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P23

  ..续本文上一页就不同了,是为了把出离心延伸到其他众生身上,为了让所有众生都解脱而去付出的努力,这才算作真正的菩萨行。

  有了慈悲和智慧,发起了菩提心,就是菩萨乘的行人了,根据修行功夫的不同,菩提心又大致分为三个修行次第。

  第一、发心菩提

  这是十信位的菩萨所发起的菩提心,十信位的菩萨是凡夫菩萨,就像我们现在刚刚皈依三宝,对三宝生起了绝对的信仰,就会发起成就佛果、救度众生的愿望,这就是发心菩提。虽然自己还没有解脱,但却按照菩萨的行为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去落实、去修行,尽量地去帮助别人修行解脱道,比如护关的居士,信仰的力量使他有一种为大家服务的激情,这就是菩萨行的开始。

  第二、伏心菩提

  这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位次的菩萨所发的菩提心,已经有智慧的成分了,所以能降伏一些粗的烦恼习气,比如贪嗔痴的念头还有,还会时不时地起来,但不会在行为上去实施,虽然烦恼没有断,但基本不会受干扰了,所能承担的救度众生的力量就更大了。

  第三、明心菩提

  这就是登地的菩萨修行的菩提心了,明心就是发明心地。明心的意思,相当于声闻、缘觉乘的见道证道境界,理上明心是见道境界,事上明心则是证道境界,但修行的路线是不一样的,最终成就的菩提妙果也是不一样的。

  这就如同我们上学,声闻乘大学四年就毕业了,有了学士学位后,也不想再读书,觉得自己能混口饭吃就行了;缘觉乘是本硕连读,六年下来就是硕士学位,可以教教书、带带学生,也觉得这样就可以了;而菩萨乘就相当于硕博连读,从大学一直读到博士不停,毕业后就是行业的专家,学士、硕士的水平都不如他,都要向他学习。

  在中国的修行人,一般都是按照菩萨的修行次第来修行的。所以皈依三宝以后,先要发起菩提心,一方面努力地去求自利,让自己解脱五欲六尘的缠缚;另一方面我们要随缘随力地去救度众生,自己没有解脱的时候,要尽量避免一些恶缘的纠缠,多亲近善士,帮助善士尽早解脱,同时也向他们学习智慧,积累福德,这是凡夫菩萨的修行。

  我们不要一听凡夫就瞧不起凡夫菩萨,凡夫菩萨也是很了不起的,心量非常广大,还不能自救就会去救人。就如同在一个火宅里,自己还不知道怎么出去,但看到有个人在窗户旁边,就先把他推出去了,自己就可能被烧死了,这种人将来一定成佛无疑。所以佛说,不能小看大心凡夫,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我们自己解脱了,再来度人,就叫乘愿再来,或者诸佛再来、菩萨再来。如果没有菩提心,比如二乘人,就不会来了,因为这个娑婆世界很苦的,娑婆就是“堪忍”的意思,是需要去忍受痛苦的地方,而且除非是七地以上的大菩萨,一般菩萨一来就会再迷掉,需要重新认识大乘佛法,忍受着世间苦难努力修行,给众生示现修证过程,带领大家一起解脱生死,若不是菩萨,谁愿意这样折腾呢?

  所以菩萨证得的涅槃称为无住涅槃,所谓“有大智慧不住生死,有大慈悲不住涅槃”,悲智双运。爱见之所不拘,终日度生,不受世间的情爱和认识的束缚,每天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救度众生,又因为见到了众生同体的真相,众生与我不二,所以不见生之可度,实无众生可度。金刚经云“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还有人我众生之见,就不是菩萨。一异齐旨,解惑同源,内心没有一点差别相,不一不异,没有开悟、迷惑的分别,人法俱空。二乘人虽然人我空了,但法我没有空,所以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证,会住在涅槃里不出来;而菩萨法我也空了,万法皆佛性,佛性即万法,所以能生起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为了救度众生,毫不吝惜生命,这就是菩提心的作用,故名菩萨。功不唐捐,菩萨最终会圆满十地的修行,证得妙觉极果。

  第六章 理事不二

  

  我们明白了修行的三乘次第以后,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开始实修了。佛法是完全可以实证的,从凡夫到圣人的修行过程,包括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条路线,乃至到最后成就佛果,都是可以通过修行达到的真实境界,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学习佛法要闻思修并重,听闻经教、思维正法、修习正法。对于凡夫来讲,闻思是理,通过教理的学习,增长我们的智慧,这叫做理;修是事,按照教理去实修,比如打坐、念佛、拜忏等等,都是我们要去身体力行的,这叫做事。理在前面,事在后面,先要在理上明白了,再落实到事相上去落实。永嘉大师的这篇《理事不二》,就是旨在让我们理上先透过去,看清楚修行的大方向,否则很难趣入正修行,古人讲未悟道者都是盲修瞎炼,就是这个意思。

  凡夫如果理事能够圆融了,就可以获得理解上的解脱,证得涅槃之理。但是凡夫的理和事,在圣人来讲都是事,涅槃才是圣人的理,也叫理体、本体、真如、性净明体、涅槃妙心、法身等等。而圣人的事是理体之用,比如佛的报身、化身、后得智,以及无量无边的佛国世界,都是理体在事相上的体现,统称为事。

