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紀在吐蕃産生的佛塔中已有宰堵波和支提二大類。例如,桑耶寺白塔中“供奉有從摩羯陀國王的門前寶瓶中取來的如來舍利”,此塔爲典型的“埋有舍利”的“宰堵波”;而上述“松嘎爾五塔”又是典型的“無舍利”的“支提”。
公元14世紀是藏傳佛塔的定型時期,布頓大師在潛心研究大藏經《甘珠爾》部的基礎上,對藏傳佛塔的形製或結構作了嚴格、具體的規定。至此興建佛塔不僅在理論上有了依據,而且在具體形製上也有較爲統一的模式。這對藏傳佛塔的最終定型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其後,由第司·桑結嘉措在布頓大師所定規則的基礎上,對造塔的理論和技術又作了修改和補充。這在藏傳佛教史上標志著藏傳佛塔日臻完善。故後世藏傳佛塔大致上遵循了第司·桑結嘉措修定的定製。
就藏傳佛塔的內涵意義而言,可分爲意、身、語之叁種佛塔。意之塔,代表最基本的精神實質以及佛陀所特有的空寂明淨;身之塔,代表佛陀、菩提薩堙或大喇嘛(活佛)的化身;語之塔,則代表佛陀的訓教或佛經。
以藏傳佛塔的外在形製而言,可分爲八種類型:疊蓮塔(Pad Brtsegs)、菩提塔(Byang Chub)、和平塔(Dbyed Vdun)、殊勝塔(Rnam Rgyal)、涅槃塔(Myang Vdas)、神變塔(ChoVphrul)、神降塔(LhaBabs)、吉祥多門塔(BkraShesSgoMang)。據史書相傳,這八種類型的佛塔最初源于獲得佛陀舍利的八組人所建造的原始宰堵波,即疊蓮是按照迦毗羅衛宰堵波建造的;菩提塔是按照瑪格達宰堵波建造的;和平塔是按照拉傑格裏的一座宰堵波建造的;殊勝塔是按照吠舍離宰堵波建造的;涅槃塔是按拘屍那迦的串堵波建造的;神變塔是按照斯拉瓦斯蒂宰堵波建造的,神降塔是按照桑卡斯亞的一座宰堵波建造的;吉祥多門塔是按照佛陀第一次講經並轉動*輪的地方鹿野苑的一座竄堵波建造的。
實際上,以上八種不同類型的藏傳佛塔,則代表著佛陀一生中的八個不同階段或成就,或者說佛陀的八個不同的精神意境。藏族信徒常以建造整套八塔來紀念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涅槃間的八大成就。諸如拉薩布達拉宮內的如來八塔以及青海塔爾寺前的八座如來靈塔,等等,都是世人較熟悉的屬于上述八種類型的塔群。所以,八種類型的藏傳佛塔在藏族地區較爲普遍。
叁、具有雙重功能的靈塔
靈塔,是藏傳佛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藏傳佛塔的主要特色之一。塔內供奉著活佛以及對藏傳佛教的繼承和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的高僧大德的骨灰或遺體,故名“靈塔”。靈塔既是佛塔,同時又兼作寢陵。爲此靈塔具有不可替代的雙重功能。
靈塔的形製,可以根據客觀條件有各種不同的規格,大到幾十米高,小到僅有一米左右;其質地也分爲簡樸和華麗兩種,如簡單樸實的靈塔多以石土砌成,而且大都建造在小型寺院周圍或某些天葬場附近;而華麗高貴的靈塔主要以鐵、銅、銀等金屬製作,也有用黃金裝飾的,這類靈塔主要供奉在各大寺院的某佛殿之內,既可供信徒頂禮膜拜,又能讓遊人參觀欣賞。靈塔大都采用上述如來八塔中的幾種類型。如:“佛龛之上奉安有:救怙主阿嘉仁波切·耶協克珠嘉措的靈骨塔,形式爲殊勝塔;又有救怙主色多諾門汗·昂旺丹貝堅贊的靈骨塔,形式爲神降塔;又有救怙主嘎敦赤巴·昂旺土登丹貝尼瑪的靈骨塔,形式爲菩提塔,附有傘蓋等。”。由此可知,靈塔在形製上多采納八塔中的殊勝(或尊勝)塔、神降塔(或天降)和菩提塔叁種類型。
