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讀書往往很用功,因爲他厭離農村的辛苦,想進入大城市,或者想通過學習把農村的生活變得美好起來,因此很努力;而城市的孩子,對環境很滿足、不厭離,沒有提高生活層次的願望,幹什麼都不會很用功,也就不會有什麼進步。再比如天人,他們比人的福報好很多,可是因爲太享受了,反而沒有人修行了;而廁所裏面的蛆蟲呢,它們的環境極差,卻沒有厭離的智慧,就只能永遠在廁所裏生生死死了。
所以諸位千萬不要以爲,我們人生過得非常如意,家庭、事業、金錢都圓滿,就不苦了,就不需要厭離,厭離是需要智慧的,要看明白人生的毫無把握。我們可以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幾十年人生的心態,是不是和炒股票差不多?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時起時落,變化無常?偶爾運氣好,大賺上一筆很高興,說不定什麼時候又賠光了,又痛不欲生。即使我們看明白了賺和賠,和我們的心並沒有什麼真正的關系,可毫無把握的時候,我們就是擺脫不了幹擾,這就是苦的根源,需要佛法的禅定來斬斷它。聲聞乘就有這個智慧和根基,能夠見苦而常懷厭離,看清輪回生死之苦,厭離生命無法把握的狀態。
斷集恒畏其生,集是集谛,是苦的原因,人生是苦的,苦是有原因的,因爲害怕苦生起來,聲聞乘就會去斷集,斷除苦的原因。
佛經說不管人生多麼美滿,都有八種苦難以擺脫,包括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八種痛苦。其實通過佛法的修行,這些苦也是可以消除的。
比如死亡,每個人都害怕死亡,卻又都擺脫不了,但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修行佛法的祖師大德,在死亡面前能夠非常安詳鎮定。有人問六祖大師死了以後要到哪裏去,六祖說“我自知去處。”不但如此,他還對自己什麼時候死,死後會發生什麼事情,都了如指掌,一一交代清楚,死了以後還能保持肉身恒久不壞,直至現在還在曹溪祖庭受後人禮拜、瞻仰,這樣的死亡還會有痛苦嗎?還會可怕嗎?
天臺宗九祖湛然大師,臨終之前也是預知時至,對大家說“今宵要與汝等談道而訣。”今晚要給你們講著佛法而做訣別,面對生死訣別竟有這樣的氣概和灑脫。
更了不起的是釋迦牟尼佛,臨終入滅之前,講了一天一夜的涅槃經,弟子們不舍得佛陀離開,都很痛苦,釋迦佛把弟子們都安慰好後,說:現在時間到了,我該走了。就右側而臥,安詳地圓寂了。
這種面對死亡的坦然和從容,不但古時的大德有,現在也是屢見不鮮,並不是神話傳說。所以即便我們對解脫沒有什麼感覺,至少也應該生起這種認識,就是面對死亡以及其它的煩惱痛苦,解脫的人肯定有超越它們的能力和方法,那爲什麼我們沒有呢?這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我們不要認爲反正人人都會死,那是正常的,我也不用去想。不去想就和廁所裏的蛆蟲一樣,沒有出離的智慧,擁有不了解脫的方法,就只好永遠生活在廁所裏。
聲聞乘根基的人,就有這種厭離俗世的智慧,能認識到無常是苦的,有相有爲的這一切終歸是敗壞不安之相,不再以世間的快樂作爲人生追求的唯一價值標准,證滅獨契無爲,修道惟論自度。這也是一對非常工整的對仗句,形象地說明了聲聞乘聖人的修行特點——小乘根性的獨契無爲和惟論自度,求證滅而修道,由修道以證滅。證滅就是實證寂滅的涅槃境界,也就契入了無爲之法,而且是獨自契入的,修道也是爲了能夠使自己得度,並不是以普度衆生爲目的。所以說聲聞乘是小乘根性,最高果位是四果羅漢。
無爲是針對于有爲而言,凡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相對,生活在根塵相對的世界裏,只要有相對,就有矛盾、有鬥爭、有力量的對比和變化,這就是以無常爲根本特點的有爲造作之法,所以都是苦的。
聲聞乘的人認定了世間是苦的這個事實後,就會再詳細地觀察到底苦是什麼內容,也就是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肉身、感受、起心動念、對色法的執著,這些就是苦的全部內容。這些苦是我們所感受的苦果,這個果的因是什麼呢?苦是怎麼來的呢?這就是集,集是招集,因爲苦的因才招集到苦的果的意思,這個苦因就是我執,包括見思二惑。因爲有見思二惑這些錯誤的知見,就産生了錯誤的行爲,錯誤的知見和行爲就感召到了我們錯誤的感受。比如對時空的錯覺,我們認爲眼前的一切一點也不假,可是在聲聞乘的人看來,這些都如同夢中的樓閣,雖然很清晰,但都是假相,沒有真實可言。這一點很重要,是出離輪回的基礎,我們通過修學佛法,一定要認識到,否則我們就只能停留在人天乘的境界裏,無法解脫了。
聲聞乘行者的修行次第是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所以他看到了生滅輪回的痛苦,也看到了痛苦的原因,知道了斷痛苦的方法,也就是滅,羨慕這種不生不滅的狀態,就會進行修道,最後自己親自證得這種境界,就解脫了。
所以聲聞乘發心修道是爲了自身的解脫,自修自度,把自己度脫出來就可以了,大誓之心未普,攝化之道無施,六和之敬空然,叁界之慈靡運,救度衆生的大誓願沒有發,也沒有攝受化度衆生的智慧和慈悲,只爲解脫輪回之苦而修行,這就是聲聞乘的人。
