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会做错掉。这就是做心地功夫,是真正的修行。
未达到办事定的人,往往认为只有盘腿闭眼才是修行,其它的全是散乱,而对于会修行的人呢,做任何事情都能够处在禅定之中。不过刚开始做的时候,可能很容易心随境转,此时就要赶紧提起觉照,再回去处理事务。每天这样不厌其烦地训练下去,或许只需三个月时间,就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处理事情都会游刃有余,不但办事效率会提高,内心也一定会常处在定中。有了这种功夫,我们才能饶益一切有情。
三、慧学的偏与圆
慧中三,应须别。慧就是智慧,智慧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聪明,两者是有区别的,甚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对世间法很通达是聪明,通达了出世间法、断掉我执才称为有智慧,所以唯有圣人才具备智慧,有智慧的人再通达了世间法,就叫做后得智。
世智辩聪只是针对凡夫讲的。比如某些学者,把佛法当作哲学来学,当作宗教来看。佛经里很多超出了意识范畴的境界他们理解不了时,如果他善根深厚,就会按照佛法去修行,开发智慧,他的聪明就成了修学佛法的动力。如果他善根不足,业障深重,就会认为佛法并不圆满,聪明反而导致了他对佛法的轻视,成为智慧的障碍。这种聪明佛经里称作“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会成为修学出世间法的严重障碍。
出世间的智慧是佛法不共世间法的地方,是佛法的实质、本质。佛法虽然也有世间法,比如劝人为善的人天乘善法,那只是接引众生的方便法,是菩萨清净的生命显现出来的一种庄严,并不等同于其它宗教求生天堂的教法,虽然有同样的外在表相,人天善法却是解脱道和菩提道的基础。而且,从整体上看佛法的人天善法,也是建立在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智慧之上的,体现生命庄严的地方。
虽然出世间后,我们都会拥有智慧,但智慧也有高低层次的不同,有偏、圆之分,所以我们也要对智慧的偏、圆有所了解,学会鉴别,修行才不会得少为足。
一人空慧,谓了阴非我,即阴中无我,如龟毛兔角。没有破我执就是凡夫,破了我执就入圣流,人空就是破除了我执的意思,了是明了,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精神。人空慧的圣人已经不像凡夫那样被五阴蒙蔽住了,完全看清了物质和精神都无我的本质。无我就是没有一个“我”在主宰的意思,所以佛法既不主张唯物,也不主张唯心,因为精神和物质都是缘起性空的虚妄之相,都不是真相。
那么真相是什么呢?佛法告诉我们,有了人空慧就能初步见到真相,即阴中无我。我们一直认为肉体和心灵就是我,其实这个我并不存在,如龟毛兔角一般了不可得。这个认识已经是真相了,但还不是实相,只是实相的一部分、一个侧面,全部的真相才是实相。
《法华经》里讲的诸法实相有十如是,即实相包括十个方面,概括起来讲就是相、性、体三个方面。人空慧的圣人只证到了“体”,生命的本体,也叫如来藏、真体、涅槃、真如等等。本体为空,所以禅宗更简单,连名字都懒得叫,指点学人时就称“这个”,或者让你去参“拖死尸的是谁”、“念佛的是谁。”因为这个“谁”是空的,没有人能给你指出来,只能靠你自己推究到最后,把“我”推究没了,智慧就打开了,这个智慧就是人空慧。
二法空慧,谓了阴等诸法,缘假非实,如镜像水月。法是指我以外的任何存在形式,如色法的山河大地、心法的理论概念等等,都是五阴幻化的。人空慧把主观的我空了,客观的这些存在呢?其实也是空的,缘假非实,如镜像水月,都是缘起的假象,如同镜中的影子、水中的月亮一样并非真实的存在,认识到这一点,就叫法空慧。
凡夫只有肉眼,我们以为世间的这些相都是真的,就是因为“肉眼”只能“看俗”,佛法称作“明眼概念”,意思就是睁开肉眼看到的其实都只有名称,所以叫“概念”。如果我们有了法空慧,就有法眼了,法眼观察万物就是如镜像水月,虽然存在,却是随缘变幻的影子。
凡夫之所以颠倒,就是认假为真,以为我是真的,万物也都是真的,才会拼命去追求、占有、烦恼,活得非常冤枉。其实我们大家,包括这当下的一切全是自性显现的影子,并没有一丝真实的存在,就如同水中的月亮一样,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月亮,可月亮却只有一个,也从来没有到任何一江水里去。