從時間上看,靈塔是在藏傳佛教“後弘期”初期産生並在藏族地區逐漸流行。迄今爲止,已有900多年的發展曆史,其數目之多,已不可一一述之。在此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靈塔作簡要介紹,以窺其一斑。約在吐蕃分裂時期(9世紀中葉至11世紀中葉)開始出現塔葬。凡藏傳佛教上層人物去世,其遺體往往完整保存在靈塔之內,或將遺體火化後,其骨灰葬于塔內,以作供養。譬如,西藏阿裏古格王朝首領拉喇嘛·益西沃(吐蕃末代王朗達瑪五世孫)的遺體當時就保存在靈塔內;藏傳佛教噶當派祖師阿底峽尊者去世後,其弟子仲敦巴將其骸骨存放在聶塘度母殿的寶瓶裏;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遺體亦供養在甘丹寺的靈塔內。靈塔內的遺體之所以能夠長期保存,是經過特殊處理後安置的。這種保存遺體的方法,在藏區或稱之爲“肉身之製”,或稱之爲“塔葬”。單從這一角度看,靈塔又體現了藏傳佛教的一種別具特色的喪葬形式。
衆所周知,布達拉宮紅宮內供奉著曆世達賴喇嘛的靈塔,其中第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加措(1617—1682)的靈塔不僅建造最早、規模最大,而且裝飾最爲華貴。這座靈塔是由第司·桑結嘉措于藏曆第十二饒迥的庚午年(1690)與布達拉紅宮同時建造的。根據《南瞻部洲唯一莊嚴目錄》,爲建造第五世達賴喇嘛靈塔及紅宮,從全藏區召集500名石匠、256名木匠、260名畫工,以及6000余名包括金匠、銅匠、鐵匠、鑄工、錾花工、鑲嵌工等技術工。可以想見,當時建造靈塔和紅宮的工程規模極爲宏大。
第五世達賴的靈塔位于布達拉紅宮中最大的殿堂,即司西平措大殿的西側。靈塔爲方座圓身,木質,外表以金皮包裹。塔高14.85米,由塔座、塔瓶、塔刹叁部分組成。“塔座爲方形,高6.3米、邊長7.5米。中部正面相對錘揲兩只獅子,正中爲一高1.15米、寬1.02米的佛龛,中供吉祥天女。塔瓶連同瓶座高4.48米,塔瓶中空,正面有一門,高2.52米、寬2.5米。門內正面供奉泥塑塗金觀音像,後面爲經過處理、面向西南而坐的五世達賴遺體。塔刹由十叁天、月盤、日盤及寶珠組成,高4.34米。”塔身表面不僅镂刻各種精美的圖案,而且還鑲嵌數以萬計的稀世珍寶。據《南瞻部洲唯一莊嚴目錄》,建造靈塔共用去赤金119082.37兩,珍珠3812顆。因此,從外表看去,整個靈塔五光十色,熠熠生輝。而其靈塔形製采用了八大如來靈塔中的“菩提塔”類型。
因爲靈塔在藏族信衆心目中占有極其崇高的地位,所以大多數寺院內外皆供奉著形製各異的多種靈塔,特別是那些供奉在寺院殿堂內的珍貴靈塔,既是各自寺院內價值連城並具有很高藝術水准的寶貴財富,又是可供廣大信徒叩拜的神聖之物。故靈塔實爲一種具有雙重功能的殊勝之塔。
四、素有“塔中寺”之稱的巨塔
