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入的体会了解,可以更好的指导修证,同时修证的实践过程也能加深对佛法大意的理解。现代人生活节奏都很快、很忙碌。最好能把佛法和生活结合起来,例如争取做到“行住坐卧皆是禅”。注意修心,通过精神的修炼达到认识的根本性改变,对世界人生有正确的看法,能从事事物物中看到“缘起” 和“无我”,看到事情的本相,不被外境所迷惑。言行举止、“身口意”都应该注意,能不断提升,因为这也代表佛教的形象,是向其他人介绍佛教一个必要的要求,很重要。
问:佛学研究对佛教和现实人生的意义何在
答:佛学研究从宗教角度来讲有宗教理论、宗教实践、宗教组织、信徒、仪轨、戒律等方面的研究,都能从不同层面来推动佛教的发展。佛学研究有教内的、教外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大量做佛学研究的都是佛教的高僧,如果没有唐代和其之前的高僧作佛学研究,就几乎没有唐代的佛教。唐代佛教的兴盛,奠定了中国佛教的基础。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创立都是在唐代,创立的思想理论基础就是这些创宗的大家对佛教的教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佛学研究可以加深对佛法大意的理解,推动佛教的发展,对大众的修行是有帮助的。如果是有正知正见的佛学研究,那么其本身也可以是一种修行。
问:谈谈您对佛教的发展中出现的不同流派和地方化的理解
答:佛法本身有方便法门来对机应物,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接引法门。在不同的文化、时代、区域条件下,佛法能做出适时的变化,是一个优势,佛法本身有真谛、俗谛这样一个理论机制,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问题,当然就演化出不同的方法,关键在它根本的精神是应该不变的。
三.个人学思和实践
问:佛教中的哪些思想令您感触较深
答:我个人觉得:缘起性空是一个基础,然后以中观般若的态度,对性空假有,涅槃佛性这些问题综合全面、正确地理解,最后把各种思想圆融起来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禅宗将这些理论落实在人的日常生活中间,非常强调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落实佛陀的教旨和体现佛教的精神,这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问:您勤奋、深入研究佛学和中国文化思想的最重要的动力是什么
答:最重要的动力是佛教的真理性。我觉得佛教里面有很多真理。佛法对宇宙人生实相的揭示和把握对我们有很大的启迪。研究佛学给我很大的乐趣,佛法能帮助我们正确对待人生的很多问题,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把握当下。象我现在最大的乐趣就是有时间作所谓的研究,工作已不是一件辛苦的事,而是成为我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帮助我不断提升内在的精神,更好的看待世界,工作完全和生命融为一体,这就是一种动力。已经乐此不疲了。
问:曾听说过一句话“学即是觉” ,您是否有此体会?
答:我觉得学本身不是觉,但是能学习,就是觉悟的开端。学的过程即是不断觉悟的过程。学习佛法是为了开智慧,读佛经、研佛理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佛教讲三乘,其中的“声闻”即听闻佛陀言教(以修学四谛为主)而觉悟,“缘觉”即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菩萨”则是求无上菩提(即对佛教“真理”的觉悟)、修六度利益众生者。佛陀成道后初转*轮,宣说的主要也就是四谛、八正道等。所以我感到学佛法本身就是修行,一方面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在生活中即可潜移默化的应用,例如“行、住、坐、卧皆是禅”。另一方面,学佛不在形式,当我很虔诚、很专注的研读体会佛法,也是一种修行,佛法已逐渐融在我的生命里。当然不同人需要不同的法门,有的人感到打坐比读经典更受益,那对他来说打坐更对机。我本人如有机会,也愿意尝试打坐,我并不排斥打坐。
问:您曾经进行儒道佛三教异同和互补的研究,可否谈谈儒道佛三教怎样在您的生命中起作用
遇到问题和挫折时怎样面对和超越
答:儒家鼓励人积极进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实社会中,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就要兼顾、协调群体中的各种关系,为社会和人类多做些事情、多努力。道家则从人的自然性着眼,通过效法自然,返朴归真,以实现精神自由的逍遥人生。佛教的智慧是超越生死,同时将解脱理想融化于当下的现实人生之中。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很有价值的东西,潜移默化地指导和帮助我为人处世。在比较平淡时,明白其实“天天都是好时光”,遇到困难时,可用佛教的“忍辱、精进不懈”来化解,继续努力。同时明白人生本来就是很多烦恼的聚合,佛教的八苦,最后一苦是“五蕴盛苦”,五蕴聚合成为人,人从一个角度来讲就是诸苦的集合体,所以我们要接受这个问题,不要为痛苦而痛苦,而是积极的通过修行,来化解、来超越。
问:您的文章严谨客观,同时又体现人文的关怀和圆融的精神,能谈谈您这种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吗
答:我想这是在实际的生活中磨炼出来的。生活很复杂,人面临的问题也很多。如果在和大家交流的过程中,自己有偏见、有执着,不严谨、不公正、不客观的话,一方面缺乏科学研究的态度,学问作不好;另一方面,佛教不仅仅是学问,本身是讲做人的道理,包括儒家、道家其实也是这样,要求言行一致、身体力行。而且儒家有些东西和大乘菩萨的精神也相一致,讲“仁爱、济世”等等,如优秀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既然明白了道理,就应实际的力行。同时要将这些思想推广出去,和大家交流,就要体现出这种恭敬、圆融、包容的精神。这也是我们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
《回归佛陀的本怀——洪修平教授访谈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