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如此,我们错误地以为是自主的,是完全受“我”操纵的,其实早已经被这些因缘、这些条件框定了,成与不成完全是火车按照因果的轨道运动的结果,我们能做的只是从一个车厢运动到另一个车厢而已,感觉自己为了火车的运行在思考和操劳,其实完全是自欺欺人。
西方有句谚语:“凡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凡人思考就如同从车厢里来回运动,企图改变火车的运行轨道和速度,这种行为确实非常可笑。所以人生就是一场骗局,是命运给我们开的一个大大的玩笑,我们每一个心念生起来的时候,其实已经被因果算定了,甚至禅修的时候,我们觉得心终于可以安住的时候,也并不是真的安,而是心被臆想出来的“安”的感觉框定了,就如同我们在车厢里不动了,但火车还是在运行的,轮回并不会因此停止。
所以轮回并没有一个可以主宰的东西,身体也没有一个可以主宰的“我”存在,世间的一切万物都是如此,“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其中哪有一个我呢?这样我们就认识到了万法的真相——无我。
认识到无我以后的凡夫,也会出现两种状态。如果他德行不好,那就会更加变本加厉地作恶,因为反正是无我的,并没有一个我在受苦,苦也是假象,那造业也不怕了,矻矻造业,结果呢?虽非真实,善恶报应,如影随形。此生就会很痛苦,生活上不负责任,身心就会处于极其散乱、低落的状态,也没有人喜欢,来生肯定就更惨了。这是业障重、没有善根的人,他会断章取义地理解佛法。
如果有善根、德行很好的人,他认识到无我以后,会把自己全部布施出去,更加开心地去做事情,利益众生,再累、再委屈、再受伤害都没有关系,因为没有我在承受,也没有我去做事情。即使做了很大的善事,也不感觉自己很伟大,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会刻意地去表现,做给别人看,求名求利。这就是菩萨的精神和行为,所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比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所以“无我”地付出身心去利益众生的人是最伟大的。
而声闻乘的人,他悟到了诸法无我,看到了万法的当下根本就没有一法可得以后,他会继续去追究,那看到无我的这个是谁?这样那个感觉有我的妄想看到无我以后,就被升华了,就会与涅槃一念相应,那么世间杂乱、生死、善恶、无常变化的这一切法,都不会干扰他了,他就见到了生命的最本质处,也就是如如不动的寂灭涅槃。声闻行者因为厌离心已俱足,马上会将全部身心安住在这里,生命从此获得了完全的自由,这就是声闻乘的修行结果——涅槃寂静。
声闻乘行者证到涅槃以后,就是证灭,契入无为了。契入的过程是有次第的,首先是在理上明白了,理上透过去了,在道理上你已经看到不生不灭的这个,也就是通过思维和观察已经在内心确定了,世间一切相都是无常的、无我的,其实这就是见道了,就是初果罗汉、预流位的圣人境界,见惑破了;然后再以这种无我的观念去生活,在一切事相上也证到无我,破除思惑,就是四果罗汉,完全解脱了,这就是小乘人的修行路线。
这就如同我们上大学一样,高中生就相当于凡夫的水平;刚刚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虽然也可以叫大学生了,但和高中生有什么区别呢?只是获得了上大学的资格,也一样完成不了大学生能够承担的工作,这就如同预流位,初果罗汉的境界,是圣人的最低果位;那么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以后,获得了毕业证书,就证明了自己有大学水平的工作能力,能承担相应的工作,获得相应的报酬,在社会上独立了,这才是真正的大学生,就如同证得了四果罗汉的果位。
所以初果说容易也容易,看起来好像和凡夫没有什么区别,但说难也非常难,俗话说考大学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们从凡夫见过渡到圣人见,不但需要智力水平和福德作基础,更需要比考大学还要艰苦的闻思修方面的努力。
证得罗汉以后,就是解脱的圣人了,根据发心不同,声闻乘的涅槃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叫有余涅槃,一种叫无余涅槃。
有余就是多余的意思,但是多余常含有贬义,中国人喜欢吉利,所以就翻译成褒义的“有余”,其实都是东西多出来了,用不着了的意思。那么有余涅槃是什么多出来了呢?就是身体。这类证得涅槃的人,会感觉四大假合的身体非常多余,也不需要它有什么抱负,更不需要什么享受,按常人的观点看来就完全是多余的,但它还可以活着,利用它在这个世界里助佛宣法,把身体舍出去帮助大家做好事、得解脱,但内心仍非常执着地留在涅槃的境界里,所以不受世间的任何烦恼痛苦影响,吃饭比别人香,睡觉也比别人安稳,做事也很积极,这叫做有余涅槃。
