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P30

  ..续本文上一页就叫“偏”,虽然解脱了,但智慧、功德还不圆满、不圆融,比如二乘圣人和菩萨,福德和智慧方面还有偏颇的地方,所以都需要继续修行。

  偏中三,应须简。如果修行上不圆满,出现偏颇,会有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是我们需要立刻去修正的。一有法身,无般若解脱。这是指小乘初果、二果、三果罗汉,虽然见到法身了,但实修和教理都没有跟上,没有智慧,解脱不了,是偏的;二有般若,无解脱法身。这是指禅宗所说的知解宗徒,虽然有理解空性的智慧,但修行功夫没有跟上,见不到法身,着在知见上了,所以也解脱不了,也是偏的;三有解脱,无法身般若。这是指从四禅八定修到灭尽定的行人,虽然靠极深的定力能解脱了,但却没有见到法身,也没有般若智,也是偏的。有一无二故不圆,这些修行境界都有一无二,所以都不圆满。不圆故非性,因为不圆满就不是佛性,所以小乘人、知解宗徒、灭尽定的行人都是未见佛性者。

  又偏中三,应须简。还有三种情况也是需要校正的。一有法身般若无解脱。这是地前修行的菩萨,虽然见到法身了,教理也通达了,但功夫还没有做上去,所以还不能从知见里解脱出来;二有般若解脱无法身。这是乘愿再来的菩萨,虽然自己解脱了,也有般若智,乘愿再来度众生时,又迷掉了,还需要再修行证得,因为有了般若、解脱,此生证得法身后,就能利益无量众生了;三有解脱法身无般若。这是指小乘人,是大阿罗汉和辟支佛,虽然能解脱了,也有法身,但却没有般若智慧。有二无一故不圆,不圆故非性。这三种情况都是有二缺一,所以都是偏的,不圆满,这三种人也都不见佛性。

  圆中三,应须具。有三种修行圆满的情况,是我们需要具备的。一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如果先证见了法身,就要起用,起用了就有了智慧;有了智慧就既不着空、亦不着有,就解脱了;解脱后归于寂灭就又回到法身本体了。法身、般若、解脱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关系,这才叫“圆”。

  二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法身不痴即般若。有了般若之后,见相离相,修行而不着一切相,就能获得解脱;解脱归于寂灭的本体就是法身;证得法身后再起用,就又圆满了般若。

  三解脱寂灭即法身,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如果修行定力能够解脱了,定力归于寂灭就是法身本体;法身起用就是般若;有了般若,不着相即是解脱。举一即具三,言三体即一。此因中三德。三德不一不异,这是因地修行时圆融三德的方法。如果做到圆中三,就可以安然行于中道,直至成佛。

  第八章 奢摩他颂

  永嘉大师把修行的基础、次第以及修行时应该注意的情况都讲完以后,就要讲修行最重要的核心部分了,也就是如何正修永嘉禅,分三章来介绍。按照永嘉大师的修行次第,需要先修止、后修观,最后止观圆融不二。这一章先介绍奢摩他,也就是修止的方法。

  奢摩他是梵文,翻译过来就是至静之法,至是到达的意思,静是安静、静止,也就是如何达到极其静止的 方法。凡夫心的特点是杂乱无章、四处攀援、极其动乱,即使我们想去把握也无从下手,以至于无始劫来,一直在善恶无记当中轮回。所以让散乱无章的心先静止下来,就是我们修行的第一步。

  古人说:“学问之道无他,但求放其心而已。”就是说我们做学问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为了找到让心安置的地方,把心放下来。内心无为了,没有浮躁、功利的心了,再去利用知识做有为的事情,就能把事情做好,这是学习使我们获得的最大受用。可惜现在的教育都只注重知识,不注重安心了,心越学越乱,也不知道将来能不能真正的利益自我、利益社会。

  真正的佛法就是心地法门,一个人如果内心安定了,听话了,自然就会恰到好处地用心,所以古人说“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我们让心宁静下来,才能用好它,才能见到真心美妙的情景,才能恢复本来面目。

  一、用心方法的总纲

  修止的方法我们在《止观入门》中已经介绍过了,这里主要讲如何用心。这是奢摩他颂的核心部分,也是统摄佛教修止法门全部内容的总纲,一共四句话: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四句话里有四个恰恰,就是恰到好处、恰如其分的意思。如果要做到恰恰,首先心要非常安定,安定到一念不生;其次要有智慧觉照,觉照到了了分明。这样去处理事情时,因为很安定就不会胡乱起心动念,就做到了第一个恰;因为有智慧心就非常听话,就是第二个恰,这两个字都做到了,才能算恰恰。

  如果不修行奢摩他,心就定不下来,也就没有什么觉照,就做不到恰恰。虽然觉得自己并不糊涂,也很快乐,但处理起事情来总会留下后遗症,现在开心了,将来不一定会开心,甚至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比如对感情、名利很执着、很在乎的时候,我们连第一个恰都很难做到,更何况恰恰两字了。如果我们修学了正法,按照戒律去处理财色名利,心里没有执着烦恼,那第一个恰字基本就能做到了,但做到第二个恰就需要有智慧了,要求我们处理事情没有任何副作用,对谁都恰到好处,我们就不一定能做到了。

