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萬法皆同,世間萬法都是緣起而無自性的。境智相從,于何不寂。何以故?因緣之法,性無差別。智就是意識心,萬法都不外乎能觀之心、所觀之境兩個方面,境智本空合在一起,哪有不斷煩惱的道理啊!爲什麼能起萬法呢?所謂“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萬法的本性都是空性,所以沒有差別。故今之叁界,輪回六道,升降淨穢苦樂;凡聖差殊,皆由叁業四儀。因此凡夫的叁界,也就是輪回六道中,或者上升到善界、或者墮落到惡界,或者淨、穢,或者苦、樂,乃至凡夫與聖人的差別,都是因爲叁業四儀不同造成的,叁業就是身業、口業、意業,四儀就是行住坐臥。
六根所對,隨情造業,果報不同。六根對六塵,隨情造業,所以果報不同。善則受樂,惡則受苦。造善業就得善報,造惡業就得惡報。故經雲:善惡爲因,苦樂爲果。所以佛經說,善爲樂之因,樂爲善之果;惡爲苦之因,苦爲惡之果。當知法無定相,隨緣構集;緣非我有,故曰性空。我們應該知道,無常萬法並沒有固定的樣子,都是因緣所集而構成的;緣不是我所本有的,不是我所能主宰的,比如紙並不屬于書,這就叫做性空。
空故非異,萬法皆如。因爲性空,所以萬法都沒有區別。故經雲:色即是空。四陰亦爾。所以《心經》說“色即是空。”受想行識四陰,也都是空的。如是則何獨凡類緣生,亦乃叁乘聖果,皆從緣有。如此類推,並非只有凡夫是因緣而生,即使叁乘聖人,也都是因緣而有,凡聖無殊,皆同空性。是故經雲:佛種從緣起。所以《法華經》說,空性的佛種不離緣起的萬法。佛在《華嚴經》裏也說,“佛者覺也,猶如大地能做一切衆生依怙”,真佛就是覺性,也就是大空性,這個大空性就像大地一樣,不分好壞美醜,能承載一切衆生。大地是沒有選擇的,無論好人壞人它都能承載、安養,無論髒水、淨水,它都同樣接受,無論小草大樹,它都一視同仁。毫無分別的大空性就是我們最完美的生命本質,而上至叁乘聖人羅漢、菩薩、佛,下至六道衆生,乃至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是緣起而性空的,本質上完全相同,只是因緣不同而顯現出不同的表相而已。
如果我們能明白這一點,就是大開圓解,對佛法就能很好地理解了,這屬于解悟的境界。解悟之後我們不能停在這裏,要馬上起觀照,在行爲上落實,而修毗婆舍那,如果不落實到行爲上,就談不上修行了。
比如我們可以從叁個方面用緣起性空來觀照:首先,觀生死輪回,那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其次,看到無我的真相後,就是涅槃。這種無我屬于智慧,不是定境裏的空境,所以永遠不會丟失,永遠也不會變化。再次,性空就是不生不滅的真相,有生滅變化的萬法都是緣起性空的,它的規律是因緣果報,也就是萬法就是空性的起用,中間並沒有一個我在用。
比如我們用錢買東西,錢和東西都是緣起性空的,我們有緣能賺到錢,有緣才能買到東西,東西可以養活身體,身體依賴買來的東西而存活,同樣也是性空的,在這個過程中都是空性隨緣起用,並沒有一個我可以去控製。如果錢被偷走了,偷盜也是性空的,並不需要去痛苦,這樣我們的心就很平靜,不會受外相變化的影響和汙染,定力和善根都會得以增長。
定力增加以後,我們修行就有可能進入禅定。禅定的覺受是很安穩快樂的,也可以開發很多功能,所以凡夫就不願意從禅定裏出來,這也很麻煩。所以我們要觀察禅定也是緣起性空的,並非真實的存在,這樣就可以再把對禅定的執著破掉,我們才有可能繼續進步。
如果進一步證體了,分段生死斷掉了,我們還要繼續觀察涅槃也是緣起性空的,並非究竟的實相。我們依靠大開圓解的智慧就能從偏真涅槃裏解脫出來,從空入假,進一步修行菩提道,證得空假不二的實相。
空性是毫無分別的,凡夫往往因爲善惡好壞的分別心太強了,才會産生痛苦煩惱。喜歡的就去追逐,討厭的就去毀滅,造下了無數惡因,感得很多苦果,被你爭我奪、辛苦病難的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
理解了緣起性空之後,我們就可以擺脫凡夫的狀態,把分別心停下來,生活中的這些壓力也就空了,無論生命隨緣呈現何種果報,其中並沒有一個“我”在承受。大乘菩薩之所以能在世間現凡夫相,不遺余力、不求回報、累生累世地救度衆生,就是因爲他見到了萬法的實相。
叁、法爾如是
是以萬機叢湊,達之者,則無非道場。色像無邊,悟之者,則無非般若。機是機緣。所以萬法都是因緣的和合,通達空性的人已經悟到佛教之宗旨,所以處處都是道場,任何相現前,都能對機施教,度化衆生。色相之法無量無邊,悟到空性的人,色相就瞞不過他的眼睛了,禅宗講“郁郁黃花皆是佛性,青青翠竹無非般若”。相性不二,故經雲:色無邊故,當知般若亦無邊。所以佛經說,色是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應當知道空性的智慧也是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
