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回歸佛陀的本懷——洪修平教授訪談錄

  回歸佛陀的本懷——洪修平教授訪談錄

  摘自《普門學報》 楊朝晖執筆整理

  二OO五年一月底,經張鳳女十的介紹,普賢講堂行中請到正在哈佛人學作訪問學者的洪修平教授來給大家講“禅、禅學、禅宗”。洪教授是一位潛心研究中國哲學和宗教文化的學者,著述頗豐,特別對佛教的中觀般若學的禅宗有深入的探究,他同時也是一位以坦誠開放之心、求真實踐之志來學習佛法的善知識。不少會員對洪教授的演講即席問答反響良好。爲此講堂編輯組對洪教授進行廠采訪,以期對人家理解和修行佛法有所助益。

  一.佛教和禅宗

  問:緣起無我和真常唯心兩種思想怎樣放在一起理解

  大乘佛教中常樂我淨的佛性和原始佛教中所要破除的常樂我淨有什麼不同

  答:首先從學理和曆史的角度來講,緣起無我、真常唯心是佛教發展不同階段出現的思想。緣起無我是整個佛教的基礎,後來所有的發展要符合它,像確立的叁法印既是證明,緣起無我一直貫穿佛教的發展。真常唯心是印度佛教後來根據不同衆生的需求發展出來的。

  同時,佛陀的本懷是要幫助衆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從生死輪回和煩惱痛苦中解脫出來。佛法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對治法,衆生有種種的偏執煩惱,需種種的方法來對治。但是對方法本身也不能産生執著。當衆生執著世界是“常、樂、我、淨”,將虛幻、短暫、不實的東西當作終極的追求,佛法就通過緣起無我來揭示諸行無常,人生是苦,諸法無我,破除衆生的妄想、顛倒。當衆生又執著「無常、斷滅”時,就要講“常”來破除其對“無常”的執著,“真常唯心”的心,不是顛倒妄想的衆生心,而是解脫的佛性真心。大乘佛教中所講的常樂我淨的佛性是當衆生破除了對虛幻不實的執著,而展現出的一種清淨,寂靜的境界,讓人回歸清淨的本性,這是相對于生死輪回無常的“常”,是破除染汙以後的“清淨”。

  當我們了解了佛陀的真精神,就不會被文字相牽著鼻子走。這正如中國佛教思想重要的奠基人僧肇所講:“所見不實,則實存于所見之外。”也就是真實的東西存在于對萬法虛假本性的揭示和體悟之中,這是大乘佛教理論的基礎之一,即中觀般若思想。了解後,對其他內容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從曆史展開來講,緣起性空是大乘佛教興起時最初的一股思潮,後來演變成大乘般若學,到後來發展出真常唯心論,又到唯識學,這本身是理論起承轉合的一個發展,如單獨拿出一段來,往往很難全面理解。如能清楚佛教發展脈絡,就可體會其中的內在聯系,把它圓融起來。

  問:禅宗重視宗教實踐而不重義理探究,這樣導致的風格有什麼利弊

  答:禅宗出現有它的時代背景,當時大家過分執著教義數理,專注于對文字語言的推敲,這時出現重視宗教實踐的禅宗,強調“以心傳心”,即以心來傳佛陀的真精神。禅宗有很高的境界,它理解了佛陀的根本精神之後,將其圓融到生命當下的過程中,沒有任何的計較,執著。禅宗的出現是一種對機。如果不了解這種背景,一味排斥教義經典,這又是定向另一個極端。人在還沒有修行解脫之前,如不要正確的佛法大義來指導,只靠自己,最後走向何方就不能保證。所以佛教要發展要度衆,需要正確的教義數理來支撐,需要有人在這方面做出努力。佛教講“信、解、行、證”,佛教的信不是叁目信”、“迷信”,而是依對佛法正確的理解來幫助加強信心。正確的信仰理解才能幫助更好的修證,然後才能獲得更好的果報。曆來高僧大德都是提倡“解行並重”、“解行相扶”。

  佛教的特點是通過智慧來解脫。佛陀不是教人盲目的信仰他,而是教給你方法,來幫助你開發智慧,幫助你自己認清世界的本相,消除貪欲,執取。禅宗中有一句話:“文字語言當你執著它時,就成爲障礙,當你悟解它的精神時,字字句句都是真理般若。”我自己覺得,任何一本佛經佛典都只能幫我們悟道,因爲可以從不同角度來幫助我們理解真理。當我們明白了語言文字只是一種幫助我們理解的工具,就要時時提醒自己,要時時能超越語言文字。這也就是達摩祖師所說的“藉教悟宗”。

  問:禅宗講“隨緣任運、任心自運”,“不離不染、來去自由”,這是否和禅定所講的另一面“于一所緣,系念寂靜”有矛盾之處

  答:兩者並沒有矛盾之處。“于一所緣,系念寂靜”是禅定修行方法的一個過程,在佛教出現以前就有,不是僅限于佛教的,是屬于定的部分。當一個人思緒煩惱太多的時候,通過“于一所緣,系念寂靜”,即通過專注一境而使心緒意念平靜下來。當能夠放下時,就不需硬要執著形式,可以隨緣任運,任心自運。但如做不到隨緣任運,還是需要“于一所緣,系念寂靜”來收心,使心安定下來。“于一所緣,系念寂靜”之後是“正審思慮”,即由定發慧,“正審思慮”是按佛教的智慧正確如實地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不再生起貪著執取之心,這種種業,從而達到解脫。所以隨緣任運是一種依于清淨本心的境界,是禅宗對佛教精神的提倡。

