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如此,我們錯誤地以爲是自主的,是完全受“我”操縱的,其實早已經被這些因緣、這些條件框定了,成與不成完全是火車按照因果的軌道運動的結果,我們能做的只是從一個車廂運動到另一個車廂而已,感覺自己爲了火車的運行在思考和操勞,其實完全是自欺欺人。
西方有句諺語:“凡人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凡人思考就如同從車廂裏來回運動,企圖改變火車的運行軌道和速度,這種行爲確實非常可笑。所以人生就是一場騙局,是命運給我們開的一個大大的玩笑,我們每一個心念生起來的時候,其實已經被因果算定了,甚至禅修的時候,我們覺得心終于可以安住的時候,也並不是真的安,而是心被臆想出來的“安”的感覺框定了,就如同我們在車廂裏不動了,但火車還是在運行的,輪回並不會因此停止。
所以輪回並沒有一個可以主宰的東西,身體也沒有一個可以主宰的“我”存在,世間的一切萬物都是如此,“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其中哪有一個我呢?這樣我們就認識到了萬法的真相——無我。
認識到無我以後的凡夫,也會出現兩種狀態。如果他德行不好,那就會更加變本加厲地作惡,因爲反正是無我的,並沒有一個我在受苦,苦也是假象,那造業也不怕了,矻矻造業,結果呢?雖非真實,善惡報應,如影隨形。此生就會很痛苦,生活上不負責任,身心就會處于極其散亂、低落的狀態,也沒有人喜歡,來生肯定就更慘了。這是業障重、沒有善根的人,他會斷章取義地理解佛法。
如果有善根、德行很好的人,他認識到無我以後,會把自己全部布施出去,更加開心地去做事情,利益衆生,再累、再委屈、再受傷害都沒有關系,因爲沒有我在承受,也沒有我去做事情。即使做了很大的善事,也不感覺自己很偉大,能保持一顆平常心,不會刻意地去表現,做給別人看,求名求利。這就是菩薩的精神和行爲,所謂“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比如“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等,所以“無我”地付出身心去利益衆生的人是最偉大的。
而聲聞乘的人,他悟到了諸法無我,看到了萬法的當下根本就沒有一法可得以後,他會繼續去追究,那看到無我的這個是誰?這樣那個感覺有我的妄想看到無我以後,就被升華了,就會與涅槃一念相應,那麼世間雜亂、生死、善惡、無常變化的這一切法,都不會幹擾他了,他就見到了生命的最本質處,也就是如如不動的寂滅涅槃。聲聞行者因爲厭離心已俱足,馬上會將全部身心安住在這裏,生命從此獲得了完全的自由,這就是聲聞乘的修行結果——涅槃寂靜。
聲聞乘行者證到涅槃以後,就是證滅,契入無爲了。契入的過程是有次第的,首先是在理上明白了,理上透過去了,在道理上你已經看到不生不滅的這個,也就是通過思維和觀察已經在內心確定了,世間一切相都是無常的、無我的,其實這就是見道了,就是初果羅漢、預流位的聖人境界,見惑破了;然後再以這種無我的觀念去生活,在一切事相上也證到無我,破除思惑,就是四果羅漢,完全解脫了,這就是小乘人的修行路線。
這就如同我們上大學一樣,高中生就相當于凡夫的水平;剛剛接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雖然也可以叫大學生了,但和高中生有什麼區別呢?只是獲得了上大學的資格,也一樣完成不了大學生能夠承擔的工作,這就如同預流位,初果羅漢的境界,是聖人的最低果位;那麼經過大學四年的學習以後,獲得了畢業證書,就證明了自己有大學水平的工作能力,能承擔相應的工作,獲得相應的報酬,在社會上獨立了,這才是真正的大學生,就如同證得了四果羅漢的果位。
所以初果說容易也容易,看起來好像和凡夫沒有什麼區別,但說難也非常難,俗話說考大學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我們從凡夫見過渡到聖人見,不但需要智力水平和福德作基礎,更需要比考大學還要艱苦的聞思修方面的努力。
證得羅漢以後,就是解脫的聖人了,根據發心不同,聲聞乘的涅槃分爲兩種情況,一種叫有余涅槃,一種叫無余涅槃。
有余就是多余的意思,但是多余常含有貶義,中國人喜歡吉利,所以就翻譯成褒義的“有余”,其實都是東西多出來了,用不著了的意思。那麼有余涅槃是什麼多出來了呢?就是身體。這類證得涅槃的人,會感覺四大假合的身體非常多余,也不需要它有什麼抱負,更不需要什麼享受,按常人的觀點看來就完全是多余的,但它還可以活著,利用它在這個世界裏助佛宣法,把身體舍出去幫助大家做好事、得解脫,但內心仍非常執著地留在涅槃的境界裏,所以不受世間的任何煩惱痛苦影響,吃飯比別人香,睡覺也比別人安穩,做事也很積極,這叫做有余涅槃。
