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叫“偏”,雖然解脫了,但智慧、功德還不圓滿、不圓融,比如二乘聖人和菩薩,福德和智慧方面還有偏頗的地方,所以都需要繼續修行。
偏中叁,應須簡。如果修行上不圓滿,出現偏頗,會有叁種情況,這叁種情況是我們需要立刻去修正的。一有法身,無般若解脫。這是指小乘初果、二果、叁果羅漢,雖然見到法身了,但實修和教理都沒有跟上,沒有智慧,解脫不了,是偏的;二有般若,無解脫法身。這是指禅宗所說的知解宗徒,雖然有理解空性的智慧,但修行功夫沒有跟上,見不到法身,著在知見上了,所以也解脫不了,也是偏的;叁有解脫,無法身般若。這是指從四禅八定修到滅盡定的行人,雖然靠極深的定力能解脫了,但卻沒有見到法身,也沒有般若智,也是偏的。有一無二故不圓,這些修行境界都有一無二,所以都不圓滿。不圓故非性,因爲不圓滿就不是佛性,所以小乘人、知解宗徒、滅盡定的行人都是未見佛性者。
又偏中叁,應須簡。還有叁種情況也是需要校正的。一有法身般若無解脫。這是地前修行的菩薩,雖然見到法身了,教理也通達了,但功夫還沒有做上去,所以還不能從知見裏解脫出來;二有般若解脫無法身。這是乘願再來的菩薩,雖然自己解脫了,也有般若智,乘願再來度衆生時,又迷掉了,還需要再修行證得,因爲有了般若、解脫,此生證得法身後,就能利益無量衆生了;叁有解脫法身無般若。這是指小乘人,是大阿羅漢和辟支佛,雖然能解脫了,也有法身,但卻沒有般若智慧。有二無一故不圓,不圓故非性。這叁種情況都是有二缺一,所以都是偏的,不圓滿,這叁種人也都不見佛性。
圓中叁,應須具。有叁種修行圓滿的情況,是我們需要具備的。一法身不癡即般若,般若無著即解脫,解脫寂滅即法身。如果先證見了法身,就要起用,起用了就有了智慧;有了智慧就既不著空、亦不著有,就解脫了;解脫後歸于寂滅就又回到法身本體了。法身、般若、解脫是一而叁,叁而一的關系,這才叫“圓”。
二般若無著即解脫,解脫寂滅即法身,法身不癡即般若。有了般若之後,見相離相,修行而不著一切相,就能獲得解脫;解脫歸于寂滅的本體就是法身;證得法身後再起用,就又圓滿了般若。
叁解脫寂滅即法身,法身不癡即般若,般若無著即解脫。如果修行定力能夠解脫了,定力歸于寂滅就是法身本體;法身起用就是般若;有了般若,不著相即是解脫。舉一即具叁,言叁體即一。此因中叁德。叁德不一不異,這是因地修行時圓融叁德的方法。如果做到圓中叁,就可以安然行于中道,直至成佛。
第八章 奢摩他頌
永嘉大師把修行的基礎、次第以及修行時應該注意的情況都講完以後,就要講修行最重要的核心部分了,也就是如何正修永嘉禅,分叁章來介紹。按照永嘉大師的修行次第,需要先修止、後修觀,最後止觀圓融不二。這一章先介紹奢摩他,也就是修止的方法。
奢摩他是梵文,翻譯過來就是至靜之法,至是到達的意思,靜是安靜、靜止,也就是如何達到極其靜止的 方法。凡夫心的特點是雜亂無章、四處攀援、極其動亂,即使我們想去把握也無從下手,以至于無始劫來,一直在善惡無記當中輪回。所以讓散亂無章的心先靜止下來,就是我們修行的第一步。
古人說:“學問之道無他,但求放其心而已。”就是說我們做學問的目的,不是爲了獲得知識,而是爲了找到讓心安置的地方,把心放下來。內心無爲了,沒有浮躁、功利的心了,再去利用知識做有爲的事情,就能把事情做好,這是學習使我們獲得的最大受用。可惜現在的教育都只注重知識,不注重安心了,心越學越亂,也不知道將來能不能真正的利益自我、利益社會。
真正的佛法就是心地法門,一個人如果內心安定了,聽話了,自然就會恰到好處地用心,所以古人說“甯靜致遠、淡泊明志。”我們讓心甯靜下來,才能用好它,才能見到真心美妙的情景,才能恢複本來面目。
一、用心方法的總綱
修止的方法我們在《止觀入門》中已經介紹過了,這裏主要講如何用心。這是奢摩他頌的核心部分,也是統攝佛教修止法門全部內容的總綱,一共四句話: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四句話裏有四個恰恰,就是恰到好處、恰如其分的意思。如果要做到恰恰,首先心要非常安定,安定到一念不生;其次要有智慧覺照,覺照到了了分明。這樣去處理事情時,因爲很安定就不會胡亂起心動念,就做到了第一個恰;因爲有智慧心就非常聽話,就是第二個恰,這兩個字都做到了,才能算恰恰。
如果不修行奢摩他,心就定不下來,也就沒有什麼覺照,就做不到恰恰。雖然覺得自己並不糊塗,也很快樂,但處理起事情來總會留下後遺症,現在開心了,將來不一定會開心,甚至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比如對感情、名利很執著、很在乎的時候,我們連第一個恰都很難做到,更何況恰恰兩字了。如果我們修學了正法,按照戒律去處理財色名利,心裏沒有執著煩惱,那第一個恰字基本就能做到了,但做到第二個恰就需要有智慧了,要求我們處理事情沒有任何副作用,對誰都恰到好處,我們就不一定能做到了。