  問:禅宗所講“任心自運”同平常人們所講的“隨心所欲”有什麼不同

  答:當然不同,“隨心所欲”的心是芸芸衆生染著顛倒的心,是妄心,貪著心。而“任心自運”的心是人當下自然的本心,是離執的清淨心,是六祖惠能所說的“依真如自性起念”的正念、正行。

  問:禅一方面講“正審思慮”,另一方面又強調“直接不假思索的體悟”,怎樣理解這兩種說法

  答:這兩種講法其實並無矛盾之處。這裏所講的“正審思慮”的思慮不是指凡夫理性或感性的思考思慮,而是當時佛教翻譯借用了這樣一個漢語的詞彙,它表達的是一種如實正確了知之慧,是一種慧觀,觀悟。當然佛教講“聞思修”,禅宗也有思惟修,這裏的思還只是一個修行的過程。佛教所講的“正審思慮”的智慧在最後是達到能所合一的,不分彼此,不分你我,沒有我和我所認識的世界之分,整個是一個圓融合一的世界。

  同時我們要明白,嚴格地講,體悟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就像王陽明所講的“知行合一”;就是只有真正做到了,才叫真正明白了。比方說“孝”,一個人作了很多研究,寫了十幾本關于孝的書,可是對父母不好,就不能說他真正懂了孝。另一個人,他雖然不會講很多道理,但是對父母很好,他其實已經懂得孝。當然,一個人如果既能懂得孝的道理,又能在實際生活中真的對父母很好,那就更好了。

  問:您在論文中講:“惠能強調的自心佛性不再是一個可以觀可以修的真心,而是就體現在念念不斷的無執著心之中,是衆生不起妄念的一種自然狀態。”這是否是對真心主體性的否定

  答:這不是對真心主體性的否定,而是對其實體性的否定。禅宗一方面隨順了人們需要一種比較清楚的可依持的主體,確立了“真常唯心”的體系,但這個“真常唯心”是將般若實相和真常唯心的佛性圓融在一起,即確立了每個人的真心,又破除了對真心實體化的執著。它本身符合“緣起無我”和般若中觀的非有非無,不再是一個可觀可修的實體的東西,它就體現在當下的過程中。這是禅宗的一大特色。

  禅宗一方面破除對外在權威的迷信和崇拜,強調每個人的自性自度,另一方面又將解脫理想融化于當下的現實人生之中,把修道求佛的修行貫穿在平常的穿衣吃飯之間,主張直指人心、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強調凡聖平等、人佛無異和自然任運、自在解脫。禅宗以人性解佛性,把抽象神聖的佛性拉向人們當下本善的智慧心,其所說的自心自性,既是指宇宙本體或精神,也是對“自家生命”或人生實踐主體的肯定,它所說的“修行”實際上就是人的自然生活本身,而它所說的“佛”,實際上也是指那種內外無著、來去自由的解脫“人”。

  二. 佛教的現代意義

  問:您在論文中提到: “我一向認爲,了解曆史,是爲了更好地把握現在、創造未來。同樣,研究佛教,也是爲了更好地把握當下、擁有更美好的未來。爲此,今後在繼續拓展佛教史的研究和深化對佛教義旨把握的同時,我將加強對佛教現代意義與價值的研究”。可否談談佛教的現代意義與價值

  

  答:佛教的現代意義與價值可以從很多方面來看。這裏簡單說幾點:(1)首先,佛教以“緣起”和“無我”否定神本、確立人本的衆生平等觀正是對現實社會平等生存權利的維護。(2) 佛教的修行解脫論是建立在善惡因果有輪回報應的基礎上。這裏面所蘊含的勸人向善、積極進取的精神對現實社會人生意義重大。(3) 佛教倡導以止、觀的修行來對治無明與貪欲,對虛幻不實的東西不要生貪愛執取之心以造下種種惑業,保持心情的平和與甯靜,這對克服人們對金錢名利一味追求,而忘了珍視自己當下的生活是有積極意義的。同時佛教用“不執著”來調控心境,使人們能體會不離不染的隨緣自在也是十分有益人生的。(4) 最後,佛教的出世是並不排斥入世,“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當代中國化佛教發揚的是人生佛教的精神,走上的是人間佛教的道路。爲佛法常住人間、建設人間淨土提供了契機。在世界宗教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佛教的意義和價值還開發的很有限,在世界宗教文化的整體格局中其聲音還很微弱,這和它本身的意義和價值很不協調,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努力。佛教信徒有責任、有義務把佛教中對人類有普世意義的東西推廣出去,幫助大家在現實社會中,更好的認識世界,認識人生,更好地生活。

  問:對講堂的學佛者有沒有什麼建言

   應怎樣提升自己?

  答:古德講“解行並重”、“信、解、行、證”,其中每一個環節都應該重視。同時你們是普賢講堂,信大乘佛教,就要學習大乘菩薩的這種精神,行菩薩行,不但要自己努力的學,努力的修證,同時還要來度衆。如果對佛法能有深…

《回歸佛陀的本懷——洪修平教授訪談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什麼是無我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