  对于圣人来讲,也要做到理事不二,才能趣入中道实相。比如二乘圣人是偏于理的,刚把凡夫的理和事破掉,又执着在圣人的理上了,躲在涅槃里不出来,不在事相上去起用,这就不是理事不二。所以二乘人还需要继续修行,他的闻思修就都是事,要在事上圆满后得智。而对于修学大乘禅法的菩萨来讲,在理上透过去的同时,就知道理是不离开事相的,见到事就见到理,行一切万法而不离于当下,日日度生而无一众生可度,理事不二,缘起性空,才能够承担起救度众生的大任。在实际的修行中,菩萨有时会偏于理,有时会偏于事,但因为有菩提心的力量,理事最终能圆融起来,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圆满,非一非异,就证得了中道实相,也就是最圆满的佛果。

  那么在凡夫具体的修道路上,我们是先明白道理好,还是先去实修好呢?这就是入门方便的问题了,要看个人的根基,理入和行入都可以,但从理入的人要在事相上去证得,从行入的人要用教理去印证,最后都要达到理事圆融、理事不二的境地,才算究竟。否则修行出现偏颇,无论是偏于理还是偏于事,都会障碍中道。所以佛门里有句话,“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通教不通宗,昧却主人公。”批评的就是理事不能圆融的修行状态。

  对凡夫来讲,我们在事相上修行,好像比较容易学习和把握,比如念佛、拜佛,念多少遍、拜多少遍,每天规定好,我们去做就是了;而理上的修行,相对就难一些了。佛法的道理不是文字,你看懂了文字,并不一定能懂“离文字相、离言说相”的佛理。所以理不是靠六根学来的,而是靠心去悟来的,但也离不开六根的作用,学着学着,说不定就悟了。这里有善根福德培植到位的缘故,也有善知识方面接引的缘故,所以理对于没有悟道的人来讲更难一点。

  永嘉大师慈悲心切,就写了这一篇文字来给我们指示事理不二的“道”,让我们先在理上有个悟处,在事相上就可以去对照修行了,否则总在生死里作活计,永远也跳不出轮回去。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事理不二就是永嘉大师在领我们入门,可一旦我们进入这个门,刚开心一阵子,你就会发现,其实事相上的修行更难。这就如同我们刚获得了大学录取通知书,真是开心极了,以为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可是入了大学你就知道,更艰苦的学习还在后面,如果毕不了业,大学通知书就是废纸一张。

  同样,事理不二的这个理懂了就懂了,不懂就是不懂,是一下子通过去的,但通不过去的时候你怎么也找不到这个门,因为根本就没有门。所以禅宗的《无门关》,“无”既是关又是门,这个“无”你要能透过了,就见道了,可是事相上能不能透得过,就要看你的功夫了。所以理上一旦透过之后,我们就要在生活中去对照,修六度万行,把事相也“无”掉,这就比较艰难了。虽然知道一切皆空,可是贪嗔痴的习气一起来,就被事相所转,又造业去了,理事无法不二,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就不可能有真实的佛法受用。

  大智度论有一个比喻,叫做智目行足,智慧就像眼睛,事相上的修行就像双脚,没有眼睛我们就容易走错路,有了眼睛我们能一眼就望到极处;但如果没有双脚,我们也走不到目的地。眼睛看到目的地是很容易的,但要走到就难了。比如初果罗汉,理上透过去了,一次见道,就永远见道了,以后在理上就没有任何难处了,但是他想了生死,还要经过七次人天的轮回来修行。所以见道后,理上比较容易,事上比较难,但此生能够见道也是多生历劫在事相上的修行所致,所以理事永远不能强分开来,修行一定要教观并重才稳妥。

  永嘉大师的《禅宗集》文字非常简练,而《理事不二》这一章,还是洋洋洒洒,写了很长的篇幅,为什么呢?因为理事不二就是道,明白了理事不二就是悟道,证得了理事不二就是证道。这个道无形无相,明白了就连一个字都多余,不明白,说尽语言文字也粘不得半边。故以非有非无名耳,不是非有非无,既非有无,又非非有非非无也。如是何独言语道断,亦乃心行处灭也。虽然被称作非有非无,但并不是非有非无,也不是有,也不是无,更不是不是有,也不是不是无。指点到这里,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诸位不知听得明白不明白?你若能答得一句,即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又落入巢穴里,还是不明白,这又如何是好呢?

  好在永嘉大师不但佛法修学上让人难望其项背,文学上的功夫也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可谓言简意赅,义理深邃,妙语连珠,风韵非凡,因为篇幅所限,我们不能逐字逐句地进行解析,实为憾事;不过,即便我们不能欣赏大师的文辞风范,只要能从一字半句中得个悟处,瞬间捅破天地,也算没有枉费大师一片拳拳爱子之心了。

  永嘉大师开口便道,夫妙悟通衢,则山河非壅,迷名滞相,则丝毫成隔。如果学人能学会用心去悟,那山…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