其實從佛法的修證次第上來說,我們要自利利他、自度度他,就是自己先要能自救,才可能去救別人。如果大家都掉到了水裏,我們首先自己要會遊泳了,不會被水淹死,才有能力去幫助別人。但從誓願上,我們不能發只求自利的心,要有普度衆生的大菩提心才可以,如果沒有救人的心,就算我們會遊泳,可能也就是自己能跑到安全的地方去就行了,不會再跳到水裏去救別人,這樣做就是小乘人的根性,也就是聲聞乘,只求自利。如果能夠自利後利他,就不是單單因爲苦才修行的,這種發心就有可能成爲菩薩,菩薩修行和小乘人是完全不一樣的。
小乘人是怎麼修行的呢?他看到苦了就想趕緊出離,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解脫,通過各種修行方法,包括念佛、參禅,乃至四念處等各種觀照,把自己內心當中對于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這五欲和六塵的執著一點一點放舍掉,世間能捆綁他的力量也就一點一點被消弱了,最終能全部放舍的時候,就完全解脫了,這樣證得的就是涅槃。聲聞乘就是這樣通過小乘叁法印來修行,證得涅槃的境界的,叁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真正的佛法一定是符合叁法印的,我們也要這樣去認識世間。
首先看諸行無常,這是指時間上的無常。佛教認爲世間一切萬物都是因緣和合,都是由各種條件組合而成,條件組合而成的法都是不停地在變化的,所以變化是永恒的,“兩只腳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時間就如同河流一樣,任何行爲過程都不可重複,這就是諸行無常。
執著結果的人,認爲萬法是真實存在的,當認識到諸行無常的規律後,就會感覺很悲哀、絕望,因爲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我們可以抓住,愛情、家庭、地位、財富、權力等等,全是無常變化的,不可能永恒,包括我們自己,也隨時都在變化,不可能保持恒定不動,何況其它呢?即使我們暫時可以抓住不放,它自己也會慢慢地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消失在我們眼前,所以喜歡追求結果的人會非常絕望。
另外一種人喜歡變化和過程,無常之理會使他很開心,因爲無常會使所有夢想都有可能實現,即便現在有煩惱和不幸,將來也會隨著時間而消失掉,不可能永遠痛苦。因爲痛苦是無常的,夢想沒有實現的狀態也是無常的,我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狀態裏。也正是因爲世間的無常,我們解脫生死輪回才成爲可能,所以這一種人會感覺人生非常有希望。
其實不管是絕望還是希望,認識到諸行無常之後,我們都會産生強大的力量,絕望可以使我們厭離輪回,希望可以使我們向往解脫,這兩種力量都會讓我們擺脫無常,解脫生死,而解脫正是對諸行無常的最好回應。
第二點是諸法無我,這是指空間上的無常。我的意思有兩種,一種是主宰,一種是自在,主宰就是我的東西我可以做主,比如我的身體、我的錢、我的時間,都聽我的,這是主宰的意思;自在呢,就是我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
凡夫都追求主宰和自在,所以“我執”都很嚴重,而佛法告訴我們,我執是個嚴重的錯覺,世間的萬法並沒有一個可以主宰的“我”。比如身體,“我”並不能主宰和自在,雖然我覺得它很聽話,讓它幹什麼它就會幹什麼,其實它只是在一定範圍內可以聽我的支配,超越這個範圍之後就不聽了,比如我想讓身體不老、不死,它聽嗎?我想讓它不餓、不痛,它聽嗎?就算是在我們可以主宰的範圍內,也不能保證自在,比如身體雖然是我的,也聽我的,但身體壞了,那我說什麼也沒有用了,就不能自在了。所以我們以爲有個能控製、能主宰、能自在的“我”,這完全是一種虛妄的執著,極端錯誤的知見,就是“我執”,我執是凡夫顛倒輪回的根源。
那實際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呢?萬法如同火車一樣,必須在軌道上行駛,這個軌道就是因緣果報。萬法的成住壞空,一定都是在因緣果報這個軌道上完成的,出軌了就會翻車,那就是橫死、橫禍。軌道決定了火車的方向和站臺,而因緣果報就決定了萬法的生住異滅。佛教講的因果就是世間萬法形成和發展的規律,這個規律我們雖然看不見,也感覺不到,但一切萬法都受它的製約。
所以我執是顛倒的,我們稍微思考一下就能發現它的虛僞性。還是拿火車來作比喻,我們可以從車廂裏走來走去,在這樣的範圍內我們好像可以感覺很自在,但絕不能從車廂跳到路上,範圍稍微一擴大就不得自在了,我們就被製約住了。因此人並不是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的,一定要因緣和合才能夠有結果。比如舉手這個簡單的動作,首先要有空間,要有自由,身體要健康,頭腦也要清醒等等,這個手才能舉起來,只要其中一個條件不成熟,舉手這個結果就實現不了了。
這樣細細地分析下來,任何行爲都…
《《永嘉禅宗集》達照法師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