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P28

  ..续本文上一页不遵守,我们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只要我们遵守良好的规则,就不会产生痛苦。

  佛说法是为了给众生真正永恒的快乐,所以佛法的核心就是戒、定、慧三学,仅仅烧香磕头还不算佛法。我们在理上通达了以后,明白了事理不二的道理,就如同望到了快乐之巅,那种解脱自在的境界美妙之极,可惜要是到不了,就如同画饼充饥、说食不饱一样。

  为了避免这种愚蠢的结局,我们就该把眼光从高山之顶收回来,忘却世间短暂的享乐,利用大好的暇满人生,专注于脚下的路径,按照佛法的修行次第,从戒定慧三个方面圆满自己事相上的修证。但因为业风习习,幻象多多,戒定慧三者行起来会有偏有圆,一旦偏离中道,再回来又须费尽周折,所以永嘉大师为了再送我们一程,又慈悲地介绍了他的实践经验,让我们修习佛法时,能够弃偏就圆,少走冤枉路。

  

  一、戒学的偏与圆

  戒中三,应须具。持戒有三个层次,是我们必须具备的,不能或缺。

  一摄律仪戒,谓断一切恶。第一叫做摄律仪戒,律仪是规范的意思,我们身口意三业都要有一定的戒律和威仪,戒律包括三皈五戒、八关斋戒乃至十戒、比丘戒、菩萨戒等等;用戒律条文来规范我们的行为,就能断一切恶,断除一切不如法的身心行为,不给众生造成伤害,这样就有了威仪,所以称为摄律仪戒,这是指戒律防非止恶的功能。

  二摄善法戒,谓修一切善。假如说摄律仪戒是一种消极的回避,要求我们诸恶莫作,摄善法戒就是众善奉行了,这是佛弟子要具备的一种积极的心态。当我们有烦恼的时候,我们就要发现烦恼的根源——贪嗔痴,并且把贪嗔痴消除掉;没有烦恼的时候,就如同大病初愈,我们要去积极地做善事,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壮起来,这个时候的付出,就是一种快乐,能和众生建立起良性的互动。

  三饶益有情戒,谓誓度一切众生。如果说摄律仪戒是佛陀因病与药,让我们恢复健康,关闭三恶道之门;摄善法戒是为了让我们把身体练得很强壮,培养三善道的德行,俱足修行的资粮;那么饶益有情戒就是要我们自己身体强壮以后,还要自净其意,去除我执,平等地饶益一切众生,发誓救度一切众生出轮回,这是大乘菩萨所修的法,也是对大乘菩萨的要求,所以称作戒律。

  这条戒律看起来容易,其实行持起来非常之难,因为誓度一切众生是建立在破除我执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破除我执,这一条根本不可能做到。比如有人赞叹学佛好,我们很高兴,因为我们在学佛嘛,听到赞叹当然就高兴了,这其实就是一种我执的表现;而菩萨就不会这么想,因为破了我执才称为菩萨,他的起心动念都是站在众生的角度,为众生考虑的,他会认为这个人能赞叹佛法,说明他就有救了,就不会沉溺在苦海当中了,所以菩萨的喜悦是一种法喜,和凡夫的喜悦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是对众生不利的事情,菩萨却去做了,当然就犯了饶益有情戒;如果能够利益众生的事情,菩萨不去做,也一样是犯戒,两种情况都说明他虽然破除了我执,根本智已得,但后得智还不够圆满,还需要继续修行,圆满后得智。所以戒中三,我们要一一去修行做到。

  但摄律仪戒和摄善法戒都是有为的,所以属于偏行,不圆满,只有达到饶益有情戒的要求,才是戒行圆满了。虽然圆满戒持起来非常艰难,但却是生命最完美的体现,从此以后我们身心的任何行为都不会引起痛苦和烦恼;而我们现在之所以有烦恼,正是因为过去持戒不圆满、有偏颇造成的,如果戒中三都圆满了,生命的快乐也就圆满了。

  

  二、定学的偏与圆

  定中三,应须别。定学也有三种情况,我们要善加区别,辨别清楚。

  一安住定,谓妙性天然,本自非动。安住,就是妄想心安住下来,停下来。禅宗所谓“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体,永嘉大师称作“妙性天然,本自非动。”天然就是自然而然,不需要努力,也不需要造作,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就是《心经》所谓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心佛性,众生的本来面目。无论我们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它从来没有动摇过,本来现成。可是我们如果不修行,即使是现成的,我们也看不见,只能体会到妄想心,妄想心把这个本具的真心掩盖住了。只有通过打坐静修,让妄想安住不动的时候,才能见到它,所以需要安住定。

  二引起定,谓澄心寂怕,发莹增明。引起定就是通过我们意识的引导而生起的定力,比如四禅八定,需要通过数息、观想、专注、甚至念佛持咒等等方法,让妄想心专注在一个境上,不让它离开,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定力,进入某种定境。这种定需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和控制,使妄想心由散乱的状态改变为有规律的状态,所以称为引起定。世间的引起定有八种,就是四禅八定,如果能让自己透过意识进入灭尽定,即九次第定,这就是出世间禅定了,就能够了脱生死的束缚。