无余涅槃的圣人呢,也是非常执着涅槃的境界,但认为这个身体就不是有余而是多余了,也不想利用它,觉得反正都是些无常之法、梦中佛事,还很麻烦,一天到晚吃喝拉撒很辛苦,不要也罢,所以佛在世时有些阿罗汉会自杀,把无常法毁坏掉,这就是非常消极的做法了。因为阿罗汉解脱生死了,他死时不会感受到痛苦,可是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痛苦和伤害,甚至误导众生,引得没有解脱的人也学着去自杀,这是智慧不够的表现,所以佛陀后来就制定戒律不允许自杀。但这些阿罗汉既不愿意讲法度众生,更不会过俗人的生活,那活着干什么呢?他就会躲到深山里面,人迹罕至的地方去,等自然寿命终了,完全进入涅槃的境界,再也不来俗世了,这就叫做无余涅槃。
所以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都是有涅槃可住的,合称为有住涅槃,属于小乘的涅槃,还有个涅槃的境界去安住;无住涅槃是大乘证得了空有不二实相的涅槃,就是永嘉大师说的“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连涅槃也没有了,当下即是,这才是真正的一点都不多余了。所以有时也把大乘的无住涅槃称为无余涅槃,就是在大乘看来,小乘的那个涅槃虽然是解脱境界,但就像头上安头一样,把有破掉了,又多出一个空来,其实空也是多余的,所以声闻乘还需要继续修行,再把对涅槃的执着去除掉。
二、缘觉乘的修行
缘觉乘和声闻乘都属于小乘,所以合称为二乘,但缘觉乘行人的根基和智慧比声闻乘高一些,所以也叫中乘,能够不因他说,自悟非常,偶缘散而体真,故名缘觉,可以不用从听闻入手,修行十二因缘观而自悟,所以称为缘觉。
缘觉有两种,一种叫独觉,就是在深山老林里面,独自修行时,观飞花落叶而悟道,看到春天花开了,秋天叶落了,就能悟到世间万法无常变化的道理,契入涅槃的空寂。这种人智慧比较高,悟性非凡,没有听佛讲法,自己就能悟道,所以叫独觉。第二种是真正的缘觉,就是听佛讲的十二因缘观后,以十二因缘观为正修行,悟入人生真相。
佛法认为,万法是因缘和合的产物,而因缘共有十二种,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相互勾连形成千差万别的万法。十二因缘观是佛教基本的教理之一,讲的是万法形成的规律。我们进入佛门,皈依三宝、发弘誓愿之后,首先就要学习四圣谛和十二因缘观,四圣谛是声闻乘根性的人修行的入手处,而十二因缘就是缘觉乘行人的敲门砖了。缘觉乘在小乘里称为上根利智,能从十二因缘悟到生死的根源是无明,从而了断它,证得涅槃,这就是缘觉行人的修行过程。
十二因缘的第一个就是无明,无明是世界形成的根源,无明就是不觉、无知、愚痴,所有的无知都可以称作无明,因此无明有很多种。十二因缘里的无明是指我们不了解生死的真相、不了解宇宙万法的真相,这种无明是与凡夫的生命同时存在的,也称为俱生无明、俱生我执。如果不学佛法,人活着就是糊涂虫一个,却自以为很聪明,包括那些哲学家、科学家在内,对自身的起心动念、生前死后都不了解,所以有很多世界之谜、宇宙之迷等等,我们就生活在这些谜团里面,这就是无明。
从修行的角度上来讲,无明是非常重要的,它虽然是痛苦的根源,也是进入涅槃的必经之路。我们以后修行,进入无明状态时,内心会空空荡荡,毫无妄想,也没有动摇和生死,虽然很清楚,却也很清净,没什么需要和贪求,感觉内心很安,这就是佛教的俱生无明,也就是道教讲的“无”。
道教是以阴阳未判的混沌状态为道的,认为把妄想分别全部停下来,一片空灵寂静的境界就是“道”了,所以道教讲要“守拙”、“返璞归真。”其实这只是世间法修行的终极结果,是世间禅定的最高境界,也是进入出世间法修行的门径,但并不是解脱的境界。
在凡夫看来,无明境界也是高深莫测的,实际上道家只能将世界的形成解释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明一动,就有了“觉”,这个觉就是我,就是“一”,然后以我为基点,就有了分别,分别就是二,阴阳、矛盾就出来了,哲学不是说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吗?矛盾出来,互相依赖、作用,因缘和合世界就逐渐产生了。
佛教用十二因缘来解释世界的形成规律,就更加透彻和详细了,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无明久了,就会发生动摇,这就是行,行动;动摇后就会有觉知,这就是识。
佛法讲的就是我们身心世界的真相,所以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看是不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比如我们没有妄想的时候,头脑很清楚,却没有一个念头,任何道理、概念都不存在,这就是无明状态;稍有意识到自己的时候,心就动起来了,有了觉知,这就是识,于是能觉、所觉马上也就随之出现了,就是名色,名就是心、色就是物。
为什么名是心,色为物呢?这个心指的是妄想心,并不是真心,比如我们说自己很开心、高兴,一定是某件事情、某个人让我们很高兴,事情和人就是可见的色法,就是物。而高兴就是不可见的心法,只是有个假名而已,并没有一…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