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P34

  ..续本文上一页常好,这篇毗婆舍那将圆教观法写得非常圆融。夫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则了境而生,境了则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无所了;了境而生,生无能生。生无能生,虽智而非有;了无所了,虽境而非无。无即不无。有即非有,有无双照。这段文字讲的就是圆教的观法——有无双遮双照,双遮就是体,中道实相不承认空和有的真实存在,把空、有两边都否定掉,有是空的,空也是空的;双照是用,中道并不否认体有空、有之用,所以在实修中不会落入空有两边,又能同时见到两边,不被任何一边所瞒,这叫做双照。双遮双照才是行于中道。

  夫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境是尘、外在的万法,这里的智特指出世间的智慧,外境需要智慧才能明了其空的本质,智慧在我们对境时才能生起,如果我们对外境不迷惑,也就不需要智慧来照破它了。智生则了境而生,境了则智生而了。明了外境本空的真相,智慧就产生了。智慧产生了,我们也就明了外境的真相了。

  智生而了,了无所了。因有智慧而认识到外境本空的真相,外境本来就是空的,所以并不需要去了。了境而生,生无能生。明了外境而产生智慧,外境本来是空的,所以智慧也了不可得。生无能生,虽智而非有;了无所了,虽境而非无。因为生无能生,所以智慧并不是实有;因为了无所了,所以外境也并非实无。无即不无,有即非有,有无双照。看不到的智慧并不是真的没有,看得到的外境也不是真的存在,外境了了分明,却无一相可得,这就是中道实相——有无双照。

  所以双遮就是空有都不可得,双照就是空有都是妙用,既不否定空有,也不执着空有,内心完全打破了世间法的缠缚,无所住着,以这样的心态去生活,就是圆教的观法。

  所以圆教根基的人,虽然通过佛法的学习,明白了万法皆空的真相,但不会因此废掉世间有相的万法,照样随缘地生活,只是不为万法的得到和失去烦恼了而已。永嘉大师在《证道歌》里写道“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万法都是缘起性空,并非真实的存在,只有假名安立,所以取不得,取就是执着的意思;也舍不得,因为万法本来就是空的,你去舍什么呢?有个“舍”还是把万法看成真实的了,同样也是执着万法的表现。所以也不取,也不舍,随缘做事,心中无一事可得,了无牵挂,这就是双遮双照的表现。

  一般凡夫很难理解圆教的思想,所以常常不是执有就是执空。执有的人会觉得生活很充实,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辈子兢兢业业地去占有和获取,学了佛法又会去积极地积善修福;执空的人分两种,悲观的人感觉很空虚,无所事事,甚至会选择结束生命,乐观的人会更乐观,很豁达,吃喝玩乐过得很快活,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种人就危险了,果报往往会很惨。这两种都是错误的观法,无论执空还是执有,都不明白万法的真相。

  如果修行了奢摩他,把凡夫杂乱无章的妄想停下来,心澄静之后,就会出现种种空境,比如四禅八定、无想定、无记的境界,教理不通达的人,体会到了这里,常常会误认为这个空就是真理了,很容易偏于空境而不能自拔,那就完全错了。

  所以永嘉大师告诉我们,一定要境、智双亡才是真空,所观之境、能观之心同时消灭,也不执着于这个心境双亡的空上。这个境界不在凡夫的意识范畴里面,只有证到才会明白,还没有证到的时候,我们就要修毗婆舍那,起正确的观照,从境、观、行三方面去落实,看对境和空两方面能不能空尽、看透,还有没有执着。

  比如看到钱财、地位、名利乃至饮食男女这些境时,就要正确地去“观”,看到这些相都是缘起的,它们的本质是不受有相的无常事物影响的真如本体。比如我们看到杯子,从相上说它是无常的缘起法,而它的本质却是不生不灭的。看到它是缘起的,就不落于空;看到它是不生不灭的,就不落于有,空有两者双遮双照,这就是智慧生起来了。

  智慧就是我们看到每一件事情,都能看到它们缘起法的前因后果。比如杯子是不锈钢做的,不锈钢就是因,杯子是果,世间的一切都有因缘果报,由因成果,没有一件事情是无因的,而因果本身也是性空的。我们观察到这样的事实以后,行为上就会有所表现,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没有智慧,待人接物或者遇到烦恼的时候,我们也会这样去观照,这些烦恼就干扰不了我们了,这就是行。

  如果我们能再进一步观察到自己,包括一切众生,颠倒痛苦的根源就是我执,因为有了我执,或者说第一因、主体,就有了对立。有了主体就产生了能和所,能所对立就会有动相,动相就是无常,表现为时间和空间,我执就会因为错误的空间、时间感的不停变换而烦恼痛苦,永远不得自在。

  这样观察以后,我们就知道解脱生死要从了断我执下手,而我执是虚妄的,所以生死也是空的,心里面就不会受生死现象的干扰,心态慢慢地开始平静,开始进入禅定,进而开发出我们本有的智慧,这就叫做妙悟萧然,如火得薪,弥加炽盛。薪喻发智之多境,火比了境之妙智。薪比喻启发智慧的各种境界,火比喻圆教的观法,一旦悟到圆教的双遮双照,任何境界出现,都只会让智慧之火更加炽盛。

