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身業清淨,說好話就是口業清淨。大家不要誤解,以爲說好話就是拍馬屁,講一些恭維話,處處不得罪人,這叫老好人,也叫“鄉願”。孔子批評這種人說“鄉願,德之賊也”。如果我們是非不清,別人無論幹什麼都說好,有錯誤不去指正,那我們就是道德當中的敗壞者,是賊。說好話是要從利益他人的角度出發,去說一些事情,話說出去不管是好聽還是難聽,要對大家都有幫助。但我們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盡量不粗口、也不惡語傷人,教育孩子也不能一味地打罵。即使是指出對方的錯誤,也要說柔和語,這才叫好話,才能做到“口無惡說,身無惡行,心不谄曲,叁業清淨”。這是最基本的修行,所以我們要發願做到。
五、依報安隱願
在處安隱,無諸障難,竊盜劫賊,王法牢獄,枷杖鈎鎖,刀槍箭槊,猛獸毒蟲,墮峰溺水,火燒風飄,雷驚霹雳,樹折岩頹,堂崩棟朽,撾打怖畏,趁逐圍繞,執捉系縛,加誣毀謗,橫注鈎牽,凡諸難事,一切不受,惡鬼飛災,天行毒疬,邪魔魍魉,若河若海,崇山穹嶽,居止樹神,凡是靈祗,聞我名者,見我形者,發菩提心,悉相覆護,不相侵惱,晝夜安隱,無諸驚懼。
外在環境在佛教裏稱爲依報環境或者依報。這些內容在文字上我們都比較容易理解,就是希望所有世間的災難都遠離我們,所有想惱害衆生的人都能受到我的感化,發起無上的菩提心。
我們現在生活在和平發展的中國,依報環境非常好,實是機會難得,一定要珍惜這一生的時間來好好修行。特別是年輕人,生活環境非常安穩,除了要上班,自己能支配的時間非常多,前面講的這些災難啊、麻煩啊,我們都沒有,那我們就已經實現了暇滿人生的這個願望,依報安隱這個修行條件也俱足了。此外,修行還要一個好的身體,身體就是正報,所以我們也要發起正報康強的願望。
六、正報康強願
四大康強,六根清淨,不染六塵,心無亂想,不有昏滯,不生斷見,不著空有,遠離諸相,信奉能仁,不執己見,悟解明了,生生修習,正慧堅固,不被魔攝,大命終時,安然快樂,舍身受身,無有怨對,一切衆生,同爲善友。
身體就是我們正報的環境,修行需要有一個良好健康的身體,否則天天被病魔所困,我們就無法靜心修道。四大是地水火風,是我們身體組成的元素,所以用四大表示身體。康就是健康,沒有病痛。強就是強壯,堪受大法,如果不康強,修行就很難與法相應。
比如打坐,要求能坐一、兩個小時,體弱多病的人就坐不住,腰酸背痛得受不了;拜佛呢,別說一百拜、一千拜了,磕上幾個頭,就全身疼痛,第二天就躺在床上不起來了,修行就中斷了,那我們怎麼能上路呢?修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是最怕中斷的。所以我們身體要好,六根要淨,沒有很多亂的想法,就不會牽扯很多精力,我們才能用心辦道。
六根清淨,不染六塵,這句話很不容易做到。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六根與六塵相對産生六識,這是我們色身的功能。如果六根與六塵只是産生意識,不生煩惱,這對于凡夫來講就是六根清淨、不染六塵了。那六根不淨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六根被六塵染汙了,比如我們眼睛對色塵,耳朵對聲塵……看到好看的,聽到好聽的,我們就總想去得到、去追求,得到了會很開心,得不到就會難過。結果我們六根對六塵就不只是産生了識,還産生了煩惱,給生命附加了額外的東西,就是染汙了。六根被六塵所轉、所染汙、所勾結,變得不清淨了,看到、聽到、想到的東西都讓我們煩惱,有時高興、有時痛苦,有時還會很瘋狂,這樣的心就不安了。
所以六根和六塵不勾結爲淨,六根清淨,心就會很安。可是身體好的人,往往容易六根不淨,因爲精力很旺盛,什麼都能幹,什麼都想去試試。可是六根被汙染後,就很容易上瘾,再加上現在娛樂事業很發達,就搞得大家都沒有時間修行了。
現在社會上很多地方,都表現爲“生活貴族化,思想貧民化”。身體很好,家裏還有保姆,自己什麼活兒也不用做,這不是過去貴族才有的生活嗎?應該說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確實得到了不少提高,這本來是值得高興的事情,可是呢,這些新時代的“貴族”思想上卻不“貴”,反而俗得很。閑下來了不知道能幹什麼,天天就去打打麻將、逛逛商場、聊聊天、講講是非,高雅一點的去旅旅遊、健健身。如果讓他多學些文化知識、提高些思想水平,做些真正有利于自己、有利于社會的事情,他卻不想去做,因爲不敢承擔。每天過得很麻木、很糊塗,他卻覺得隨大流走挺好。這種狀態令人堪憂,也令人無奈。
其實還不要說全社會,就是大家依報、正報具備的,有條件修行的人都能承擔起來,付出一份努力的話,中華民族文化的複興就指日可待了。那樣我們不但會振興中國,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很好地匹配起來,還會給世界上所有的衆生帶來安心和幸福,這不正是我們夢想中的桃花源嗎?