在廣袤的藏族地區不乏巨型佛塔,其中覺囊派巨塔最具代表性。因篇幅所限,在此僅以西藏白居寺巨塔爲例,介紹其結構、規模和特質。白居寺藏語稱“白闊德慶”(DpalVkhorBde Chen),意爲“吉祥輪大樂寺”,漢語一般稱“白居寺”。由帕巴貝(VphagsPaDpal)之子貢噶帕(KunDgavVphags)于1390年創建,位于今西藏日喀則江孜平原年楚河畔的江孜鎮。而這座“巨塔”就座落在白居寺內,藏語稱“白闊卻丹”(DpalVkhorMchod Rten),漢語一般稱“白居塔”,白居寺也因爲擁有自居塔而聞名遐迩。
白居塔于1414年由宗喀巴的大弟子克主傑主持,貢噶帕之孫江孜法王曲傑熱丹貢桑帕動工興建,曆時十年,耗百萬余工日方竣工。“全塔高43米,塔座占地2200平方米,塔身呈八角形,紅白染身,木石相銜,層層聯結而上,再配以銅殼罩頂,幛帽圍繞。塔瓶直徑爲20米,圓柱形,內設佛殿四間,十叁天采用早期喇嘛塔的做法,比較粗壯。全塔高九層。遠望,塔頂金光閃閃,酷似緬甸的仰光大金塔;近看,塔的基座,像階梯似的依次向上壘築,又好象來到了埃及的金字塔前,十分華麗壯觀。”(z)而且白居塔內設大門12道,小門96道,共108門,這與佛教的吉祥數108完全一致,塔內有佛殿、經堂、龛室77門,其內都供有各類神佛像,可供信徒朝拜。故白居塔素有“塔中寺”之稱。塔內保存各類雕塑192尊,壁畫9800多幅,而雕塑和壁畫中的神佛像共達10萬余尊。因此,白居塔又有“十萬佛塔”之稱。
白居塔的形製,一般認定爲菩提塔,但它與藏傳八塔中的菩提塔又不盡相同。譬如,白居塔的塔頂十叁天比較粗壯,與後期纖細的造型大不一樣,塔的東西南北方向的建築外輪廓線與座寬基本上相等,構成全等邊叁角形,這種構圖原理的運用,使得建築物具有很好的比例,並給人以強烈的印象。從整體上看,白居塔也由塔座、塔瓶、塔頂叁部組成。塔座是四面八角,有五層,線條明快,式樣別致,莊嚴穩重。五層塔座之上是圓形塔瓶,有八門,代表菩薩的四雙慧眼,標志著佛法無邊。塔頂十叁天則代表了修成正果的十叁個階段。實際上,白居塔是一座融八塔特征于一身的造型優美、雄偉壯觀的巨型佛塔,不愧爲藏傳佛塔建築中的一大珍品,可稱得上“塔中之最”。它是白居寺中最爲雄偉壯觀的一座建築物。
通過白居塔的造型結構,還會發現藏傳佛塔的建築方式是不拘一格、千變萬化的,且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實用性。因此,藏傳佛塔爲促進藏族地區的整個建築、繪畫等藝術事業的發展也産生過積極影響。正如““門塔”不僅僅因爲它們是西藏神聖建築的典範,而且其壁龛中的裝飾也使人頗感興趣。這些裝飾爲西藏繪畫在種種外采藝術影響下逐漸形成其統一風格的演變過程提供了極有價值的資料。逐漸地這種統一的風格在全西藏占據了統治地位。這種模式的叫法基于這樣一個事實:在不同的層次上有若幹內部相通的神龛。朝聖者可以爬到建築物的頂部。建築物的藻井上有最神秘的宗教神靈的圖像。神龛依層逐漸變小,壁牆上繪有各種神靈的壁畫,最常見的是密宗教義的符號或神聖經文上所附的插圖。繪畫是不同派別的工匠之傑作。這些繪凾在當時對于形成西藏傳統的繪畫風格起了一定的作用。”。佛塔作爲一種藝術性很強的建築物,在藏族地區産生的曆史較早,而且藏族人民爲其付出過長期的勞動和智慧。因此,藏傳佛塔成爲藏族地區建築、繪畫藝術等的源泉之一是很自然的。
五、稀有之一百零八塔
