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常好,這篇毗婆舍那將圓教觀法寫得非常圓融。夫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則了境而生,境了則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無所了;了境而生,生無能生。生無能生,雖智而非有;了無所了,雖境而非無。無即不無。有即非有,有無雙照。這段文字講的就是圓教的觀法——有無雙遮雙照,雙遮就是體,中道實相不承認空和有的真實存在,把空、有兩邊都否定掉,有是空的,空也是空的;雙照是用,中道並不否認體有空、有之用,所以在實修中不會落入空有兩邊,又能同時見到兩邊,不被任何一邊所瞞,這叫做雙照。雙遮雙照才是行于中道。
夫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境是塵、外在的萬法,這裏的智特指出世間的智慧,外境需要智慧才能明了其空的本質,智慧在我們對境時才能生起,如果我們對外境不迷惑,也就不需要智慧來照破它了。智生則了境而生,境了則智生而了。明了外境本空的真相,智慧就産生了。智慧産生了,我們也就明了外境的真相了。
智生而了,了無所了。因有智慧而認識到外境本空的真相,外境本來就是空的,所以並不需要去了。了境而生,生無能生。明了外境而産生智慧,外境本來是空的,所以智慧也了不可得。生無能生,雖智而非有;了無所了,雖境而非無。因爲生無能生,所以智慧並不是實有;因爲了無所了,所以外境也並非實無。無即不無,有即非有,有無雙照。看不到的智慧並不是真的沒有,看得到的外境也不是真的存在,外境了了分明,卻無一相可得,這就是中道實相——有無雙照。
所以雙遮就是空有都不可得,雙照就是空有都是妙用,既不否定空有,也不執著空有,內心完全打破了世間法的纏縛,無所住著,以這樣的心態去生活,就是圓教的觀法。
所以圓教根基的人,雖然通過佛法的學習,明白了萬法皆空的真相,但不會因此廢掉世間有相的萬法,照樣隨緣地生活,只是不爲萬法的得到和失去煩惱了而已。永嘉大師在《證道歌》裏寫道“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麼得”,萬法都是緣起性空,並非真實的存在,只有假名安立,所以取不得,取就是執著的意思;也舍不得,因爲萬法本來就是空的,你去舍什麼呢?有個“舍”還是把萬法看成真實的了,同樣也是執著萬法的表現。所以也不取,也不舍,隨緣做事,心中無一事可得,了無牽挂,這就是雙遮雙照的表現。
一般凡夫很難理解圓教的思想,所以常常不是執有就是執空。執有的人會覺得生活很充實,所謂“人不爲己,天誅地滅”,一輩子兢兢業業地去占有和獲取,學了佛法又會去積極地積善修福;執空的人分兩種,悲觀的人感覺很空虛,無所事事,甚至會選擇結束生命,樂觀的人會更樂觀,很豁達,吃喝玩樂過得很快活,所謂“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種人就危險了,果報往往會很慘。這兩種都是錯誤的觀法,無論執空還是執有,都不明白萬法的真相。
如果修行了奢摩他,把凡夫雜亂無章的妄想停下來,心澄靜之後,就會出現種種空境,比如四禅八定、無想定、無記的境界,教理不通達的人,體會到了這裏,常常會誤認爲這個空就是真理了,很容易偏于空境而不能自拔,那就完全錯了。
所以永嘉大師告訴我們,一定要境、智雙亡才是真空,所觀之境、能觀之心同時消滅,也不執著于這個心境雙亡的空上。這個境界不在凡夫的意識範疇裏面,只有證到才會明白,還沒有證到的時候,我們就要修毗婆舍那,起正確的觀照,從境、觀、行叁方面去落實,看對境和空兩方面能不能空盡、看透,還有沒有執著。
比如看到錢財、地位、名利乃至飲食男女這些境時,就要正確地去“觀”,看到這些相都是緣起的,它們的本質是不受有相的無常事物影響的真如本體。比如我們看到杯子,從相上說它是無常的緣起法,而它的本質卻是不生不滅的。看到它是緣起的,就不落于空;看到它是不生不滅的,就不落于有,空有兩者雙遮雙照,這就是智慧生起來了。
智慧就是我們看到每一件事情,都能看到它們緣起法的前因後果。比如杯子是不鏽鋼做的,不鏽鋼就是因,杯子是果,世間的一切都有因緣果報,由因成果,沒有一件事情是無因的,而因果本身也是性空的。我們觀察到這樣的事實以後,行爲上就會有所表現,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沒有智慧,待人接物或者遇到煩惱的時候,我們也會這樣去觀照,這些煩惱就幹擾不了我們了,這就是行。
如果我們能再進一步觀察到自己,包括一切衆生,顛倒痛苦的根源就是我執,因爲有了我執,或者說第一因、主體,就有了對立。有了主體就産生了能和所,能所對立就會有動相,動相就是無常,表現爲時間和空間,我執就會因爲錯誤的空間、時間感的不停變換而煩惱痛苦,永遠不得自在。
