,無論僧俗都熱衷于建造佛塔。藏族地區遂成爲當今世界擁有佛塔最多的地區之一。在藏族地區,隨處可見大小不等、形製各異的佛塔,這類佛塔有著自己的鮮明特征,從信仰的角度看,它是藏傳佛教信徒的一種崇拜對象;從表面形式看,它又是一種別具風格的藏傳佛教建築藝術;從它所蘊涵的深層意義去分析,它則是藏傳佛教的一種象征物。

  一、藏傳佛塔的早期發展

  佛塔傳人藏區的曆史比較悠久,可以上溯到公元4世紀。正如藏文史籍記載:“拉托脫日年贊(lha tho tho ri gnyan btsan)時期,《百拜忏悔經》(spang skong phyag rgya pa)以及用五色綢緞包裹的五層小金塔降落于宮殿頂上,人們雖然不知此物屬于佛教還是苯波教,但總覺得它極爲神奇、美觀而被命名爲“神秘之物”,並供奉于王宮之內。”對這一傳說特別爲佛法從天而降之事件,在曆代藏族學者之間展開過激烈的討論,而大多認爲佛法從天而降之說,完全是應和當時苯波教的意願。因爲當時的苯波教處于恰苯時期,故極爲崇尚天以及日月星辰等,甚至將許多人間的事和物都要與天相聯系,從而使其神秘化,並符合自己的信仰規則。這在藏文著名史籍《青史》(deb ther sngonpo)中作了如下考證:“因爲當時的苯波教意樂天空,所以從天而降之說是出自苯波教的口中。實際上,這些佛教法物是由班智達洛生措(bio sems vtsho,慧心護)和譯師黎第生(li the si)帶到了吐蕃。”由此可知,吐蕃第二十七代贊普(國王)拉托托日年贊時期(約公元333年),吐蕃本土第一次獲得一尊佛塔,而且是一尊珍貴的金塔。對于這尊佛塔的形製,有關史書沒有描述,現無從知曉,但對此塔的體積,個別史書記載爲“一肘高的黃金塔”。其一肘約爲50厘米。

  公元7世紀中葉,佛教正式傳人吐蕃。當時號稱在吐蕃興建108座佛殿,實際達不到這一數字。隨著佛教建築物的大量出現,佛塔也在吐蕃本土終于産生。“松贊幹布創建了一座有五頂的佛塔。”此塔座落在吐蕃最早建造的佛殿之一即昌珠殿院內。這是吐蕃人在本土創建的第一座佛塔。至于爲何創建五頂佛塔,據藏文古籍《柱間史》(bkav chems ka khol ma)記載:是爲了忏悔殺害五頭怪龍所造的罪孽而建。兩者對成數字正好表達了一對一忏悔之意向。此外,也有學者提到松贊幹布時期,在拉薩紅山頂上建有一座白塔。可文中沒有文獻依據,有待查找原始資料。總之,松贊幹布時期,雖然其數量十分有限,但是佛塔正式在吐蕃本土産生了。

  公元8世紀中葉,佛教在吐蕃立足並得以發展。主要以規模宏大的桑耶寺的創建和吐蕃本族出家僧侶(七覺士)的産生爲標志。與此同時,也興建了許多佛塔,如“松嘎爾五塔是寂護來吐蕃不久主持雕造的。它們位于桑耶寺西約15華裏的松嘎爾鄉附近,是去桑耶寺的必經之路。五塔呈東西一線分布,均爲整塊巨石雕刻而成。形製古樸,雄偉壯觀,實屬罕見。”這五座石塔建于公元8世紀中葉,由于皆是用整塊巨石雕刻而成,質地十分堅固,雖經1200多年的滄桑曆史,但其雄姿猶存。據有關史料,建造這五座佛塔的目的在于調伏當時阻礙佛教在吐蕃傳播的妖魔鬼怪。實際上,這五座佛塔是當時佛教與苯波教之間進行激烈鬥爭的産物,它們標志著佛教第一次戰勝苯波教而立足于吐蕃。

  桑耶寺作爲吐蕃第一座正規的佛教寺院,規模宏大、結構完善、功能齊全。其外在建築群主要由佛殿和佛塔組成。佛塔又有大小不同之形製,如桑耶寺四座大型佛塔,分布在烏孜大殿四角成直線的地方,塔與殿角相距數十米。這四座佛塔高大雄偉,形製各異,特別是四座塔分別飾以白、紅、黑、綠四種顔色,獨具風格。

  根據《桑耶寺簡志》,白塔建于桑耶寺大殿東南角,塔身皆用石塊、石板砌成,因塔體全爲白色,故名“白塔”。在塔基的方形圍牆上,立有108座小塔。塔身爲方形,其腰部以上逐層內收如階梯,上有覆體形塔腹,覆缽扁而寬大,沒有龛門,寶刹上置十七環相輪而不分級。據藏文史籍《賢者喜宴》(mkhas pavi dgav ston)記載,白塔爲大菩提塔,以獅裝飾,遂成聲聞乘之風格。

  紅塔建于大殿西南角,塔身用磚石砌成,形方而實圓,狀如覆鍾,腰部以上呈環狀紋,上部爲覆體形塔腹,寶刹之上置兩段相輪,上爲七環,下爲九環,塔身爲土紅色並泛有光澤,故名“紅塔”,造型十分特別。據《賢者喜宴》記載,紅塔飾以蓮花,系長壽菩薩之風格。