一百零八塔是藏傳佛塔中規模最大的一群佛塔,簡稱“塔群”。它由108座相對獨立、大小基本相同而樣式各異的佛塔排列而成,其形製大體上屬于八大如來佛塔的範疇。建造塔群雖然是一項龐大的工程,但在藏族地區卻並不鮮爲人見。圖齊教授在他的《西藏考古》一書中指出:“我們很容易在人們視爲神聖的地方附近見到用土坯或磚坯建成的成排的塔。在這種情況下,一共得有108座塔,這是按照經文的要求而修造的。108座塔排成一排的習俗在西藏西部十分常見的,但在其它地區則很少見。無疑,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佛教的前弘時期。”實際上,塔群不僅在西藏西部流行,而且在西藏其它地區也存在。如“該洞西側排列有一百零八座土石建造的佛塔,是宗喀巴的弟子們所建,據傳每座塔內藏有宗喀巴的念珠一顆”。這便是如今在拉薩北郊的帕邦卡(phabong kha)可看到的一百零八塔遺迹。
在西藏山南地區乃東縣境內也有一處雄渾的石砌塔群遺迹,即“卻旦加澤傑”(Mchod Rten Brgy Rsta Brgyad),意即“一百零八塔”。該“排塔位于頗章區向陽公社布仁村西南約二華裏的山谷中,它東西一線整齊排列,猶如一道長城,成爲這個山谷最醒目的標志。排塔由塔牆和塔身兩部分組成。塔牆殘長360米,寬3米,高14米。塔牆上部置塔身。塔身方形,高低分爲四個層次,逐層向上疊澀收縮。塔身高1.7米,每層高0.4米,收分0.1米。塔身上還應有塔頂,今已無一存留。塔身尚存119座,各間距1米排布。排塔系石砌結構。”“卻旦加澤傑”排塔爲西藏境內現存相對較完整的一處塔群遺迹。
根據有關史料,塔群産生或形成于藏傳佛教“後弘期”,且大多數塔群是在格魯派興起以後出現的,如上述拉薩帕邦卡塔群、山南“卻旦加澤傑”塔群則具有代表性。
塔群的質地與其它藏傳佛塔一樣,沒有嚴格統一的規定,可以自由選擇。猶如上述叁種塔群,第一種用了土坯或磚坯,第二種則用土石,第叁種純用石料。可見,塔群在用料方面不拘一格、因地製宜。這也是整個藏傳佛塔所具有的一種風格。
建造塔群也有鮮明的針對性,上述“卻旦加澤傑”排塔便是一個明證。“這位兼以醫道的虔誠佛教徒對充滿殘酷無情的戰爭和瘟疫的動蕩不安的社會懷有深深的疑慮和不安,期望能有一個和平、安定、美好的社會。這條長達數百米的排塔,正是出于這種美好的、善良的願望下修建的,目的是以此祈求戰爭、疫病的永遠消除。”建造塔群的目的由此可見一斑。
結 語
綜上所述,藏傳佛塔不僅曆史悠久、種類繁多,而且具有多種功能。就一般而言,藏傳佛塔是一種宗教建築物,可用來盛放聖賢的舍利,安置活佛或高僧的骨灰或遺體,以及存放經書、聖物,甚至用來避邪鎮魔,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但從它所包含的深層意義上講,藏傳佛塔是一種表達佛教甚深教義的方式,因而它演變成爲供廣大信教群衆頂禮膜拜的一種象征性的崇拜對象。由于塔內藏有的各種聖物又爲每座佛塔賦予神聖的“靈性”,人們圍繞佛塔轉經會獲得精神上的巨大滿足。
從宗教信仰的角度看,藏傳佛塔的大量出現,大大滿足了廣大藏族信徒的宗教信仰需求。因爲大多數藏傳佛塔對廣大信教群衆來說,一年四季都是開放的,隨時隨地可自由頂禮膜拜。正因爲如此,藏族地區的許多村落都建有佛塔,供本村或過往信徒朝拜,以滿足他們的宗教信仰需求。可以說,藏族信教群衆普遍信仰或崇拜佛塔是藏傳佛教帶有世俗性特征的一個重要表現。
《藏傳佛塔略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