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這五趣,叫五趣雜居地,加上天界的八地,凡夫的境界共分爲叁界九地,這就是六道輪回的全部內容。
先觀叁界就是先要觀察清楚凡夫六道輪回的生命過程,也就是凡夫的生命總是在叁界裏循環往複地運轉。惡心得惡報,就入了叁惡道,面對可怕、痛苦、恐怖的境界;善心得善報,就能得到欲界的叁善報,無憂無慮生活一段時間;如果再能修習世間禅定,那就進入了色界和無色界了,可以得到天神的快樂享受。這就是一個凡夫所能具備的所有生命狀態了,可是又有什麼意義呢?因爲任何境界都不可能長久,天界的天神生活得再好、再快樂,也蘊含著極大的痛苦在裏面,因爲福報一盡,就不得不離開,又要轉生到別的地方去忍受各種辛苦和磨難,佛教講“一失人身,萬劫難複”。再想得到人身都很困難,天界的快樂不知要到什麼時候才能重新得到,正是所謂“難得而易失”。
佛經裏有個佛陀教化難陀的故事,王子難陀出家後非常想念美貌的王妃,總想還俗,不好好修行。佛陀觀察到他的因緣即將成熟,就運用神通帶他去觀察自己輪回中的來生境界。佛帶難陀在天空上飛行,經過一片森林時,看到一只耳朵、鼻子、尾巴被火燒焦的老母猴,佛就問難陀母猴與他的王妃比較如何?難陀說母猴太醜了,哪能和王妃相比?他們飛到仞利天後,看到了五百位極美的仙女,佛再問難陀,這些仙女與他的王妃比較又如何?難陀回答說王妃簡直就和老母猴一般醜,哪能和仙女相比呢?而這五百位極美的仙女異口同聲地說,她們都在恭候夫君難陀,難陀因爲隨佛出家修行的功德,死後會往生天界享樂,她們都是侍奉他的妻子。難陀聽了不由得心花怒放,決定馬上回去好好修行,不還俗了。
可是佛陀卻不著急,又帶他來到了阿鼻地獄。地獄裏支著一口大鍋,鍋裏什麼都沒有,爐子也未點著,獄卒在旁邊打瞌睡。難陀問獄卒在等誰,獄卒回答說:“我在等釋迦佛的弟子難陀,他因不用功修行,不能證果出輪回,會因隨佛出家功德往生天上,壽命千歲,享盡風流快活,可千歲一過,功德耗盡,又會因不修梵行、喜歡淫癡的罪行落入地獄,這口火鍋就是等他來受用的。”難陀聽了之後,不由嚇得汗毛倒豎,知道了無常的可怕,對叁界生起厭離心,一心修行,不久就證得了阿羅漢果位。
這就是先觀叁界生厭離故,次親善友求出路故的修行過程。如果能清楚地觀察叁界,自然就會生厭離。我們平常對自己的人生是很不了解的,所以妄想會很多、消除不了,總覺得自己的妄想很有價值,很值得按照妄想去生活,以世俗學來的知識不停地去實現妄想,妄想又會築壘起來更高的欲望,人生就變得很忙很累很煩惱。其實就算所有妄想都實現了,又有什麼用呢?人生不過短短的幾十年,我們對自己以後的生命並不了解,也就不能負責,如果了解了,像難陀尊者一樣,我們自然就會明白輪回的生命毫無意義,因爲輪回就意味著無常,無常就是痛苦的根源。
叁惡道我們且不講了,地獄、惡鬼、畜生的境界是非常可怕的,誰也不想去。即便我們做好事求好報,往生了叁善道就能快樂了嗎?確實可以快樂一下子,但這個快樂是不究竟的,因爲這種快樂裏蘊含著極大的痛苦,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我們必須認識到。
什麼叫快樂裏面有痛苦?就拿我們現實的人生來講,沒有得到快樂的時候,我們要不停地去追求、去想,這個過程是很艱難的、痛苦的;得到快樂以後,我們還需要去保護它,保護也是一種膽戰心驚的過程,一邊享受快樂一邊又怕失去,無形當中在內心就埋下了痛苦的根;那最終的結果呢,隨著境界的變化、生命的死亡,必定會失去快樂,再進入下一個輪回,又是一個重複的過程。所以任何快樂的起因和結局都是痛苦的,這就是我們觀叁界就能生厭離的最大的原因。
六道就如同六條道路,我們可以去選擇、調節,卻沒有出路,有時是荊棘叢林、寸步難行,走一步就痛苦一步,感覺非常艱難;有時也能感覺極其輕松、浪漫、舒服,比如“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個境界,到底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我們如果擁有很浪漫的心情,就會覺得非常幽雅、非常美好,如果我們心裏有所牽挂,這種境界就非常痛苦。所以人生環境的感受,我們可以通過內心世界去調節,但是作爲凡夫,我們所調節的結果只有痛苦和快樂兩種,其實這就是叁善道和叁惡道的境界,而且這兩種結果都是不穩定的,不永恒的,心境會變化得很快,所以我們欲界也被稱作“五趣雜居地”,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時間會忘記一切”,無論我們多難受,也會爲自己而感動,無論我們多快樂,也總會有失落的感覺,快樂了還會痛苦,痛苦了也還會快樂,來來回回,循環不已。即使到了天堂的最高境界也有掉下來的一天,即使入了阿鼻地獄也有再見天日的時候,因爲凡夫心就是這樣有善有惡,不可能脫離出去,所以感得的六道輪回就是死胡同一條,轉來轉去沒有出路。觀察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隨妄想轉了,才有機會找到出路。但是末法時期,凡夫靠自己解脫基本是不可能的,因爲凡夫都有我執,解脫首先就要把我執破除掉,自己去否定自己,善根不深厚的人絕對做不到這一點。
