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这五趣,叫五趣杂居地,加上天界的八地,凡夫的境界共分为三界九地,这就是六道轮回的全部内容。
先观三界就是先要观察清楚凡夫六道轮回的生命过程,也就是凡夫的生命总是在三界里循环往复地运转。恶心得恶报,就入了三恶道,面对可怕、痛苦、恐怖的境界;善心得善报,就能得到欲界的三善报,无忧无虑生活一段时间;如果再能修习世间禅定,那就进入了色界和无色界了,可以得到天神的快乐享受。这就是一个凡夫所能具备的所有生命状态了,可是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任何境界都不可能长久,天界的天神生活得再好、再快乐,也蕴含着极大的痛苦在里面,因为福报一尽,就不得不离开,又要转生到别的地方去忍受各种辛苦和磨难,佛教讲“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再想得到人身都很困难,天界的快乐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得到,正是所谓“难得而易失”。
佛经里有个佛陀教化难陀的故事,王子难陀出家后非常想念美貌的王妃,总想还俗,不好好修行。佛陀观察到他的因缘即将成熟,就运用神通带他去观察自己轮回中的来生境界。佛带难陀在天空上飞行,经过一片森林时,看到一只耳朵、鼻子、尾巴被火烧焦的老母猴,佛就问难陀母猴与他的王妃比较如何?难陀说母猴太丑了,哪能和王妃相比?他们飞到仞利天后,看到了五百位极美的仙女,佛再问难陀,这些仙女与他的王妃比较又如何?难陀回答说王妃简直就和老母猴一般丑,哪能和仙女相比呢?而这五百位极美的仙女异口同声地说,她们都在恭候夫君难陀,难陀因为随佛出家修行的功德,死后会往生天界享乐,她们都是侍奉他的妻子。难陀听了不由得心花怒放,决定马上回去好好修行,不还俗了。
可是佛陀却不着急,又带他来到了阿鼻地狱。地狱里支着一口大锅,锅里什么都没有,炉子也未点着,狱卒在旁边打瞌睡。难陀问狱卒在等谁,狱卒回答说:“我在等释迦佛的弟子难陀,他因不用功修行,不能证果出轮回,会因随佛出家功德往生天上,寿命千岁,享尽风流快活,可千岁一过,功德耗尽,又会因不修梵行、喜欢淫痴的罪行落入地狱,这口火锅就是等他来受用的。”难陀听了之后,不由吓得汗毛倒竖,知道了无常的可怕,对三界生起厌离心,一心修行,不久就证得了阿罗汉果位。
这就是先观三界生厌离故,次亲善友求出路故的修行过程。如果能清楚地观察三界,自然就会生厌离。我们平常对自己的人生是很不了解的,所以妄想会很多、消除不了,总觉得自己的妄想很有价值,很值得按照妄想去生活,以世俗学来的知识不停地去实现妄想,妄想又会筑垒起来更高的欲望,人生就变得很忙很累很烦恼。其实就算所有妄想都实现了,又有什么用呢?人生不过短短的几十年,我们对自己以后的生命并不了解,也就不能负责,如果了解了,像难陀尊者一样,我们自然就会明白轮回的生命毫无意义,因为轮回就意味着无常,无常就是痛苦的根源。
三恶道我们且不讲了,地狱、恶鬼、畜生的境界是非常可怕的,谁也不想去。即便我们做好事求好报,往生了三善道就能快乐了吗?确实可以快乐一下子,但这个快乐是不究竟的,因为这种快乐里蕴含着极大的痛苦,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
什么叫快乐里面有痛苦?就拿我们现实的人生来讲,没有得到快乐的时候,我们要不停地去追求、去想,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痛苦的;得到快乐以后,我们还需要去保护它,保护也是一种胆战心惊的过程,一边享受快乐一边又怕失去,无形当中在内心就埋下了痛苦的根;那最终的结果呢,随着境界的变化、生命的死亡,必定会失去快乐,再进入下一个轮回,又是一个重复的过程。所以任何快乐的起因和结局都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观三界就能生厌离的最大的原因。
六道就如同六条道路,我们可以去选择、调节,却没有出路,有时是荆棘丛林、寸步难行,走一步就痛苦一步,感觉非常艰难;有时也能感觉极其轻松、浪漫、舒服,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个境界,到底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我们如果拥有很浪漫的心情,就会觉得非常幽雅、非常美好,如果我们心里有所牵挂,这种境界就非常痛苦。所以人生环境的感受,我们可以通过内心世界去调节,但是作为凡夫,我们所调节的结果只有痛苦和快乐两种,其实这就是三善道和三恶道的境界,而且这两种结果都是不稳定的,不永恒的,心境会变化得很快,所以我们欲界也被称作“五趣杂居地”,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时间会忘记一切”,无论我们多难受,也会为自己而感动,无论我们多快乐,也总会有失落的感觉,快乐了还会痛苦,痛苦了也还会快乐,来来回回,循环不已。即使到了天堂的最高境界也有掉下来的一天,即使入了阿鼻地狱也有再见天日的时候,因为凡夫心就是这样有善有恶,不可能脱离出去,所以感得的六道轮回就是死胡同一条,转来转去没有出路。观察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随妄想转了,才有机会找到出路。但是末法时期,凡夫靠自己解脱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凡夫都有我执,解脱首先就要把我执破除掉,自己去否定自己,善根不深厚的人绝对做不到这一点。
