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宗集》達照法師講解▪P6

  ..續本文上一頁私了。比如爲了口腹之欲而殺生害命,就是修行人所不應爲的。

  佛法教導我們首先要自利利他,不要自利害他,損人利己,因爲十方衆生是一體的,利他就是利己,害他就是害已,而且利己也是利他,害己也是害他。如果我們只想自己得到利益,那絕對不是真正的利己,因爲佛法根本沒有自己。只要是爲了自己,就不是佛法。不是佛法,怎麼會有真實的利益呢?不爲自己才能真正圓滿自己,這個觀點我們要認真去考慮一下。

  佛法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定要先求得自身的圓滿,而自身圓滿的同時,我們的力量和心願,自然就會擴展開來,達到利他。所以我們修學佛法之後,首先要做一個好人,在追求個人的幸福快樂時,至少不要損害到身邊的人,特別是家裏人,行爲要越來越端正。然後隨著對佛法修學的深入,我們再進一步地讓他們也得到利益,包括世間利益和出世間的利益都要教給他們。

  我們千萬不要搞得越來越怪異,讓人無法接受。比如頭發越剃越短,身上到處佩帶著佛像啊、數珠啊等等佛教用品,搞得滿身佛氣,可行爲卻越來越亂,心也不穩定,看誰也不順眼,覺得就自己一個人是佛,別人都是業障鬼,那就麻煩了。大家對你肯定會敬而遠之,甚至對佛教産生疑惑,那就非但沒有自利,也不可能利他了,完全違背了佛陀的教育。

  凡夫是不可能一眼看破紅塵的,所以我們引導衆生要有層次,一步步地深入。如果沒有層次,不講方便,一開始我們就告訴他們解脫道,希望大家把世間的利益都舍棄掉,獲得出世間的利益,那誰都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做到,甚至會感覺你是在自私自利,損害他、欺騙他,那家庭和社會關系就不會和睦了。所以學佛法,一定要講方便、講層次,發心也一樣,需要逐步去完善。下面永嘉大師就告訴了我們發心的層次。

  叁、暇滿人生願

  未得道前,身無橫病,壽不中夭,正命盡時,不見惡相,無諸恐怖,不生顛倒,身無苦痛,心不散亂,正慧明了,不經中陰,不入地獄,畜生,餓鬼,水陸,空行,天魔外道,幽冥鬼神,一切雜形,皆悉不受,長得人身,聰明正直,不生惡國,不值惡王,不生邊地,不受貧苦,奴婢女形,黃門二根,黃發黑齒,頑愚暗鈍,醜陋殘缺,盲聾喑啞,凡是可惡,畢竟不生。

  這是第一個願,也就是學佛首先要圓滿我們自己的人生,這是皈依叁寶的第一個目的,也就是讓我們生生世世都能有暇滿人生,生活不要有遺憾。暇滿就是沒有遺憾,有機會提高、進步的意思。佛教裏把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無想天(也叫長壽天)、佛前佛後、世智辯聰、盲聾喑啞,這八種稱爲八無暇,無暇是沒有修行時間,沒有提高生命層次的機會的意思,所以也叫八難,屬于修行的障礙。

  比如世智辯聰,世間的知識很豐富,自以爲懂得天下所有的事情了,也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因此就很傲慢,根本不把佛教放在眼裏。這樣的人不但沒有機會進步,而且肯定會墮落的,因爲他對生命的內在,甚至連自己的煩惱都沒有辦法把握,一直隨境所轉,就不知道會輪回到哪裏去了。

  所以我們學佛,首先就要發願生生世世都沒有修行的障礙,比如橫病、夭折、地獄,畜生,餓鬼,水陸,空行,天魔外道,幽冥鬼神、貧賤等等,凡是可惡,畢竟不生。只要是可惡的,我們都要發願去避免,因爲有這些嚴重的障礙就無法修行了。

  諸位可以觀察一下,我們修行上沒有進步,是不是都是存在嚴重的障礙造成的?比如環境,生在不信仰佛教的國家或者家庭,或者更惡劣,像過去叁武一宗滅佛的時代,或者很動亂的地方,那如何去安心辦道呢?再比如,生活非常貧窮困苦,一天到晚都要爲了經濟、爲了錢、爲了生活去奔波,無暇修行。甚至是諸根不具,身體殘缺,長相可惡,或者人身沒有自由,受人差役,這些都會影響修行,這樣的人生就不是暇滿人生。

  我們發願要避免負面的修行障礙後,還要發願希望自己得到正面的身心狀態,所謂“出處中國,正信家生,常得男身,六根完具,端正香潔,無諸垢穢,志意和雅,身安心靜,不貪嗔癡,叁毒永斷,不造衆惡,恒思諸善,不作王臣,不爲使命,不願榮飾,安貧度世,少欲知足,不長畜積,衣食供身”。這樣的人生就是暇滿人生,能爲我們准備好必要的修行條件。

  出處中國,正信家生,是保證我們出生在信仰佛教的地方,生長于一個有正知見的家庭。還要常得男身,不受奴婢女形,永嘉大師這樣講,佛教也這樣講。但這並不是重男輕女,只是對于修行來講,男身比女身更方便,也更容易成就。因爲女性內心比較脆弱、優柔寡斷,依賴性比較強,不太容易承擔,這些特點就決定了她們比較難以割舍世間的欲望和感情,修行就不容易進步。但女性常常代表慈悲,比如母愛就是世間最偉大的情感。男性則有陽剛之氣,敢作敢當,充滿理性,所以男性常代表智慧,能夠在大是大非面前頭腦清醒,不糊塗,修行上就能勇猛精進,比較容易成就。