我们每个人看到的月亮也是千差万别的,有伤感的、感动的、赞美的、咒骂的、喜欢的、厌恶的……这都是因缘不同导致的虚假的月亮,并非真实的月亮,真的月亮只有一个,所以佛法讲“一真法界”,法身是没有差别的,众生和佛是同体的。比如我既显现在你的性海里、也显现在他的性海里,我们大家全都显现在佛的性海里,性海就是法身、本体。虽然我和万法都是空的,但显现在大家的性海里的样子却是千差万别,很难完全一样,这是我们大家彼此的因缘不同导致的假象。凡夫没有见到法身,既没有人空慧,也没有法空慧,才会认为这个假象就是真实的存在。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以后看到别人做错事时,就不要讨厌、发牢骚了,也不要总想着去整治他了,因为你周围的这些恩恩怨怨都是随缘显现的,他和你就是这个缘分。我们如果想改变这个世界,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我们自己,如果你执意要去改变别人,那当你强势的时候你可以压过他,但彼此的缘分没有变化,甚至更复杂了,当他强势的时候又会来压制你,那就永远也没有安宁之日了。
三空空慧,谓了境智俱空,是空亦空。空空慧是中道的智慧。境是境界,比如打坐很安定的时候会有一种空灵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定境;有时又很自得傲慢,这叫增上慢境……境界很多很多,但都是有相的,能够表现出来的,而且是有进有出的,依靠定力而存在的;智是智慧,对境界有了知的能力就是智慧。比如你入定以后,知道自己入定了,知道自己空掉了,知道的这个能力就是智慧,如果不知道就是死定。所以智慧是无相的,并不是多种多样的,但有高低之分,这个空空慧就是最高、最圆满的智慧。
人空慧和法空慧里,人和法就是境,能认识到人、法俱空的就是智。空空慧就是把能观之智、所观之境都空掉了,但也没有再执着一个空,连空也不存在,生命完全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回归清净本体,不住于空体,而能够起应万机,智慧圆满,所以叫空空慧。有了这种智慧,见地就打开了,就有了世出世间的智慧、成佛的智慧。
四、见中三,应须识
见是正知见,因为有了智慧所具备的正知正见。永嘉大师的证道歌里有“顿入无生知见力”、“在欲行禅知见力”,这个知见力,就是正知正见所产生的力量,会促使我们不用思考,就会正确地随缘处理一切事务。如同我们有邪知邪见时,看到地上有宝贝会马上不假思索地藏起来一样,哲学家称之为“潜意识”,其实这就是根深蒂固的知见所造成的。正知正见也有三种情况。
一空见,谓见空而见非空。这是慧眼的境界,慧眼看空,把一切相都看空了。第一个见空的“见”是看到,动词;第二个见非空的“见”是知见,名词。见空就是看到了五蕴皆空,人我、法我都空掉了,见到空空的本体了。比如我们打坐或者其它修行时,进入了一切相都空掉的境界,房子、家具、人,包括我们自己,都没有了、消失了,这就是见空了。见非空,是指认识到空的这个“见”还没有被空掉。比如小乘人会“弃有着空”,认为这个空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这种知见就是空见,不能进一步把这个见再空掉,这叫见非空。
二不空见,谓见不空而见非不空。这是法眼的境界,不空就是缘起法,证体之后,又观察缘起的万法,虽然明明历历,但内心的知见上、认识上却是非不空。既不是不空,也不是空,而是缘起的虚妄之相,这是不空见。
菩萨一般会具备这样的不空见,所以菩萨的见解比二乘人要高,能在证到万法皆空的真相的同时,不否定世上缘起的万法,在行不空的六度万行的同时,心地仍保持非不空的状态,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不染一尘”,才会不辞劳苦地救度众生;如果只是见到空的体,否定不空的相,就是小乘,认为度众生也是假象,只有涅槃是真的,所以就会住在涅槃里不出来。见空而见非空,这是智慧不够、见地不透彻所导致的。
三性空见。谓见自性而见非性。性空见就是大空性的般若见,自性就是佛性,见到了众生与佛完全相同的佛性,但这个见地并非是佛性,就是《楞严经》所谓“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也就是“见性之时,见非是性”。这个佛性没办法讲出来,见到它就知道,但把这个见说出来,知见一立就不是了,这就叫见非性。
很多人刚开始学习教理时,会非常喜欢辩论,和同修们争执得很厉害,有人说佛性是永恒存在的,有人说佛性根本是没有的,双方都能引经据典地说出无数的理由,都觉得自己非常有理。其实凡夫说空说有全是错的,说佛性常存的,是落入了常见;说佛性不存在的又落入了断见,断、常二见都是邪见。这样说你肯定会觉得很冤枉,我明明讲的是佛法,怎么会是邪见?其实等以后修行功夫上去了,你自然就不想说了,为什么呢?功夫一到,你就知道了,这个佛法受用真的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根本讲不出来的。因为佛性根本不在凡夫思考的范畴里,什么空啊、有啊、真啊、妄啊,都丝毫粘不得佛性的边,这就叫做见自性而见非性。所以释迦佛说自己“说法四十九年,未说一字”,就是怕我们只会做文字上的功夫,忘记心地上的实修实证,那就永远也拥有不了性空见了。
五、简示偏圆
我们前面讲过,实相至少要具备相、性、体三个方面。《涅槃经》里讲佛性有涅槃三德,具足解脱、般若、法身三种德,才是真正的圆满的实相,我们生命的全部真相都完美地呈现出来了,这就叫“圆”,达到佛的境界就圆了。如果三者不全,…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