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庙里与大家能够和合共处。身身之服,不离袈裟,食食之器,不乖盂钵,就是生生世世都出家为僧、勤求佛道的意思,这样才能道心坚固。
现在有些出家人,常常做不到不离袈裟,出了门就换上在家人的衣服,觉得出行更方便,这样的出家人道心肯定不会坚固,容易被俗世所转。其实出家人的衣服是吉祥衣,能给穿它的人、见它的人带来吉祥。
讲个故事,有个佛学院的学生,父母不信佛,他放假回家探亲,觉得穿这身衣服父母会不高兴,就换了一身俗家的衣服。他和两个穿僧装的同学一起坐火车回家,他坐在中间,结果钱包被偷了,旁边两个同学什么东西都没有丢。看来小偷也知道不能偷出家人的东西,所以就把他给偷了。其实他只是身出家了,心还没有出家,钱一丢照样也会烦恼,觉得以后还是不要随便就把吉祥衣换掉好啊!其实出家人穿在家人的衣服是有损三宝形象的,最好不要这样做。
后面从“不生骄慢”到“正直圆明”,就是要圆满六度万行的意思,我们就不一一解释了,但我们要认真去做,不能马虎,对于真正对众生有益的事情,我们要做到一法不舍。并不是说出家了,就什么事情都不做了,只是去打坐,那是对出家非常片面的理解。其实打坐只是六度万行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并不是佛法修行的全部,并不代表修行的境界。只有六度万行圆满了,才能成就佛道,出离所有生死烦恼,那才是真正的出家。
据说台湾的佛光山有个共同的手印,在语言不通的西方国家,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结这个手印,警察就会来救助,因为佛光山做了很多利益众生的好事,所以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大家认为佛光山的人都是好人,没有坏人,这对弘扬佛教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发愿出家,常行六度,不辞辛苦,不生骄慢,这样才是真正的续佛慧命,志成佛道。
八、善根回向愿
愿以此善根,普及十方界,上穷有顶,下极风轮,天上人间,六道诸身,一切含识,我所有功德,悉与众生共,尽于微尘劫,不惟一众生,随我有善根,普皆充熏饰。
这是真正的大乘菩提愿,将善根福报回向给所有的众生,希望他们也都能志成佛道。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希望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都能够被我的功德善根所熏习、所庄严。
我们修行就要有这样大的心量,哪怕是念一句佛号,也要把这句佛号的功德回向给十方法界的一切众生,让他们都得到善根福报的受用。这就是无我的大乘菩萨所要具备的菩提心。发了这样的心,将来决定成佛无疑。所以善根回向愿是最重要的愿,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六道解脱愿,一个是普皆成佛愿,我们分别来看一下,希望大家能把这个愿文记在心里。
第一、六道解脱愿
地狱中苦恼,南无佛法僧,称佛法僧名,愿皆蒙解脱。饿鬼中苦恼,南无佛法僧,称佛法僧名,愿皆蒙解脱。畜生中苦恼,南无佛法僧,称佛法僧名,愿皆蒙解脱。天人阿修罗,恒沙诸含识,八苦相煎迫,南无佛法僧,因我此善根,普免诸缠缚。
愿文很容易理解,就是发愿让六道的所有众生,都能因为我皈依三宝、勤修佛道的善根,免于一切苦难的缠缚。所以我们在共修三皈依的时候,在修任何佛教法门的时候,都要念三皈依,念南无佛法僧。我们修行不是光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法界的全体众生。
第二、普皆成佛愿
南无三世佛,南无修多罗,菩萨声闻僧,微尘诸圣众。不舍本慈悲,摄受群生类,尽空诸含识,归依佛法僧。离苦出三涂,疾得超三界,各发菩提心。昼夜行般若,生生勤精进,常如救头然,先得菩提时,誓愿相度脱,我行道礼拜,我诵经念佛,我修戒定慧,南无佛法僧,普愿诸众生,悉皆成佛道。我等诸含识,坚固求菩提,顶礼佛法僧,愿早成正觉。
三世佛是佛宝,修多罗是法宝,菩萨声闻僧、微尘诸圣众是僧宝,祈愿三宝能摄受一切众生发起菩提心,一起出离三途六道。如救头燃,如同救头上着的火一样,勇猛精进,修行不止。如果谁能先修行得道、证得菩提,都会再来救度还没有解脱的众生。虽然现在是我在修行,但我对三宝发愿,希望所有众生都能如此修行,早日成就佛道,这就是真正的菩提大愿。
从这章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菩提大愿是一层一层地来圆满的,并不是一步到位的。首先要发愿圆满我个人的人生,得到暇满的一种生活心态、生命状态,升华自己的生命层次。接下来,要发愿能够具备庄严的依报和正报,能闻法出家;最后还要发愿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普愿一切众生都能成正觉,这时才算菩提心圆满了。
最后这个菩提心愿,从皈依三宝的时候开始,一直到成佛我们都不能停息、不能忘失。乃至我们修行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时,无论修行什么法门,汉地的、藏传的、南传的……我们都要想到,我要达到最圆满的境界,也发愿让一切众生都达到圆满的智慧,这是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
发起这个愿后,要去不停地让身边的所有众生,都能皈依三宝、发菩提心。这样,无论我们在修行当中遇到任何麻烦,只要发起这个愿,一切障碍全部都会消除,这就是十方三宝愿力的共同作用。
第三章 亲近善友
如果把修行比作盖一座高楼,皈依就是打好地基了,但如何把砖瓦一块一块地垒上去,这还需要有知识和有经验的人来指导,高楼才能如期完工。我们在皈依三宝、正确发心以后,就成为了正式的佛弟子,可以进入佛法正修行了。按照《瑜伽师地论》所述,正修行的次第为“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第一步就要亲近善士,也就是亲近善友、善知识。
所谓“远行不问路径,必定有误”,修行之路是非常漫长的,充满了很多似是而非的歧途,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很容易就会走错方向,重者会断送法身慧命,轻者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增加了不必要的修行障碍。为了避免这些错误的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近善知识。
善知识又名善士、善友,另外还有族胜子、善人、善丈夫、善男子、善女人、调士夫、大夫、良家等许多异名。我们在讲《止观》的时候讲过,善知识有三种:一是外护善知识,二是同行善知识,三是教授善知识。我们这里讲的亲近善知识主要指的是亲近教授善知识,也就是能指导我们修行的善知识。《瑜伽论》告诉我们,要具足八种功德才能称为善知识,哪八种呢?