所以永嘉大師就要我們發願,要心無亂想,不有昏滯。渾渾噩噩就是昏滯,煩煩惱惱就是亂想,我們不要“渾渾噩噩度春秋,煩煩惱惱幾時休”地混日子,一天到晚都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我們還要不生斷見,不著空有。外道邪見共有六十二種,其中最根本的兩大邪見就是常見和斷見,所以這裏用斷見來代表一切外道邪見。佛法講“常是一邊,斷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于中道”。我們如果想修行佛法,必須要了解常見、斷見的錯誤,不著空有。空就是斷,有就是常,都屬于邊見,而佛法是中道正見,所以我們要離開邊見,才能行于中道。
那什麼叫常見呢?比如有人說靈魂是不死的,人死了以後還會再轉生爲人,永遠都是人,這就是常見。它把輪回的這個“我執”當作實有的、永恒的體了,所以也叫有見。斷見就是認爲人死如燈滅,根本沒有輪回之說,人死了以後,靈魂也就隨之而滅,所做的一切業也消失了,什麼都沒有了,認爲這個就是“空”了。其實這並不是佛教講的空,而是邪見裏的斷見、空見。佛教的空是“中道正見”,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非常奧妙,隨著大家修學和理解的深入,我們會在以後的篇幅裏進行重點介紹。
遠離諸相,不著在相上。《金剛經》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比如拜佛時,心不著在佛的相上;誦經也不著在經的相上;有人幹壞事,我們也不要著在幹壞事的相上。如果我們能此時此刻,當時當處不著一切相,遠離諸相,就是行于中道,這是我們身心完全健康的表現。信奉能仁,能仁是佛陀釋迦牟尼,釋迦是“能仁”之意,牟尼是“寂默”之意。釋迦牟尼就是釋迦族的聖人,能仁寂默。
不執己見,不要固執己見,執著自己的看法。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除非我們證得了阿羅漢以上,才算有正知正見了,否則千萬不要以爲自己的看法是最正確的,然後和別人辯論不休,互相之間不能包容。
其實只要是凡夫,就不可能完全理解佛意。就算我們讀了幾本佛經,依據聖言量,佛怎麼說我們也怎麼說,那也只能在對方能接受的情況下,去指出對方明確的錯誤,請他改善過來。這是可以的,但是不宜爭論,因爲爭論就意味著他不信服你,雙方都沒有正知見,只能徒增懷疑和誹謗,至少是浪費時間,所以我們不要拿佛法去爭論。
悟解明了,生生修習,明白佛法之後,要抓緊時間修行。證到了就真明白了,根本不用爭,自然就正慧堅固,不被魔攝,一切邪說都幹擾不了我們,所以無有怨對,一切衆生,同爲善友,心量完全打開,怨親平等。一切就是所有的含靈,也包括蒼蠅蚊子哦,所以我們不要再打它們了,你如果發起菩提心的時候,那真是怨親都是善友,沒有絲毫區別。
比如蚊子,我們睡覺時,常常睡得很死、很貪睡,那就障礙修行了,可是有蚊子我們就睡不死了,蚊子一叫或者咬你一下,你就要知道它在叫我起來用功呢,這樣你對它還有惱恨嗎?完全沒有。這個時候你就是在正念裏安住了,就能體會到一切衆生,同爲善友,沒有一個仇怨,全是好朋友,這是佛法能讓我們安心的地方。
七、聞法出家願
所生之處,值佛聞法,童真出家,爲僧和合,身身之服,不離袈裟,食食之器,不乖盂缽,道心堅固,不生驕慢,敬重叁寶,常修梵行,親近明師,隨善知識,深信正法,勤行六度,讀誦大乘,行道禮拜,妙味香花,音聲贊呗,燈燭臺觀,山海林泉,空中平地,世間所有,微塵已上,悉持供養,合集功德,回助菩提,思惟了義,志樂閑靜,清素寂默,不愛喧擾,不樂群居,常好獨處,一切無求,專心定慧,六通具足,化度衆生,隨心所願,自在無礙,萬行成就,精妙無窮,正直圓明,志成佛道。
“出家”有兩層含義:一層是出世俗家,我出家時就覺得出家太好了,非常羨慕出家人的生活,不想再過世俗的生活,就“辭親出家”,當和尚了,這是身出家;還有一層是出煩惱家、出生死家,這是真出家,比如羅漢,羅漢多好啊,生死輪回都沒有了。所以我成爲出家人後,又羨慕起真出家的羅漢了,于是就好好用功修行,希望自己也能解脫生死,這也叫心出家。
羨慕出家人就是生起了出離心,出離心是發起菩提心的根本,我們總覺得菩提心發不起來,爲什麼呢?就是因爲出離心不夠的緣故,舍棄不了那個世俗家、煩惱家,那還如何能出得了家呢?如果我們能看清世俗生活中的五欲六塵像洪流一樣,讓我們生生世世淹沒在煩惱和痛苦是非當中,無法躲避,無依無靠,非常辛苦,那我們就發願舍棄世俗的享受,脫離紅塵,讓生命更加清淨、智慧、灑脫,這就是有了出離心,這就是我們走出輪回必須的動力,所以我們要發聞法出家願。
這個聞法出家願是有層次的,首先要身出家,所生之處,值佛聞法,童真出家,爲僧和合。我們要發願從小就出家,和永嘉大師一樣,童真出家,這是一生的安排,以這樣清淨的環境來求解脫,成就自己生命的莊嚴。出家以後我們要爲僧和合,在寺…
《《永嘉禅宗集》達照法師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