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出世,一切如來無有漏法,諸如來語皆轉*輪,佛以一音說一切法,世尊所說無不如義,如來色身無有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佛化有情,令生淨信,無餍足心。”27這時,念佛就已經不是簡單的表敬,而成爲禅觀的一種方式。如《長阿含》卷二提到所謂“六念”:“佛告比丘:複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一者念佛,二者念法,叁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修此六念,則法增長,無有損耗。”其中的念佛謂:
“聖弟子念如來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大夫、天人師、佛世尊。聖弟子如是念時,不起貪欲纏,不起嗔恚、愚癡心。其心正直,得如來義,得如來正法。……於如來所,得隨喜心。隨喜心已歡娛,歡娛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其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於凶險衆生中無諸罣礙,入法流水,乃至涅槃。”28
六念由叁歸依及對在家信徒宣說的施論、戒論、升天之論等叁論合並而來。這兒講的念佛主要是指持誦如來十號,認爲可以由此斷纏去惑,得到一種身心的愉悅與甯靜,從而趨於解脫。很顯然,這裏的六念已經是一種禅觀的方法,念佛的結果不僅是不起貪嗔癡,而且依次得隨喜心、歡娛、身猗息、覺受樂、心定,這些顯然都屬于禅觀的心理感受。
《增一阿含經》卷二詳盡敘述了當時一種念佛的具體方法:“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系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佛。觀如來形,未曾離目。已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如來體者,金剛所成,十力具長。四無所畏,在衆勇健。如來顔貌,端正無雙,視之無厭,戒德成就,猶如金剛而不可毀,清淨無瑕亦如琉璃。如來叁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驕慢強梁,諸情憺怕,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猶豫慢結,皆悉除盡。如來慧身,智無崖底,無所罣礙。如來身者,解脫成就,諸趣已盡,無複生分,言“我當更墮于生死”。如來身者,度知見城,知他人根,應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來生死之際,有解脫者,無解(P118)脫者,皆具知之。是謂修行念佛,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爲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比丘常思惟不離佛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29很明顯,這裏把佛的相好與功德作爲意守的對象,從而得到“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的禅觀效果。這種禅觀法在後代的《念佛叁昧經》中得到繼承與發揚。
類似的論述還可以參見《中阿含》卷叁十之《優婆塞經》,該經稱聖弟子念如來已,“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汙、愁苦、憂戚,亦複得滅。白衣聖弟子攀緣如來,心靖得喜,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汙、愁苦、憂戚,亦複得滅。白衣聖弟子,得第一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30 又,《中阿含》卷五十五之《持齋經》亦有類似的論述,稱:聖弟子“憶念如來已,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汙、惡、不善法,彼亦得滅。居士婦!多聞聖弟子緣如來故,心靖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汙、惡、不善法,彼亦得滅。……猶若如鏡,生垢不明,因石磨锃瑩,由人力治,便得明淨。”31