  據說曆史上很多國家或朝代都是因爲女人而顛覆的,甚至認爲女人是禍水、是欲望的代表。其實這些並不是女人的錯,而是執掌這個國家的男性糊塗了,如果國王非常英明、智慧,什麼女人也顛覆不了他啊。所以有智慧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有慈悲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雖然男身更適合修行,但不管男身女身,我們都要學習智慧、慈悲,不被欲望所惑,一味地把敗國亡身之罪推到女人身上,正是男人沒有智慧的表現。

  生爲男身也要六根完具,端正香潔,沒有什麼臭穢,在心靈上呢,要意志和雅,溫和高雅,不粗俗,與生俱來地身安心靜,不會唯恐天下不亂,到處惹是非。現在是和諧社會,我們佛弟子更應該志趣高潔,身心安穩,不被貪嗔癡叁毒所幹擾,不造衆惡,不做非法和違反戒律的事情,恒思諸善,一直想要改善我們生命的狀態,改善社會大衆的生活環境。不作王臣,不爲使命,不願榮飾,就是不在社會上爭名逐利,也不願意以榮華富貴來修飾自己,能夠安貧樂道,少欲知足,這八個字就是修行人的道風。不長畜積,衣食供身,夠吃有穿就可以了,不去儲蓄過多的財物。

  如果不能安貧,就談不上樂道,更談不上道風了。安貧是雖然很貧窮,衣食很簡陋,但心裏卻很安,因爲心在道上,所以會安,這叫安貧樂道。如果我們心裏沒有道,自己貧困了肯定會起煩惱痛苦、會不安,就去社會上追名逐利去了,那還怎麼修行呢?所以永嘉大師告訴我們,要對身心有這樣的願望,才能保證我們生生世世都有暇滿的人生,都能用來勤求佛道,升華自我的生命層次。

  四、叁業清淨願

  叁業清淨願是第二個層次的願望,就牽涉到了我們修行的具體內容,也就是修行要從清淨身口意叁業開始。我們平常因爲不明白佛法,所以會做很多顛倒的事情,身心就會造作很多惡業。現在明白佛法了,就要從身心兩方面去清淨我們的業力,身包括語言和行爲,心指我們的起心動念。那具體如何去做呢?我們看原文:“不行偷盜,不殺衆生,不啖魚肉,敬愛含識,如我無異,性行柔軟,不求人過,不稱己善,不與物诤,怨親平等,不起分別,不生憎愛,他物不悕,自財不吝,不樂侵犯,恒懷質直,心不卒暴,常樂謙下,口無惡說,身無惡行,心不谄曲,叁業清淨。”

  首先在行爲上,要不偷、不殺、歡喜吃素、敬愛含識,如我無異,對待一切衆生都能恭敬慈愛,像對待自己一樣沒有差別。其實我們要真正見到衆生與我同體無殊,至少要修到開悟以後,起碼是羅漢的證量,證得了真如本體之後,才能真的視衆生如我無異,所以能起同體大悲,不辭辛苦地救度衆生。

  如我無異的這種心態,和我們對叁寶的皈依是密切相關的。我們前面講過,皈依叁寶是皈依過去、現在、未來的所有叁寶,也就是皈依了一切含靈衆生,我也是其中一分子,所以衆生和我無二無別。這些魚、動物都是未來佛、未來僧,我們敢殺嗎?敢偷嗎?敢去吃嗎?敢不去敬愛嗎?所以皈依到位以後,這種行爲上的變化就是自然而然了。

  那麼在心態和性格上呢?要柔軟,我們現在都不喜歡柔軟,覺得柔軟和軟弱差不多,那到了社會上不就受欺負了?不就吃虧了?所以我們現在教育小孩都告訴他要厲害、要能打,不要受欺負,結果現在很多孩子都喜歡欺負人,喜歡當老大,那以後的社會就麻煩了,全想當老大,社會如何能安定呢?

  其實沒有智慧的人才靠發脾氣、靠武力來解決問題,有智慧的人能做到“不動幹戈享太平”。不用動刀動槍,就能把事情處理得很好,是不是這樣?所謂“仁者愛山,智者愛水”。有智慧就像水一樣柔軟,可是滴水能穿石,能把堅硬的石頭穿個洞,而且沒有任何東西能阻礙住水,山不轉水轉,水可以轉著圈走,但永遠會向著大海的方向流淌不息,非常靈活、堅韌,也不起矛盾,所以我們爲人處事要學水的柔軟。

  不求人過,不稱己善,不贊歎自己,不去追究別人的過錯。但這並不是讓我們去做老好人,比如你是領導,手下的人把事情搞得一塌糊塗,你卻裝作看不見,只是一味地褒獎他們,那事情做錯了,大家就免不了受苦、受損失了。水的柔軟是很有智慧的,需要穿石的時候它就穿石,需要繞行的時候就繞行,並不是一味地軟弱。一味軟弱就是豆腐,豆腐不會流動也不能穿石,一碰就碎了,所以我們要學水,不要去學豆腐。

  不與物诤,謙卑待人,心中要能怨親平等,不去分別親疏遠近,不生憎惡和貪愛的心。不要總想著把他人的東西占爲己有,對自己的東西也不要吝啬,舍得布施給需要的人,不要侵犯別人等等。這些其實都是點到爲止,如果真要去講,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蘊含著我們人生的許多哲理,可以講上半天。關鍵是我們如何在身心上去落實,在落實的過程中我們就能體會到,這些話對我們整個生命的提高有多麼重要了。

  總而言之,我們要發願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這就是叁業清淨。存好心就是意業清淨,行好事就…

《《永嘉禅宗集》達照法師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