那麼怎麼用心才能恰到好處呢?永嘉大師告訴我們要“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這個心是指第六意識妄想心,我們都是用第六意識去思考問題的。凡夫在用心時,都是從“我”的角度來用的,我就是心,心就是我,這個心已經和第七識我執勾連上了,表現出來就是貪嗔癡慢疑,種種煩惱,對色、聲、香、味、觸、法非常執著,自己喜歡的就去搶奪、占有,不喜歡的就排斥、消滅,這樣用心就不可能做到恰恰了。所以永嘉大師告訴我們,如果想做到恰恰地用心,就要恰恰無心用,把心放下來,不要和我粘在一起,就能不執著在外相上。無心的時候,恰恰正是可以去用心的時候。
凡夫基本沒有無心用的時候,常常都是心多得不得了,在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個外塵上轉來轉去,不停地分別和思考,執著在塵境裏出不來,以爲這個塵境就是自己的心。比如喜歡一個人時,就覺得心裏總想著他,以爲想著他的就是自己的心;恨一個人時,又覺得恨他的是自己的心,做起事情來自然就會受到牽扯。這就都不是無心,而是有心,有心就不能恰恰地用。比如你想到一個人時,心裏會出現一連串的情緒,或者喜歡或者討厭,再去想別的事情就很容易受影響,考慮不清楚,總是走神,甚至會愛屋及烏,或遷怒于人,就很容易做錯事情。而且只要是有心,無論把心停留在什麼相上,心都不會得到安甯,因爲相的本質就是無常,遷流不息地變化,我們的心也會隨著變化,總是安不了,到處流浪,就不能恰恰地用心。
佛經裏把第六意識這個心稱爲妄想心,妄想心是對境而生、隨境生滅的,所以它的本質也是空的。如果我們的心不停留在任何一個境上,任何一個塵上,就感覺不到有心了。這就是妄想心停下時的樣子,也就是無心的狀態。這個時候我們想去用心,卻找不到有心可用,這就叫做恰恰無心用,而無心可用的狀態,恰恰正是用心之時,就是我們用功的下手處。
佛法是心地法門,我們如果不學會用心,又拿什麼去修佛法呢?想要學會用心,就要先學會無心,把妄想停下來,就是我們學習用心的開始。修學永嘉禅的入門第一步,就要把第六意識妄想心停下來,不去分別。那是不是和傻瓜一樣了呢?當然不是,傻瓜是毫無理智的,我們只是不去追逐外境而已。如果妄想停下時你昏沈了,或者落入了無記,什麼都不知道了,這種無心就沒辦法用了,也談不到恰恰了,那可能就是傻瓜。真正的無心是雖然一念不生,卻很清楚,心照樣能夠用,內心對任何法、任何相都不執著,非常清淨。這樣去用心,就是正修行。
所以大乘禅法的修行是“擇心不擇境”的,無論任何環境,我們都要做到無心,這就是真正的用心。如果你內心總有個事相可以抓住,就是有心了,有心就是有爲,就算你想的是佛法、佛國、救度衆生等等善業,也都偏離了大乘禅法的修行路線。
比如一般人剛開始修止時,總怕被別人幹擾,總想去閉關啊、住山啊,對環境很挑剔,心裏很煩惱。其實這就說明你把環境看得太真實了,很執著,放不下,才想去躲避。這種止不是大乘禅法的止,行者也就體會不到禅宗的法味了。
真正的止,就是要做到常用恰恰無。如果你認爲自己停在那裏什麼都不管就是定,那就大錯特錯了。永嘉大師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不執著外境,做到無心于萬物,內心沒有一個念頭,這時候就是恰恰無心用,同時也沒有落入昏沈和無記,內心對周圍的一切都非常清楚。以這樣的心態去處理事情,就會處理得非常好,無論做什麼,內心都沒有絲毫煩惱,這就是無心恰恰用。雖然用,也不會因事生心,還是保持無心的狀態,這樣的心才能常用。如果有心了,心被固定在某個境上,就不能常用了;如果能常用,恰恰說明你是無心的,這就叫做常用恰恰無。
朱熹有兩句詩寫得很好,“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因爲源頭是活水,你才能永遠清純、自在、灑脫,能在一派生機當中不留下一絲汙垢;如果是沒有源頭的死水,不管環境如何幹淨,也早晚會腐臭掉。所以禅宗反對“死水不藏龍”的死定,講究大機大用、常用恰恰無的內心境界。
二、修行的四個層次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這四句話,層次很多,內涵非常深,初學者和老參都能夠受用,因此非常重要,可以作爲我們修行的總路標,一直指導我們修行到最後。因爲這四句話既是修行的方法,又代表了從凡夫一直到成佛所要經曆的四個層次。
恰恰用心時是凡夫的層次,凡夫都著相,也都是有心可用的,凡夫的修行就是要把惡心轉到善心,或者轉到不思善、不思惡,所以凡夫修行都是需要用心的。如果我們用心時執著…
《《永嘉禅宗集》達照法師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