如前所述,按照意守的對象分,佛教的禅觀可以分爲否定性與肯定性兩種。如“白骨觀”是否定性的,而念佛則屬于肯定性的。雖然兩種禅觀都有增上的作用,但否定性禅觀的目的是破斥錯誤觀點,肯定性禅觀的目的則是樹立正確理想。相對而言,顯然後者要更加積極一點。這大概也是作爲禅觀的念佛爲曆代佛弟子重視的原因之一。
(四)、他力救援
上述作爲禅觀的念佛只是當時諸種禅觀方式之一,其中沒有出現他力救援的因素。當時念佛這種修行活動的中心還是念佛者自己。但隨著大乘思想的産生與傳播,他力救援的理論便開始在念佛修行中萌芽。念佛中被稱念的對象──佛──反而成了修行活動的中心,而修行者只是因爲念佛這一行爲而蒙佛的功德庇佑得到救助。
如《長阿含》卷五《阇尼沙經》稱該阇尼沙“本爲人王,於如來法中爲優婆塞,一心念佛而取命終,故得生爲毗沙門天王太子。自從是來,常照明諸法,得須陀洹,不墮惡道,于七生中常名阇尼沙。”32也就是說,該阇尼沙不是憑籍自己的修持,而是憑籍對佛的虔誠信仰,憑籍“一心念佛”而得到“不墮惡道”、“生爲毗沙門天王太子”的福報。在這裏,修行活動的主體看來是阇尼沙,實際是佛。佛是修行活動的中心,阇尼沙是佛他力救援的對象,條件則是阇尼沙的虔信與念佛。
《長阿含》卷四載:
“佛告阿難:汝勿憂也。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一曰念佛生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二曰念佛初得道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叁曰念佛轉*輪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四曰念佛般泥洹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阿難!我般泥洹後,族姓男女念佛生時,功德如是。佛得道時,神力如是。轉*輪時,度人如是。臨滅度時,遺法如是。各詣其處,遊行禮敬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33
上述記載反映了求報念佛的另一種形態,不是念佛的相好與功德,而是念佛的降生、成道、初轉*輪及涅槃。不僅僅是憶念,而且要求信徒“各詣其處,遊行禮敬諸塔寺”,認爲通過這種巡禮活動,可以“死皆生天,除得道者”。這也就是後代佛教徒盛行的巡禮聖迹活動的理論依據。
念佛由一種自立救援的修持活動變成一種他力救援的修持活動的關鍵是功德轉讓思想。關於這一點,《那先比丘經》論述得十分清楚:
“王複問那先:“卿曹沙門言:人在世間作惡,至百歲臨欲死時念佛,死後者皆得生天上。我不信是語。”(P119)
……
那先問王:“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耶?沒耶?”
王言:“其石沒。”
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其船甯沒不?”
王言:“不沒。”
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沒。人雖有本惡,一時念佛,用是故,不入泥犁中,便得生天上。””34
大船本來是浮在水面上的,石頭置於船上,蒙有船助,故得不沈於水。同理,無論何人作多少惡業,只要念佛,就能夠得到佛的功德的庇佑,從而得到解脫。功德轉讓思想是大乘思想的基礎。念佛禅觀經過如上演變,則它與大乘十方佛學說相結合,演化出西方彌陀淨土乃至十方淨土,就完全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五
上面簡單考察了念佛由普通的表敬及叁皈依演變爲禅觀,又進而演變爲主張他力救援的淨土修持法的過程。如《觀經》等所示,最初的淨土念佛本來仍然是禅觀的一種方式,只不過加入了他力救援的因素而已。東林慧遠的“實相念佛”,顯然也應該歸入傳統的禅觀範疇。但中國淨土宗稱名念佛方式的提出,開啓了一條“口頭禅”的新路。當然,稱名念佛根據其方式及程度的不同,未必完全都流于口頭禅,亦有仍可歸入傳統之禅觀者。由于稱名念佛已經成爲中國佛教淨土信仰的一支主流,因此,清理稱名念佛的種種形態,比較其在實際修持過程中的作用,應該成爲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當然,這涉及到許多具體的實修問題,筆者是外行,只好就此打住。
THE END
或問蕅益子曰:參禅、教觀,與念佛法門,同耶異耶?
