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纪在吐蕃产生的佛塔中已有宰堵波和支提二大类。例如,桑耶寺白塔中“供奉有从摩羯陀国王的门前宝瓶中取来的如来舍利”,此塔为典型的“埋有舍利”的“宰堵波”;而上述“松嘎尔五塔”又是典型的“无舍利”的“支提”。
公元14世纪是藏传佛塔的定型时期,布顿大师在潜心研究大藏经《甘珠尔》部的基础上,对藏传佛塔的形制或结构作了严格、具体的规定。至此兴建佛塔不仅在理论上有了依据,而且在具体形制上也有较为统一的模式。这对藏传佛塔的最终定型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其后,由第司·桑结嘉措在布顿大师所定规则的基础上,对造塔的理论和技术又作了修改和补充。这在藏传佛教史上标志着藏传佛塔日臻完善。故后世藏传佛塔大致上遵循了第司·桑结嘉措修定的定制。
就藏传佛塔的内涵意义而言,可分为意、身、语之三种佛塔。意之塔,代表最基本的精神实质以及佛陀所特有的空寂明净;身之塔,代表佛陀、菩提萨堙或大喇嘛(活佛)的化身;语之塔,则代表佛陀的训教或佛经。
以藏传佛塔的外在形制而言,可分为八种类型:叠莲塔(Pad Brtsegs)、菩提塔(Byang Chub)、和平塔(Dbyed Vdun)、殊胜塔(Rnam Rgyal)、涅槃塔(Myang Vdas)、神变塔(ChoVphrul)、神降塔(LhaBabs)、吉祥多门塔(BkraShesSgoMang)。据史书相传,这八种类型的佛塔最初源于获得佛陀舍利的八组人所建造的原始宰堵波,即叠莲是按照迦毗罗卫宰堵波建造的;菩提塔是按照玛格达宰堵波建造的;和平塔是按照拉杰格里的一座宰堵波建造的;殊胜塔是按照吠舍离宰堵波建造的;涅槃塔是按拘尸那迦的串堵波建造的;神变塔是按照斯拉瓦斯蒂宰堵波建造的,神降塔是按照桑卡斯亚的一座宰堵波建造的;吉祥多门塔是按照佛陀第一次讲经并转动*轮的地方鹿野苑的一座窜堵波建造的。
实际上,以上八种不同类型的藏传佛塔,则代表着佛陀一生中的八个不同阶段或成就,或者说佛陀的八个不同的精神意境。藏族信徒常以建造整套八塔来纪念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涅槃间的八大成就。诸如拉萨布达拉宫内的如来八塔以及青海塔尔寺前的八座如来灵塔,等等,都是世人较熟悉的属于上述八种类型的塔群。所以,八种类型的藏传佛塔在藏族地区较为普遍。
三、具有双重功能的灵塔
灵塔,是藏传佛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传佛塔的主要特色之一。塔内供奉着活佛以及对藏传佛教的继承和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高僧大德的骨灰或遗体,故名“灵塔”。灵塔既是佛塔,同时又兼作寝陵。为此灵塔具有不可替代的双重功能。
灵塔的形制,可以根据客观条件有各种不同的规格,大到几十米高,小到仅有一米左右;其质地也分为简朴和华丽两种,如简单朴实的灵塔多以石土砌成,而且大都建造在小型寺院周围或某些天葬场附近;而华丽高贵的灵塔主要以铁、铜、银等金属制作,也有用黄金装饰的,这类灵塔主要供奉在各大寺院的某佛殿之内,既可供信徒顶礼膜拜,又能让游人参观欣赏。灵塔大都采用上述如来八塔中的几种类型。如:“佛龛之上奉安有:救怙主阿嘉仁波切·耶协克珠嘉措的灵骨塔,形式为殊胜塔;又有救怙主色多诺门汗·昂旺丹贝坚赞的灵骨塔,形式为神降塔;又有救怙主嘎敦赤巴·昂旺土登丹贝尼玛的灵骨塔,形式为菩提塔,附有伞盖等。”。由此可知,灵塔在形制上多采纳八塔中的殊胜(或尊胜)塔、神降塔(或天降)和菩提塔三种类型。
从时间上看,灵塔是在藏传佛教“后弘期”初期产生并在藏族地区逐渐流行。迄今为止,已有9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数目之多,已不可一一述之。在此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灵塔作简要介绍,以窥其一斑。约在吐蕃分裂时期(9世纪中叶至11世纪中叶)开始出现塔葬。凡藏传佛教上层人物去世,其遗体往往完整保存在灵塔之内,或将遗体火化后,其骨灰葬于塔内,以作供养。譬如,西藏阿里古格王朝首领拉喇嘛·益西沃(吐蕃末代王朗达玛五世孙)的遗体当时就保存在灵塔内;藏传佛教噶当派祖师阿底峡尊者去世后,其弟子仲敦巴将其骸骨存放在聂塘度母殿的宝瓶里;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遗体亦供养在甘丹寺的灵塔内。灵塔内的遗体之所以能够长期保存,是经过特殊处理后安置的。这种保存遗体的方法,在藏区或称之为“肉身之制”,或称之为“塔葬”。单从这一角度看,灵塔又体现了藏传佛教的一种别具特色的丧葬形式。
