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明我們是人,其實人本來就是人,並不需要身份證來證明,明白了這一點,身份證——第七識就會應時消滅。
第四、真心境界
知體既已滅,知體就是知的體——意根、第七識,也就是我執,我執滅了以後,則豁然如托空,就像本來手托著的重物一下子空了一樣,豁然開朗。寂爾少時間,唯覺無所得。非常寂靜,感覺不到時間的流失,只感覺無所得,這個無所得的感覺就是即覺無覺。無覺之覺,即覺即空,即空即覺,異乎木石,此是初心處。雖然無所得,但又非同木石,這就是初心處,初步見到真心了。
永嘉大師又用了八句話形容了真心的境界,叫做冥然絕慮,乍同死人。能所頓忘,纖緣盡淨。阒爾虛寂,似覺無知。無知之性,異乎木石。”冥然是極其甯靜的樣子,絕慮是念頭都斷絕了,所以和死人差不多,能、所都消失了,一絲不挂,清淨非常。甯定虛淨,好像什麼也不知道,其實無知的自性無所不知,和冥頑不化的木石完全不同。此是初心處,領會難爲。這個初心處,雖然可以心領神會,但卻很難證到。
六、入初心處的心態揀擇
修行奢摩他的時候,如何進入真心呢?永嘉大師又告訴我們如何去分別和揀擇修行時的心態,所謂入初心時,叁不應有。正修止觀的時候,要想達到初心,有叁種情況需要避免。
一惡,謂思惟世間五欲等因緣。惡是壞念頭,比如思維世間財色名食睡五欲這些事情,對于修行人來講,這些都屬于惡念,不是正念。如果你一邊打坐,一邊考慮怎麼去掙錢,如何去追女人、獲得名聲,如何吃得好、睡得舒服等等五欲因緣,就絕對無法入定,更無法見到真心。
二善,謂思惟世間雜善等事。不但惡的念頭要消除掉,世間的雜善思維也妨礙我們正修止觀。雜善就是世間有求的善法,比如布施求福報,修法爲了身體好等等。因爲有所求,所以心地不清淨,夾雜名利心行善,這種善行就稱爲雜善,屬于資糧位和加行位的修行,爲的是打牢修行的基礎。一個品德很好的佛弟子,才能具備正修佛法的資格,所以雜善是初修者必須進行的修行。
但蕅益大師也說過,“廣收徒衆如無相好佛,廣蓋禅林如給孤獨園,解得千七百公案,精通叁藏十二部經典,無明業習未斷,都是自欺自诳。”只要無明未斷,生死未了,真心未證,無論做多大的善事,都是自己欺騙自己。因爲只要不解脫,轉生依舊輪回,現在做的善事甚至可以成爲你來生墮落的資本,要想再得人身、再聞佛法,就比登天還難了。
所以基礎修好了以後,我們開始正修止觀了,就要把世間雜善的事業心放下。如果總想著世間的事情,哪怕是善事,也會阻礙我們見到佛性,因爲佛性根本和善惡不沾邊,你卻總向善惡上去會,哪有得見的機會呢?
叁無記,謂善惡不思阒爾昏住。這個狀態我們前面講過,善惡不思是對的,但阒爾昏住卻錯了,雖然定力很好,但卻是邪定,不開智慧,不能解脫,所以無法由此見證真心的境界。善、惡和無記都是我們修行奢摩他時所要避免的。只有“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才是正修天臺止觀的狀態。
第九章 毗婆舍那
毗婆舍那是梵文, 翻譯過來就是觀、智、照、看的意思。和其它所有大乘佛法的宗派一樣,永嘉禅在實修方面也倡導止觀雙運、定慧等持,在用奢摩他把妄想雜念停下來後,行者欲不落入昏沈和無記,必須提起觀照,觀照的方法就是毗婆舍那。
佛法是以智慧爲先導的,修行奢摩他就是爲了進入正觀,所以毗婆舍那在佛法裏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將佛教的修行總稱爲“教觀”。天臺宗蕅益大師在《教觀綱宗》的開頭就說,“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佛法的內容,一個是教理,一個就是觀行,教理就是佛陀修行的經驗和對真理的描述,觀行就是用教理去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爲。如果只學教理而沒有觀行,就會茫然而不知所措;如果只去觀行而沒有教理做指導,那修行起來就會非常危險。
我們學習完教理之後,在實修止觀的過程中,先要通過奢摩他,把我們原來的貪嗔癡念頭慢慢地止下來,同時也不能死在這裏,還要以正確的智慧來重新看待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所以毗婆舍那又翻譯成“看”。這在修行當中包括叁層含義:第一是境,就是外在的境界,所觀之境,毗婆舍那對境是有要求的,不能隨便去觀;第二是觀,觀就是能觀的心,我們以什麼樣的心態去看什麼樣的事情,這也是有規矩的;第叁叫行,就是我們讓觀在生活中起到作用。境、觀、行就是毗婆舍那的主要修行內容。
奢摩他讓我們把一切思想和行爲都停下來,讓心比較聽話,起到改惡的作用,但不能起到向善的作用。但毗婆舍那就不一樣了,我們要看這顆止下來的心,在對待外境時是否有所改善,如果改善了,就是進入毗婆舍那的修行了;如果打坐入定很好,生活中卻我行我素,那你這個定肯定還有問題。所以對于所觀的境,我們要有選擇。下面我們介紹一下境、觀、行叁方面內容:
第一、觀生死輪回之苦
