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可以拿的出來的開心和高興,所以名是心。古人說“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就是這個意思。
心和物兩個對立起來,就是六根和六塵相對,凡夫的境界就出現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就産生了,一直爭到現在。其實這兩派就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互相依賴又互相對立,是無明擾動後的錯覺,根本爭不出高低上下來。
名色緣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就進入了色聲香味觸法,互相攝入,産生六識,這個過程叫入。入緣觸,有了六識就有了感觸。觸緣受,有感觸就有感受,感受有叁種,喜歡、討厭和既不喜歡也不討厭。
觸緣愛,愛就是喜愛、貪著,感觸又會産生貪愛,其實討厭也是愛,因爲你討厭某樣東西,必定是因爲愛另一樣東西,有愛有憎其實都是愛。愛緣取,因爲愛就會去獲得、去爭取,我們從小到大幾十年,不都是這樣過來的嗎?覺得財色名食睡舒服,就會去想辦法獲取。取緣有,獲取就會有起心動念和作爲,就會有造作,這就不是無,而是有了,所以整個世界都是無中生有的。
“有”就是業力,業是身心的行爲,我們凡夫說行業,我們在哪個行業做久了,就會産生一種力量,“熟能生巧”,新的技術、新的事物就誕生了,這就是業力的作用。所以有緣生,因爲業力的緣故,萬法就出生了。比如我們努力了一生,就有了很多業,包括善業和惡業,這些業會産生一種共同的合力,促成我們下一世的轉生趣向,因爲業力無盡,我們就輪回不已,生生不息。有生必有老死,我們一出生就注定會由少漸老,由老至死,在這個過程中,業風時時襲來,自然伴隨著憂悲苦惱。所以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憂悲苦惱,這就是萬法生滅的規律。
緣覺聽佛講了這個規律以後,可以用順觀十二因緣或逆觀十二因緣的修行方法契入涅槃。
順觀是從無明開始,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從因到果地觀下來,就會明白無明就是輪回之因,如果我們把無明消滅了,後面這些因緣就全部消滅了,輪回自然就連續不起來了。
最上根的人順觀時,只要觀到無明,就是我們坐禅時觀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卻沒有妄想的境界,就會馬上把它消滅掉;如果是中等根基的人,要觀到行識名色乃至觀到有,才有力量把無明扔掉,這些就都消滅了,生老病死也就沒有了;最下根的緣覺行者,十二因緣都觀察起來才行,也就是要看到老病死才會扔掉無明,只要扔掉無明就解脫了。
如果我們觀到無明後,不消滅它,守在這裏不動,也很舒服,生老病死也不會有,但這只是個境界,需要定力的支撐。沒有開悟時的定力都是有出定入定的,只要定力一失,念頭就又會動,後面那一系列就跟著也牽扯起來了,又無休無止地輪回顛倒去了。所謂“八萬四千劫,依舊落空亡”,能定八萬四千大劫也沒有用,智慧比定力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禅宗的修行就是從無明這裏直接契入的,而對于凡夫來講,能追尋下來,看到無明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禅宗修行需要上根利智就是這個道理。比如參話頭起疑情,最大的疑情就是無明,所以說“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咬定一念不生這裏就是把無明參住了,所謂打破本參就是把無明破過去了。
那麼逆觀十二因緣,就是從老病死憂悲苦惱開始,順藤摸瓜,直到把無明這個罪魁禍首揪出來消滅掉,也能解脫。最鈍根的人會從老病死開始觀,爲什麼會苦?因爲有這些東西的存在才會苦;這些“有”是哪裏來的?是因爲有爲造作;爲什麼會造作?因爲貪愛;貪愛是因爲有感受;感受是來自身心的對立;對立是因爲妄想分別;妄想分別是因爲心的動搖;心的動搖就是因爲無明。追尋到這裏,如果一下子把無明捅破,發現無明也是虛妄的、無我的,真明現前就解脫了,所以逆觀修行也能夠破除我執。
所以緣覺乘行人,觀無明而即空,達到諸行而無作。就是看到無明的虛妄性,認識到萬法皆空之後,就不會再起造作,無明後的那些行爲就都沒有了,也就證得了涅槃的境界。
緣覺乘的人解脫以後,雖然也是有住涅槃,但比聲聞乘的人心量要大些,除非遠居深山的獨覺,沒有什麼度人的因緣,一般緣覺會隨緣救度衆生,但也不會“大施門開無擁塞”,而是“有緣隨緣度,無緣由他去”,聽明白了你就修,聽不明白他也不會費力氣接引。所以緣覺乘稱爲中乘,屬于中等大小的車輛,救的人比聲聞多,但比菩薩少。
叁、菩薩乘的修行
如其根性本明,元功宿著,學非博涉,解自先知,心無所緣,而能利物,慈悲至大,愛見之所不拘,終日度生,不見生之可度,一異齊旨,解惑同源,人法俱空,故名菩薩。這就是大乘菩薩所修的行法。