人生有兩條出路可以解脫輪回,第一條就是解脫道,發了出離心的人所證得的境界。自己能夠解脫輪回困擾,從此不再有生命的困惑,可以安享生命的美妙,所謂“人在花叢過,片葉不沾身”。去感受生命的風花雪月,卻不會被任何境界所幹擾,非常灑脫自在。第二條就是菩薩道,也叫菩提道,是發了大菩提心的人才能證得的最高境界。當我們覺悟了緣起性空的生命真相時,當下就能不在輪回裏涉足了,就能實現我們的菩提大願。這兩條出路都非常高妙,輪回裏的凡夫可能連邊都摸不著,那誰能夠帶領我們走出這六道輪回呢?次親善友求出路,親近善友就有出路了,因爲善知識是知道這條出路的人,他也有帶領我們走出輪回的願望,所以我們找到善知識就有救了。
破除了我執的聖人都是善知識,包括羅漢、緣覺、菩薩、佛,但羅漢、緣覺屬于自了漢,自己解脫了,並不太想度衆生,所以不能算大善知識,而菩薩和佛陀都有大菩提心,永遠不會舍棄一個衆生,會不舍一法地救度我們,所以叫大善知識。嚴格地說,佛陀是大善知識,僧寶也是善知識,所以皈依叁寶實際上就是讓我們依靠善知識。善知識也包括在家的居士菩薩,俱足善知識功德的人,我們都要去親近,向他學習請益。
(二)如何親近善知識
有位藏地的師父說過,現在不是善知識少,而是我們都不具備弟子相。如果沒有弟子相,善知識就不會現身,因爲他出現了也沒有用。如果我們不知道親近善知識的禮儀和修法所應該具備的態度,就會對師、對法都産生輕慢、甚至毀損,反而增加了我們造惡業的機會。所以永嘉大師花了很長的篇幅,一步一步地來教我們如何具備弟子相。前八條是教給我們應有的禮儀,後面四條是我們應該具備的志向和修行態度,只要修行人內心生起了這兩種應有的素質,那善知識肯定會現身說法,我們也不會爲找不到善知識而難過了。
第一,朝晡問訊,存禮數故。
首先對善知識要很有禮數,禮數是指禮貌、禮儀的等級,要有待師的規矩,不能破、也不能減。什麼禮數呢?就是要做到朝晡問訊,問訊是問候、問安,朝是辰時,現在的早上七點到九點,晡是申時,下午叁點到五點。對善知識至少要做到早晚兩次問訊,問問師父身體是不是很安,有什麼訓示等等。
在家居士往往在皈依以後,好像就萬事大吉,很少再跟師父聯系了,嚴重的可能師父死掉了也不知道,這樣的弟子就很差了,沒有辦法受到師父的指教,自己也進步不了,白白浪費了師徒緣分。
所以我們不能把善知識給忘記了,再忙也要經常問訊,至少半個月要和師父聯系一下,看師父是不是還健在。但就算我們沒有時間修法,如果能想著善知識,時常問候一下,這都是有功德的。尤其現在聯系都非常方便,手機、短信、網聊上留言等等,這一條我們應該比古人更容易做到,主要看我們內心是否有善知識和法的位置了。
第二,審乖適如何,明侍養故。
因爲要知道如何服侍、安養善知識,就要善于觀察。審是審察,觀察了解,違背爲乖,恰當爲適,也就是要觀察善知識的喜好和需要,知道如何去侍養善知識。缺乏的東西要及時補充,需要幫助時要去協助料理,讓善知識不用操心雜務,生活能健康、清閑、舒適,更有益于弘法利生。
有時我們在家居士去看望師父時,也不問師父到底合適不合適,就送來一些東西,師父用在哪裏都不合適,不用又違背了大家的願望,就讓師父很爲難。這是弟子侍養師父時,應該避免出現的問題。
第叁,問何所作,爲明親承事故。
承事是承擔善知識所交付的事情的意思,親是親自,因爲要明白如何才能幫助善知識處理好事情,比如幫助弘法、處理雜務等等,要經常問善知識是否需要自己去做什麼,有什麼需要幫忙的。我們問了以後,如果善知識確實有需要,那我們有能力就盡心去做,如果沒有這方面能力,那就不用做,可以在其它方面幫忙,所以經常要詢問清楚。
親承事是非常重要的,不單是增長福報,所謂“近朱者赤”,說嚴重些我們的法身慧命就攥在善知識手裏,當我們跟隨在善知識身邊親承事時,哪怕是看他如何在日常的行爲中待人接物,都能得到智慧的提升,都能受到善知識潛移默化的影響,無形中就會增長我們的法身慧命。
第四,瞻仰無怠,生殷重故。
瞻仰,瞻就是看望、瞻視,仰是仰望,怠是怠慢、懈怠,殷重就是殷勤尊重的意思,就是我們要非常景仰善知識,非常希望學習到他的心法,不要懈怠。
有些人就沒有瞻仰尊重之心,總是挑善知識的毛病,那你就沒有弟子相,也學不到善知識的優點。因爲我們凡夫所看到的毛病,在善知識那裏可能根本就不是什麼缺點,…
《《永嘉禅宗集》達照法師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