我們要觀想生死輪回的苦果,不要去觀名利財色,比如如何去賺錢,賺來以後如何去用等等,這樣的觀想只能增加你的貪嗔癡煩惱,越觀就越有問題了。所以我們要把平時對五欲的觀想停下來,轉爲對生死輪回之苦的觀想,觀想人生從生到死究竟意義何在?觀想痛苦産生的原因是什麼?觀想無常的真實和可怕,觀想死時的淒涼和孤獨等等。
很多人認爲佛教是消極的,生活那麼美好,爲什麼佛教會描繪得那麼可怕?其實你去細細觀察之後,就會發現,佛教說的是非常客觀的,人生的本質確實是痛苦的,痛苦的根源是我執。我們以前沒有發現是因爲缺乏智慧,也缺乏面對真實的勇氣。只有這樣觀察明白了之後,我們才有機會超越痛苦和煩惱,生活才能變得美好。
所以學習佛法以後,看清了世間的真相,我們不但不會消極,而且會更有智慧和勇氣,對待任何境界都不會失去理智。這樣有智慧觀照地去生活,就會消除所有的煩惱和痛苦,生活才會永遠充滿希望和陽光。
第二、觀增長善根智慧的方法
善根和善行是有一定區別的,比如去廟裏布施,這是善行,如果行善的時候很開心,那說明你善根很好;如果你布施的時候感覺像割肉一樣,那說明你善根不夠深。所以善根是善在我們內心的穩定程度,是一切生命現象的真正命根,比如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環境和生活是好是壞,都是起源于這個命根。善根深厚的人不但福德好,也非常聰明智慧。善根是可以培養的,行善時命根就向善的方面發展了,所以即使沒有善根也能通過行善培養起來。
對于凡夫來講,有兩個方法可以增加我們的善根和智慧,首先就是行善積德,對人對己都能增加正面的快樂,不會有任何副作用;還有一個就是增長禅定功夫,也就是心穩定的能力,不隨外境轉換的能力。外境是永遠在變化的,我們增加了禅定功夫,心就不會隨著外境的變化而乍喜乍悲了。用這種安定的心去生活,生命就會朝著健康和積極的方向去發展,就會給周圍的人和自己帶來非常愉快的感覺。
第叁、觀破諸煩惱之法
觀察破除煩惱的方法,這個觀的內容是最重要的,因爲修觀能夠增長智慧。
煩惱包括世間凡夫的煩惱和出世間阿羅漢的煩惱,前者叫分段生死,後者叫變異生死。煩惱的來源就是生死,我們想要破除煩惱,就要把生死斬斷。斬斷生死只有靠兩個辦法:禅定和智慧,也就是止和觀。
凡夫的能所相對就是生死的根源,我們平常就生活在善惡相對、苦樂參半的生死輪回裏,了斷生死就是要把能所相對的狀態打破,從相對的世界中超越出來,不思善不思惡,才能解脫凡夫的分段生死。
但“金屑雖貴,入眼成瞎”,如果把解脫分段生死後的境界再留下,就如同用洗衣粉把衣服上的汙垢洗去之後,卻把洗衣粉留在衣服上,照樣也是汙染了衣服。所以禅宗有句話叫做“好事不如無”,把阿羅漢所執著的體空再破除掉,消除了變異生死的纏縛,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和大自在。
這叁種觀法是非常重要的,詳細說來,佛教根據衆生著相程度的不同,分爲藏、通、別、圓四種教法,在具體的觀法上都有所不同,以便適應衆生不同的根基。比如藏教根基的人,首先就要觀察世間是苦的,苦是有原因的,再通過修行把苦的原因消滅,進入無生死的涅槃,這叫做生滅四谛的觀法。通教根基的人,就可以直接觀察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的本體就是空的,再通過修習止觀禅定,從有相中超離出來,空掉五蘊就證體了,叫做無生四谛。別教根基的人,就可以觀察到生死輪回是空的、假的,世間的一切只有名稱,並無真實的存在,所謂生死也根本沒有生死存在,只是人生的幻象,認識到這一點以後,再到生活中去實踐,所有的煩惱、我執等等,也就全都空了。永嘉大師的這篇毗婆舍那頌所講的並不是以上叁種的觀法,而是圓教的觀法,就是直接見到一切法當體即空的圓頓止觀。包括以下叁段內容:
一、有無雙遮雙照
圓教的觀法是中道實相觀,《大智度論》雲:“常是一邊,斷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于中道。”這句話就是中道實相觀,我們聽起來好像是把一條路分成左、中、右叁部分,既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只走中間就是中道了,就像有些人講的中庸、不過激之類,其實這樣的理解是完全錯誤的,中道並不是中間。
常見和斷見是兩種外道,常見的人認爲靈魂永遠不死,所以也稱爲有見。斷見的人認爲人死如燈滅,所以也稱爲斷滅見。藏教、通教根基的人,一般就要用析空觀、體空觀,觀察這些萬有的本質是苦的、是空的,才能讓他們把凡夫執著的我見放棄,煩惱就解決了。別教根基的人,認爲一切皆空,但這個空是與假相對立而存在的,所以就要用“有”把這個空破掉;這樣空、有都破掉以後,中間也無你停留處,一切法了不可得,這就是圓教的中道觀了。
所以中道的境界在語言上很難講明白,但永嘉大師的文筆非…
《《永嘉禅宗集》達照法師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