  黑塔建于大殿西北角,塔身如叁疊覆鍋,刹盤上托寶劍。第二級相輪七環,上即瓶蓋和寶珠。塔身爲條磚砌成,全爲黑色,故名“黑塔”。此塔形製獨特。據《賢者喜宴》記載,黑塔以如來佛之遺骨爲飾物,系獨覺乘風格。

  綠塔建于大殿東北角,平面呈四方多角形,塔基甚高,沿數級臺階而達第一層,四面各有龛室叁間,內有塑像,每面都有明梯通往二層。二層每面只有龛室一間,亦各有塑像。第叁層爲覆缽形的塔身,上置相輪寶刹,刹身很高,相輪分爲叁級,第一級自方形托盤上置相輪九環,中間一段爲第二級,有相輪七環,第叁級有相輪五環。傘蓋上承托寶瓶和寶珠。塔身由綠色琉璃磚砌成,磚爲粗砂燒製而成,質地堅硬,釉色蒼郁而富光澤,故名“綠塔”。此塔形製極爲精美而又特異。據《賢者喜宴》記載,綠塔以十六門爲飾物,系*輪如來之風格。

  可以看出,桑耶寺四座大型佛塔不僅形製多樣,且風格古樸雅致。它們既能反映吐蕃昔日古塔的風貌,又可代表藏傳佛塔的最初形製。

  此外,還有一座建于公元8世紀中葉的佛塔,即恭當塔(KunL dan Mcho dRten,位于今西藏山南地區乃東縣卡多鄉恭當村口)。雖然“該塔現在已失去往日殊榮,差不多成了一堆廢墟。但是還可據之看出塔原系方形,邊長約18米,殘高5.8米。塔系砌築,土坯厚10—13厘米,砌牆表面抹一層泥巴。特別是塔的頂部有土坯砌築成的太陽光芒的造型。造型中心,是直徑1.8米的空心圓,象征著神聖的太陽。圍繞圓形放射狀分布的是土坯築成的十二道長牆,象征著四射的光芒。”(z)不難看出,恭當塔無論從形製上還是在質地上,都與桑耶寺四塔截然不同,其造型別出心裁。它可代表公元8世紀吐蕃佛塔的另類風格。

  當時創建佛塔的目的很明確。例如,建造桑耶寺四塔是“鎮服一切凶神邪魔,防止天災人禍的發生;而且在塔周圍遍架金剛杵,形成108座小塔。每杵下置一舍利,象征佛法堅不可摧。,,這裏至少說明佛塔具有兩種功能:其一,佛塔是一種能賜予人們福德的象征性寶物,供信徒頂禮膜拜;其二,佛塔具有一種威懾力,能摧毀一切邪惡或異己力量,可供人們祈禱求助。當然,佛塔就其功能而言,可以無限延伸,如恭當塔的建造則是一個範例。大約公元8世紀中葉,乃東和瓊結兩個地方因領地問題發生爭執,恰巧“當時西藏的大譯師毗若遮那在乃東和窮結交界地段的一個山洞裏修行(即毗若洞),他得知此事後,即設法找了兩個地方政權的首領進行調解,勸他們睦鄰和好,並幫助他們劃分了土地界線,界線以北歸乃東,以南屬窮結,爲防以後變卦,還召集兩個政權首領向神起誓。同時組織兩個政權共同議定邊界建立一座塔作爲標志”Q)。此塔便是上述恭當塔。從這座佛塔産生的背景中可以推斷當時人們的宗教道德觀念,尤其是佛塔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以現在的視角看,此塔在當時充當一座特殊的分界碑角色。

  簡言之,公元8世紀不僅是佛教在吐蕃的興隆時期,而且也是佛塔在吐蕃的大生産時期,僅在桑耶寺的圍牆上就有“塔刹一千零八座”。這一千零八座佛塔雖屬微型塔,但足可代表當時佛塔的一大景觀。而且從佛塔的形製、類型、功能等方面看,當時已初具規模。因此,公元8世紀可視爲藏傳佛塔的早期發展階段。

  二、藏傳佛塔的主要類型

  意大利著名藏學家圖齊教授曾在他的《西藏考古》一書中指出:“在幾個世紀的進程中,佛教逐漸改變了其教條主義的教法,從小乘佛教發展爲大乘佛教,進一步又發展到在西藏居統治地位的密乘。因而塔的形式也隨之逐漸演變。然而塔的演變僅僅局限在某些已被接受的格式之內。這些格式保持著相對的穩定,工藝水平則視修造者的技巧而異。”可以說,藏傳佛塔既保持了印度佛塔的基本格式,又充分發揮了本土建造者的聰明才智。經過幾個世紀的實踐或摸索,藏傳佛塔方逐漸成熟,並形成獨具一格的鮮明特征。

  追溯早期佛塔的類型,“除宰堵波之外,尚有支提(chatya)。最初二者的形製可能完全一樣,所不同的不過埋有舍利的稱宰堵波,無舍利的稱支提。從支提的原義來說,有“積聚”的意思,即積土石而成,或謂佛的福德積聚于此。”如果以這種分類標准劃分的話,公元8世…

《藏傳佛塔略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