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回歸佛陀的本懷——洪修平教授訪談錄▪P2

  ..續本文上一頁入的體會了解,可以更好的指導修證,同時修證的實踐過程也能加深對佛法大意的理解。現代人生活節奏都很快、很忙碌。最好能把佛法和生活結合起來,例如爭取做到“行住坐臥皆是禅”。注意修心,通過精神的修煉達到認識的根本性改變,對世界人生有正確的看法,能從事事物物中看到“緣起” 和“無我”,看到事情的本相,不被外境所迷惑。言行舉止、“身口意”都應該注意,能不斷提升,因爲這也代表佛教的形象,是向其他人介紹佛教一個必要的要求,很重要。

  問:佛學研究對佛教和現實人生的意義何在

  

  答:佛學研究從宗教角度來講有宗教理論、宗教實踐、宗教組織、信徒、儀軌、戒律等方面的研究,都能從不同層面來推動佛教的發展。佛學研究有教內的、教外的。在中國古代曆史上,大量做佛學研究的都是佛教的高僧,如果沒有唐代和其之前的高僧作佛學研究,就幾乎沒有唐代的佛教。唐代佛教的興盛,奠定了中國佛教的基礎。中國佛教各大宗派的創立都是在唐代,創立的思想理論基礎就是這些創宗的大家對佛教的教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佛學研究可以加深對佛法大意的理解,推動佛教的發展,對大衆的修行是有幫助的。如果是有正知正見的佛學研究,那麼其本身也可以是一種修行。

  問:談談您對佛教的發展中出現的不同流派和地方化的理解

  

  答:佛法本身有方便法門來對機應物,針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接引法門。在不同的文化、時代、區域條件下,佛法能做出適時的變化,是一個優勢,佛法本身有真谛、俗谛這樣一個理論機製,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問題,當然就演化出不同的方法,關鍵在它根本的精神是應該不變的。

  叁.個人學思和實踐

  問:佛教中的哪些思想令您感觸較深

  

  答:我個人覺得:緣起性空是一個基礎,然後以中觀般若的態度,對性空假有,涅槃佛性這些問題綜合全面、正確地理解,最後把各種思想圓融起來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禅宗將這些理論落實在人的日常生活中間,非常強調在日常的工作生活當中,落實佛陀的教旨和體現佛教的精神,這對我有很大的幫助。

  問:您勤奮、深入研究佛學和中國文化思想的最重要的動力是什麼

  

  答:最重要的動力是佛教的真理性。我覺得佛教裏面有很多真理。佛法對宇宙人生實相的揭示和把握對我們有很大的啓迪。研究佛學給我很大的樂趣,佛法能幫助我們正確對待人生的很多問題,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把握當下。象我現在最大的樂趣就是有時間作所謂的研究,工作已不是一件辛苦的事,而是成爲我生命存在的一種方式,幫助我不斷提升內在的精神,更好的看待世界,工作完全和生命融爲一體,這就是一種動力。已經樂此不疲了。

  問:曾聽說過一句話“學即是覺” ,您是否有此體會?

  答:我覺得學本身不是覺,但是能學習,就是覺悟的開端。學的過程即是不斷覺悟的過程。學習佛法是爲了開智慧,讀佛經、研佛理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佛教講叁乘,其中的“聲聞”即聽聞佛陀言教(以修學四谛爲主)而覺悟,“緣覺”即觀悟十二因緣之理而得道。“菩薩”則是求無上菩提(即對佛教“真理”的覺悟)、修六度利益衆生者。佛陀成道後初轉*輪,宣說的主要也就是四谛、八正道等。所以我感到學佛法本身就是修行,一方面有正確的理論指導,在生活中即可潛移默化的應用,例如“行、住、坐、臥皆是禅”。另一方面,學佛不在形式,當我很虔誠、很專注的研讀體會佛法,也是一種修行,佛法已逐漸融在我的生命裏。當然不同人需要不同的法門,有的人感到打坐比讀經典更受益,那對他來說打坐更對機。我本人如有機會,也願意嘗試打坐,我並不排斥打坐。

  問:您曾經進行儒道佛叁教異同和互補的研究,可否談談儒道佛叁教怎樣在您的生命中起作用

   遇到問題和挫折時怎樣面對和超越

  

  答:儒家鼓勵人積極進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實社會中,人是生活在群體中的,就要兼顧、協調群體中的各種關系,爲社會和人類多做些事情、多努力。道家則從人的自然性著眼,通過效法自然,返樸歸真,以實現精神自由的逍遙人生。佛教的智慧是超越生死,同時將解脫理想融化于當下的現實人生之中。這些都是中國文化中很有價值的東西,潛移默化地指導和幫助我爲人處世。在比較平淡時,明白其實“天天都是好時光”,遇到困難時,可用佛教的“忍辱、精進不懈”來化解,繼續努力。同時明白人生本來就是很多煩惱的聚合,佛教的八苦,最後一苦是“五蘊盛苦”,五蘊聚合成爲人,人從一個角度來講就是諸苦的集合體,所以我們要接受這個問題,不要爲痛苦而痛苦,而是積極的通過修行,來化解、來超越。

  問:您的文章嚴謹客觀,同時又體現人文的關懷和圓融的精神,能談談您這種風格是怎樣形成的嗎

  

  答:我想這是在實際的生活中磨煉出來的。生活很複雜,人面臨的問題也很多。如果在和大家交流的過程中,自己有偏見、有執著,不嚴謹、不公正、不客觀的話,一方面缺乏科學研究的態度,學問作不好;另一方面,佛教不僅僅是學問,本身是講做人的道理,包括儒家、道家其實也是這樣,要求言行一致、身體力行。而且儒家有些東西和大乘菩薩的精神也相一致,講“仁愛、濟世”等等,如優秀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既然明白了道理,就應實際的力行。同時要將這些思想推廣出去,和大家交流,就要體現出這種恭敬、圓融、包容的精神。這也是我們對中國優良傳統文化的繼承。

  

《回歸佛陀的本懷——洪修平教授訪談錄》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什麼是無我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