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敦煌文献中的《金刚经》及其注疏▪P3

  ..续本文上一页发展。全文共分五门:(一)、叙教兴由,谓佛说此经,为令众生拔苦得乐,悟二谛,得无住涅架。(二)、显宗趣,谓宗有三:实相、观照、文字,趣有四:教、理、行、果。(三)、言威力,谓此经有十大威力。(四)、明经所被,谓此经对五性一切众生有效。(五)、赞经本文,引经正文,逐段赞述。昙旷是法相宗僧人,释义多受唯识思想影响。本《旨赞》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斯721号、北新1554号分别有广德二年(764)六月释普遵与客僧法澄在沙州龙兴寺的写经题记。

  十、《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译秦本义记》 佛典注疏。唐知恩集。原着二或三卷。现存伯2159号一件,首尾俱存,系卷上。如标题所示,本《义记》是依据元魏菩提流支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来疏释姚秦鸠摩罗什所译之《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义记》分五门:(一)、辨教因缘,论述佛说《金刚经》的原因,共十条。(--)、定经宗旨,谓《金刚经》以般若为宗。般若有三义:实相、观照、文字。实相显般若之境,观照彰般若之体,文字印般若之诠。(三)、明处会,明此经在《大般若经》四处十六会中之所属。(四)、叙翻译,追叙了《金刚经》的历代异本。(五)、正释文义,逐段引用经文,进行疏释。本《义记》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

  十一、《挟注金刚经》 又名《金刚般若经挟注》。佛典注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斯2068号,首尾均残,存298行。原卷失题,今题系据内容拟。本文所疏为罗什译《金刚经》,自“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起,至“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经文以大字抄写,注释附于经文下,作双行小字。文字简炼,释义甚精。本注我国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入。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

  十二、《金刚般若义记》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斯1087号,首全尾残。首题:“《金刚般若义记》一卷,上。”本《义记》所疏为菩提流支译《金刚经》,但仅存卷首证信序。序中谓:所有教典可分为大乘满字法门与小乘半字法门等二门,《金刚经》乃大乘满字所摄。在科分方面,本文反对采用传统的序、正、流通三分法,而采用十二分法:序分、护念护嘱分、住分、如实修行分、如来非有为相分、信者分、校量分、显性分、利益分、断疑分、不住道分、流通分。据吉藏《金刚般若疏》,这十二分法“盛行北地,世代相承,多历年序,而禀学之徒莫不承信”。由此,本《义记》属北方系统。十二科分法后不流行,本《义记》详述十二科分之大意,颇有价值。本《义记》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该《义记》与北图藏《金刚般若疏》有何关系,值得研究。

  十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传外传》 佛教着作。作者不详。原着当为三卷。敦煌遗书存:(一)、斯2670号,首残尾全,存142行,系卷下。(二)、斯6877号,首残尾全,存573行,系卷下。另,《敦煌遗书总目索引》载《李氏鉴藏敦煌写本目录》中亦有一号,系卷中,首残尾全。本依据无着《金刚般若论》、世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楞伽经》等,就《金刚经》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深入阐述。文中有“具如传译”、“具在传文”云云,则似另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传》传世,本文系据该《传》而作。本文作者似为禅宗僧人,释义颇精。本文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日本《大正藏》将斯2670号收入第85卷。故可据斯6877号及李氏藏本补残。斯6877号卷未有题记六行,谓:“嵩山隐寂白衣陈怀古与诸禅众大惠尊和上口严二福等,同议修传,方便阐(开

  )道,引於人行。修心之辈,必精专道门,研窍至理,与空有合德,澍意不断,斯之美也。其陈(怀)古被名望忌妒构虚,流窜岭表,众望伤悲也。”可供参考。

  十四、《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 佛教着作。作者不详。一卷。伯2094号,首尾俱全。文内叙述了持诵《金刚经》之灵验功德18则。文末谓“假令有人将三千大干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者,不如流传此经功德最胜。……若能抄写此文,榜于寺壁上者,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据《敦煌古籍叙录》考证,18则灵验记中,有9则与初唐人撰述相同,故本文约作于初唐或中唐之时。六朝以降,此类功德记甚为流行,为研究佛教民间化、俗信化之重要资料;在迷信的叙述中,间或亦杂有若干真实史料,故可宝贵。此《功德记》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本号中尚录有《开元皇帝赞金刚经功德》一卷及《启请八大金刚文》、《大身》、《随心》、《心中心》等真言。据卷末题记,本号系敦煌翟奉达于唐天复八年(908年,天复仅4年,时唐已灭,应为后梁太祖开平二年)四月九日写。

  十五、《开元皇帝赞金刚经功德》 佛教着作。作者不详。一卷。伯2094号,首尾俱全。开元二十三年(735),唐玄宗亲自为《金刚经》作注。佛教徒为此欢欣鼓舞。据《房山石经》,该《御注金刚经》题记,“六月三日,都释门威仪思有表请,至九月十五日经出,合城具法仪于通洛门奉迎。其日表贺,便请颁行天下,写本人藏,宣付史馆。”此后并出现道氤《金刚经宣演》、宝达《金刚映》等一批着作。本文亦出现于同一时期。本文并非进一步阐述《金刚经》之义理,而是赞颂玄宗注《金刚经》的功德。全文系偈颂体,谓:“《金刚》一卷重须弥,所以我皇偏受持。”“开元皇帝亲自注”,“我皇敬信世间稀。…“一国帝主犹觉悟,何况凡俗不思惟

  ”最后归结为“开元永定恒沙劫,魔王外道总降依;万岁千秋传圣教,犹如劫不拂天衣。”“转轮圣王处仙位,神武皇帝亦如然”,“百劫千生不退转,功德无量亦无边。”本文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人日本《大正藏》第85卷。但与同号之《持诵金刚灵验功德记》合为一文,未加区别。

  此外,敦煌文献中还保存有《金刚般若经讲经文》(伯2133号)、《金刚经赞》(斯5464号)等,均可供参考。

  

《敦煌文献中的《金刚经》及其注疏》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禅观与念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