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宗集》達照法師講解▪P23

  ..續本文上一頁就不同了,是爲了把出離心延伸到其他衆生身上,爲了讓所有衆生都解脫而去付出的努力,這才算作真正的菩薩行。

  有了慈悲和智慧,發起了菩提心,就是菩薩乘的行人了,根據修行功夫的不同,菩提心又大致分爲叁個修行次第。

  第一、發心菩提

  這是十信位的菩薩所發起的菩提心,十信位的菩薩是凡夫菩薩,就像我們現在剛剛皈依叁寶,對叁寶生起了絕對的信仰,就會發起成就佛果、救度衆生的願望,這就是發心菩提。雖然自己還沒有解脫,但卻按照菩薩的行爲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去落實、去修行,盡量地去幫助別人修行解脫道,比如護關的居士,信仰的力量使他有一種爲大家服務的激情,這就是菩薩行的開始。

  第二、伏心菩提

  這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位次的菩薩所發的菩提心,已經有智慧的成分了,所以能降伏一些粗的煩惱習氣,比如貪嗔癡的念頭還有,還會時不時地起來,但不會在行爲上去實施,雖然煩惱沒有斷,但基本不會受幹擾了,所能承擔的救度衆生的力量就更大了。

  第叁、明心菩提

  這就是登地的菩薩修行的菩提心了,明心就是發明心地。明心的意思,相當于聲聞、緣覺乘的見道證道境界,理上明心是見道境界,事上明心則是證道境界,但修行的路線是不一樣的,最終成就的菩提妙果也是不一樣的。

  這就如同我們上學,聲聞乘大學四年就畢業了,有了學士學位後,也不想再讀書,覺得自己能混口飯吃就行了;緣覺乘是本碩連讀,六年下來就是碩士學位,可以教教書、帶帶學生,也覺得這樣就可以了;而菩薩乘就相當于碩博連讀,從大學一直讀到博士不停,畢業後就是行業的專家,學士、碩士的水平都不如他,都要向他學習。

  在中國的修行人,一般都是按照菩薩的修行次第來修行的。所以皈依叁寶以後,先要發起菩提心,一方面努力地去求自利,讓自己解脫五欲六塵的纏縛;另一方面我們要隨緣隨力地去救度衆生,自己沒有解脫的時候,要盡量避免一些惡緣的糾纏,多親近善士,幫助善士盡早解脫,同時也向他們學習智慧,積累福德,這是凡夫菩薩的修行。

  我們不要一聽凡夫就瞧不起凡夫菩薩,凡夫菩薩也是很了不起的,心量非常廣大,還不能自救就會去救人。就如同在一個火宅裏,自己還不知道怎麼出去,但看到有個人在窗戶旁邊,就先把他推出去了,自己就可能被燒死了,這種人將來一定成佛無疑。所以佛說,不能小看大心凡夫,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我們自己解脫了,再來度人,就叫乘願再來,或者諸佛再來、菩薩再來。如果沒有菩提心,比如二乘人,就不會來了,因爲這個娑婆世界很苦的,娑婆就是“堪忍”的意思,是需要去忍受痛苦的地方,而且除非是七地以上的大菩薩,一般菩薩一來就會再迷掉,需要重新認識大乘佛法,忍受著世間苦難努力修行,給衆生示現修證過程,帶領大家一起解脫生死,若不是菩薩,誰願意這樣折騰呢?

  所以菩薩證得的涅槃稱爲無住涅槃,所謂“有大智慧不住生死,有大慈悲不住涅槃”,悲智雙運。愛見之所不拘,終日度生,不受世間的情愛和認識的束縛,每天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救度衆生,又因爲見到了衆生同體的真相,衆生與我不二,所以不見生之可度,實無衆生可度。金剛經雲“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就是這個意思,如果還有人我衆生之見,就不是菩薩。一異齊旨,解惑同源,內心沒有一點差別相,不一不異,沒有開悟、迷惑的分別,人法俱空。二乘人雖然人我空了,但法我沒有空,所以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證,會住在涅槃裏不出來;而菩薩法我也空了,萬法皆佛性,佛性即萬法,所以能生起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爲了救度衆生,毫不吝惜生命,這就是菩提心的作用,故名菩薩。功不唐捐,菩薩最終會圓滿十地的修行,證得妙覺極果。

  第六章 理事不二

  

  我們明白了修行的叁乘次第以後,就可以采取相應的方法,開始實修了。佛法是完全可以實證的,從凡夫到聖人的修行過程,包括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叁條路線,乃至到最後成就佛果,都是可以通過修行達到的真實境界,並不是虛無缥缈的空中樓閣。

  學習佛法要聞思修並重,聽聞經教、思維正法、修習正法。對于凡夫來講,聞思是理,通過教理的學習,增長我們的智慧,這叫做理;修是事,按照教理去實修,比如打坐、念佛、拜忏等等,都是我們要去身體力行的,這叫做事。理在前面,事在後面,先要在理上明白了,再落實到事相上去落實。永嘉大師的這篇《理事不二》,就是旨在讓我們理上先透過去,看清楚修行的大方向,否則很難趣入正修行,古人講未悟道者都是盲修瞎煉,就是這個意思。

  凡夫如果理事能夠圓融了,就可以獲得理解上的解脫,證得涅槃之理。但是凡夫的理和事,在聖人來講都是事,涅槃才是聖人的理,也叫理體、本體、真如、性淨明體、涅槃妙心、法身等等。而聖人的事是理體之用,比如佛的報身、化身、後得智,以及無量無邊的佛國世界,都是理體在事相上的體現,統稱爲事。