人生有两条出路可以解脱轮回,第一条就是解脱道,发了出离心的人所证得的境界。自己能够解脱轮回困扰,从此不再有生命的困惑,可以安享生命的美妙,所谓“人在花丛过,片叶不沾身”。去感受生命的风花雪月,却不会被任何境界所干扰,非常洒脱自在。第二条就是菩萨道,也叫菩提道,是发了大菩提心的人才能证得的最高境界。当我们觉悟了缘起性空的生命真相时,当下就能不在轮回里涉足了,就能实现我们的菩提大愿。这两条出路都非常高妙,轮回里的凡夫可能连边都摸不着,那谁能够带领我们走出这六道轮回呢?次亲善友求出路,亲近善友就有出路了,因为善知识是知道这条出路的人,他也有带领我们走出轮回的愿望,所以我们找到善知识就有救了。
破除了我执的圣人都是善知识,包括罗汉、缘觉、菩萨、佛,但罗汉、缘觉属于自了汉,自己解脱了,并不太想度众生,所以不能算大善知识,而菩萨和佛陀都有大菩提心,永远不会舍弃一个众生,会不舍一法地救度我们,所以叫大善知识。严格地说,佛陀是大善知识,僧宝也是善知识,所以皈依三宝实际上就是让我们依靠善知识。善知识也包括在家的居士菩萨,俱足善知识功德的人,我们都要去亲近,向他学习请益。
(二)如何亲近善知识
有位藏地的师父说过,现在不是善知识少,而是我们都不具备弟子相。如果没有弟子相,善知识就不会现身,因为他出现了也没有用。如果我们不知道亲近善知识的礼仪和修法所应该具备的态度,就会对师、对法都产生轻慢、甚至毁损,反而增加了我们造恶业的机会。所以永嘉大师花了很长的篇幅,一步一步地来教我们如何具备弟子相。前八条是教给我们应有的礼仪,后面四条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志向和修行态度,只要修行人内心生起了这两种应有的素质,那善知识肯定会现身说法,我们也不会为找不到善知识而难过了。
第一,朝晡问讯,存礼数故。
首先对善知识要很有礼数,礼数是指礼貌、礼仪的等级,要有待师的规矩,不能破、也不能减。什么礼数呢?就是要做到朝晡问讯,问讯是问候、问安,朝是辰时,现在的早上七点到九点,晡是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对善知识至少要做到早晚两次问讯,问问师父身体是不是很安,有什么训示等等。
在家居士往往在皈依以后,好像就万事大吉,很少再跟师父联系了,严重的可能师父死掉了也不知道,这样的弟子就很差了,没有办法受到师父的指教,自己也进步不了,白白浪费了师徒缘分。
所以我们不能把善知识给忘记了,再忙也要经常问讯,至少半个月要和师父联系一下,看师父是不是还健在。但就算我们没有时间修法,如果能想着善知识,时常问候一下,这都是有功德的。尤其现在联系都非常方便,手机、短信、网聊上留言等等,这一条我们应该比古人更容易做到,主要看我们内心是否有善知识和法的位置了。
第二,审乖适如何,明侍养故。
因为要知道如何服侍、安养善知识,就要善于观察。审是审察,观察了解,违背为乖,恰当为适,也就是要观察善知识的喜好和需要,知道如何去侍养善知识。缺乏的东西要及时补充,需要帮助时要去协助料理,让善知识不用操心杂务,生活能健康、清闲、舒适,更有益于弘法利生。
有时我们在家居士去看望师父时,也不问师父到底合适不合适,就送来一些东西,师父用在哪里都不合适,不用又违背了大家的愿望,就让师父很为难。这是弟子侍养师父时,应该避免出现的问题。
第三,问何所作,为明亲承事故。
承事是承担善知识所交付的事情的意思,亲是亲自,因为要明白如何才能帮助善知识处理好事情,比如帮助弘法、处理杂务等等,要经常问善知识是否需要自己去做什么,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我们问了以后,如果善知识确实有需要,那我们有能力就尽心去做,如果没有这方面能力,那就不用做,可以在其它方面帮忙,所以经常要询问清楚。
亲承事是非常重要的,不单是增长福报,所谓“近朱者赤”,说严重些我们的法身慧命就攥在善知识手里,当我们跟随在善知识身边亲承事时,哪怕是看他如何在日常的行为中待人接物,都能得到智慧的提升,都能受到善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中就会增长我们的法身慧命。
第四,瞻仰无怠,生殷重故。
瞻仰,瞻就是看望、瞻视,仰是仰望,怠是怠慢、懈怠,殷重就是殷勤尊重的意思,就是我们要非常景仰善知识,非常希望学习到他的心法,不要懈怠。
有些人就没有瞻仰尊重之心,总是挑善知识的毛病,那你就没有弟子相,也学不到善知识的优点。因为我们凡夫所看到的毛病,在善知识那里可能根本就不是什么缺点,…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