  那么怎么用心才能恰到好处呢?永嘉大师告诉我们要“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这个心是指第六意识妄想心,我们都是用第六意识去思考问题的。凡夫在用心时,都是从“我”的角度来用的,我就是心,心就是我,这个心已经和第七识我执勾连上了,表现出来就是贪嗔痴慢疑,种种烦恼,对色、声、香、味、触、法非常执着,自己喜欢的就去抢夺、占有,不喜欢的就排斥、消灭,这样用心就不可能做到恰恰了。所以永嘉大师告诉我们,如果想做到恰恰地用心,就要恰恰无心用,把心放下来,不要和我粘在一起,就能不执着在外相上。无心的时候,恰恰正是可以去用心的时候。

  凡夫基本没有无心用的时候,常常都是心多得不得了,在色、声、香、味、触、法这六个外尘上转来转去,不停地分别和思考,执着在尘境里出不来,以为这个尘境就是自己的心。比如喜欢一个人时,就觉得心里总想着他,以为想着他的就是自己的心;恨一个人时,又觉得恨他的是自己的心,做起事情来自然就会受到牵扯。这就都不是无心,而是有心,有心就不能恰恰地用。比如你想到一个人时,心里会出现一连串的情绪,或者喜欢或者讨厌,再去想别的事情就很容易受影响,考虑不清楚,总是走神,甚至会爱屋及乌,或迁怒于人,就很容易做错事情。而且只要是有心,无论把心停留在什么相上,心都不会得到安宁,因为相的本质就是无常,迁流不息地变化,我们的心也会随着变化,总是安不了,到处流浪,就不能恰恰地用心。

  佛经里把第六意识这个心称为妄想心,妄想心是对境而生、随境生灭的,所以它的本质也是空的。如果我们的心不停留在任何一个境上,任何一个尘上,就感觉不到有心了。这就是妄想心停下时的样子,也就是无心的状态。这个时候我们想去用心,却找不到有心可用,这就叫做恰恰无心用,而无心可用的状态,恰恰正是用心之时,就是我们用功的下手处。

  佛法是心地法门,我们如果不学会用心,又拿什么去修佛法呢?想要学会用心,就要先学会无心,把妄想停下来,就是我们学习用心的开始。修学永嘉禅的入门第一步,就要把第六意识妄想心停下来,不去分别。那是不是和傻瓜一样了呢?当然不是,傻瓜是毫无理智的,我们只是不去追逐外境而已。如果妄想停下时你昏沉了,或者落入了无记,什么都不知道了,这种无心就没办法用了,也谈不到恰恰了,那可能就是傻瓜。真正的无心是虽然一念不生,却很清楚,心照样能够用,内心对任何法、任何相都不执着,非常清净。这样去用心,就是正修行。

  所以大乘禅法的修行是“择心不择境”的,无论任何环境,我们都要做到无心,这就是真正的用心。如果你内心总有个事相可以抓住,就是有心了,有心就是有为,就算你想的是佛法、佛国、救度众生等等善业,也都偏离了大乘禅法的修行路线。

  比如一般人刚开始修止时,总怕被别人干扰,总想去闭关啊、住山啊,对环境很挑剔,心里很烦恼。其实这就说明你把环境看得太真实了,很执着,放不下,才想去躲避。这种止不是大乘禅法的止,行者也就体会不到禅宗的法味了。

  真正的止,就是要做到常用恰恰无。如果你认为自己停在那里什么都不管就是定,那就大错特错了。永嘉大师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不执着外境,做到无心于万物,内心没有一个念头,这时候就是恰恰无心用,同时也没有落入昏沉和无记,内心对周围的一切都非常清楚。以这样的心态去处理事情,就会处理得非常好,无论做什么,内心都没有丝毫烦恼,这就是无心恰恰用。虽然用,也不会因事生心,还是保持无心的状态,这样的心才能常用。如果有心了,心被固定在某个境上,就不能常用了;如果能常用,恰恰说明你是无心的,这就叫做常用恰恰无。

  朱熹有两句诗写得很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源头是活水,你才能永远清纯、自在、洒脱,能在一派生机当中不留下一丝污垢;如果是没有源头的死水,不管环境如何干净,也早晚会腐臭掉。所以禅宗反对“死水不藏龙”的死定,讲究大机大用、常用恰恰无的内心境界。

  二、修行的四个层次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这四句话,层次很多,内涵非常深,初学者和老参都能够受用,因此非常重要,可以作为我们修行的总路标,一直指导我们修行到最后。因为这四句话既是修行的方法,又代表了从凡夫一直到成佛所要经历的四个层次。

  恰恰用心时是凡夫的层次,凡夫都着相,也都是有心可用的,凡夫的修行就是要把恶心转到善心,或者转到不思善、不思恶,所以凡夫修行都是需要用心的。如果我们用心时执着…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