答曰:同異皆戲論也。即亦同亦異、非同非異,亦戲論也。以叁種法門,無不離四句故。若知一切法,無非即心自性,仍可四句而诠顯之。何者?梵語禅那,此雲靜慮。靜即是定,慮即是慧;靜即止,慮即觀;靜即寂,慮即照。是故定慧也、止觀也、寂照也,皆一體而異名也。或謂寂照約性,余二約修;止觀約因,定慧約果,不過一往語耳。
夫吾人現前一念心性,雖昏迷倒惑,靈知終不可滅;雖流轉紛擾,本體終未嘗動。此豈非寂照真源,止觀血脈,定慧根據乎?究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爲參禅。達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爲止觀。思惟憶持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爲念佛。蓋念者始覺之智,佛者本覺之理也。
就此念佛法門,有念自佛、他佛、自他佛之不同。若單念自佛,與參禅、止觀全同。若單念他佛,與參禅、止觀,亦異亦同。若雙念自他佛,與參禅、止觀,非異非同。
夫念自佛者,是四念處觀,所謂觀身、觀受、觀心、觀法。若一切法門,不爲四念處所攝,即外道法。故知與禅觀同也。
夫念他佛者,或念相好、或法門、或實相,或不能作此叁種念者,則但持名號。若念相好,一往似與禅觀異。然必止息異緣,專觀彼佛,則仍與止觀同,亦仍與靜慮同也。念法門者,例此可知。若念實相,雖托他果佛爲異,然終無兩種實相,究竟是同。若持名號,一往亦與禅觀異。然無論解與不解,而所持之名,當體無非一境叁谛;能持之心,當體無非一心叁觀。故曰:明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一。是則心無異緣,即是靜是止;名號曆曆,即是慮是觀,亦究竟同也。
夫雙念自他佛者,了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乃托他佛,助顯本性。由悟本性,故與禅觀非異;由托他佛,故與禅觀非同。是謂勝異方便,無上法門。《文殊般若經》、《般舟叁昧經》、《觀無量壽佛經》等皆明此圓頓了義,而《妙宗鈔》申之爲詳。凡棲心淨土之士,不可不熟究而力行之也。
1 趙國華:《熱與光:苦行與精進》,載《南亞研究》,1991年第四期。
2 趙國華:《熱與光:苦行與精進》,載《南亞研究》,1991年第四期。
3 關於佛教産生及其與古印度傳統文化的關系,請參見拙作:《關於佛教起源的幾點思考》,載《南亞研究》,1990年第二期、第叁期。
4 參見《大正藏》,第3卷第510頁中。
5 參見《大正藏》,第3卷第580頁中。
6 參見《大正藏》,第3卷第754頁下。
7 參見《大正藏》,第3卷第757頁下。
8 《大正藏》,第3卷第638頁上。
9 《大正藏》,第3卷第581頁中。
10 《大正藏》,第3卷第581頁中~下。
11 《大正藏》,第3卷第595頁上~中。
12 《大正藏》,第3卷第595頁中~下。
13 《經集》,郭良鋆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1月,第9頁。
14 《經集》,郭良鋆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1月,第2頁。
15 《長老偈·長老尼偈》,鄧殿臣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8月,第273頁。
16 《長老偈·長老尼偈》,鄧殿臣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8月,第275頁。
17 《長老偈·長老尼偈》,鄧殿臣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8月,第272頁。
18 《大念處經》,鄧殿臣、趙桐譯,載《藏外佛教文獻》第五輯,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9月,第179頁。
19 《經集》,郭良鋆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1月,第106頁。
20 《莊子集解》,載《諸子集成》第叁冊,中華書局本,1986年5月,第18頁。
21 《長老偈·長老尼偈》,鄧殿臣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8月,第22頁。
22 《長老偈·長老尼偈》,鄧殿臣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8月,第41頁。
23 《長老偈·長老尼偈》,鄧殿臣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8月,第176頁。
24 《長老偈·長老尼偈》,鄧殿臣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8月,第263頁。
25 《法句》,葉均譯,中國佛教協會印行,1984年9月,第61~62頁。(P120)
26 《法句》,葉均譯,中國佛教協會印行,1984年9月,第42頁。
27 《大正藏》,第49卷第15頁中~下。
28 《大正藏》,第2卷第237頁下~238頁上。
29 《大正藏》,第2卷第554頁上~中。
30 《大正藏》,第1卷第616頁下。
31 《大正藏》,第1卷第771頁上~第772頁上。
32 《大正藏》,第1卷第34頁下。
33 《大正藏》,第1卷第26頁上。
34 《大正藏》,第32卷第717頁中。
《禅觀與念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