能成爲菩薩的人都是極有善根的,而且見到了空性,根性本明,智慧上已經打開了,但功夫還不到,元功宿著,學非博涉,還受多生曆劫的習氣纏縛,後得智還達不到廣博的地步。已經解自先知,自己可以得度了,了悟了中道實相,心就沒有什麼可攀緣的了,既沒有生死可了,也沒有涅槃可住,所以心無所緣。又因爲是菩薩根性,發起過菩提心,自利以後能夠利物,慈悲至大,菩薩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與倫比的,稱爲至大。
佛教講人生的八難之一就是“中國難生”,所以我們能成爲中國人是非常值得慶幸的事情。不過現在很多人不這麼認爲了,覺得生在國外才更值得慶幸,生活會舒適很多,所以很多人還沒有弄明白爲什麼“中國難生”,就匆匆地跑到其它國家去了。其實這是很淺薄、短視的認識,當然也是因緣所致,無可厚非,但是如果身爲中國人,一直不了解中國的獨特之處,豈不太可惜了?至少白白浪費了一次生在中國的機會。
那麼中國獨特在哪裏呢?就獨特在世界上幾百個國家裏,唯有中國有“大乘氣象”,中國人無論多麼辛苦貧賤,心理素質一般都是大乘根性的,這是我們古老的文化所導致的。因此我們才容易接受大乘佛法,發大乘菩提心,在菩提心的作用下,我們會生生世世自利利他,生命層次將不斷得到提升,最終成就佛道。
我國的文明有五千多年曆史,首先是黃帝之學,講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奠定了中國人淳樸、智慧的思想基礎,這與後來出現的孔孟的儒家和老莊的道家哲學,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心理背景。
儒家的入世哲學,對中國人的影響是最深刻的,“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以中國人可以爲了別人而活著,講究“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爲了天下人,所謂大公無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心量非常廣大,這就是大乘氣象,是菩提心的基礎。
有了這樣一種傳統的底子,中國人都很鄙視自私自利,做事情會考慮很多,外國人就覺得我們活得很累,其實這就是大乘菩提心的表現。有人說在中國結婚難,離婚更難,爲什麼呢?就是中國人的心理素質、傳統文化所導致的,結婚還只是考慮雙方父母的意見,離婚時又加上了孩子,對他們的影響都要考慮到了才能下決定,那肯定就更難了。
所以我們在中國皈依以後,肯定是大乘佛弟子,作爲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我們首先就不能自私,但可以自利,自利以後還要利他,這才是菩薩的行爲。如果沒有強烈的菩提心,沒有帶領衆生一起解脫的宏大誓願,就會感覺修菩薩行是很苦、很累的。比如聲聞人,只覺得世間很苦,想解脫,卻沒有發起菩提心,結果能自利以後,不但不想去度衆生,連養活自己都覺得麻煩,還會去自殺,或者躲到深山裏誰也不理,那就不可能是大慈大悲的菩薩,也不能成就佛的妙覺極果,雖然自己解脫成爲聖人了,照樣被佛斥責爲“焦芽敗種”。
而修行大乘佛法的佛弟子,通過聽聞佛法、發起菩提心以後,可能修行功夫不夠,來生跑回來救人的時候,又迷掉了,功夫淺就迷得深,功夫深就迷得淺,尤其末法時期,可能誰也不知道自己是個發了菩提心的菩薩。但願力會起作用,使你天生就很善良、助人爲樂、甘于奉獻,甚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雖然受到世俗的習染,也會做些自私自利的事情,但內心會很難受,總有一天會改正過來。一旦聽到大乘佛法就會歡喜信受,在願力的支撐下,也不會被辛苦和勞累所撼動,即使流著眼淚也會繼續爲衆生付出,就算自己解脫不了,也會奮不顧身地去營救別人,這就是菩提心的作用,也是菩薩可貴的大慈大悲。
所以不管解脫不解脫,發起菩提心才是菩薩最重要的標准。簡單來講,菩提心就是生生世世都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不但自己要解脫,還要帶領衆生一起解脫,這就是大悲心。菩薩的另一個標准是智慧,就是至少要在理上明白了空性的道理,有了不二慧,不二就是色空不二、理事不二、凡聖不二等等的諸法實相,也就是空性。
智慧分爲叁個層次,世間智慧能讓我們生起出離心,並指導我們修行開悟,得到出世間的智慧,這就是根本智;在根本智的指導下,我們繼續修行,就會開發出成就菩提的智慧,圓滿後得智,後得智的修行就是圓滿慈悲的過程;最後,後得智圓滿以後,才能悲智合一,達到佛的世出世間上上智慧。
菩提心就是在出離心的基礎上發起來的慈悲心,如果沒有出離心的基礎,去利益衆生,只能稱爲愛心,不是菩提心。愛心要有智慧的指導才是真正的慈悲,否則說難聽些就是婦人之仁,比如溺愛,雖然愛心非常深厚,可惜沒有智慧指導,最後只會把人給寵害了。
所以菩提心不是愛心,而是慈悲心,愛心是凡夫的境界,是輪回之因;慈悲心是聖人的境界,是成佛之因。比如很多人做好事,事迹很感人,但他所做的只是世間的好事,不能稱作菩薩行,雖然將來會得善報,但還是種了輪回之因,不可能從根本上利益衆生,達到解脫;而慈悲心…
《《永嘉禅宗集》達照法師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