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明我们是人,其实人本来就是人,并不需要身份证来证明,明白了这一点,身份证——第七识就会应时消灭。
第四、真心境界
知体既已灭,知体就是知的体——意根、第七识,也就是我执,我执灭了以后,则豁然如托空,就像本来手托着的重物一下子空了一样,豁然开朗。寂尔少时间,唯觉无所得。非常寂静,感觉不到时间的流失,只感觉无所得,这个无所得的感觉就是即觉无觉。无觉之觉,即觉即空,即空即觉,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虽然无所得,但又非同木石,这就是初心处,初步见到真心了。
永嘉大师又用了八句话形容了真心的境界,叫做冥然绝虑,乍同死人。能所顿忘,纤缘尽净。阒尔虚寂,似觉无知。无知之性,异乎木石。”冥然是极其宁静的样子,绝虑是念头都断绝了,所以和死人差不多,能、所都消失了,一丝不挂,清净非常。宁定虚净,好像什么也不知道,其实无知的自性无所不知,和冥顽不化的木石完全不同。此是初心处,领会难为。这个初心处,虽然可以心领神会,但却很难证到。
六、入初心处的心态拣择
修行奢摩他的时候,如何进入真心呢?永嘉大师又告诉我们如何去分别和拣择修行时的心态,所谓入初心时,三不应有。正修止观的时候,要想达到初心,有三种情况需要避免。
一恶,谓思惟世间五欲等因缘。恶是坏念头,比如思维世间财色名食睡五欲这些事情,对于修行人来讲,这些都属于恶念,不是正念。如果你一边打坐,一边考虑怎么去挣钱,如何去追女人、获得名声,如何吃得好、睡得舒服等等五欲因缘,就绝对无法入定,更无法见到真心。
二善,谓思惟世间杂善等事。不但恶的念头要消除掉,世间的杂善思维也妨碍我们正修止观。杂善就是世间有求的善法,比如布施求福报,修法为了身体好等等。因为有所求,所以心地不清净,夹杂名利心行善,这种善行就称为杂善,属于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为的是打牢修行的基础。一个品德很好的佛弟子,才能具备正修佛法的资格,所以杂善是初修者必须进行的修行。
但蕅益大师也说过,“广收徒众如无相好佛,广盖禅林如给孤独园,解得千七百公案,精通三藏十二部经典,无明业习未断,都是自欺自诳。”只要无明未断,生死未了,真心未证,无论做多大的善事,都是自己欺骗自己。因为只要不解脱,转生依旧轮回,现在做的善事甚至可以成为你来生堕落的资本,要想再得人身、再闻佛法,就比登天还难了。
所以基础修好了以后,我们开始正修止观了,就要把世间杂善的事业心放下。如果总想着世间的事情,哪怕是善事,也会阻碍我们见到佛性,因为佛性根本和善恶不沾边,你却总向善恶上去会,哪有得见的机会呢?
三无记,谓善恶不思阒尔昏住。这个状态我们前面讲过,善恶不思是对的,但阒尔昏住却错了,虽然定力很好,但却是邪定,不开智慧,不能解脱,所以无法由此见证真心的境界。善、恶和无记都是我们修行奢摩他时所要避免的。只有“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才是正修天台止观的状态。
第九章 毗婆舍那
毗婆舍那是梵文, 翻译过来就是观、智、照、看的意思。和其它所有大乘佛法的宗派一样,永嘉禅在实修方面也倡导止观双运、定慧等持,在用奢摩他把妄想杂念停下来后,行者欲不落入昏沉和无记,必须提起观照,观照的方法就是毗婆舍那。
佛法是以智慧为先导的,修行奢摩他就是为了进入正观,所以毗婆舍那在佛法里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将佛教的修行总称为“教观”。天台宗蕅益大师在《教观纲宗》的开头就说,“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佛法的内容,一个是教理,一个就是观行,教理就是佛陀修行的经验和对真理的描述,观行就是用教理去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如果只学教理而没有观行,就会茫然而不知所措;如果只去观行而没有教理做指导,那修行起来就会非常危险。
我们学习完教理之后,在实修止观的过程中,先要通过奢摩他,把我们原来的贪嗔痴念头慢慢地止下来,同时也不能死在这里,还要以正确的智慧来重新看待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所以毗婆舍那又翻译成“看”。这在修行当中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是境,就是外在的境界,所观之境,毗婆舍那对境是有要求的,不能随便去观;第二是观,观就是能观的心,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看什么样的事情,这也是有规矩的;第三叫行,就是我们让观在生活中起到作用。境、观、行就是毗婆舍那的主要修行内容。
奢摩他让我们把一切思想和行为都停下来,让心比较听话,起到改恶的作用,但不能起到向善的作用。但毗婆舍那就不一样了,我们要看这颗止下来的心,在对待外境时是否有所改善,如果改善了,就是进入毗婆舍那的修行了;如果打坐入定很好,生活中却我行我素,那你这个定肯定还有问题。所以对于所观的境,我们要有选择。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境、观、行三方面内容:
第一、观生死轮回之苦
我们要观想生死轮回的苦果,不要去观名利财色,比如如何去赚钱,赚来以后如何去用等等,这样的观想只能增加你的贪嗔痴烦恼,越观就越有问题了。所以我们要把平时对五欲的观想停下来,转为对生死轮回之苦的观想,观想人生从生到死究竟意义何在?观想痛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观想无常的真实和可怕,观想死时的凄凉和孤独等等。
很多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生活那么美好,为什么佛教会描绘得那么可怕?其实你去细细观察之后,就会发现,佛教说的是非常客观的,人生的本质确实是痛苦的,痛苦的根源是我执。我们以前没有发现是因为缺乏智慧,也缺乏面对真实的勇气。只有这样观察明白了之后,我们才有机会超越痛苦和烦恼,生活才能变得美好。
所以学习佛法以后,看清了世间的真相,我们不但不会消极,而且会更有智慧和勇气,对待任何境界都不会失去理智。这样有智慧观照地去生活,就会消除所有的烦恼和痛苦,生活才会永远充满希望和阳光。
第二、观增长善根智慧的方法
善根和善行是有一定区别的,比如去庙里布施,这是善行,如果行善的时候很开心,那说明你善根很好;如果你布施的时候感觉像割肉一样,那说明你善根不够深。所以善根是善在我们内心的稳定程度,是一切生命现象的真正命根,比如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环境和生活是好是坏,都是起源于这个命根。善根深厚的人不但福德好,也非常聪明智慧。善根是可以培养的,行善时命根就向善的方面发展了,所以即使没有善根也能通过行善培养起来。
对于凡夫来讲,有两个方法可以增加我们的善根和智慧,首先就是行善积德,对人对己都能增加正面的快乐,不会有任何副作用;还有一个就是增长禅定功夫,也就是心稳定的能力,不随外境转换的能力。外境是永远在变化的,我们增加了禅定功夫,心就不会随着外境的变化而乍喜乍悲了。用这种安定的心去生活,生命就会朝着健康和积极的方向去发展,就会给周围的人和自己带来非常愉快的感觉。
第三、观破诸烦恼之法
观察破除烦恼的方法,这个观的内容是最重要的,因为修观能够增长智慧。
烦恼包括世间凡夫的烦恼和出世间阿罗汉的烦恼,前者叫分段生死,后者叫变异生死。烦恼的来源就是生死,我们想要破除烦恼,就要把生死斩断。斩断生死只有靠两个办法:禅定和智慧,也就是止和观。
凡夫的能所相对就是生死的根源,我们平常就生活在善恶相对、苦乐参半的生死轮回里,了断生死就是要把能所相对的状态打破,从相对的世界中超越出来,不思善不思恶,才能解脱凡夫的分段生死。
但“金屑虽贵,入眼成瞎”,如果把解脱分段生死后的境界再留下,就如同用洗衣粉把衣服上的污垢洗去之后,却把洗衣粉留在衣服上,照样也是污染了衣服。所以禅宗有句话叫做“好事不如无”,把阿罗汉所执着的体空再破除掉,消除了变异生死的缠缚,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和大自在。
这三种观法是非常重要的,详细说来,佛教根据众生着相程度的不同,分为藏、通、别、圆四种教法,在具体的观法上都有所不同,以便适应众生不同的根基。比如藏教根基的人,首先就要观察世间是苦的,苦是有原因的,再通过修行把苦的原因消灭,进入无生死的涅槃,这叫做生灭四谛的观法。通教根基的人,就可以直接观察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本体就是空的,再通过修习止观禅定,从有相中超离出来,空掉五蕴就证体了,叫做无生四谛。别教根基的人,就可以观察到生死轮回是空的、假的,世间的一切只有名称,并无真实的存在,所谓生死也根本没有生死存在,只是人生的幻象,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再到生活中去实践,所有的烦恼、我执等等,也就全都空了。永嘉大师的这篇毗婆舍那颂所讲的并不是以上三种的观法,而是圆教的观法,就是直接见到一切法当体即空的圆顿止观。包括以下三段内容:
一、有无双遮双照
圆教的观法是中道实相观,《大智度论》云:“常是一边,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于中道。”这句话就是中道实相观,我们听起来好像是把一条路分成左、中、右三部分,既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只走中间就是中道了,就像有些人讲的中庸、不过激之类,其实这样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中道并不是中间。
常见和断见是两种外道,常见的人认为灵魂永远不死,所以也称为有见。断见的人认为人死如灯灭,所以也称为断灭见。藏教、通教根基的人,一般就要用析空观、体空观,观察这些万有的本质是苦的、是空的,才能让他们把凡夫执着的我见放弃,烦恼就解决了。别教根基的人,认为一切皆空,但这个空是与假相对立而存在的,所以就要用“有”把这个空破掉;这样空、有都破掉以后,中间也无你停留处,一切法了不可得,这就是圆教的中道观了。
所以中道的境界在语言上很难讲明白,但永嘉大师的文笔非…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