無余涅槃的聖人呢,也是非常執著涅槃的境界,但認爲這個身體就不是有余而是多余了,也不想利用它,覺得反正都是些無常之法、夢中佛事,還很麻煩,一天到晚吃喝拉撒很辛苦,不要也罷,所以佛在世時有些阿羅漢會自殺,把無常法毀壞掉,這就是非常消極的做法了。因爲阿羅漢解脫生死了,他死時不會感受到痛苦,可是會給身邊的人帶來痛苦和傷害,甚至誤導衆生,引得沒有解脫的人也學著去自殺,這是智慧不夠的表現,所以佛陀後來就製定戒律不允許自殺。但這些阿羅漢既不願意講法度衆生,更不會過俗人的生活,那活著幹什麼呢?他就會躲到深山裏面,人迹罕至的地方去,等自然壽命終了,完全進入涅槃的境界,再也不來俗世了,這就叫做無余涅槃。
所以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都是有涅槃可住的,合稱爲有住涅槃,屬于小乘的涅槃,還有個涅槃的境界去安住;無住涅槃是大乘證得了空有不二實相的涅槃,就是永嘉大師說的“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連涅槃也沒有了,當下即是,這才是真正的一點都不多余了。所以有時也把大乘的無住涅槃稱爲無余涅槃,就是在大乘看來,小乘的那個涅槃雖然是解脫境界,但就像頭上安頭一樣,把有破掉了,又多出一個空來,其實空也是多余的,所以聲聞乘還需要繼續修行,再把對涅槃的執著去除掉。
二、緣覺乘的修行
緣覺乘和聲聞乘都屬于小乘,所以合稱爲二乘,但緣覺乘行人的根基和智慧比聲聞乘高一些,所以也叫中乘,能夠不因他說,自悟非常,偶緣散而體真,故名緣覺,可以不用從聽聞入手,修行十二因緣觀而自悟,所以稱爲緣覺。
緣覺有兩種,一種叫獨覺,就是在深山老林裏面,獨自修行時,觀飛花落葉而悟道,看到春天花開了,秋天葉落了,就能悟到世間萬法無常變化的道理,契入涅槃的空寂。這種人智慧比較高,悟性非凡,沒有聽佛講法,自己就能悟道,所以叫獨覺。第二種是真正的緣覺,就是聽佛講的十二因緣觀後,以十二因緣觀爲正修行,悟入人生真相。
佛法認爲,萬法是因緣和合的産物,而因緣共有十二種,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相互勾連形成千差萬別的萬法。十二因緣觀是佛教基本的教理之一,講的是萬法形成的規律。我們進入佛門,皈依叁寶、發弘誓願之後,首先就要學習四聖谛和十二因緣觀,四聖谛是聲聞乘根性的人修行的入手處,而十二因緣就是緣覺乘行人的敲門磚了。緣覺乘在小乘裏稱爲上根利智,能從十二因緣悟到生死的根源是無明,從而了斷它,證得涅槃,這就是緣覺行人的修行過程。
十二因緣的第一個就是無明,無明是世界形成的根源,無明就是不覺、無知、愚癡,所有的無知都可以稱作無明,因此無明有很多種。十二因緣裏的無明是指我們不了解生死的真相、不了解宇宙萬法的真相,這種無明是與凡夫的生命同時存在的,也稱爲俱生無明、俱生我執。如果不學佛法,人活著就是糊塗蟲一個,卻自以爲很聰明,包括那些哲學家、科學家在內,對自身的起心動念、生前死後都不了解,所以有很多世界之謎、宇宙之迷等等,我們就生活在這些謎團裏面,這就是無明。
從修行的角度上來講,無明是非常重要的,它雖然是痛苦的根源,也是進入涅槃的必經之路。我們以後修行,進入無明狀態時,內心會空空蕩蕩,毫無妄想,也沒有動搖和生死,雖然很清楚,卻也很清淨,沒什麼需要和貪求,感覺內心很安,這就是佛教的俱生無明,也就是道教講的“無”。
道教是以陰陽未判的混沌狀態爲道的,認爲把妄想分別全部停下來,一片空靈寂靜的境界就是“道”了,所以道教講要“守拙”、“返璞歸真。”其實這只是世間法修行的終極結果,是世間禅定的最高境界,也是進入出世間法修行的門徑,但並不是解脫的境界。
在凡夫看來,無明境界也是高深莫測的,實際上道家只能將世界的形成解釋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無明一動,就有了“覺”,這個覺就是我,就是“一”,然後以我爲基點,就有了分別,分別就是二,陰陽、矛盾就出來了,哲學不是說矛盾是發展的動力嗎?矛盾出來,互相依賴、作用,因緣和合世界就逐漸産生了。
佛教用十二因緣來解釋世界的形成規律,就更加透徹和詳細了,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無明久了,就會發生動搖,這就是行,行動;動搖後就會有覺知,這就是識。
佛法講的就是我們身心世界的真相,所以我們可以觀察自己,看是不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比如我們沒有妄想的時候,頭腦很清楚,卻沒有一個念頭,任何道理、概念都不存在,這就是無明狀態;稍有意識到自己的時候,心就動起來了,有了覺知,這就是識,于是能覺、所覺馬上也就隨之出現了,就是名色,名就是心、色就是物。
爲什麼名是心,色爲物呢?這個心指的是妄想心,並不是真心,比如我們說自己很開心、高興,一定是某件事情、某個人讓我們很高興,事情和人就是可見的色法,就是物。而高興就是不可見的心法,只是有個假名而已,並沒有一…
《《永嘉禅宗集》達照法師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