众所周知,布达拉宫红宫内供奉着历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其中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加措(1617—1682)的灵塔不仅建造最早、规模最大,而且装饰最为华贵。这座灵塔是由第司·桑结嘉措于藏历第十二饶迥的庚午年(1690)与布达拉红宫同时建造的。根据《南瞻部洲唯一庄严目录》,为建造第五世达赖喇嘛灵塔及红宫,从全藏区召集500名石匠、256名木匠、260名画工,以及6000余名包括金匠、铜匠、铁匠、铸工、錾花工、镶嵌工等技术工。可以想见,当时建造灵塔和红宫的工程规模极为宏大。
第五世达赖的灵塔位于布达拉红宫中最大的殿堂,即司西平措大殿的西侧。灵塔为方座圆身,木质,外表以金皮包裹。塔高14.85米,由塔座、塔瓶、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座为方形,高6.3米、边长7.5米。中部正面相对锤揲两只狮子,正中为一高1.15米、宽1.02米的佛龛,中供吉祥天女。塔瓶连同瓶座高4.48米,塔瓶中空,正面有一门,高2.52米、宽2.5米。门内正面供奉泥塑涂金观音像,后面为经过处理、面向西南而坐的五世达赖遗体。塔刹由十三天、月盘、日盘及宝珠组成,高4.34米。”塔身表面不仅镂刻各种精美的图案,而且还镶嵌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据《南瞻部洲唯一庄严目录》,建造灵塔共用去赤金119082.37两,珍珠3812颗。因此,从外表看去,整个灵塔五光十色,熠熠生辉。而其灵塔形制采用了八大如来灵塔中的“菩提塔”类型。
因为灵塔在藏族信众心目中占有极其崇高的地位,所以大多数寺院内外皆供奉着形制各异的多种灵塔,特别是那些供奉在寺院殿堂内的珍贵灵塔,既是各自寺院内价值连城并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宝贵财富,又是可供广大信徒叩拜的神圣之物。故灵塔实为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殊胜之塔。
四、素有“塔中寺”之称的巨塔
在广袤的藏族地区不乏巨型佛塔,其中觉囊派巨塔最具代表性。因篇幅所限,在此仅以西藏白居寺巨塔为例,介绍其结构、规模和特质。白居寺藏语称“白阔德庆”(DpalVkhorBde Chen),意为“吉祥轮大乐寺”,汉语一般称“白居寺”。由帕巴贝(VphagsPaDpal)之子贡噶帕(KunDgavVphags)于1390年创建,位于今西藏日喀则江孜平原年楚河畔的江孜镇。而这座“巨塔”就座落在白居寺内,藏语称“白阔却丹”(DpalVkhorMchod Rten),汉语一般称“白居塔”,白居寺也因为拥有自居塔而闻名遐迩。
白居塔于1414年由宗喀巴的大弟子克主杰主持,贡噶帕之孙江孜法王曲杰热丹贡桑帕动工兴建,历时十年,耗百万余工日方竣工。“全塔高43米,塔座占地2200平方米,塔身呈八角形,红白染身,木石相衔,层层联结而上,再配以铜壳罩顶,幛帽围绕。塔瓶直径为20米,圆柱形,内设佛殿四间,十三天采用早期喇嘛塔的做法,比较粗壮。全塔高九层。远望,塔顶金光闪闪,酷似缅甸的仰光大金塔;近看,塔的基座,像阶梯似的依次向上垒筑,又好象来到了埃及的金字塔前,十分华丽壮观。”(z)而且白居塔内设大门12道,小门96道,共108门,这与佛教的吉祥数108完全一致,塔内有佛殿、经堂、龛室77门,其内都供有各类神佛像,可供信徒朝拜。故白居塔素有“塔中寺”之称。塔内保存各类雕塑192尊,壁画9800多幅,而雕塑和壁画中的神佛像共达10万余尊。因此,白居塔又有“十万佛塔”之称。
白居塔的形制,一般认定为菩提塔,但它与藏传八塔中的菩提塔又不尽相同。譬如,白居塔的塔顶十三天比较粗壮,与后期纤细的造型大不一样,塔的东西南北方向的建筑外轮廓线与座宽基本上相等,构成全等边三角形,这种构图原理的运用,使得建筑物具有很好的比例,并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从整体上看,白居塔也由塔座、塔瓶、塔顶三部组成。塔座是四面八角,有五层,线条明快,式样别致,庄严稳重。五层塔座之上是圆形塔瓶,有八门,代表菩萨的四双慧眼,标志着佛法无边。塔顶十三天则代表了修成正果的十三个阶段。实际上,白居塔是一座融八塔特征于一身的造型优美、雄伟壮观的巨型佛塔,不愧为藏传佛塔建筑中的一大珍品,可称得上“塔中之最”。它是白居寺中最为雄伟壮观的一座建筑物。