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則了境而生,境了則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無所了;了境而生,生無能生。生無能生,則內智寂寂;了無所了,則外境如如。如寂無差,境智冥一;萬累都泯,妙旨存焉。
這段話說的是相、性之間的關系。境就是相、萬法,智就是空性、般若。如果沒有智慧,就不能了達萬法的實相;如果沒有萬法,智慧也無從生起。見到了萬法的實相,智慧就有了;萬法的實相,是因爲智慧才見到的。因智慧見到萬法本空的實相以後,並沒有任何一法可了;了達萬境的智慧,也並不是境界所生。所以內心的智慧是本寂的,並無一相可尋;外境本來也是空的,只是空性如理如法的顯現。如如的萬法和寂寂的空性沒有任何差別,境智冥然合一;一切向外攀援、追逐的勞累都泯滅了,就見到了中道實相的妙旨。
故經雲: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如是則妙旨非知,不知而知矣!所以佛經說,般若是無知而無所不知的。無知是因爲空性本寂,無所不知是因爲隨緣起用,正因爲如此,妙旨本來無知,無知卻能如法如理而知 。
般若是自性本具的,不屬于知,也不屬于不知,但能隨緣起用。世間萬相都不能離它而獨立存在,無非都是我們對境生起智慧的絕好機會,也就是修毗婆舍那的好時機。因爲只有對境起用的時候,我們才知道心有多麼的偉大和自由,如果我們能把緣起性空落實在一切相,對一切相都自在無礙,就是成就了大乘的般若智慧。
第十章 優畢叉頌
《禅宗集》裏的正修行包括叁部分:奢摩他、毗婆舍那和優畢叉。優畢叉是等持的意思,就是奢摩他和毗婆舍那要等持,止觀雙運、定慧等持、行于中道,類似天臺宗的一心叁觀。奢摩他的定和毗婆舍那的慧,統一于空性,不一不異,既不執著定,也不執著慧,圓融不二,這就是優畢叉,或者叫中道實相觀。
永嘉大師早年修習天臺止觀,他的止觀修行次第是從別教而契入圓教。別教的修行是有次第、有臺階的,一步一步安排得很合理,先要持戒做個好人,然後才能修奢摩他,有了定力以後,再修毗婆舍那。別教就是這樣一個由戒得定、由定發慧的修行過程。讓我們依次去努力,而後面的境界比前面的要高,完全可以攝持前面的境界。比如發起智慧的人,肯定表現得有定力,而不散亂,也肯定持戒清淨。而圓教是完全圓融自在的,修行人能一步契入正位。圓教的修行就如同走一個圓圈,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每個起點都是終點,沒有高低、攝持之說,但你必須走得很圓才行,如果走不圓,就回不到終點。那麼如何才能走得很圓呢?這就是優畢叉頌所要告訴我們的內容。
我們現在要學習的優畢叉頌,是要止觀並重、定慧等持,這個並重、等持並不是平衡的意思。我們常常在思維分析上會這樣去理解,好像定、慧是天平左右兩個砝碼一樣,中間有個支撐點是中道,兩個砝碼要一樣重,不能偏,就是行于中道。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
那麼正確的中道觀是什麼呢?分叁部分介紹:
一、等持之法總說
夫定亂分歧,動靜之源莫二;愚慧乖路,明闇之本非殊。這句話就是優畢叉的總說。永嘉大師開宗明義地告訴我們,凡夫見和中道觀的境界是有差別的,凡夫的境界只看到定亂分歧、愚慧乖路的差別妄相。而中道觀的卻能看到動靜之源莫二、明闇之本非殊的中道實相。
定就是靜,亂就是動。人心有定、亂之分,在感覺上完全不同,但根源卻是一個心。比如水有動靜二相,動的時候驚濤拍岸,靜的時候明月可鑒,根源都是水。愚是闇,明是慧,乖就是不順從、不同的意思,人心有愚癡、智慧之分,但本體卻沒有區別,就如同燈有明、暗的不同,但明、暗之體卻完全相同。
所以有中道正觀的人,明、暗、動、定的差別相雖然曆曆在目,但內心不會感到有絲毫的差別,完全沒有分別和動搖,不會起貪嗔癡的念頭,每一件事情就會處理得恰到好處。所謂“終日吃飯,未曾嚼得一粒米;整日行路,未曾踏得一片地”,不離一切事,不著一切事,這就是真正的等持,是修道路上最難、也是最圓滿的一步。
對于凡夫來講,最難跳出的是凡夫見,也就是辯證的思維、辯證觀的局限。辯證的主要內容就是事物都是矛盾兩方面組成的,只要有矛,就必然有盾,矛盾是對立又統一、不能分割的。辯證觀已經是凡夫最高的思維層次了,它的根源就是道教的陰陽學說。陰陽學說比矛盾論還高一點,高在“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這個本源是有靈性的,而矛盾的統一體往往是沒有靈性的,所以西方的哲學只知道矛盾可以統一,統一之後是什麼,就沒有再去研究了。
在一般凡夫看來,動靜、善惡、愛恨等等對立的概念,就是有區別的(只看到了矛盾的對立),沒有辦法把它統一起來;而有辯證思想,或者道教思想的人,把兩者統一起來以後,就以爲找到了萬物的本源,其實這還是凡夫見,這個本源並不是中道觀所說的佛性,而恰恰是輪回顛倒的本源——我執。因爲在凡夫看來,…
《《永嘉禅宗集》達照法師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