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观与念佛

  禅观与念佛

  方广錩

  《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一期(总第23期)

  Journal of Minnan Buddhist College

  (109-120)

  P.109

  提要:本文认为瑜伽产生在古印度,有其历史的必然。佛教的禅观作为印度瑜伽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印度瑜伽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佛教把瑜伽禅观作为建立与发展佛教理论、证悟佛法以求解脱以及得到神通的重要手段。念佛本来只是对佛陀表敬的一种方式,但其后成为禅观的一种方式。随着功德转让思想的产生,念佛进而成为外力救度的重要途径。为其后净土思想的产生,准备了理论基础与修持法门。

  主题词:瑜伽、禅观、念佛、印度佛教

  禅观与念佛

  方广錩

  一、

  佛教产生在古印度,佛教的禅观修持是古印度瑜伽修持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印度河文明时代,瑜伽修持已经在南亚次大陆流行。从印度河文明遗址发掘出来的一枚印章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

  这枚印章雕刻的主体是一位有着三个面孔的神祗,他头戴一顶用水牛角做成的王冠,双足相抵,盘膝坐在一张矮几上。胸前佩有三角形的胸饰,腰中束带,左手带着三个大手镯、八个小手镯,右手似乎有同样数目的手镯。双手自然置於两膝,裸体,男根勃起。该神祗肃穆庄严,从姿态看,显然正在进行瑜伽修持。他的右上方刻着一头老虎,一头大象;左上方对应处刻着一头水牛,一头犀牛。下方则刻着八只羚羊。上方有印度河文明特有的文字。虽然印章上的文字还没有释读出来,但上面的神祗明显具有一头三面、兽主、男根、行瑜伽等湿婆造像的特征,所以研究者公认,它就是后代婆罗门教大神湿婆的形像。

  湿婆是婆罗门教三大主神之一,是一个性格复杂的神祗。他既是毁灭之神,又是生殖之神;既是苦行之神,又是舞蹈之神。复杂的神格实际是宗教信仰与哲学思辩的象征与隐喻,是对生命奥秘、宇宙本原的探索、把握与表现。印度河文明出土的这一湿婆印章,不但证明瑜伽早在印度河文明时代已经出现,而且证明婆罗门教的湿婆神原来不属于雅利安系统,而是达罗毗荼族的土着神,它的基本神格在印度河时代已经形成。

  瑜伽修持为什么会产生在古代印度,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认为,这大约与印度特有的风土条件有关。

  印度位於南亚次大陆,地处热带。它的东、南、西三面临海,北面则是巍峨的喜玛拉雅山脉。北方的冷空气不能南下,南方的热空气也无法北上。气候炎热,雨量充沛,作物繁茂,森林众多。由於受海洋季风的影响,每逢雨季,这里大雨倾盆,降水集中,往往造成水灾。每逢旱季,则气温急剧上升,滴水不(P110)下,土地龟裂。有些地区气温最高甚至可达摄氏49度。旱季常刮一种当地人称之为“鲁”的可怕热风。热风起处,树叶凋零,草木枯萎。有人这样形容印度的旱季:每天自中午至下午五点以前,商店都关门,闹市成鬼域。路无行人,野无农夫。鸟不飞,兽不走,蛇虫匿迹。地上寸草不留,常青的树木枯黄萎落。整个世界静悄悄地照射在烈日当空的白热强光之下,入於昏迷状态。真有流金烁石之感。这时人如冒险出门,只觉脚下有火舌缭绕,眼前似万针穿来,火风扑面,人即晕厥。即使躲在房子里,也必须把门窗都关上,以防热风吹入。据说室内的家具也象熨斗一样发烫,把冷水泼到墙上会嘶嘶作响,化作蒸气上升。

  上面的形容也许有点夸张,但印度旱季之热确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现代印度着名作家普列姆昌德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这样叙述自己在某旱季的生活:这儿热得就别提了。说起来我是房主,真主仁慈,那房子还是全村最好的,可没有一间能住。楼上象在喷火。坐一会儿,汗就从头上流到脚下。……头晕脑涨,心烦意乱。

  印度的这种自然条件对印度文化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并成为许多宗教规范及生活习俗的直接原因。有的研究者认为,印度文化中举凡斋戒、沐浴、禁欲、林居以及森林哲学、出世思想都与印度炎热的自然环境有关。从这一点讲,印度文化可以称之为“炎土文化”。而炎热的自然环境也是瑜伽修持之所以在印度产生的客观原因。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在炎热的天气里,如果自己心情平静,情绪安谧,则天气再热,似乎也比较好忍受一点。如果心情烦躁,情绪波动,即使天气不那么热,也会使人感到燥热难忍。所谓“心静自然凉”就是人们这一生活经验的总结。印度的气候虽是这样地酷热难忍,但人们既然在这里生活,自然会总结出一套对付炎热的办法。办法之一是建设各种纳凉设施。佛经、耆那教经典在叙述释迦牟尼及大雄早年的优裕生活时,经常提到他们的父亲曾经为他们专门建造“三时殿”,亦即分别供旱季、雨季、冷季居住的宫殿。可以想象,当时的豪富大概的确拥有类似的设施,所以经典中才会有这样的反映。这些经典都把此类设施作为一种奢侈品提出,以说明这些祖师当年的生活是如何优越,从而反衬他们毅然出家的举动是多么伟大。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一般的老百姓是不可能具备这种生活条件的。那么,一般的老百姓又怎样设法度过炎热的旱季呢?大概只能采取这样几种办法:亦即一方面关门闭窗防止热风侵袭;一方面深居简出减少躯体活动;另一方面摄定心神,控制精神与思惟,从而达到“心静自然凉”的目的。

