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會做錯掉。這就是做心地功夫,是真正的修行。
未達到辦事定的人,往往認爲只有盤腿閉眼才是修行,其它的全是散亂,而對于會修行的人呢,做任何事情都能夠處在禅定之中。不過剛開始做的時候,可能很容易心隨境轉,此時就要趕緊提起覺照,再回去處理事務。每天這樣不厭其煩地訓練下去,或許只需叁個月時間,就會有天翻地覆的變化,處理事情都會遊刃有余,不但辦事效率會提高,內心也一定會常處在定中。有了這種功夫,我們才能饒益一切有情。
叁、慧學的偏與圓
慧中叁,應須別。慧就是智慧,智慧並不是我們所認爲的聰明,兩者是有區別的,甚至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對世間法很通達是聰明,通達了出世間法、斷掉我執才稱爲有智慧,所以唯有聖人才具備智慧,有智慧的人再通達了世間法,就叫做後得智。
世智辯聰只是針對凡夫講的。比如某些學者,把佛法當作哲學來學,當作宗教來看。佛經裏很多超出了意識範疇的境界他們理解不了時,如果他善根深厚,就會按照佛法去修行,開發智慧,他的聰明就成了修學佛法的動力。如果他善根不足,業障深重,就會認爲佛法並不圓滿,聰明反而導致了他對佛法的輕視,成爲智慧的障礙。這種聰明佛經裏稱作“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會成爲修學出世間法的嚴重障礙。
出世間的智慧是佛法不共世間法的地方,是佛法的實質、本質。佛法雖然也有世間法,比如勸人爲善的人天乘善法,那只是接引衆生的方便法,是菩薩清淨的生命顯現出來的一種莊嚴,並不等同于其它宗教求生天堂的教法,雖然有同樣的外在表相,人天善法卻是解脫道和菩提道的基礎。而且,從整體上看佛法的人天善法,也是建立在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的智慧之上的,體現生命莊嚴的地方。
雖然出世間後,我們都會擁有智慧,但智慧也有高低層次的不同,有偏、圓之分,所以我們也要對智慧的偏、圓有所了解,學會鑒別,修行才不會得少爲足。
一人空慧,謂了陰非我,即陰中無我,如龜毛兔角。沒有破我執就是凡夫,破了我執就入聖流,人空就是破除了我執的意思,了是明了,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人空慧的聖人已經不像凡夫那樣被五陰蒙蔽住了,完全看清了物質和精神都無我的本質。無我就是沒有一個“我”在主宰的意思,所以佛法既不主張唯物,也不主張唯心,因爲精神和物質都是緣起性空的虛妄之相,都不是真相。
那麼真相是什麼呢?佛法告訴我們,有了人空慧就能初步見到真相,即陰中無我。我們一直認爲肉體和心靈就是我,其實這個我並不存在,如龜毛兔角一般了不可得。這個認識已經是真相了,但還不是實相,只是實相的一部分、一個側面,全部的真相才是實相。
《法華經》裏講的諸法實相有十如是,即實相包括十個方面,概括起來講就是相、性、體叁個方面。人空慧的聖人只證到了“體”,生命的本體,也叫如來藏、真體、涅槃、真如等等。本體爲空,所以禅宗更簡單,連名字都懶得叫,指點學人時就稱“這個”,或者讓你去參“拖死屍的是誰”、“念佛的是誰。”因爲這個“誰”是空的,沒有人能給你指出來,只能靠你自己推究到最後,把“我”推究沒了,智慧就打開了,這個智慧就是人空慧。
二法空慧,謂了陰等諸法,緣假非實,如鏡像水月。法是指我以外的任何存在形式,如色法的山河大地、心法的理論概念等等,都是五陰幻化的。人空慧把主觀的我空了,客觀的這些存在呢?其實也是空的,緣假非實,如鏡像水月,都是緣起的假象,如同鏡中的影子、水中的月亮一樣並非真實的存在,認識到這一點,就叫法空慧。
凡夫只有肉眼,我們以爲世間的這些相都是真的,就是因爲“肉眼”只能“看俗”,佛法稱作“明眼概念”,意思就是睜開肉眼看到的其實都只有名稱,所以叫“概念”。如果我們有了法空慧,就有法眼了,法眼觀察萬物就是如鏡像水月,雖然存在,卻是隨緣變幻的影子。
凡夫之所以顛倒,就是認假爲真,以爲我是真的,萬物也都是真的,才會拼命去追求、占有、煩惱,活得非常冤枉。其實我們大家,包括這當下的一切全是自性顯現的影子,並沒有一絲真實的存在,就如同水中的月亮一樣,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月亮,可月亮卻只有一個,也從來沒有到任何一江水裏去。
