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话,所以要培养定力。禅修能够帮助我们把心摄持住,让心安定在当下,保持这种状态,不被贪嗔痴掠夺走。在智慧觉照之下的定力,就是禅定,这是修意业清净最重要的方法。
第二、正观因缘
正观因缘怎么观呢?云何正观?什么叫正观呢?彼我无差,色心不二,菩提烦恼,本性非殊,生死涅槃,平等一照,这就是修行人所要具备的正观知见。彼就是他人,他人与我没有差别,都是缘起无自性之法。色就是物质世界,心就是精神世界,物质和精神也是平等不二的,所以我们不要唯心,忽略了物质,也不要唯物,忽略了精神。心生起来的时候,一定会有物质陪伴它一起生起来,心物是一元的,都是缘起无自性的,所以《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精神和物质的本质都是空性。
菩提和烦恼也一样,本性毫无差别,烦恼就是我执,菩提就是觉悟。比如我们了解世界的这个就是觉性,会说话和会听话的这个明明白白就是菩提,听得你难过了,这就是烦恼了,烦恼的时候你很清楚自己在烦恼,也清楚自己因为什么而烦恼,这就是菩提。所以菩提烦恼就在一念之间,并不是两个本质不同的念头。
古人说“前念迷是凡夫,后念觉即是佛。”其实,前念迷既是凡夫也是佛,后念觉既是佛也是凡夫,因为迷和觉不一不异,如果对立起来了,那这个觉就是凡夫的觉,不是真正的佛。所以生死涅槃,平等一照,生死涅槃也是没有区别的,要平等地对待,我就是涅槃,涅槃就是我,在一念心当中要这样去观察。
故经云:离我我所,观于平等,我及涅槃,此二皆空,当知诸法,但有名字,乃至涅槃,亦但有名字。又云:文字性空,名字亦空。何以故?法不自名,假名诠法,法既非法,名亦非名,名不当法,法不当名,名法无当,一切空寂。故经云: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是以妙相绝名,真名非字。何以故?无为寂灭,至极微妙,绝相离名,心言路绝,当知正观,还源之要也。是故智者正观因缘,万惑斯遣,境智双忘,心源净矣,是名净修意业。
这是永嘉大师从佛经里摘下的对于空有不二的实相的论述,我们以后再详细地讲解。总之,佛与众生不一不异,这是在理体、心性上讲的,但境界是不同的,我们要通过修行,安住于平等的空性上,把凡夫的境界转化为佛的境界受用,这就是净修意业。
净修三业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我们有我执,内心被贪嗔痴掩盖住了,呈现出来的就是三恶道的境界,我们就只好忍受那些痛苦;如果我执虽然没有破掉,但我们通过持戒和禅修,能保持内心无贪无嗔无痴的状态,那呈现出来的就是三善道境界,我们就会感受快乐的受用。如果我们把善恶的心都消除了,心里无一法可得,这就是一种清净的解脱心,以这样的心再来到这个世间,因为有智慧,会对因果是非很清楚,因为有慈悲,不会伤害任何众生,会去无我地帮助他们,同时,一切差别相与内心无所得的空当下无二无别,这就是中道佛性之心,那我们感受到的就是佛的受用了。
如果按永嘉大师净修意业的次第来说,首先我们思想当中不要呈现三恶道的状态,因为这是生命堕落的状态。再者我们要修行禅定,有了禅定受用后,虽然还没有破无明,但贪嗔痴不能再干扰我们了,我们就把我执先降服住了。最后我们再把无明打破,证见真心。这是一条非常明确的修行路线。
心是无限量的,上天堂、下地狱,甚至出离三界的都是它,不是我执,不是我见,更不是我所,我们认识清楚以后,那就无话可说了,你想安住在什么状态完全由自己选择和掌握。
在证悟前的修行当中,禅定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没有禅定,必定会受贪嗔痴的干扰,给修行带来很大的障碍。比如突然神通现前了,或者遇到什么人蛊惑一下你,要带你看看极乐世界啊、四禅天啊等等地方,如果缺乏意业清净的训练,贪心马上就起来了,心里就痒痒的,这是凡夫正常的心态和习惯,但在修行上就会出现很大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就要慢慢地锻炼自己,培养禅修,把贪嗔痴降服住,以后任何境界出现了,都自然会透过去,不受影响,这就是意业清净的修持。
第五章 三乘渐次
在整个永嘉禅的修学体系里面,我们迄今为止所学的内容,都属于资粮位和加行位,也就是如何把我们从贪嗔痴的凡夫,打造成可以修学大乘禅法的法器的修行内容。因此无论是四禅八定、三皈五戒,还是净修三业,全部都是世间法的修行,都属于打地基和准备砖瓦的工作,修学起来虽然非常枯燥,甚至很艰难寂寞,但有了出离心和菩提心作为动力,我们就能坚持下来。这种坚持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把地基打牢、砖瓦齐备、操作合法,万丈高楼的建成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基础部分讲完之后,接下去就要讲到如何修行出世间法了,整个内容我们分为两部分,第一是高楼的图纸部分,也就是从教理上要掌握出世间法的全部修行内容,具足正知见;第二是建筑技术部分,就是如何去实修和实证,掌握具体的禅修方法。