  對于聖人來講,也要做到理事不二,才能趣入中道實相。比如二乘聖人是偏于理的,剛把凡夫的理和事破掉,又執著在聖人的理上了,躲在涅槃裏不出來,不在事相上去起用,這就不是理事不二。所以二乘人還需要繼續修行,他的聞思修就都是事,要在事上圓滿後得智。而對于修學大乘禅法的菩薩來講,在理上透過去的同時,就知道理是不離開事相的,見到事就見到理,行一切萬法而不離于當下,日日度生而無一衆生可度,理事不二,緣起性空,才能夠承擔起救度衆生的大任。在實際的修行中,菩薩有時會偏于理,有時會偏于事,但因爲有菩提心的力量,理事最終能圓融起來,法身、報身、化身叁身圓滿,非一非異,就證得了中道實相,也就是最圓滿的佛果。

  那麼在凡夫具體的修道路上,我們是先明白道理好,還是先去實修好呢?這就是入門方便的問題了,要看個人的根基,理入和行入都可以,但從理入的人要在事相上去證得,從行入的人要用教理去印證,最後都要達到理事圓融、理事不二的境地,才算究竟。否則修行出現偏頗,無論是偏于理還是偏于事,都會障礙中道。所以佛門裏有句話,“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通教不通宗,昧卻主人公。”批評的就是理事不能圓融的修行狀態。

  對凡夫來講,我們在事相上修行,好像比較容易學習和把握,比如念佛、拜佛,念多少遍、拜多少遍,每天規定好,我們去做就是了;而理上的修行,相對就難一些了。佛法的道理不是文字,你看懂了文字,並不一定能懂“離文字相、離言說相”的佛理。所以理不是靠六根學來的,而是靠心去悟來的,但也離不開六根的作用,學著學著,說不定就悟了。這裏有善根福德培植到位的緣故,也有善知識方面接引的緣故,所以理對于沒有悟道的人來講更難一點。

  永嘉大師慈悲心切,就寫了這一篇文字來給我們指示事理不二的“道”,讓我們先在理上有個悟處,在事相上就可以去對照修行了,否則總在生死裏作活計,永遠也跳不出輪回去。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事理不二就是永嘉大師在領我們入門,可一旦我們進入這個門,剛開心一陣子,你就會發現,其實事相上的修行更難。這就如同我們剛獲得了大學錄取通知書,真是開心極了,以爲終于可以喘口氣了,可是入了大學你就知道,更艱苦的學習還在後面,如果畢不了業,大學通知書就是廢紙一張。

  同樣,事理不二的這個理懂了就懂了,不懂就是不懂,是一下子通過去的,但通不過去的時候你怎麼也找不到這個門,因爲根本就沒有門。所以禅宗的《無門關》,“無”既是關又是門,這個“無”你要能透過了,就見道了,可是事相上能不能透得過,就要看你的功夫了。所以理上一旦透過之後,我們就要在生活中去對照,修六度萬行,把事相也“無”掉,這就比較艱難了。雖然知道一切皆空,可是貪嗔癡的習氣一起來,就被事相所轉,又造業去了,理事無法不二,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就不可能有真實的佛法受用。

  大智度論有一個比喻,叫做智目行足,智慧就像眼睛,事相上的修行就像雙腳,沒有眼睛我們就容易走錯路,有了眼睛我們能一眼就望到極處;但如果沒有雙腳,我們也走不到目的地。眼睛看到目的地是很容易的,但要走到就難了。比如初果羅漢,理上透過去了,一次見道,就永遠見道了,以後在理上就沒有任何難處了,但是他想了生死,還要經過七次人天的輪回來修行。所以見道後,理上比較容易,事上比較難,但此生能夠見道也是多生曆劫在事相上的修行所致,所以理事永遠不能強分開來,修行一定要教觀並重才穩妥。

  永嘉大師的《禅宗集》文字非常簡練,而《理事不二》這一章,還是洋洋灑灑,寫了很長的篇幅,爲什麼呢?因爲理事不二就是道,明白了理事不二就是悟道,證得了理事不二就是證道。這個道無形無相,明白了就連一個字都多余,不明白,說盡語言文字也粘不得半邊。故以非有非無名耳,不是非有非無,既非有無,又非非有非非無也。如是何獨言語道斷,亦乃心行處滅也。雖然被稱作非有非無,但並不是非有非無,也不是有,也不是無,更不是不是有,也不是不是無。指點到這裏,已經說得很明白了,諸位不知聽得明白不明白?你若能答得一句,即非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又落入巢穴裏,還是不明白,這又如何是好呢?

  好在永嘉大師不但佛法修學上讓人難望其項背,文學上的功夫也實在令人歎爲觀止,可謂言簡意赅,義理深邃,妙語連珠,風韻非凡,因爲篇幅所限,我們不能逐字逐句地進行解析,實爲憾事;不過,即便我們不能欣賞大師的文辭風範,只要能從一字半句中得個悟處,瞬間捅破天地,也算沒有枉費大師一片拳拳愛子之心了。

  永嘉大師開口便道,夫妙悟通衢,則山河非壅,迷名滯相,則絲毫成隔。如果學人能學會用心去悟,那山…

《《永嘉禅宗集》達照法師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