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宗集》達照法師講解▪P19

  ..續本文上一頁話,所以要培養定力。禅修能夠幫助我們把心攝持住,讓心安定在當下,保持這種狀態,不被貪嗔癡掠奪走。在智慧覺照之下的定力,就是禅定,這是修意業清淨最重要的方法。

  

  第二、正觀因緣

  正觀因緣怎麼觀呢?雲何正觀?什麼叫正觀呢?彼我無差,色心不二,菩提煩惱,本性非殊,生死涅槃,平等一照,這就是修行人所要具備的正觀知見。彼就是他人,他人與我沒有差別,都是緣起無自性之法。色就是物質世界,心就是精神世界,物質和精神也是平等不二的,所以我們不要唯心,忽略了物質,也不要唯物,忽略了精神。心生起來的時候,一定會有物質陪伴它一起生起來,心物是一元的,都是緣起無自性的,所以《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精神和物質的本質都是空性。

  菩提和煩惱也一樣,本性毫無差別,煩惱就是我執,菩提就是覺悟。比如我們了解世界的這個就是覺性,會說話和會聽話的這個明明白白就是菩提,聽得你難過了,這就是煩惱了,煩惱的時候你很清楚自己在煩惱,也清楚自己因爲什麼而煩惱,這就是菩提。所以菩提煩惱就在一念之間,並不是兩個本質不同的念頭。

  古人說“前念迷是凡夫,後念覺即是佛。”其實,前念迷既是凡夫也是佛,後念覺既是佛也是凡夫,因爲迷和覺不一不異,如果對立起來了,那這個覺就是凡夫的覺,不是真正的佛。所以生死涅槃,平等一照,生死涅槃也是沒有區別的,要平等地對待,我就是涅槃,涅槃就是我,在一念心當中要這樣去觀察。

  故經雲:離我我所,觀于平等,我及涅槃,此二皆空,當知諸法,但有名字,乃至涅槃,亦但有名字。又雲:文字性空,名字亦空。何以故?法不自名,假名诠法,法既非法,名亦非名,名不當法,法不當名,名法無當,一切空寂。故經雲: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是以妙相絕名,真名非字。何以故?無爲寂滅,至極微妙,絕相離名,心言路絕,當知正觀,還源之要也。是故智者正觀因緣,萬惑斯遣,境智雙忘,心源淨矣,是名淨修意業。

  這是永嘉大師從佛經裏摘下的對于空有不二的實相的論述,我們以後再詳細地講解。總之,佛與衆生不一不異,這是在理體、心性上講的,但境界是不同的,我們要通過修行,安住于平等的空性上,把凡夫的境界轉化爲佛的境界受用,這就是淨修意業。

  淨修叁業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如果我們有我執,內心被貪嗔癡掩蓋住了,呈現出來的就是叁惡道的境界,我們就只好忍受那些痛苦;如果我執雖然沒有破掉,但我們通過持戒和禅修,能保持內心無貪無嗔無癡的狀態,那呈現出來的就是叁善道境界,我們就會感受快樂的受用。如果我們把善惡的心都消除了,心裏無一法可得,這就是一種清淨的解脫心,以這樣的心再來到這個世間,因爲有智慧,會對因果是非很清楚,因爲有慈悲,不會傷害任何衆生,會去無我地幫助他們,同時,一切差別相與內心無所得的空當下無二無別,這就是中道佛性之心,那我們感受到的就是佛的受用了。

  如果按永嘉大師淨修意業的次第來說,首先我們思想當中不要呈現叁惡道的狀態,因爲這是生命墮落的狀態。再者我們要修行禅定,有了禅定受用後,雖然還沒有破無明,但貪嗔癡不能再幹擾我們了,我們就把我執先降服住了。最後我們再把無明打破,證見真心。這是一條非常明確的修行路線。

  心是無限量的,上天堂、下地獄,甚至出離叁界的都是它,不是我執,不是我見,更不是我所,我們認識清楚以後,那就無話可說了,你想安住在什麼狀態完全由自己選擇和掌握。

  在證悟前的修行當中,禅定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沒有禅定,必定會受貪嗔癡的幹擾,給修行帶來很大的障礙。比如突然神通現前了,或者遇到什麼人蠱惑一下你,要帶你看看極樂世界啊、四禅天啊等等地方,如果缺乏意業清淨的訓練,貪心馬上就起來了,心裏就癢癢的,這是凡夫正常的心態和習慣,但在修行上就會出現很大問題。所以我們現在就要慢慢地鍛煉自己,培養禅修,把貪嗔癡降服住,以後任何境界出現了,都自然會透過去,不受影響,這就是意業清淨的修持。

  第五章 叁乘漸次

  在整個永嘉禅的修學體系裏面,我們迄今爲止所學的內容,都屬于資糧位和加行位,也就是如何把我們從貪嗔癡的凡夫,打造成可以修學大乘禅法的法器的修行內容。因此無論是四禅八定、叁皈五戒,還是淨修叁業,全部都是世間法的修行,都屬于打地基和准備磚瓦的工作,修學起來雖然非常枯燥,甚至很艱難寂寞,但有了出離心和菩提心作爲動力,我們就能堅持下來。這種堅持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把地基打牢、磚瓦齊備、操作合法,萬丈高樓的建成就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基礎部分講完之後,接下去就要講到如何修行出世間法了,整個內容我們分爲兩部分,第一是高樓的圖紙部分,也就是從教理上要掌握出世間法的全部修行內容,具足正知見;第二是建築技術部分,就是如何去實修和實證,掌握具體的禅修方法。

