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观与念佛▪P4

  ..续本文上一页是出世,一切如来无有漏法,诸如来语皆转*轮,佛以一音说一切法,世尊所说无不如义,如来色身无有边际,如来威力亦无边际,诸佛寿量亦无边际。佛化有情,令生净信,无餍足心。”27这时,念佛就已经不是简单的表敬,而成为禅观的一种方式。如《长阿含》卷二提到所谓“六念”:“佛告比丘:复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修此六念,则法增长,无有损耗。”其中的念佛谓:

  “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大夫、天人师、佛世尊。圣弟子如是念时,不起贪欲缠,不起嗔恚、愚痴心。其心正直,得如来义,得如来正法。……於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已欢娱,欢娱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其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於凶险众生中无诸罣碍,入法流水,乃至涅槃。”28

  六念由三归依及对在家信徒宣说的施论、戒论、升天之论等三论合并而来。这儿讲的念佛主要是指持诵如来十号,认为可以由此断缠去惑,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与宁静,从而趋於解脱。很显然,这里的六念已经是一种禅观的方法,念佛的结果不仅是不起贪嗔痴,而且依次得随喜心、欢娱、身猗息、觉受乐、心定,这些显然都属于禅观的心理感受。

  《增一阿含经》卷二详尽叙述了当时一种念佛的具体方法:“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佛。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如来体者,金刚所成,十力具长。四无所畏,在众勇健。如来颜貌,端正无双,视之无厌,戒德成就,犹如金刚而不可毁,清净无瑕亦如琉璃。如来三昧,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骄慢强梁,诸情憺怕,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犹豫慢结,皆悉除尽。如来慧身,智无崖底,无所罣碍。如来身者,解脱成就,诸趣已尽,无复生分,言“我当更堕于生死”。如来身者,度知见城,知他人根,应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来生死之际,有解脱者,无解(P118)脱者,皆具知之。是谓修行念佛,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比丘常思惟不离佛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29很明显,这里把佛的相好与功德作为意守的对象,从而得到“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的禅观效果。这种禅观法在后代的《念佛三昧经》中得到继承与发扬。

  类似的论述还可以参见《中阿含》卷三十之《优婆塞经》,该经称圣弟子念如来已,“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攀缘如来,心靖得喜,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得第一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30 又,《中阿含》卷五十五之《持斋经》亦有类似的论述,称:圣弟子“忆念如来已,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居士妇!多闻圣弟子缘如来故,心靖得喜。若有恶伺,彼便得灭。所有秽污、恶、不善法,彼亦得灭。……犹若如镜,生垢不明,因石磨锃莹,由人力治,便得明净。”31

  如前所述,按照意守的对象分,佛教的禅观可以分为否定性与肯定性两种。如“白骨观”是否定性的,而念佛则属于肯定性的。虽然两种禅观都有增上的作用,但否定性禅观的目的是破斥错误观点,肯定性禅观的目的则是树立正确理想。相对而言,显然后者要更加积极一点。这大概也是作为禅观的念佛为历代佛弟子重视的原因之一。

  (四)、他力救援

  上述作为禅观的念佛只是当时诸种禅观方式之一,其中没有出现他力救援的因素。当时念佛这种修行活动的中心还是念佛者自己。但随着大乘思想的产生与传播,他力救援的理论便开始在念佛修行中萌芽。念佛中被称念的对象──佛──反而成了修行活动的中心,而修行者只是因为念佛这一行为而蒙佛的功德庇佑得到救助。

  如《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称该阇尼沙“本为人王,於如来法中为优婆塞,一心念佛而取命终,故得生为毗沙门天王太子。自从是来,常照明诸法,得须陀洹,不堕恶道,于七生中常名阇尼沙。”32也就是说,该阇尼沙不是凭籍自己的修持,而是凭籍对佛的虔诚信仰,凭籍“一心念佛”而得到“不堕恶道”、“生为毗沙门天王太子”的福报。在这里,修行活动的主体看来是阇尼沙,实际是佛。佛是修行活动的中心,阇尼沙是佛他力救援的对象,条件则是阇尼沙的虔信与念佛。

  《长阿含》卷四载:

  “佛告阿难:汝勿忧也。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一曰念佛生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二曰念佛初得道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三曰念佛转*轮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四曰念佛般泥洹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阿难!我般泥洹后,族姓男女念佛生时,功德如是。佛得道时,神力如是。转*轮时,度人如是。临灭度时,遗法如是。各诣其处,游行礼敬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33

  上述记载反映了求报念佛的另一种形态,不是念佛的相好与功德,而是念佛的降生、成道、初转*轮及涅槃。不仅仅是忆念,而且要求信徒“各诣其处,游行礼敬诸塔寺”,认为通过这种巡礼活动,可以“死皆生天,除得道者”。这也就是后代佛教徒盛行的巡礼圣迹活动的理论依据。

  念佛由一种自立救援的修持活动变成一种他力救援的修持活动的关键是功德转让思想。关於这一点,《那先比丘经》论述得十分清楚:

  “王复问那先:“卿曹沙门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欲死时念佛,死后者皆得生天上。我不信是语。”(P119)

  ……

  那先问王:“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耶?没耶?”

  王言:“其石没。”

  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其船宁没不?”