这一章我们首先要了解出世间法的修行次第,也就是三乘渐次。我们知道佛教共有五乘正法,乘就是车、船的意思,可以载人到达目的地,就是指修行的方法,在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乘中,人天二乘属于世间法,是改恶向善的正法,和世俗的善恶观念是相吻合的;后面的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乘,属于出世间的正法,是佛法的真正特色,也是佛教区别于其它任何宗教、任何文化的地方。
很多人认为宗教都是一样的,都是劝人为善的,这是不了解佛教的表现。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在改恶向善、行善积德的基础上,一定要有“自净其意”的修行,使自己的身心超越善恶,跳出三界生死轮回之外,这才是真正的佛教。所以出世间法是佛法所特有的部分,不共世间法的部分,也是佛法的精髓所在。
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佛法视同其它宗教一般,将之作为世间善法来学习,这样修学佛法是不够的。即使我们修成了一个世间的善人,来生能保持人身,甚至往生天界,这并不算是得到了真正的佛法受用,都属于“如入宝山,空手而回,”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非常可惜。
如果我们想进入佛法受用的大门,就必须立志解脱生死轮回,发起出离心、菩提心去修学佛法,那我们修的就是出世间佛法了。在出离心的基础上,我们修的就是声闻法、缘觉法,如果发了菩提心,我们解脱以后就不会舍离众生,会再回到生灭轮回的世界,救苦救难,使一切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这就是菩萨乘的修行法门了。永嘉大师把这三乘的安立、前后次第,以及修行的方法,都讲得非常详细,内容也比较深奥,我们会在以后的修行中慢慢体会到。因为篇幅所限,我现在只是对重要的部分进行讲解。
一、声闻乘的修行
顾名思义,声闻乘就是通过听佛说法而开悟,了悟了生命内在本质的修行人,原其所修,四谛而为本行。佛说的四谛法是声闻乘最根本的修行内容,四谛就是佛宣讲的苦集灭道四种人生真谛。观无常而生恐惧,念空寂以求安,患六道之轮回,恶三界之生死,见苦常怀厌离,断集恒畏其生,证灭独契无为,修道惟论自度,这是声闻乘的根基和修行内容。
声闻乘的人,首先要观察到“世间是苦的”这个真谛,乃至我们认为的幸福美满、繁荣富贵、天伦之乐都是苦的。苦是因为无常,一切都在变化不定之中,没有把握、没有依赖就是无常,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我们不可能对任何事物、人物依靠到永远,连自己都靠不住,何况其它呢?
中国字很有意思,这个“苦”字就是人的面孔,草字头是两条眉毛,中间是眼睛和鼻子,下面是口,所以人一生下来就要哭,长大了就天天顶着一个“苦”去生活,即使是笑也是在苦中作乐,苦是人生的真谛。
有些人在认识到无常之苦以后,就主动放弃了难以把握的物欲,淡泊明志,去追求真善美慧,去洒脱地生活,可是死亡到来之际,依然还是毫无把握地离开,即使能够坦然面对,可是生前死后仍是个谜团。就连世间千圣之师——孔子,都说“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生死和鬼神都属于生命的神秘现象,世人无法通达、了解,这都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无明之中。
通过修行佛法,就能破除无明,把生命本有的智慧开发出来,大彻大悟,从此对于生死的秘密、生命的轮回和层次,都有了准确的认识和观照,就会生活得更加清楚、安定。如果不修行,我们对人生的规则不了解,只能是随波逐流、颠沛流离,非常散乱,毫无目的,也不可能准确地规划。就如同开着一辆不听自己指挥的汽车,既看不到前方的路,也不知道交通法规的要求,更不知道目的地在何方,可想而知,这样的生命状态多么令人恐怖。
声闻乘就认识到了这些世间的无常,所谓“人生在世,唯有死是一定的”,其它的都会变化、失去。无论你曾经多么年轻漂亮,容颜会随时间老去,生命也会随时间死去,无论财产、地位、权力、知识、外表有多大的区别,我们都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并且越来越近,所以观无常而生恐惧,就会生起一种恐惧感。
如果这时候,有人告诉他生命的真相是永恒的涅槃,声闻乘的人就不希望再被世间有相的事物所欺瞒,念空寂以求安,转而忆念内心的轻灵空寂,希望回归到空寂无我的真实状态,能够完全安顿下来,自然就会患六道之轮回,恶三界之生死。这两句都是生起出离心的意思,永嘉大师为了文学上的优美,用了很工整的对仗。
大家不要误以为生起出离心,是厌恶我们的身体和思维,想把它破坏掉,那是精神病的想法,不是智者的思维。出离心是厌离生命的杂乱无序、毫无把握,向往智慧的、安定的、规律的生命状态的意思,这是解脱的基础,觉悟的开始。
如果不厌离,我们就只能停留在杂乱的生命状态里,实现不了生命的提升。比如农村的孩子…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