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P22

  ..续本文上一页个可以拿的出来的开心和高兴,所以名是心。古人说“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就是这个意思。

  心和物两个对立起来,就是六根和六尘相对,凡夫的境界就出现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就产生了,一直争到现在。其实这两派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依赖又互相对立,是无明扰动后的错觉,根本争不出高低上下来。

  名色缘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就进入了色声香味触法,互相摄入,产生六识,这个过程叫入。入缘触,有了六识就有了感触。触缘受,有感触就有感受,感受有三种,喜欢、讨厌和既不喜欢也不讨厌。

  触缘爱,爱就是喜爱、贪着,感触又会产生贪爱,其实讨厌也是爱,因为你讨厌某样东西,必定是因为爱另一样东西,有爱有憎其实都是爱。爱缘取,因为爱就会去获得、去争取,我们从小到大几十年,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觉得财色名食睡舒服,就会去想办法获取。取缘有,获取就会有起心动念和作为,就会有造作,这就不是无,而是有了,所以整个世界都是无中生有的。

  “有”就是业力,业是身心的行为,我们凡夫说行业,我们在哪个行业做久了,就会产生一种力量,“熟能生巧”,新的技术、新的事物就诞生了,这就是业力的作用。所以有缘生,因为业力的缘故,万法就出生了。比如我们努力了一生,就有了很多业,包括善业和恶业,这些业会产生一种共同的合力,促成我们下一世的转生趣向,因为业力无尽,我们就轮回不已,生生不息。有生必有老死,我们一出生就注定会由少渐老,由老至死,在这个过程中,业风时时袭来,自然伴随着忧悲苦恼。所以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苦恼,这就是万法生灭的规律。

  缘觉听佛讲了这个规律以后,可以用顺观十二因缘或逆观十二因缘的修行方法契入涅槃。

  顺观是从无明开始,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从因到果地观下来,就会明白无明就是轮回之因,如果我们把无明消灭了,后面这些因缘就全部消灭了,轮回自然就连续不起来了。

  最上根的人顺观时,只要观到无明,就是我们坐禅时观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却没有妄想的境界,就会马上把它消灭掉;如果是中等根基的人,要观到行识名色乃至观到有,才有力量把无明扔掉,这些就都消灭了,生老病死也就没有了;最下根的缘觉行者,十二因缘都观察起来才行,也就是要看到老病死才会扔掉无明,只要扔掉无明就解脱了。

  如果我们观到无明后,不消灭它,守在这里不动,也很舒服,生老病死也不会有,但这只是个境界,需要定力的支撑。没有开悟时的定力都是有出定入定的,只要定力一失,念头就又会动,后面那一系列就跟着也牵扯起来了,又无休无止地轮回颠倒去了。所谓“八万四千劫,依旧落空亡”,能定八万四千大劫也没有用,智慧比定力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禅宗的修行就是从无明这里直接契入的,而对于凡夫来讲,能追寻下来,看到无明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禅宗修行需要上根利智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参话头起疑情,最大的疑情就是无明,所以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咬定一念不生这里就是把无明参住了,所谓打破本参就是把无明破过去了。

  那么逆观十二因缘,就是从老病死忧悲苦恼开始,顺藤摸瓜,直到把无明这个罪魁祸首揪出来消灭掉,也能解脱。最钝根的人会从老病死开始观,为什么会苦?因为有这些东西的存在才会苦;这些“有”是哪里来的?是因为有为造作;为什么会造作?因为贪爱;贪爱是因为有感受;感受是来自身心的对立;对立是因为妄想分别;妄想分别是因为心的动摇;心的动摇就是因为无明。追寻到这里,如果一下子把无明捅破,发现无明也是虚妄的、无我的,真明现前就解脱了,所以逆观修行也能够破除我执。

  所以缘觉乘行人,观无明而即空,达到诸行而无作。就是看到无明的虚妄性,认识到万法皆空之后,就不会再起造作,无明后的那些行为就都没有了,也就证得了涅槃的境界。

  缘觉乘的人解脱以后,虽然也是有住涅槃,但比声闻乘的人心量要大些,除非远居深山的独觉,没有什么度人的因缘,一般缘觉会随缘救度众生,但也不会“大施门开无拥塞”,而是“有缘随缘度,无缘由他去”,听明白了你就修,听不明白他也不会费力气接引。所以缘觉乘称为中乘,属于中等大小的车辆,救的人比声闻多,但比菩萨少。

  三、菩萨乘的修行

  如其根性本明,元功宿著,学非博涉,解自先知,心无所缘,而能利物,慈悲至大,爱见之所不拘,终日度生,不见生之可度,一异齐旨,解惑同源,人法俱空,故名菩萨。这就是大乘菩萨所修的行法。

