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敦煌文獻中的《金剛經》及其注疏▪P3

  ..續本文上一頁發展。全文共分五門:(一)、敘教興由,謂佛說此經,爲令衆生拔苦得樂,悟二谛,得無住涅架。(二)、顯宗趣,謂宗有叁:實相、觀照、文字,趣有四:教、理、行、果。(叁)、言威力,謂此經有十大威力。(四)、明經所被,謂此經對五性一切衆生有效。(五)、贊經本文,引經正文,逐段贊述。昙曠是法相宗僧人,釋義多受唯識思想影響。本《旨贊》未爲我國曆代大藏經所收,敦煌出土後,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斯721號、北新1554號分別有廣德二年(764)六月釋普遵與客僧法澄在沙州龍興寺的寫經題記。

  十、《金剛般若經依天親菩薩論贊略譯秦本義記》 佛典注疏。唐知恩集。原著二或叁卷。現存伯2159號一件,首尾俱存,系卷上。如標題所示,本《義記》是依據元魏菩提流支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來疏釋姚秦鸠摩羅什所譯之《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義記》分五門:(一)、辨教因緣,論述佛說《金剛經》的原因,共十條。(--)、定經宗旨,謂《金剛經》以般若爲宗。般若有叁義:實相、觀照、文字。實相顯般若之境,觀照彰般若之體,文字印般若之诠。(叁)、明處會,明此經在《大般若經》四處十六會中之所屬。(四)、敘翻譯,追敘了《金剛經》的曆代異本。(五)、正釋文義,逐段引用經文,進行疏釋。本《義記》未爲我國曆代大藏經所收,敦煌出土後,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

  十一、《挾注金剛經》 又名《金剛般若經挾注》。佛典注疏。作者不詳。原著卷數不詳。斯2068號,首尾均殘,存298行。原卷失題,今題系據內容擬。本文所疏爲羅什譯《金剛經》,自“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起,至“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經文以大字抄寫,注釋附于經文下,作雙行小字。文字簡煉,釋義甚精。本注我國曆代大藏經均未收入。敦煌出土後,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

  十二、《金剛般若義記》 佛典注疏。作者不詳,原著卷數不詳。斯1087號,首全尾殘。首題:“《金剛般若義記》一卷,上。”本《義記》所疏爲菩提流支譯《金剛經》,但僅存卷首證信序。序中謂:所有教典可分爲大乘滿字法門與小乘半字法門等二門,《金剛經》乃大乘滿字所攝。在科分方面,本文反對采用傳統的序、正、流通叁分法,而采用十二分法:序分、護念護囑分、住分、如實修行分、如來非有爲相分、信者分、校量分、顯性分、利益分、斷疑分、不住道分、流通分。據吉藏《金剛般若疏》,這十二分法“盛行北地,世代相承,多曆年序,而禀學之徒莫不承信”。由此,本《義記》屬北方系統。十二科分法後不流行,本《義記》詳述十二科分之大意,頗有價值。本《義記》未爲我國曆代大藏經所收。敦煌出土後,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該《義記》與北圖藏《金剛般若疏》有何關系,值得研究。

  十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傳外傳》 佛教著作。作者不詳。原著當爲叁卷。敦煌遺書存:(一)、斯2670號,首殘尾全,存142行,系卷下。(二)、斯6877號,首殘尾全,存573行,系卷下。另,《敦煌遺書總目索引》載《李氏鑒藏敦煌寫本目錄》中亦有一號,系卷中,首殘尾全。本依據無著《金剛般若論》、世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楞伽經》等,就《金剛經》的一些主要問題進行深入闡述。文中有“具如傳譯”、“具在傳文”雲雲,則似另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傳》傳世,本文系據該《傳》而作。本文作者似爲禅宗僧人,釋義頗精。本文未爲我國曆代大藏經所收。敦煌出土後,日本《大正藏》將斯2670號收入第85卷。故可據斯6877號及李氏藏本補殘。斯6877號卷未有題記六行,謂:“嵩山隱寂白衣陳懷古與諸禅衆大惠尊和上口嚴二福等,同議修傳,方便闡(開

  )道,引於人行。修心之輩,必精專道門,研竅至理,與空有合德,澍意不斷,斯之美也。其陳(懷)古被名望忌妒構虛,流竄嶺表,衆望傷悲也。”可供參考。

  十四、《持誦金剛經靈驗功德記》 佛教著作。作者不詳。一卷。伯2094號,首尾俱全。文內敘述了持誦《金剛經》之靈驗功德18則。文末謂“假令有人將叁千大幹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者,不如流傳此經功德最勝。……若能抄寫此文,榜于寺壁上者,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據《敦煌古籍敘錄》考證,18則靈驗記中,有9則與初唐人撰述相同,故本文約作于初唐或中唐之時。六朝以降,此類功德記甚爲流行,爲研究佛教民間化、俗信化之重要資料;在迷信的敘述中,間或亦雜有若幹真實史料,故可寶貴。此《功德記》未爲我國曆代大藏經所收,敦煌出土後,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本號中尚錄有《開元皇帝贊金剛經功德》一卷及《啓請八大金剛文》、《大身》、《隨心》、《心中心》等真言。據卷末題記,本號系敦煌翟奉達于唐天複八年(908年,天複僅4年,時唐已滅,應爲後梁太祖開平二年)四月九日寫。

  十五、《開元皇帝贊金剛經功德》 佛教著作。作者不詳。一卷。伯2094號,首尾俱全。開元二十叁年(735),唐玄宗親自爲《金剛經》作注。佛教徒爲此歡欣鼓舞。據《房山石經》,該《禦注金剛經》題記,“六月叁日,都釋門威儀思有表請,至九月十五日經出,合城具法儀于通洛門奉迎。其日表賀,便請頒行天下,寫本人藏,宣付史館。”此後並出現道氤《金剛經宣演》、寶達《金剛映》等一批著作。本文亦出現于同一時期。本文並非進一步闡述《金剛經》之義理,而是贊頌玄宗注《金剛經》的功德。全文系偈頌體,謂:“《金剛》一卷重須彌,所以我皇偏受持。”“開元皇帝親自注”,“我皇敬信世間稀。…“一國帝主猶覺悟,何況凡俗不思惟

  ”最後歸結爲“開元永定恒沙劫,魔王外道總降依;萬歲千秋傳聖教,猶如劫不拂天衣。”“轉輪聖王處仙位,神武皇帝亦如然”,“百劫千生不退轉,功德無量亦無邊。”本文未爲我國曆代大藏經所收,敦煌出土後,被收人日本《大正藏》第85卷。但與同號之《持誦金剛靈驗功德記》合爲一文,未加區別。

  此外,敦煌文獻中還保存有《金剛般若經講經文》(伯2133號)、《金剛經贊》(斯5464號)等,均可供參考。

  

《敦煌文獻中的《金剛經》及其注疏》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禅觀與念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