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敦煌文献中的《金刚经》及其注疏▪P2

  ..续本文上一页又施以线订。所以,明显显示出从卷轴装向蝴蝶装、书册装过渡的形态,为我们研究我国的书籍装帧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菩提流支所译《金刚经》在敦煌文献中所存较少,现知北图藏有服21等8号。英国亦有少量收藏。本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本可供校勘。与人藏本相比,敦煌本有些卷子把全经分作十二分,分别列题标示,纲目清楚,主题突出。但诸号所列标题不尽相同,详情尚待研究。陈真谛译《金刚经》所存亦较少,现知北图藏有2号:(一)、暑93号,首尾均残,存157行;(二)、号16号,首残尾全,存21行。本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本可供校勘。现知敦煌文献中玄奘所译《金刚经》仅北图藏有北新1443号一件。该号有尾题谓:“贞观二十二年(648)十月一日,於雍州宜君县玉华宫弘法合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直中书长安杜行 笔受。弘福寺沙门玄谟证梵语。大总持寺沙门辩机证文。”是关于玄奘翻译本经的第一手资料。

  除了上述《金刚经》诸译本外,敦煌文献中保存了不少关于《金刚经》的注疏以及有关资料。这些注疏及资料,大都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未收,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现据整理所及,介绍如下:

  一、《金刚般若论》 又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金刚经论》。佛经注疏。印度无着造,隋达磨芨多译。二卷。现知敦煌遗书存2号:北图重98号之前半段,包括上卷之后部分及下卷全文。伯3007背,系卷上之后半段,但存文比北重98号少。本论首先以“种性不断”、“发起行相”、“行所住处”、“对”、“不失”、“地”、“立名”七个方面对《金刚经》进行总体论述。然后逐段引述经文,加以解释,释文较为简炼。本论为历代大藏经所收,但《高丽藏》、《金藏》等中原系藏经所收为二卷本。《崇宁藏》、《毗卢藏》、《碛砂藏》等南方系藏经所收为三卷本。前者者逐段引用《金刚经》时只抄首尾经文,不抄录全文,后者则抄录全文。故两者在形式上差距较大。敦煌本则与《高丽藏》形态一致,为研究藏经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二、《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 又名《金刚般若经论》、《金刚般若论》。佛经注疏。印度天亲造,元魏菩提流支译。三卷。北图藏有3号:(一)、重98号后半段,相当于本论全文。(二)、巨46号,首尾均残,存307行,相当于本论卷上的后部分与卷中之前部分。(三)、养88号,首尾均残,存207行,相当于本论卷下。英法两国亦有少量收藏。本论包括无着(一说弥勒)所着的总括《金刚经》大意的七十七首偈颂及天亲(即世亲)对这些偈颂的解释。世亲是印度大乘佛教唯识学说的创始人之一,本论也带有唯识的色彩。本论有异本:元魏菩提流支译《金刚仙论》,十卷。唐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若蜜多经论释》,三卷。唐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一卷。本论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本可供校勘。

  三、《金刚般若疏》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二卷或三卷。北图藏3号:(一)、始37号,首尾皆残,存105行。(二)、闰21号,首尾皆残,存184行。(三)、闰28号,首残尾全,存439号。此号实由二段拼接而成,前段59行,后段380行。本文所疏为元魏菩提流支译《金刚经》,三号体例相同,文字相同,内容前后相属,原本当属同卷。但因后人误将互不连接之两段缀成闰28号,故现次序有误,正确的次序应为:始37号(所疏相当于罗什本第十四分至第十五分末)+闰28号前段(所疏相当于罗什本第十六分至第十七分初)+闰21号(所疏相当于罗什本第十七分至第十九分>+闰28号后段(所疏相当于罗什本第二十分至第三十二分)。现存《金刚经疏》大多疏释罗什本,此文疏菩提流支本,较为罕见。文内时引世亲《金刚经论》,释义精炼扼要。本文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四、《金刚经疏》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斯2047号,首残尾全,但无尾题,今题乃据内容所拟。所疏乃罗什译《金刚经》,现存部分相当于传世罗什本第九分至第三十二分。但本疏原文未作如此分段。本疏在结束一段疏释时,常结一偈诵。如疏第一菩提果之后,诵曰:“或后曾修戒定惠,不知诸法本元由。妄执我真以为真,所作违于无我理。以违利故名颠倒,还被业知之所牵。常生三界牢狱中,纵得生天不脱苦。”又如“亲同宿林鸟,晓即随缘去。恩爱当头栖,相看如陌路。”这些偈颂与经文大抵没有直接的关系,相当于“劝善诗”之类。为其它经疏所未见。这种结构上的特点与讲经文有什么关系,值得研究。又,疏文中有:“已前上、中两卷了,从此以后人(下)卷”之语,则原着或为三卷。本文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