  能成为菩萨的人都是极有善根的,而且见到了空性,根性本明,智慧上已经打开了,但功夫还不到,元功宿著,学非博涉,还受多生历劫的习气缠缚,后得智还达不到广博的地步。已经解自先知,自己可以得度了,了悟了中道实相,心就没有什么可攀缘的了,既没有生死可了,也没有涅槃可住,所以心无所缘。又因为是菩萨根性,发起过菩提心,自利以后能够利物,慈悲至大,菩萨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与伦比的,称为至大。

  佛教讲人生的八难之一就是“中国难生”,所以我们能成为中国人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不过现在很多人不这么认为了,觉得生在国外才更值得庆幸,生活会舒适很多,所以很多人还没有弄明白为什么“中国难生”,就匆匆地跑到其它国家去了。其实这是很浅薄、短视的认识,当然也是因缘所致,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身为中国人,一直不了解中国的独特之处,岂不太可惜了?至少白白浪费了一次生在中国的机会。

  那么中国独特在哪里呢?就独特在世界上几百个国家里,唯有中国有“大乘气象”,中国人无论多么辛苦贫贱,心理素质一般都是大乘根性的,这是我们古老的文化所导致的。因此我们才容易接受大乘佛法,发大乘菩提心,在菩提心的作用下,我们会生生世世自利利他,生命层次将不断得到提升,最终成就佛道。

  我国的文明有五千多年历史,首先是黄帝之学,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奠定了中国人淳朴、智慧的思想基础,这与后来出现的孔孟的儒家和老庄的道家哲学,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心理背景。

  儒家的入世哲学,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最深刻的,“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中国人可以为了别人而活着,讲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天下人,所谓大公无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心量非常广大,这就是大乘气象,是菩提心的基础。

  有了这样一种传统的底子,中国人都很鄙视自私自利,做事情会考虑很多,外国人就觉得我们活得很累,其实这就是大乘菩提心的表现。有人说在中国结婚难,离婚更难,为什么呢?就是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传统文化所导致的,结婚还只是考虑双方父母的意见,离婚时又加上了孩子,对他们的影响都要考虑到了才能下决定,那肯定就更难了。

  所以我们在中国皈依以后,肯定是大乘佛弟子,作为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我们首先就不能自私,但可以自利,自利以后还要利他,这才是菩萨的行为。如果没有强烈的菩提心,没有带领众生一起解脱的宏大誓愿,就会感觉修菩萨行是很苦、很累的。比如声闻人,只觉得世间很苦,想解脱,却没有发起菩提心,结果能自利以后,不但不想去度众生,连养活自己都觉得麻烦,还会去自杀,或者躲到深山里谁也不理,那就不可能是大慈大悲的菩萨,也不能成就佛的妙觉极果,虽然自己解脱成为圣人了,照样被佛斥责为“焦芽败种”。

  而修行大乘佛法的佛弟子,通过听闻佛法、发起菩提心以后,可能修行功夫不够,来生跑回来救人的时候,又迷掉了,功夫浅就迷得深,功夫深就迷得浅,尤其末法时期,可能谁也不知道自己是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但愿力会起作用,使你天生就很善良、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甚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然受到世俗的习染,也会做些自私自利的事情,但内心会很难受,总有一天会改正过来。一旦听到大乘佛法就会欢喜信受,在愿力的支撑下,也不会被辛苦和劳累所撼动,即使流着眼泪也会继续为众生付出,就算自己解脱不了,也会奋不顾身地去营救别人,这就是菩提心的作用,也是菩萨可贵的大慈大悲。

  所以不管解脱不解脱,发起菩提心才是菩萨最重要的标准。简单来讲,菩提心就是生生世世都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但自己要解脱,还要带领众生一起解脱,这就是大悲心。菩萨的另一个标准是智慧,就是至少要在理上明白了空性的道理,有了不二慧,不二就是色空不二、理事不二、凡圣不二等等的诸法实相,也就是空性。

  智慧分为三个层次,世间智慧能让我们生起出离心,并指导我们修行开悟,得到出世间的智慧,这就是根本智;在根本智的指导下,我们继续修行,就会开发出成就菩提的智慧,圆满后得智,后得智的修行就是圆满慈悲的过程;最后,后得智圆满以后,才能悲智合一,达到佛的世出世间上上智慧。

  菩提心就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发起来的慈悲心,如果没有出离心的基础,去利益众生,只能称为爱心,不是菩提心。爱心要有智慧的指导才是真正的慈悲,否则说难听些就是妇人之仁,比如溺爱,虽然爱心非常深厚,可惜没有智慧指导,最后只会把人给宠害了。

  所以菩提心不是爱心,而是慈悲心,爱心是凡夫的境界,是轮回之因;慈悲心是圣人的境界,是成佛之因。比如很多人做好事,事迹很感人,但他所做的只是世间的好事,不能称作菩萨行,虽然将来会得善报,但还是种了轮回之因,不可能从根本上利益众生,达到解脱;而慈悲心…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