第一是安住禁戒。身心安住在戒律所规范的行为当中,无有毁犯戒律的行为。
第二是具足多闻。佛所讲的经典和律藏,以及祖师大德的论藏,在教理上都能通达无碍,并能够随时宣讲,令众欢喜。
第三是能有所证。也就是要有真修实证,有真实受用的才能称为善知识,比如种种禅定受用,甚至明心见性等等,这个要求就比较高了。
第四是性多哀愍。还要看善知识和众生的因缘如何,如果都没什么缘分,那他也教授不了众生。如果他能对一切受苦的众生都生起哀愍、同情之心,看到别人痛苦如同已受,就会不舍一切行去教导众生、引导众生,使众生都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所以真善知识要性多哀悯,有这种悲天悯人的性格。
第五是心无厌倦。众生习气很多,刚强难调,所以善知识对法布施要毫无厌倦,随时随处、反反复复地讲解正法。很多人开始修行后,自己不知道对错时也不敢问法,总怕打扰师父,其实这种担心既违背了善知识的意愿,又违背了佛法慈悲的精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如果师父是真善知识,你无论何时问法,他都会很欢喜,除非你不是真的问法,而是和师父说些无聊的事情,那才是耽误师父的时间,才是打扰,这个我们要分清楚。
第六是善能堪忍。佛陀称我们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娑婆就是堪忍的意思,凡夫众生要忍受这个世界的一切痛苦,才能改造自己,得到利益;佛菩萨、善知识也要能忍受各种不安,才能度化众生,所以叫堪忍世界。善知识要能八风吹不动,尤其是在遇到一些逆境,比如弘法事业不如意、不顺利,甚至受到委屈、指责时,能够安心忍受、不起烦恼,这是作为善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标准。
第七是无有怖畏。善知识面对堪忍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感到畏惧恐怖,哪怕是最坏的事情,比如天灾人祸,甚至是三恶道的境界现前。比如有些修行人着魔出偏差了,遇到麻烦了,善知识都能无有怖畏和厌离之心,甘之如饴、安之若素,不会舍离众生而去。
第八是语具圆满。善知识要俱足语言的方便,所谓“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能令众生,令离诸著”。就是语言非常柔软,让众生乐于接受、听从,这种语言方便才是最圆满的,只有佛陀才能完全具备,但善知识至少也要能做到指点到位,深入浅出,言语适当,让众生对修法恒生欢喜,不会退堕,不会骄慢,更不会听不懂。
这就是古大德告诉我们的最圆满的具相的善知识要具有的八种功德。现在这样的大善知识比较难找了,这是末法众生感得的共同果报,那我们想修法如何去选择善知识呢?最起码也要具足三种:第一是持戒清净,第二是具足多闻,第三是性多哀愍。能具足这三方面的功德,也是一个很好的善知识了。如果这三条也不能完全具备,那至少要持戒清净,这是我们选择善知识的根本标准。
永嘉大师在“亲近善友”这一章里,告诉我们两个内容:一个是慕道志仪,一个是戒骄奢意。慕道志仪就是修行人所应该具备的志向和对待善知识的礼仪。永嘉大师从三个角度告诉我们善知识的重要性:第一是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第二是如何亲近善知识,第三是不亲近善友会出现什么问题。
一、慕道志仪
(一)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
先观三界生厌离故,次亲善友求出路故。永嘉大师的语言非常简练,用短短的两句话就概括了修学佛法的最终极的问题。先观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狭义的三界就是指天道当中的三界,也就是欲界的六层天、色界的十八层天和无色界的四层天,加起来是二十八层天。广义的三界还包括欲界里的前五道,也…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