我們每個人看到的月亮也是千差萬別的,有傷感的、感動的、贊美的、咒罵的、喜歡的、厭惡的……這都是因緣不同導致的虛假的月亮,並非真實的月亮,真的月亮只有一個,所以佛法講“一真法界”,法身是沒有差別的,衆生和佛是同體的。比如我既顯現在你的性海裏、也顯現在他的性海裏,我們大家全都顯現在佛的性海裏,性海就是法身、本體。雖然我和萬法都是空的,但顯現在大家的性海裏的樣子卻是千差萬別,很難完全一樣,這是我們大家彼此的因緣不同導致的假象。凡夫沒有見到法身,既沒有人空慧,也沒有法空慧,才會認爲這個假象就是真實的存在。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以後看到別人做錯事時,就不要討厭、發牢騷了,也不要總想著去整治他了,因爲你周圍的這些恩恩怨怨都是隨緣顯現的,他和你就是這個緣分。我們如果想改變這個世界,唯一的辦法就是改變我們自己,如果你執意要去改變別人,那當你強勢的時候你可以壓過他,但彼此的緣分沒有變化,甚至更複雜了,當他強勢的時候又會來壓製你,那就永遠也沒有安甯之日了。
叁空空慧,謂了境智俱空,是空亦空。空空慧是中道的智慧。境是境界,比如打坐很安定的時候會有一種空靈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定境;有時又很自得傲慢,這叫增上慢境……境界很多很多,但都是有相的,能夠表現出來的,而且是有進有出的,依靠定力而存在的;智是智慧,對境界有了知的能力就是智慧。比如你入定以後,知道自己入定了,知道自己空掉了,知道的這個能力就是智慧,如果不知道就是死定。所以智慧是無相的,並不是多種多樣的,但有高低之分,這個空空慧就是最高、最圓滿的智慧。
人空慧和法空慧裏,人和法就是境,能認識到人、法俱空的就是智。空空慧就是把能觀之智、所觀之境都空掉了,但也沒有再執著一個空,連空也不存在,生命完全一絲不挂,一塵不染,回歸清淨本體,不住于空體,而能夠起應萬機,智慧圓滿,所以叫空空慧。有了這種智慧,見地就打開了,就有了世出世間的智慧、成佛的智慧。
四、見中叁,應須識
見是正知見,因爲有了智慧所具備的正知正見。永嘉大師的證道歌裏有“頓入無生知見力”、“在欲行禅知見力”,這個知見力,就是正知正見所産生的力量,會促使我們不用思考,就會正確地隨緣處理一切事務。如同我們有邪知邪見時,看到地上有寶貝會馬上不假思索地藏起來一樣,哲學家稱之爲“潛意識”,其實這就是根深蒂固的知見所造成的。正知正見也有叁種情況。
一空見,謂見空而見非空。這是慧眼的境界,慧眼看空,把一切相都看空了。第一個見空的“見”是看到,動詞;第二個見非空的“見”是知見,名詞。見空就是看到了五蘊皆空,人我、法我都空掉了,見到空空的本體了。比如我們打坐或者其它修行時,進入了一切相都空掉的境界,房子、家具、人,包括我們自己,都沒有了、消失了,這就是見空了。見非空,是指認識到空的這個“見”還沒有被空掉。比如小乘人會“棄有著空”,認爲這個空是唯一真實的存在,這種知見就是空見,不能進一步把這個見再空掉,這叫見非空。
二不空見,謂見不空而見非不空。這是法眼的境界,不空就是緣起法,證體之後,又觀察緣起的萬法,雖然明明曆曆,但內心的知見上、認識上卻是非不空。既不是不空,也不是空,而是緣起的虛妄之相,這是不空見。
菩薩一般會具備這樣的不空見,所以菩薩的見解比二乘人要高,能在證到萬法皆空的真相的同時,不否定世上緣起的萬法,在行不空的六度萬行的同時,心地仍保持非不空的狀態,所謂“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實際理地不染一塵”,才會不辭勞苦地救度衆生;如果只是見到空的體,否定不空的相,就是小乘,認爲度衆生也是假象,只有涅槃是真的,所以就會住在涅槃裏不出來。見空而見非空,這是智慧不夠、見地不透徹所導致的。
叁性空見。謂見自性而見非性。性空見就是大空性的般若見,自性就是佛性,見到了衆生與佛完全相同的佛性,但這個見地並非是佛性,就是《楞嚴經》所謂“見見之時,見非是見”,也就是“見性之時,見非是性”。這個佛性沒辦法講出來,見到它就知道,但把這個見說出來,知見一立就不是了,這就叫見非性。
很多人剛開始學習教理時,會非常喜歡辯論,和同修們爭執得很厲害,有人說佛性是永恒存在的,有人說佛性根本是沒有的,雙方都能引經據典地說出無數的理由,都覺得自己非常有理。其實凡夫說空說有全是錯的,說佛性常存的,是落入了常見;說佛性不存在的又落入了斷見,斷、常二見都是邪見。這樣說你肯定會覺得很冤枉,我明明講的是佛法,怎麼會是邪見?其實等以後修行功夫上去了,你自然就不想說了,爲什麼呢?功夫一到,你就知道了,這個佛法受用真的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根本講不出來的。因爲佛性根本不在凡夫思考的範疇裏,什麼空啊、有啊、真啊、妄啊,都絲毫粘不得佛性的邊,這就叫做見自性而見非性。所以釋迦佛說自己“說法四十九年,未說一字”,就是怕我們只會做文字上的功夫,忘記心地上的實修實證,那就永遠也擁有不了性空見了。
五、簡示偏圓
我們前面講過,實相至少要具備相、性、體叁個方面。《涅槃經》裏講佛性有涅槃叁德,具足解脫、般若、法身叁種德,才是真正的圓滿的實相,我們生命的全部真相都完美地呈現出來了,這就叫“圓”,達到佛的境界就圓了。如果叁者不全,…
《《永嘉禅宗集》達照法師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