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宗集》達照法師講解▪P28

  ..續本文上一頁不遵守,我們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只要我們遵守良好的規則,就不會産生痛苦。

  佛說法是爲了給衆生真正永恒的快樂,所以佛法的核心就是戒、定、慧叁學,僅僅燒香磕頭還不算佛法。我們在理上通達了以後,明白了事理不二的道理,就如同望到了快樂之巅,那種解脫自在的境界美妙之極,可惜要是到不了,就如同畫餅充饑、說食不飽一樣。

  爲了避免這種愚蠢的結局,我們就該把眼光從高山之頂收回來,忘卻世間短暫的享樂,利用大好的暇滿人生,專注于腳下的路徑,按照佛法的修行次第,從戒定慧叁個方面圓滿自己事相上的修證。但因爲業風習習,幻象多多,戒定慧叁者行起來會有偏有圓,一旦偏離中道,再回來又須費盡周折,所以永嘉大師爲了再送我們一程,又慈悲地介紹了他的實踐經驗,讓我們修習佛法時,能夠棄偏就圓,少走冤枉路。

  

  一、戒學的偏與圓

  戒中叁,應須具。持戒有叁個層次,是我們必須具備的,不能或缺。

  一攝律儀戒,謂斷一切惡。第一叫做攝律儀戒,律儀是規範的意思,我們身口意叁業都要有一定的戒律和威儀,戒律包括叁皈五戒、八關齋戒乃至十戒、比丘戒、菩薩戒等等;用戒律條文來規範我們的行爲,就能斷一切惡,斷除一切不如法的身心行爲,不給衆生造成傷害,這樣就有了威儀,所以稱爲攝律儀戒,這是指戒律防非止惡的功能。

  二攝善法戒,謂修一切善。假如說攝律儀戒是一種消極的回避,要求我們諸惡莫作,攝善法戒就是衆善奉行了,這是佛弟子要具備的一種積極的心態。當我們有煩惱的時候,我們就要發現煩惱的根源——貪嗔癡,並且把貪嗔癡消除掉;沒有煩惱的時候,就如同大病初愈,我們要去積極地做善事,讓我們的身體更健壯起來,這個時候的付出,就是一種快樂,能和衆生建立起良性的互動。

  叁饒益有情戒,謂誓度一切衆生。如果說攝律儀戒是佛陀因病與藥,讓我們恢複健康,關閉叁惡道之門;攝善法戒是爲了讓我們把身體練得很強壯,培養叁善道的德行,俱足修行的資糧;那麼饒益有情戒就是要我們自己身體強壯以後,還要自淨其意,去除我執,平等地饒益一切衆生,發誓救度一切衆生出輪回,這是大乘菩薩所修的法,也是對大乘菩薩的要求,所以稱作戒律。

  這條戒律看起來容易,其實行持起來非常之難,因爲誓度一切衆生是建立在破除我執的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破除我執,這一條根本不可能做到。比如有人贊歎學佛好,我們很高興,因爲我們在學佛嘛,聽到贊歎當然就高興了,這其實就是一種我執的表現;而菩薩就不會這麼想,因爲破了我執才稱爲菩薩,他的起心動念都是站在衆生的角度,爲衆生考慮的,他會認爲這個人能贊歎佛法,說明他就有救了,就不會沈溺在苦海當中了,所以菩薩的喜悅是一種法喜,和凡夫的喜悅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是對衆生不利的事情,菩薩卻去做了,當然就犯了饒益有情戒;如果能夠利益衆生的事情,菩薩不去做,也一樣是犯戒,兩種情況都說明他雖然破除了我執,根本智已得,但後得智還不夠圓滿,還需要繼續修行,圓滿後得智。所以戒中叁,我們要一一去修行做到。

  但攝律儀戒和攝善法戒都是有爲的,所以屬于偏行,不圓滿,只有達到饒益有情戒的要求,才是戒行圓滿了。雖然圓滿戒持起來非常艱難,但卻是生命最完美的體現,從此以後我們身心的任何行爲都不會引起痛苦和煩惱;而我們現在之所以有煩惱,正是因爲過去持戒不圓滿、有偏頗造成的,如果戒中叁都圓滿了,生命的快樂也就圓滿了。

  

  二、定學的偏與圓

  定中叁,應須別。定學也有叁種情況,我們要善加區別,辨別清楚。

  一安住定,謂妙性天然,本自非動。安住,就是妄想心安住下來,停下來。禅宗所謂“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體,永嘉大師稱作“妙性天然,本自非動。”天然就是自然而然,不需要努力,也不需要造作,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就是《心經》所謂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真心佛性,衆生的本來面目。無論我們上天堂還是下地獄,它從來沒有動搖過,本來現成。可是我們如果不修行,即使是現成的,我們也看不見,只能體會到妄想心,妄想心把這個本具的真心掩蓋住了。只有通過打坐靜修,讓妄想安住不動的時候,才能見到它,所以需要安住定。

  二引起定,謂澄心寂怕,發瑩增明。引起定就是通過我們意識的引導而生起的定力,比如四禅八定,需要通過數息、觀想、專注、甚至念佛持咒等等方法,讓妄想心專注在一個境上,不讓它離開,久而久之就産生一種定力,進入某種定境。這種定需要有意識地去引導和控製,使妄想心由散亂的狀態改變爲有規律的狀態,所以稱爲引起定。世間的引起定有八種,就是四禅八定,如果能讓自己透過意識進入滅盡定,即九次第定,這就是出世間禅定了,就能夠了脫生死的束縛。