  五、《金刚经疏》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原着卷数不详。斯2050号,首尾皆残,现题系据内容拟。本文所疏为罗什译《金刚经》,现存残卷所疏经文自“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至“当来之世,……受持读诵。”其形式一般是先引经文,然后以“无着云”,引用无着的《金刚般若论》,或以“论曰”,引用世亲的《金刚般若波罗经论》。疏内并引用世亲《经论》中的无着颂而说明之。本疏还引用了《遗教经》、《摄大乘论》、《往生论》等多种经典,其中以真谛言论引用最多,研究者或谓作者与真谛或有某种关系。本疏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

  六、《梁朝传大士颂金刚经附序》 中国人假托弥勒化身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现知敦煌遗书存斯110、1846;3373,伯2286、2756、2997、3094、3325等8号。本文逐段弓I用罗什译《金刚经》经文,每段用一首偈颂总括其主旨。据本文之序,谓梁武帝请志公(即宝志,梁《高僧传》卷十作保志)讲经,志公荐傅大士,唱经歌四十九首,终而便去。志公谓梁武帝:“此是弥勒菩萨分身,下来助帝弘化。”傅大士所唱即本文,四十九颂谓系相当于兜率天四十九院。本文还附有“净口业真言”、“发愿文”、“启请八金刚四菩萨文”、“三性颂”、“大身真言”、“随心真言”、“心中心真言”等。本文我国历代经录未见着录,历代藏经亦未收入。昙旷《金刚经旨赞·序》谓:“我补处慈氏,创释颂以赞幽,作宣唱之指归,为论者之规矩。”所指当即此文。敦煌出土后,本文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伯3325号有尾题“广顺三年(953)癸丑岁八月二十一日毕手。”背署“显德寺龙”。说明此文五代时仍在流传。

  七、《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 又名《金刚经宣演》。佛典注疏。唐道氤集。原着三卷,或六卷。已知敦煌遗书藏11号,其中英国藏有斯588号等4号,法国藏有伯2113号等6号。北图藏有鸟87号一件。不少残卷可以缀合。作者在序内自称: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玄宗御注《金刚经》,为此,写作此《宣演》,“君唱臣和,丝发轮行。”本《宣演》分五门:(一)、叙教兴由:谓《金刚经》为“除疑断障,生信起行,识真俗理,摄福惠德,证法身果,佛种不断”,故而兴起。并叙述了传译经过,介绍了印度诸唯识大师的注疏。(二)、明经体性:从唯识思想的立场,主张此经以“识心”为体。并用“圆成实”等分析此经之属性。(三)、摄归宗旨,辨《金刚经》藏、分、乘、时、会之归属。(四)、所被根宜,论述《金刚经》对哪些人适用。(五)、依文正解,逐一引用经文,进行解说。本《宣演》释文委曲详尽,文内引用了很多当时盛行的重要经论,保留了珍贵的材料,作者站在法相唯识的立场上注疏般若性空的基本着作,亦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研究资料。本《宣演》为《赵城金藏》所收,为六卷本,现残存第五卷。我国之其他藏经均未收入,敦煌出土后,日本《大正藏》将伯2173(卷上,尾残)、伯2132(卷下)两号收入第85卷,尚未足全璧。可据其它诸号补全。斯4052号尾题云:“大历九年(774)六月三十日,於沙州龙兴寺讲(必)毕记之。”伯2132号尾题云:“建中四年(783)正月二十日,僧义琳写勘记。”又朱笔记云:;贞元十九年(803),听得一遍。又至癸未年(803)十二月一日,听第二遍讫。庚申年(810)十一月二十八日,听第三遍了。义琳听。常大德法师说。”说明此《宣演》在敦煌较为流传,僧团曾反复讲说。该题记也反映了敦煌僧团讲经说法的情况。伯2132题记中出现四个纪年,二个用唐朝年号;二个用干支。对研究敦煌陷蕃年代有参考价值。伯2041号题记中亦有义琳其人,可以参看。

  八、《金刚映》 又名《金刚经映》、《金刚经义映》。佛典注疏。唐宝达集。原着卷数不详。据《东域传灯录》,当为三卷。日本村山龙平氏藏本,系卷上,首尾齐全。另有伯4748号、斯6537号为《金刚映序》。本文是对道氤《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的注释。文章的目的是对《金刚经宣演》中一些不太明了的地方进行疏释。文内保存了许多资料,如对于八部《般若》的介绍。文后并录有昙无谶、玄奘、龙树、鸠摩罗什传记及瑜伽十支论名目等。释义亦以唯识思想为基础。本文行文较为繁琐、杂乱。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

  九、《金刚般若经旨赞》 佛典注疏。唐昙旷撰。二卷。已知敦煌遗书藏有10余号。以英、法等国所藏为主。作者在序中谓:《金刚经旷为方广之关枢,大经之钳键。言约而义远,文密而理该。”但“开阐者莫得其宗源,诵持者但修其章句。”故作此《旨赞》。本文受到道氤《金刚般若经宣演》的影响,但并不拘泥于道氤的观点,而是有所…

《敦煌文献中的《金刚经》及其注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禅观与念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