  這一章我們首先要了解出世間法的修行次第,也就是叁乘漸次。我們知道佛教共有五乘正法,乘就是車、船的意思,可以載人到達目的地,就是指修行的方法,在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五乘中,人天二乘屬于世間法,是改惡向善的正法,和世俗的善惡觀念是相吻合的;後面的叁乘——聲聞、緣覺、菩薩乘,屬于出世間的正法,是佛法的真正特色,也是佛教區別于其它任何宗教、任何文化的地方。

  很多人認爲宗教都是一樣的,都是勸人爲善的,這是不了解佛教的表現。所謂“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在改惡向善、行善積德的基礎上,一定要有“自淨其意”的修行,使自己的身心超越善惡,跳出叁界生死輪回之外,這才是真正的佛教。所以出世間法是佛法所特有的部分,不共世間法的部分,也是佛法的精髓所在。

  所以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不能簡單地把佛法視同其它宗教一般,將之作爲世間善法來學習,這樣修學佛法是不夠的。即使我們修成了一個世間的善人,來生能保持人身,甚至往生天界,這並不算是得到了真正的佛法受用,都屬于“如入寶山,空手而回,”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非常可惜。

  如果我們想進入佛法受用的大門,就必須立志解脫生死輪回,發起出離心、菩提心去修學佛法,那我們修的就是出世間佛法了。在出離心的基礎上,我們修的就是聲聞法、緣覺法,如果發了菩提心,我們解脫以後就不會舍離衆生,會再回到生滅輪回的世界,救苦救難,使一切衆生都能夠離苦得樂,這就是菩薩乘的修行法門了。永嘉大師把這叁乘的安立、前後次第,以及修行的方法,都講得非常詳細,內容也比較深奧,我們會在以後的修行中慢慢體會到。因爲篇幅所限,我現在只是對重要的部分進行講解。

  一、聲聞乘的修行

  顧名思義,聲聞乘就是通過聽佛說法而開悟,了悟了生命內在本質的修行人,原其所修,四谛而爲本行。佛說的四谛法是聲聞乘最根本的修行內容,四谛就是佛宣講的苦集滅道四種人生真谛。觀無常而生恐懼,念空寂以求安,患六道之輪回,惡叁界之生死,見苦常懷厭離,斷集恒畏其生,證滅獨契無爲,修道惟論自度,這是聲聞乘的根基和修行內容。

  聲聞乘的人,首先要觀察到“世間是苦的”這個真谛,乃至我們認爲的幸福美滿、繁榮富貴、天倫之樂都是苦的。苦是因爲無常,一切都在變化不定之中,沒有把握、沒有依賴就是無常,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無常的,我們不可能對任何事物、人物依靠到永遠,連自己都靠不住,何況其它呢?

  中國字很有意思,這個“苦”字就是人的面孔,草字頭是兩條眉毛,中間是眼睛和鼻子,下面是口,所以人一生下來就要哭,長大了就天天頂著一個“苦”去生活,即使是笑也是在苦中作樂,苦是人生的真谛。

  有些人在認識到無常之苦以後,就主動放棄了難以把握的物欲,淡泊明志,去追求真善美慧,去灑脫地生活,可是死亡到來之際,依然還是毫無把握地離開,即使能夠坦然面對,可是生前死後仍是個謎團。就連世間千聖之師——孔子,都說“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生死和鬼神都屬于生命的神秘現象,世人無法通達、了解,這都是因爲我們生活在無明之中。

  通過修行佛法,就能破除無明,把生命本有的智慧開發出來,大徹大悟,從此對于生死的秘密、生命的輪回和層次,都有了准確的認識和觀照,就會生活得更加清楚、安定。如果不修行,我們對人生的規則不了解,只能是隨波逐流、顛沛流離,非常散亂,毫無目的,也不可能准確地規劃。就如同開著一輛不聽自己指揮的汽車,既看不到前方的路,也不知道交通法規的要求,更不知道目的地在何方,可想而知,這樣的生命狀態多麼令人恐怖。

  聲聞乘就認識到了這些世間的無常,所謂“人生在世,唯有死是一定的”,其它的都會變化、失去。無論你曾經多麼年輕漂亮,容顔會隨時間老去,生命也會隨時間死去,無論財産、地位、權力、知識、外表有多大的區別,我們都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並且越來越近,所以觀無常而生恐懼,就會生起一種恐懼感。

  如果這時候,有人告訴他生命的真相是永恒的涅槃,聲聞乘的人就不希望再被世間有相的事物所欺瞞,念空寂以求安,轉而憶念內心的輕靈空寂,希望回歸到空寂無我的真實狀態,能夠完全安頓下來,自然就會患六道之輪回,惡叁界之生死。這兩句都是生起出離心的意思,永嘉大師爲了文學上的優美,用了很工整的對仗。

  大家不要誤以爲生起出離心,是厭惡我們的身體和思維,想把它破壞掉,那是精神病的想法,不是智者的思維。出離心是厭離生命的雜亂無序、毫無把握,向往智慧的、安定的、規律的生命狀態的意思,這是解脫的基礎,覺悟的開始。

  如果不厭離,我們就只能停留在雜亂的生命狀態裏,實現不了生命的提升。比如農村的孩子…

《《永嘉禅宗集》達照法師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