這樣觀察以後,我們就知道解脫生死要從了斷我執下手,而我執是虛妄的,所以生死也是空的,心裏面就不會受生死現象的幹擾,心態慢慢地開始平靜,開始進入禅定,進而開發出我們本有的智慧,這就叫做妙悟蕭然,如火得薪,彌加熾盛。薪喻發智之多境,火比了境之妙智。薪比喻啓發智慧的各種境界,火比喻圓教的觀法,一旦悟到圓教的雙遮雙照,任何境界出現,都只會讓智慧之火更加熾盛。
其辭曰:達性空而非縛,雖緣假而無著,有無之境雙照,中觀之心曆落。這是永嘉大師爲雙遮雙照的中道所下的定義,意思就是:通達了性空就不被諸法纏縛了,名爲非縛;雖然隨緣入假卻無所執著。心境互相映徹,真空何畏假,入假方證空,中觀之心明明曆曆,卻了不可得。空不是嘴上喊的,而是事上見的;中道不是思考出來的,而是行出來的。
若智了于境,即是境空智;如眼了花空,是了花空眼;若智了于智,即是智空智;如眼了眼空,是了眼空眼。如果有看清外境真相的智慧,就是外境空而真智現前;如同眼睛看到了空中的花原本是空的,也就是能看清楚空花的眼睛;如果以智慧了知真空的智慧,就是以智慧空掉一切假相的真實智慧;如同眼睛看清楚眼識本空一樣,也就是看到了眼識是空的眼睛。
智雖了境空,及以了智空;非無了境智,境空智猶有。了境智空智,無境智不了;如眼了花空,及以了眼空。非無了花眼,花空眼猶有;了花眼空眼,無花眼不了。這個智慧雖然可以明了意識和塵境都是空的,以及可以明了內在的智慧也是空的;並非沒有明了外在塵境的智慧,外在塵境雖然空了,但能空了外在塵境的智慧還在。其實明白了外境的空性,也就明白了智慧的空性,沒有塵境就明了塵境的智慧;就像眼睛明白了空花是空的,以及知道眼識本身也是空的。並不是沒有看見空花的眼睛,空花自己已經是空了,眼睛還是在的;看清了花就明白眼睛是空的了,沒有花就不會知道眼睛是會看的,沒有外境就不知道智慧的妙用。
這段話講得很辯證,邏輯性很強,也很嚴密,整體意思就是說如果沒有認識外境的能力,那外境也就沒有了,所以外境並不是真實的存在;如果有個所覺的外境,必然有個能覺的心,也就是第六意識妄想心。我們對妄想心有覺察,妄想也是空的,如果妄想不空,是固有不變的,就不能認識外境了;覺察到外境和妄想的稱爲“智”,這個“智”也是空的,如果不空,就不能把外境和妄想清晰地反映出來,這個智的本體就是無知無不知的“覺”。
其實我更願意用鏡子來比喻智慧,前面有東西,鏡子就清晰地照出來了,這就說明鏡子是空的,如果鏡面上有東西,不是空的,那就照不清楚;反之,只要是能照清楚外境,就說明鏡子是空的。
所以學習佛法的智慧,說難確實有些難,因爲這個智慧是否定之否定之後才能悟到的;說容易呢,你打開本有的智慧以後,不用這些意識分析,直接見到的就是了不可得的空性,這就是見道了。這種直接見到的,才是真正的智慧,靠語言邏輯分析來的都不是,只是一種指點學人的方法。
如果你在永嘉大師的指點下,能夠明白相信空性的道理,無形中你的智慧就增長了。你對世間的一切,乃至人生的痛苦煩惱,都會産生全新的認識,過去非常嚴重的我執就能放松些了,生活就會變得舒適起來。由于對因緣果報有了足夠的認識,你會覺得不再委屈、痛苦。世上沒有無因之果,所有煩惱痛苦的起源都是我們自己,並不是別人。于是你就會安然接受現狀,不再引發新的仇恨,並發自內心地忏悔業障,自己的煩惱就能得到圓滿的解決。
把自己的煩惱看透了以後,別人的煩惱就瞞不住你了,他只要一講,你就知道他的煩惱根源在哪裏,是因爲我執産生的,還是因爲外界的壓力産生的?哪一方面的力量更強?你都會分析得很透徹,就可以用智慧幫助衆生解決煩惱。
如果我們沒有智慧,有時候就不能恰到好處地指導別人。比如外界壓力太大,已經很痛苦了,你卻還罵他有我執,讓他放棄我執,他就會覺得很冤枉,你不理解他,于是你就不能幫他把煩惱轉化過來,這就叫不對機。
佛陀就有讓所有衆生轉化煩惱的智慧,所以佛又叫叁覺圓滿,也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是解決自身的煩惱,這是羅漢。覺他是度衆生,解決衆生的煩惱,這是菩薩行。這兩點好理解,覺行圓滿則是佛陀把一切有緣衆生都度盡了,才能圓滿成佛。
可天下衆生還那麼多,爲什麼佛陀就已經成佛了呢?有句話說“衆生看佛都是衆生,佛看衆生都是佛。”在釋迦佛看來,我們根本不是給他帶來麻煩的衆生,而都是清淨莊嚴的如來,所以在佛陀的境界裏,一切衆生早已經成佛了,佛陀也就覺行圓滿了。可我們爲什麼還是衆生呢?我們聽永嘉大師繼續講解。
二、緣起性空
複次一切諸法,悉假因緣。因緣所生,皆無自性。一法既爾,萬法皆然。我們前面講過緣起性空,所以這段比較好理解,緣起性空就是一切諸法,都是因緣假和而成的幻象,都沒有一個主宰的自我,都沒有屬于自我的特性,也就是自性是空的。比如書並沒有書自己,而是紙張的緣起等等,一法如…
《《永嘉禅宗集》達照法師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