通过白居塔的造型结构,还会发现藏传佛塔的建筑方式是不拘一格、千变万化的,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因此,藏传佛塔为促进藏族地区的整个建筑、绘画等艺术事业的发展也产生过积极影响。正如““门塔”不仅仅因为它们是西藏神圣建筑的典范,而且其壁龛中的装饰也使人颇感兴趣。这些装饰为西藏绘画在种种外采艺术影响下逐渐形成其统一风格的演变过程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逐渐地这种统一的风格在全西藏占据了统治地位。这种模式的叫法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在不同的层次上有若干内部相通的神龛。朝圣者可以爬到建筑物的顶部。建筑物的藻井上有最神秘的宗教神灵的图像。神龛依层逐渐变小,壁墙上绘有各种神灵的壁画,最常见的是密宗教义的符号或神圣经文上所附的插图。绘画是不同派别的工匠之杰作。这些绘凾在当时对于形成西藏传统的绘画风格起了一定的作用。”。佛塔作为一种艺术性很强的建筑物,在藏族地区产生的历史较早,而且藏族人民为其付出过长期的劳动和智慧。因此,藏传佛塔成为藏族地区建筑、绘画艺术等的源泉之一是很自然的。
五、稀有之一百零八塔
一百零八塔是藏传佛塔中规模最大的一群佛塔,简称“塔群”。它由108座相对独立、大小基本相同而样式各异的佛塔排列而成,其形制大体上属于八大如来佛塔的范畴。建造塔群虽然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但在藏族地区却并不鲜为人见。图齐教授在他的《西藏考古》一书中指出:“我们很容易在人们视为神圣的地方附近见到用土坯或砖坯建成的成排的塔。在这种情况下,一共得有108座塔,这是按照经文的要求而修造的。108座塔排成一排的习俗在西藏西部十分常见的,但在其它地区则很少见。无疑,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佛教的前弘时期。”实际上,塔群不仅在西藏西部流行,而且在西藏其它地区也存在。如“该洞西侧排列有一百零八座土石建造的佛塔,是宗喀巴的弟子们所建,据传每座塔内藏有宗喀巴的念珠一颗”。这便是如今在拉萨北郊的帕邦卡(phabong kha)可看到的一百零八塔遗迹。
在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境内也有一处雄浑的石砌塔群遗迹,即“却旦加泽杰”(Mchod Rten Brgy Rsta Brgyad),意即“一百零八塔”。该“排塔位于颇章区向阳公社布仁村西南约二华里的山谷中,它东西一线整齐排列,犹如一道长城,成为这个山谷最醒目的标志。排塔由塔墙和塔身两部分组成。塔墙残长360米,宽3米,高14米。塔墙上部置塔身。塔身方形,高低分为四个层次,逐层向上叠涩收缩。塔身高1.7米,每层高0.4米,收分0.1米。塔身上还应有塔顶,今已无一存留。塔身尚存119座,各间距1米排布。排塔系石砌结构。”“却旦加泽杰”排塔为西藏境内现存相对较完整的一处塔群遗迹。
根据有关史料,塔群产生或形成于藏传佛教“后弘期”,且大多数塔群是在格鲁派兴起以后出现的,如上述拉萨帕邦卡塔群、山南“却旦加泽杰”塔群则具有代表性。
塔群的质地与其它藏传佛塔一样,没有严格统一的规定,可以自由选择。犹如上述三种塔群,第一种用了土坯或砖坯,第二种则用土石,第三种纯用石料。可见,塔群在用料方面不拘一格、因地制宜。这也是整个藏传佛塔所具有的一种风格。
建造塔群也有鲜明的针对性,上述“却旦加泽杰”排塔便是一个明证。“这位兼以医道的虔诚佛教徒对充满残酷无情的战争和瘟疫的动荡不安的社会怀有深深的疑虑和不安,期望能有一个和平、安定、美好的社会。这条长达数百米的排塔,正是出于这种美好的、善良的愿望下修建的,目的是以此祈求战争、疫病的永远消除。”建造塔群的目的由此可见一斑。
结 语
综上所述,藏传佛塔不仅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而且具有多种功能。就一般而言,藏传佛塔是一种宗教建筑物,可用来盛放圣贤的舍利,安置活佛或高僧的骨灰或遗体,以及存放经书、圣物,甚至用来避邪镇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从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上讲,藏传佛塔是一种表达佛教甚深教义的方式,因而它演变成为供广大信教群众顶礼膜拜的一种象征性的崇拜对象。由于塔内藏有的各种圣物又为每座佛塔赋予神圣的“灵性”,人们围绕佛塔转经会获得精神上的巨大满足。
从宗教信仰的角度看,藏传佛塔的大量出现,大大满足了广大藏族信徒的宗教信仰需求。因为大多数藏传佛塔对广大信教群众来说,一年四季都是开放的,随时随地可自由顶礼膜拜。正因为如此,藏族地区的许多村落都建有佛塔,供本村或过往信徒朝拜,以满足他们的宗教信仰需求。可以说,藏族信教群众普遍信仰或崇拜佛塔是藏传佛教带有世俗性特征的一个重要表现。
《藏传佛塔略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