  澄心寂怕,澄心是心不亂了,所以非常寂靜,對于五欲六塵的幹擾,自然就有一種拒絕的能力,怕通泊,寂怕是淡泊的意思,我們內心不淡泊的時候,總是會上下攀緣,如同野生的猴子一樣難以安靜;引起定就是要把這只猴子訓練好了,讓它幹什麼它就幹什麼,只聽你的指揮,沒有命令的時候就安靜地呆著,不會再東張西望,隨境亂轉了,所以叫做澄心寂怕。

  發瑩增明,瑩就是晶瑩透澈,明就是智慧,心定下來就如同燈不亂晃了,所以燈光就更加明亮、瑩徹。就像馬戲團的猴子,訓練得聽話以後,就可以教它很多本事,它就能夠翻跟頭、跳火圈、走鋼絲,比野生猴子的智慧要大,如果以後遇到必須走鋼絲才能活命的情況,野生猴子只能死路一條,而這只聽話的猴子,就能安然地度過去。

  對于初學佛法的人來說,引起定是很好的修行入門方便,即使是凡夫,也不難掌握。如果通過不斷地禅定訓練,內心能夠做主了,對生命的把握能力增強了,無論遇到順境或者逆境都能夠坦然受之,絲毫沒有動搖。如果能到達滅盡定,就連生死都拿你沒有辦法了。所以引起定會直接讓我們增加拒絕痛苦、享受快樂的能力,對凡夫來講,這點尤爲重要。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叁。即使很熱鬧,親戚朋友一大幫,也往往是苦多樂少,真到生死的關鍵時刻,你才會發現只能自己獨自一人去面對痛苦,甚至連父母、妻子、兒女都愛莫能助,我們必須獨自走過這座生死痛苦的獨木橋。而引起定就能非常有效地、直接地訓練我們獨立行走人生道路的能力,而且這種能力是凡夫就可以達到的。有了這種定力之後,心就很容易和安定相應,我們就會有能力拒絕痛苦和生死的影響,把過去的惡行所産生的負面作用,慢慢地消除掉,安住在快樂當中,還可以再去引導別人。這是修習引起定直接的利益,所以引起定非常重要。

  引起定是可以克期取證的,並非一定要有長期的修證。克期取證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廣泛意義上的,就是通過長期的、有規律的堅持所達到的境界,比如我們每天都選擇一定的時間來引起,或者打坐、參禅、持咒,或者念佛、誦經,時間可長可短,但都要一心一意、專心致志地去做,引導自己這顆心習慣于專注在一個境界上。

  有的人這樣去做以後,發現心反而越來越亂了,這其實說明你用功已經開始得力了,已經靜下來了,只是還不習慣,所以才又煩又亂,只要每天這樣堅持下來,內心很快就會習慣于安靜了,這種習慣就是引起定。

  第二種是嚴格意義上的克期取證,就是在一定的修行時間之內必須要達到某種禅定境界,比如四禅八定的境界,甚至明心見性、破我執、出世間的種種禅定等等。一般常用的方式有閉關、打七等,要求行人具備相應的修行基礎,你若不是那塊材料就去閉關,不等出來可能就已經瘋了,所以這種修行方法是不能隨便用的。

  但如果方法得當,這種嚴格的克期取證往往會非常有效,所以從古至今,到了修行境界需要提升的時候,修行人往往會采取這種方式,簡單的有一日一夜精進的,有七日七夜打禅七的,還有功夫更厲害的,修行七七四十九天的、九十天的,閉關一年、叁年、五年的,這些都是通過心無旁骛地用功,克期取證某種境界,都屬于引起定的範圍。

  叁辦事定,謂定水凝清,萬像斯鑒。辦事定就非常圓融了,就是我們觸境逢緣、待人接物、辦事作務之時,依然能夠做到定水凝清,萬像斯鑒。定是定力,水是智慧,凝是定力深厚,清是智慧明澈,水定下來後,自然能夠像鏡子一樣照物,所以萬像斯鑒,萬像就是一切事相,斯鑒就是明白透徹,這就是定慧等持、非常圓滿的楞嚴大定,是大乘菩薩必須具備的禅定。

  前面兩個定都是有爲的,需要安住和引起,不安住、不引起就定不下來,所以屬于偏的,還不圓滿;而辦事定就不同了,辦事就是動、是智慧,動的時候也能定,這就是定慧等持,完全無爲,既不用刻意地安定、也不用引起,隨便什麼時候都在定中,就像鏡子一樣,無論何時都是定的,自然能夠照見萬物,定和照都是鏡子的自然特性,就像定和慧都是自性的自然表露一樣。

  如果我們想做到饒益有情戒的要求,就必須學會這種辦事定,無爲無住的定慧等持,否則就完成不了救度衆生的誓願。第一第二種定,雖然能夠讓我們自身受益,但慧力不夠,需要特意地安靜下來,或者意識緊緊抓在某個境界上不敢放開,這樣在處理事務時,常常會被事相攪得心亂如麻,或者死定著不敢動,那就不可能真正地利益衆生了。只有辦事定能夠從容不迫,淡定靈活,所以這種定對于修學大乘禅法的我們來講,非常重要。

  如果我們對于靜中定比較習慣以後,就可以練習動中定即是無爲的定。比如我們在習慣于引起定以後,就可以把這種定力的感覺延伸到日常生活當中來,應對萬緣也定力不失,這是辦事定的訓練過程,因爲定水凝清了,心像靜水一樣微波不興,就可以照物了,萬像斯鑒,一切相都明明了了,雖然氣定神閑,事情卻一點也…

《《永嘉禅宗集》達照法師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