  澄心寂怕,澄心是心不乱了,所以非常寂静,对于五欲六尘的干扰,自然就有一种拒绝的能力,怕通泊,寂怕是淡泊的意思,我们内心不淡泊的时候,总是会上下攀缘,如同野生的猴子一样难以安静;引起定就是要把这只猴子训练好了,让它干什么它就干什么,只听你的指挥,没有命令的时候就安静地呆着,不会再东张西望,随境乱转了,所以叫做澄心寂怕。

  发莹增明,莹就是晶莹透澈,明就是智慧,心定下来就如同灯不乱晃了,所以灯光就更加明亮、莹彻。就像马戏团的猴子,训练得听话以后,就可以教它很多本事,它就能够翻跟头、跳火圈、走钢丝,比野生猴子的智慧要大,如果以后遇到必须走钢丝才能活命的情况,野生猴子只能死路一条,而这只听话的猴子,就能安然地度过去。

  对于初学佛法的人来说,引起定是很好的修行入门方便,即使是凡夫,也不难掌握。如果通过不断地禅定训练,内心能够做主了,对生命的把握能力增强了,无论遇到顺境或者逆境都能够坦然受之,丝毫没有动摇。如果能到达灭尽定,就连生死都拿你没有办法了。所以引起定会直接让我们增加拒绝痛苦、享受快乐的能力,对凡夫来讲,这点尤为重要。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即使很热闹,亲戚朋友一大帮,也往往是苦多乐少,真到生死的关键时刻,你才会发现只能自己独自一人去面对痛苦,甚至连父母、妻子、儿女都爱莫能助,我们必须独自走过这座生死痛苦的独木桥。而引起定就能非常有效地、直接地训练我们独立行走人生道路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是凡夫就可以达到的。有了这种定力之后,心就很容易和安定相应,我们就会有能力拒绝痛苦和生死的影响,把过去的恶行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慢慢地消除掉,安住在快乐当中,还可以再去引导别人。这是修习引起定直接的利益,所以引起定非常重要。

  引起定是可以克期取证的,并非一定要有长期的修证。克期取证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广泛意义上的,就是通过长期的、有规律的坚持所达到的境界,比如我们每天都选择一定的时间来引起,或者打坐、参禅、持咒,或者念佛、诵经,时间可长可短,但都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去做,引导自己这颗心习惯于专注在一个境界上。

  有的人这样去做以后,发现心反而越来越乱了,这其实说明你用功已经开始得力了,已经静下来了,只是还不习惯,所以才又烦又乱,只要每天这样坚持下来,内心很快就会习惯于安静了,这种习惯就是引起定。

  第二种是严格意义上的克期取证,就是在一定的修行时间之内必须要达到某种禅定境界,比如四禅八定的境界,甚至明心见性、破我执、出世间的种种禅定等等。一般常用的方式有闭关、打七等,要求行人具备相应的修行基础,你若不是那块材料就去闭关,不等出来可能就已经疯了,所以这种修行方法是不能随便用的。

  但如果方法得当,这种严格的克期取证往往会非常有效,所以从古至今,到了修行境界需要提升的时候,修行人往往会采取这种方式,简单的有一日一夜精进的,有七日七夜打禅七的,还有功夫更厉害的,修行七七四十九天的、九十天的,闭关一年、三年、五年的,这些都是通过心无旁骛地用功,克期取证某种境界,都属于引起定的范围。

  三办事定,谓定水凝清,万像斯鉴。办事定就非常圆融了,就是我们触境逢缘、待人接物、办事作务之时,依然能够做到定水凝清,万像斯鉴。定是定力,水是智慧,凝是定力深厚,清是智慧明澈,水定下来后,自然能够像镜子一样照物,所以万像斯鉴,万像就是一切事相,斯鉴就是明白透彻,这就是定慧等持、非常圆满的楞严大定,是大乘菩萨必须具备的禅定。

  前面两个定都是有为的,需要安住和引起,不安住、不引起就定不下来,所以属于偏的,还不圆满;而办事定就不同了,办事就是动、是智慧,动的时候也能定,这就是定慧等持,完全无为,既不用刻意地安定、也不用引起,随便什么时候都在定中,就像镜子一样,无论何时都是定的,自然能够照见万物,定和照都是镜子的自然特性,就像定和慧都是自性的自然表露一样。

  如果我们想做到饶益有情戒的要求,就必须学会这种办事定,无为无住的定慧等持,否则就完成不了救度众生的誓愿。第一第二种定,虽然能够让我们自身受益,但慧力不够,需要特意地安静下来,或者意识紧紧抓在某个境界上不敢放开,这样在处理事务时,常常会被事相搅得心乱如麻,或者死定着不敢动,那就不可能真正地利益众生了。只有办事定能够从容不迫,淡定灵活,所以这种定对于修学大乘禅法的我们来讲,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对于静中定比较习惯以后,就可以练习动中定即是无为的定。比如我们在习惯于引起定以后,就可以把这种定力的感觉延伸到日常生活当中来,应对万缘也定力不失,这是办事定的训练过程,因为定水凝清了,心像静水一样微波不兴,就可以照物了,万像斯鉴,一切相都明明了了,虽然气定神闲,事情却一点也…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