  其辞曰:达性空而非缚,虽缘假而无着,有无之境双照,中观之心历落。这是永嘉大师为双遮双照的中道所下的定义,意思就是:通达了性空就不被诸法缠缚了,名为非缚;虽然随缘入假却无所执着。心境互相映彻,真空何畏假,入假方证空,中观之心明明历历,却了不可得。空不是嘴上喊的,而是事上见的;中道不是思考出来的,而是行出来的。

  若智了于境,即是境空智;如眼了花空,是了花空眼;若智了于智,即是智空智;如眼了眼空,是了眼空眼。如果有看清外境真相的智慧,就是外境空而真智现前;如同眼睛看到了空中的花原本是空的,也就是能看清楚空花的眼睛;如果以智慧了知真空的智慧,就是以智慧空掉一切假相的真实智慧;如同眼睛看清楚眼识本空一样,也就是看到了眼识是空的眼睛。

  智虽了境空,及以了智空;非无了境智,境空智犹有。了境智空智,无境智不了;如眼了花空,及以了眼空。非无了花眼,花空眼犹有;了花眼空眼,无花眼不了。这个智慧虽然可以明了意识和尘境都是空的,以及可以明了内在的智慧也是空的;并非没有明了外在尘境的智慧,外在尘境虽然空了,但能空了外在尘境的智慧还在。其实明白了外境的空性,也就明白了智慧的空性,没有尘境就明了尘境的智慧;就像眼睛明白了空花是空的,以及知道眼识本身也是空的。并不是没有看见空花的眼睛,空花自己已经是空了,眼睛还是在的;看清了花就明白眼睛是空的了,没有花就不会知道眼睛是会看的,没有外境就不知道智慧的妙用。

  这段话讲得很辩证,逻辑性很强,也很严密,整体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认识外境的能力,那外境也就没有了,所以外境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如果有个所觉的外境,必然有个能觉的心,也就是第六意识妄想心。我们对妄想心有觉察,妄想也是空的,如果妄想不空,是固有不变的,就不能认识外境了;觉察到外境和妄想的称为“智”,这个“智”也是空的,如果不空,就不能把外境和妄想清晰地反映出来,这个智的本体就是无知无不知的“觉”。

  其实我更愿意用镜子来比喻智慧,前面有东西,镜子就清晰地照出来了,这就说明镜子是空的,如果镜面上有东西,不是空的,那就照不清楚;反之,只要是能照清楚外境,就说明镜子是空的。

  所以学习佛法的智慧,说难确实有些难,因为这个智慧是否定之否定之后才能悟到的;说容易呢,你打开本有的智慧以后,不用这些意识分析,直接见到的就是了不可得的空性,这就是见道了。这种直接见到的,才是真正的智慧,靠语言逻辑分析来的都不是,只是一种指点学人的方法。

  如果你在永嘉大师的指点下,能够明白相信空性的道理,无形中你的智慧就增长了。你对世间的一切,乃至人生的痛苦烦恼,都会产生全新的认识,过去非常严重的我执就能放松些了,生活就会变得舒适起来。由于对因缘果报有了足够的认识,你会觉得不再委屈、痛苦。世上没有无因之果,所有烦恼痛苦的起源都是我们自己,并不是别人。于是你就会安然接受现状,不再引发新的仇恨,并发自内心地忏悔业障,自己的烦恼就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把自己的烦恼看透了以后,别人的烦恼就瞒不住你了,他只要一讲,你就知道他的烦恼根源在哪里,是因为我执产生的,还是因为外界的压力产生的?哪一方面的力量更强?你都会分析得很透彻,就可以用智慧帮助众生解决烦恼。

  如果我们没有智慧,有时候就不能恰到好处地指导别人。比如外界压力太大,已经很痛苦了,你却还骂他有我执,让他放弃我执,他就会觉得很冤枉,你不理解他,于是你就不能帮他把烦恼转化过来,这就叫不对机。

  佛陀就有让所有众生转化烦恼的智慧,所以佛又叫三觉圆满,也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是解决自身的烦恼,这是罗汉。觉他是度众生,解决众生的烦恼,这是菩萨行。这两点好理解,觉行圆满则是佛陀把一切有缘众生都度尽了,才能圆满成佛。

  可天下众生还那么多,为什么佛陀就已经成佛了呢?有句话说“众生看佛都是众生,佛看众生都是佛。”在释迦佛看来,我们根本不是给他带来麻烦的众生,而都是清净庄严的如来,所以在佛陀的境界里,一切众生早已经成佛了,佛陀也就觉行圆满了。可我们为什么还是众生呢?我们听永嘉大师继续讲解。

  二、缘起性空

  复次一切诸法,悉假因缘。因缘所生,皆无自性。一法既尔,万法皆然。我们前面讲过缘起性空,所以这段比较好理解,缘起性空就是一切诸法,都是因缘假和而成的幻象,都没有一个主宰的自我,都没有属于自我的特性,也就是自性是空的。比如书并没有书自己,而是纸张的缘起等等,一法如…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