  我认为,古印度人正是在这样的与酷热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一些控制自我精神活动的技能。在实施这些技能的过程中,无意中体验到一些特有的生理、心理现象,甚至触发某些至今连科学家都无法解释的人体特异功能,瑜伽修持由此诞生。由於这些生理、心理现象乃至特异功能无法用常理来解释,人们便把瑜伽看成是一种神秘的东西,一种可以由此与世界本原相通,可以由此获得无限神通力并得到最终解脱的手段。所以,瑜伽从它产生之初,就与宗教结下不解之缘,就与宗教神秘主义相联系,成为宗教修持的重要手段。

  瑜伽的产生除与印度特有的风土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外,赵国华先生指出,从湿婆神的诸种神格也可以知道,瑜伽的产生还与古印度人的生殖崇拜有关:

  “印度古代或将男根的勃起归於“气”的运行,注重以意念调息,从而出现瑜伽。印度河文明兽主印章上的纹样,即是以瑜伽催动男根勃起的写照。印度的《瑜伽经》把男性生殖器看作是“总摄全身(P111)之根”,也证明瑜伽之法生发於男性生殖器崇拜。”1

  上述观点很有启发性。婆罗门教进行瑜伽修持的目的之一是追求神通,其方法则是进行苦行。苦行,梵文作Tapas,原意为热。亦即通过苦行,可以得到一种神秘的“热”,由此得到神通。这里的“热”,其最初的含义,就是使男根勃起的一种力用。赵国华先生认为:印度瑜伽修持中的“苦行本是一种原始的宗教行为,生发於男性生殖器崇拜,其导因是印度古人对男根勃起膨大坚挺的不解,误以为是热(tapas)的作用。遂想方设法使男根“有热”,多多射“光”(指射精──方按),即获得旺盛的生殖能力,以求人口的繁衍。……所以,我们在印度古代的典籍中,屡屡可见苦行求子的内容。这就是古代印度最初的苦行。其它的许多苦行花样,以及其它种种动机和苦行法力的种种神奇表现,实为晚出。”2由于瑜伽修持与生殖崇拜相联系,由此在婆罗门教与佛教中,经常将苦行法力与精液联系在一起。认为失去精液,就失去苦行法力,失去神通。而积蓄精液后,神通亦同时恢复。也说明为什么婆罗门教与佛教都认为,为了修习苦行瑜伽,必须修持“梵行”,亦即必须禁绝情欲,固守元阳。

  生殖崇拜在初民中普遍流传,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为什么只有在印度,生殖崇拜才与瑜伽修持相联系呢?我认为,瑜伽修持的产生首先是由印度特有的炎热风土决定的,而古印度的初民之所以将瑜伽修持与生殖崇拜相联系,一方面是由于生殖崇拜在初民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想必还根植于在瑜伽修持中得到的某种体验。这种体验与其后印度密教的产生大概也不无关系。当然,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

  瑜伽修持本来是印度土着文化的产物。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雅利安文化与土着文化相结合,形成婆罗门教,同时吸收了瑜伽这种修习方式。但最初,这种方式还比较原始,没有理论化与体系化。直到初期奥义书,虽然已经提到瑜伽修持的种种方法,甚至提到“禅观”,但还没有出现“瑜伽”这个名称。就婆罗门教正统派来说,要到中期奥义书时期,才最早出现“瑜伽”这个名词,并逐渐将这种修持方法体系化与纳入婆罗门教“梵我一如”的理论体系。同样,我们在早期佛教的经典中也看不到“瑜伽”这个名词,能够看到的只有“禅观”。这充分说明佛教的瑜伽修持及其理论,与佛教的学说一样,与婆罗门教的奥义书思想是平行发展的,不存在先后继承关系。它们的共同源头,都是古印度的土着文化。3作为一种社会普遍重视的宗教修持的方法,婆罗门教与佛教虽然也就瑜伽修持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但两个教派都独立地对这种修持方法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于初期佛教的禅观,这里先以释迦牟尼成道为例略作研究。

  释迦牟尼成道的故事,已经为中国人所熟知。这里想谈的是释迦牟尼成道与禅观的关系,由此探讨禅观修持在初期佛教中的地位及初期佛教对禅观的态度。

  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年轻的时候,就经常喜爱一个人坐在树下冥思苦想。这种冥思苦想是否表明他当时已经懂得或掌握一定的禅观技巧?我们现在无法确切回答,但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许多经典都记载,释迦牟尼时代,社会上有许多修道团体,他们都从事禅观一类的修持。释迦牟尼出家以后,立即投入禅观实践。这说明年轻的释迦牟尼已经把禅观视作出家修道的必由之路。

  …

《禅观与念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