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宗集》達照法師講解▪P8

  ..續本文上一頁廟裏與大家能夠和合共處。身身之服,不離袈裟,食食之器,不乖盂缽,就是生生世世都出家爲僧、勤求佛道的意思,這樣才能道心堅固。

  現在有些出家人,常常做不到不離袈裟,出了門就換上在家人的衣服,覺得出行更方便,這樣的出家人道心肯定不會堅固,容易被俗世所轉。其實出家人的衣服是吉祥衣,能給穿它的人、見它的人帶來吉祥。

  講個故事,有個佛學院的學生,父母不信佛,他放假回家探親,覺得穿這身衣服父母會不高興,就換了一身俗家的衣服。他和兩個穿僧裝的同學一起坐火車回家,他坐在中間,結果錢包被偷了,旁邊兩個同學什麼東西都沒有丟。看來小偷也知道不能偷出家人的東西,所以就把他給偷了。其實他只是身出家了,心還沒有出家,錢一丟照樣也會煩惱,覺得以後還是不要隨便就把吉祥衣換掉好啊!其實出家人穿在家人的衣服是有損叁寶形象的,最好不要這樣做。

  後面從“不生驕慢”到“正直圓明”,就是要圓滿六度萬行的意思,我們就不一一解釋了,但我們要認真去做,不能馬虎,對于真正對衆生有益的事情,我們要做到一法不舍。並不是說出家了,就什麼事情都不做了,只是去打坐,那是對出家非常片面的理解。其實打坐只是六度萬行中非常小的一部分,並不是佛法修行的全部,並不代表修行的境界。只有六度萬行圓滿了,才能成就佛道,出離所有生死煩惱,那才是真正的出家。

  據說臺灣的佛光山有個共同的手印,在語言不通的西方國家,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只要結這個手印,警察就會來救助,因爲佛光山做了很多利益衆生的好事,所以在社會上影響很大,大家認爲佛光山的人都是好人,沒有壞人,這對弘揚佛教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所以我們要發願出家,常行六度,不辭辛苦,不生驕慢,這樣才是真正的續佛慧命,志成佛道。

  八、善根回向願

  願以此善根,普及十方界,上窮有頂,下極風輪,天上人間,六道諸身,一切含識,我所有功德,悉與衆生共,盡于微塵劫,不惟一衆生,隨我有善根,普皆充熏飾。

  這是真正的大乘菩提願,將善根福報回向給所有的衆生,希望他們也都能志成佛道。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希望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衆生都能夠被我的功德善根所熏習、所莊嚴。

  我們修行就要有這樣大的心量,哪怕是念一句佛號,也要把這句佛號的功德回向給十方法界的一切衆生,讓他們都得到善根福報的受用。這就是無我的大乘菩薩所要具備的菩提心。發了這樣的心,將來決定成佛無疑。所以善根回向願是最重要的願,分爲兩個層次,一個是六道解脫願,一個是普皆成佛願,我們分別來看一下,希望大家能把這個願文記在心裏。

  第一、六道解脫願

  地獄中苦惱,南無佛法僧,稱佛法僧名,願皆蒙解脫。餓鬼中苦惱,南無佛法僧,稱佛法僧名,願皆蒙解脫。畜生中苦惱,南無佛法僧,稱佛法僧名,願皆蒙解脫。天人阿修羅,恒沙諸含識,八苦相煎迫,南無佛法僧,因我此善根,普免諸纏縛。

  願文很容易理解,就是發願讓六道的所有衆生,都能因爲我皈依叁寶、勤修佛道的善根,免于一切苦難的纏縛。所以我們在共修叁皈依的時候,在修任何佛教法門的時候,都要念叁皈依,念南無佛法僧。我們修行不是光爲了自己,而是爲了法界的全體衆生。

  第二、普皆成佛願

  南無叁世佛,南無修多羅,菩薩聲聞僧,微塵諸聖衆。不舍本慈悲,攝受群生類,盡空諸含識,歸依佛法僧。離苦出叁塗,疾得超叁界,各發菩提心。晝夜行般若,生生勤精進,常如救頭然,先得菩提時,誓願相度脫,我行道禮拜,我誦經念佛,我修戒定慧,南無佛法僧,普願諸衆生,悉皆成佛道。我等諸含識,堅固求菩提,頂禮佛法僧,願早成正覺。

  叁世佛是佛寶,修多羅是法寶,菩薩聲聞僧、微塵諸聖衆是僧寶,祈願叁寶能攝受一切衆生發起菩提心,一起出離叁途六道。如救頭燃,如同救頭上著的火一樣,勇猛精進,修行不止。如果誰能先修行得道、證得菩提,都會再來救度還沒有解脫的衆生。雖然現在是我在修行,但我對叁寶發願,希望所有衆生都能如此修行,早日成就佛道,這就是真正的菩提大願。

  從這章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菩提大願是一層一層地來圓滿的,並不是一步到位的。首先要發願圓滿我個人的人生,得到暇滿的一種生活心態、生命狀態,升華自己的生命層次。接下來,要發願能夠具備莊嚴的依報和正報,能聞法出家;最後還要發願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普願一切衆生都能成正覺,這時才算菩提心圓滿了。

  最後這個菩提心願,從皈依叁寶的時候開始,一直到成佛我們都不能停息、不能忘失。乃至我們修行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時,無論修行什麼法門,漢地的、藏傳的、南傳的……我們都要想到,我要達到最圓滿的境界,也發願讓一切衆生都達到圓滿的智慧,這是我們修行的真正目的。