  王言:“不没。”

  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用是故,不入泥犁中,便得生天上。””34

  大船本来是浮在水面上的,石头置於船上,蒙有船助,故得不沉於水。同理,无论何人作多少恶业,只要念佛,就能够得到佛的功德的庇佑,从而得到解脱。功德转让思想是大乘思想的基础。念佛禅观经过如上演变,则它与大乘十方佛学说相结合,演化出西方弥陀净土乃至十方净土,就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五

  上面简单考察了念佛由普通的表敬及三皈依演变为禅观,又进而演变为主张他力救援的净土修持法的过程。如《观经》等所示,最初的净土念佛本来仍然是禅观的一种方式,只不过加入了他力救援的因素而已。东林慧远的“实相念佛”,显然也应该归入传统的禅观范畴。但中国净土宗称名念佛方式的提出,开启了一条“口头禅”的新路。当然,称名念佛根据其方式及程度的不同,未必完全都流于口头禅,亦有仍可归入传统之禅观者。由于称名念佛已经成为中国佛教净土信仰的一支主流,因此,清理称名念佛的种种形态,比较其在实际修持过程中的作用,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当然,这涉及到许多具体的实修问题,笔者是外行,只好就此打住。

  THE END

  或问蕅益子曰:参禅、教观,与念佛法门,同耶异耶?

  答曰:同异皆戏论也。即亦同亦异、非同非异,亦戏论也。以三种法门,无不离四句故。若知一切法,无非即心自性,仍可四句而诠显之。何者?梵语禅那,此云静虑。静即是定,虑即是慧;静即止,虑即观;静即寂,虑即照。是故定慧也、止观也、寂照也,皆一体而异名也。或谓寂照约性,余二约修;止观约因,定慧约果,不过一往语耳。

  夫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虽昏迷倒惑,灵知终不可灭;虽流转纷扰,本体终未尝动。此岂非寂照真源,止观血脉,定慧根据乎?究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参禅。达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止观。思惟忆持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念佛。盖念者始觉之智,佛者本觉之理也。

  就此念佛法门,有念自佛、他佛、自他佛之不同。若单念自佛,与参禅、止观全同。若单念他佛,与参禅、止观,亦异亦同。若双念自他佛,与参禅、止观,非异非同。

  夫念自佛者,是四念处观,所谓观身、观受、观心、观法。若一切法门,不为四念处所摄,即外道法。故知与禅观同也。

  夫念他佛者,或念相好、或法门、或实相,或不能作此三种念者,则但持名号。若念相好,一往似与禅观异。然必止息异缘,专观彼佛,则仍与止观同,亦仍与静虑同也。念法门者,例此可知。若念实相,虽托他果佛为异,然终无两种实相,究竟是同。若持名号,一往亦与禅观异。然无论解与不解,而所持之名,当体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心,当体无非一心三观。故曰: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一。是则心无异缘,即是静是止;名号历历,即是虑是观,亦究竟同也。

  夫双念自他佛者,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乃托他佛,助显本性。由悟本性,故与禅观非异;由托他佛,故与禅观非同。是谓胜异方便,无上法门。《文殊般若经》、《般舟三昧经》、《观无量寿佛经》等皆明此圆顿了义,而《妙宗钞》申之为详。凡栖心净土之士,不可不熟究而力行之也。

  1 赵国华:《热与光:苦行与精进》,载《南亚研究》,1991年第四期。

  2 赵国华:《热与光:苦行与精进》,载《南亚研究》,1991年第四期。

  3 关於佛教产生及其与古印度传统文化的关系,请参见拙作:《关於佛教起源的几点思考》,载《南亚研究》,1990年第二期、第三期。

  4 参见《大正藏》,第3卷第510页中。

  5 参见《大正藏》,第3卷第580页中。

  6 参见《大正藏》,第3卷第754页下。

  7 参见《大正藏》,第3卷第757页下。

  8 《大正藏》,第3卷第638页上。

  9 《大正藏》,第3卷第581页中。

  10 《大正藏》,第3卷第581页中~下。

  11 《大正藏》,第3卷第595页上~中。

  12 《大正藏》,第3卷第595页中~下。

  13 《经集》,郭良鋆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月,第9页。

  14 《经集》,郭良鋆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月,第2页。

  15 《长老偈·长老尼偈》,邓殿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273页。

  16 《长老偈·长老尼偈》,邓殿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275页。

  17 《长老偈·长老尼偈》,邓殿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272页。

  18 《大念处经》,邓殿臣、赵桐译,载《藏外佛教文献》第五辑,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9月,第179页。

  19 《经集》,郭良鋆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月,第106页。

  20 《庄子集解》,载《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本,1986年5月,第18页。

  21 《长老偈·长老尼偈》,邓殿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22页。

  22 《长老偈·长老尼偈》,邓殿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41页。

  23 《长老偈·长老尼偈》,邓殿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176页。

  24 《长老偈·长老尼偈》,邓殿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263页。

  25 《法句》,叶均译,中国佛教协会印行,1984年9月,第61~62页。(P120)

  26 《法句》,叶均译,中国佛教协会印行,1984年9月,第42页。

  27 《大正藏》,第49卷第15页中~下。

  28 《大正藏》,第2卷第237页下~238页上。

  29 《大正藏》,第2卷第554页上~中。

  30 《大正藏》,第1卷第616页下。

  31 《大正藏》,第1卷第771页上~第772页上。

  32 《大正藏》,第1卷第34页下。

  33 《大正藏》,第1卷第26页上。

  34 《大正藏》,第32卷第717页中。

  

《禅观与念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