  發起這個願後,要去不停地讓身邊的所有衆生,都能皈依叁寶、發菩提心。這樣,無論我們在修行當中遇到任何麻煩,只要發起這個願,一切障礙全部都會消除,這就是十方叁寶願力的共同作用。

  第叁章 親近善友

  

  如果把修行比作蓋一座高樓,皈依就是打好地基了,但如何把磚瓦一塊一塊地壘上去,這還需要有知識和有經驗的人來指導,高樓才能如期完工。我們在皈依叁寶、正確發心以後,就成爲了正式的佛弟子,可以進入佛法正修行了。按照《瑜伽師地論》所述,正修行的次第爲“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第一步就要親近善士,也就是親近善友、善知識。

  所謂“遠行不問路徑,必定有誤”,修行之路是非常漫長的,充滿了很多似是而非的歧途,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很容易就會走錯方向,重者會斷送法身慧命,輕者也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增加了不必要的修行障礙。爲了避免這些錯誤的發生,最好的辦法就是親近善知識。

  善知識又名善士、善友,另外還有族勝子、善人、善丈夫、善男子、善女人、調士夫、大夫、良家等許多異名。我們在講《止觀》的時候講過,善知識有叁種:一是外護善知識,二是同行善知識,叁是教授善知識。我們這裏講的親近善知識主要指的是親近教授善知識,也就是能指導我們修行的善知識。《瑜伽論》告訴我們,要具足八種功德才能稱爲善知識,哪八種呢?

  第一是安住禁戒。身心安住在戒律所規範的行爲當中,無有毀犯戒律的行爲。

  第二是具足多聞。佛所講的經典和律藏,以及祖師大德的論藏,在教理上都能通達無礙,並能夠隨時宣講,令衆歡喜。

  第叁是能有所證。也就是要有真修實證,有真實受用的才能稱爲善知識,比如種種禅定受用,甚至明心見性等等,這個要求就比較高了。

  第四是性多哀愍。還要看善知識和衆生的因緣如何,如果都沒什麼緣分,那他也教授不了衆生。如果他能對一切受苦的衆生都生起哀愍、同情之心,看到別人痛苦如同已受,就會不舍一切行去教導衆生、引導衆生,使衆生都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所以真善知識要性多哀憫,有這種悲天憫人的性格。

  第五是心無厭倦。衆生習氣很多,剛強難調,所以善知識對法布施要毫無厭倦,隨時隨處、反反複複地講解正法。很多人開始修行後,自己不知道對錯時也不敢問法,總怕打擾師父,其實這種擔心既違背了善知識的意願,又違背了佛法慈悲的精神,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如果師父是真善知識,你無論何時問法,他都會很歡喜,除非你不是真的問法,而是和師父說些無聊的事情,那才是耽誤師父的時間,才是打擾,這個我們要分清楚。

  第六是善能堪忍。佛陀稱我們這個世界是娑婆世界,娑婆就是堪忍的意思,凡夫衆生要忍受這個世界的一切痛苦,才能改造自己,得到利益;佛菩薩、善知識也要能忍受各種不安,才能度化衆生,所以叫堪忍世界。善知識要能八風吹不動,尤其是在遇到一些逆境,比如弘法事業不如意、不順利,甚至受到委屈、指責時,能夠安心忍受、不起煩惱,這是作爲善知識的一個重要的標准。

  第七是無有怖畏。善知識面對堪忍的任何事情,都不會感到畏懼恐怖,哪怕是最壞的事情,比如天災人禍,甚至是叁惡道的境界現前。比如有些修行人著魔出偏差了,遇到麻煩了,善知識都能無有怖畏和厭離之心,甘之如饴、安之若素,不會舍離衆生而去。

  第八是語具圓滿。善知識要俱足語言的方便,所謂“言辭柔軟,悅可衆心,能令衆生,令離諸著”。就是語言非常柔軟,讓衆生樂于接受、聽從,這種語言方便才是最圓滿的,只有佛陀才能完全具備,但善知識至少也要能做到指點到位,深入淺出,言語適當,讓衆生對修法恒生歡喜,不會退墮,不會驕慢,更不會聽不懂。

  這就是古大德告訴我們的最圓滿的具相的善知識要具有的八種功德。現在這樣的大善知識比較難找了,這是末法衆生感得的共同果報,那我們想修法如何去選擇善知識呢?最起碼也要具足叁種:第一是持戒清淨,第二是具足多聞,第叁是性多哀愍。能具足這叁方面的功德,也是一個很好的善知識了。如果這叁條也不能完全具備,那至少要持戒清淨,這是我們選擇善知識的根本標准。

  永嘉大師在“親近善友”這一章裏,告訴我們兩個內容:一個是慕道志儀,一個是戒驕奢意。慕道志儀就是修行人所應該具備的志向和對待善知識的禮儀。永嘉大師從叁個角度告訴我們善知識的重要性:第一是爲什麼要親近善知識,第二是如何親近善知識,第叁是不親近善友會出現什麼問題。

  一、慕道志儀

  (一)爲什麼要親近善知識

  先觀叁界生厭離故,次親善友求出路故。永嘉大師的語言非常簡練,用短短的兩句話就概括了修學佛法的最終極的問題。先觀叁界,叁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狹義的叁界就是指天道當中的叁界,也就是欲界的六層天、色界的十八層天和無色界的四層天,加起來是二十八層天。廣義的叁界還包括欲界裏的前五道,也…

《《永嘉禅宗集》達照法師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